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0862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docx

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葛店高中高三语文组主讲人:

蔡利霞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⒉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四、教学重点

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通过练习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七、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很难得满分,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再辅以一些方法技巧,提高文言断句能力。

一、标名(代)词,定主宾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二、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明修辞,巧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

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⒈找顶真,定句读⒉据排偶,定句读⒊察反复,定句读

四、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如___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例】拙于用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逍遥游》

[答案]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五、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子兵法》)

●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是否符合情理。

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文言文断句小练习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墨子·贵义第四十七》

2、断句广东卷(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

(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2007北京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  

5.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①不至:

可译为“不必”。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翻译这段文字。

6、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7、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8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8月7日)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为代词,很少作判断动词。

常见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典型格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者”不译,只在主谓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3、……,……也;……,……者也

谓语后面用“也”或“者也”表示判断,“也”不译,只在主谓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2)沛公之参乘樊吟者也

4、……,……(无标志判断句)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刘备,天下枭雄。

5、……为……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山下皆石穴罅

(5)臣本布衣……

(6)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7)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且少见。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二、被动句

1、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见+谓语,动词前也用“见”表示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见+动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被+动词,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受+动词+于……(受+谓语+于)

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如需引进主动者,加“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为+宾语+动词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注: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

“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故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即“见”助词+动词;“为”介词+动词,或“为”介词+宾+动词

7、……为……所,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为所……,是“……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注:

不者,“者”助词,凑足音节,如今者、昔者、古者、久之、顷之。

9、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一般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进行判断)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此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成分,古文中也经常省略。

1、省主语

主语的省略,主要原因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1)承前省

秦王闻之,大喜。

(秦王)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2、省谓语

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3、省宾语

文言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成视(鸡),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1)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

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池(?

)南。

(2)省略介词“以”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3)省略介词“自”。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四、谓语前置

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1、甚矣!

汝之不惠!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有条件地改变它应在介词、动词后边的位置,而位于介词、动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等。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且焉置土石?

(把……放在)

(4)何以知之?

(5)微斯人,吾谁与归?

2、古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前置

句中只要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就叫否定句。

如果这样的句子当中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在动词的前面。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忌不自信。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时不我待。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之”、“是”是提宾标志或帮助倒装。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4)无乃尔是过与?

4、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应放在介词的前面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1)余是以记之。

(2)一言以蔽之。

(3)夜以继日。

6、“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你)

(2)勤心养公姆,好自相扶将(她)。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

7、“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我)

(3)望见恕。

(对自己怎么样)

现在常用的: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8、“自”字解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现代汉语中“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语法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1)举贤以自佐。

(2)何故怀谨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如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定语+者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定语后置标志)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词+之+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七、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很多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故翻译时,把它作了状语,叫做“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

(3)以其无礼于晋(对)

(4)且贰于楚也(对)

(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对)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对)

(7)燕王拜送于庭(在)

2、介词结构“以……”

(1)放在动词前作状语(正常语序)

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用一板按在……)

(2)放在动词后作状语(倒装)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八、固定句式

1、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徐公孰美?

2、孰若→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

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说的是……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闻道白,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4、无乃……乎,无乃……与→恐怕……吧

求!

无乃尔是过与?

5、其……乎→难道……吗,大概……吧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6、得无……乎,得无……耶→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日食饮得无衰乎

7、何(以)……为,→还要……干什么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庸……乎→难道……吗,哪里……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不亦……乎→不是……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11、如……何→对……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

12、有……者→有个……人

邑有成名者,操管子业,久不售

13、何……焉为→有什么……呢

夫子何命焉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