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0927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简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答.docx

《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答.docx

简答

【简答】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特征

第一,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而非纯个人的抉择行为;

第二,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第四,政府组织意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

综上所述,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抢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第一,只记得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第二,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题系统与帝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第三,公共政策直接主题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第四,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研究一向公共政策的历史过程

研究一向公共政策的历史过程,首先必须研究该政策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政策的发展,还有研究该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以及政策变动乃至终结的历史条件。

其次,要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要对现行政策与过去的同类政策进行历时的比较,从中找到一些经验型的东西,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现行政策服务。

最后,要深入研究该项政策整个阶段或某个阶段的具体脉络,更多地以描述性的语言来记录政策的历史。

公共政策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取得显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里,跟决策科学一样,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前期阶段即政策的制定上;而在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里,研究重点被转移到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结上。

(3)对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

(1)公共问题的行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在一定的人群中就会形成共同的利益要求和基于这种要求的公共问题。

(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国家以及履行国家职能的专门组织即政府,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方案,对社会全体成员来说具有普遍适用性。

(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

总而言之,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

公共政策的内涵

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他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

第二,公共真个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第三,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是前者能不能够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公民的愿望、意向和利益。

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第六,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公共政策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变成现代公共政策的表现

第一,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二,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第三,现代国家和政府,自罗斯福“新政”、北欧国家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的只能,而其目的不仅是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发展。

第四,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少数统治者个人甚至最高统治者一个人的品格、魄力、智慧、学识和视野等因素;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的关系。

在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之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元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基本政策衍生自元政策,是元政策在某一领域或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部门政策由元政策和基本政策所决定,体现和服从于元政策和基本政策。

理论、实践与政策的关系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时间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

从政党实现其理念追求和政府实现治理的途径来看,理论指导实践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同时实践基本上也是通过政策而上升为理论的。

(1)政策与理论:

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或指导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决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同造就政策的基本差别。

2.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该政策的成败。

正确的理论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可以指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路线,以它为依据制定出来的政策就有可能取得成功的结果。

(2)政策与实践。

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同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

(1)认定政策问题;

(2)确认政策目标;

(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

(4)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

(5)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间接主题系统的基本功能

(1)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

(2)提出公共问题;

(3)影响公共政策制定;

(4)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

(5)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

政策系统的运行分步骤

第一步,利益输入。

第二步,利益综合。

第三步,政策形成。

第四步,政策发布。

第五步,政策执行。

第六步,政策反馈。

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出发,政府能力的内涵

(1)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

第一,政府能力总是与履行特定政府职能的政府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政府职能框定了政府能力的范围和取向。

第二,政府职能与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绩效等都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从而增强了政府能力概念的统摄性和解释力。

(2)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

治理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治理能力即在治理需要与能力之间合理、有效地调整过程中对善治的体现。

(1)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

(2)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

(3)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

(4)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公共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

(1)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2)决策过程的专业化;

(3)决策过程的科学化;

(4)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

(1)政府部门;

(2)政治人物;

(3)政党组织;

(4)利益集团;

(5)大众传媒;

(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

(7)公民和社会团体;

(8)政策网络

问题认定的方法

(1)边界分析;

(2)多角度分析;

(3)类别分析;

(4)层次分析;

(5)综摄法;

(6)头脑风暴法;

(7)假设分析;

(8)论证图形化等。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两者的区别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

前者仅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还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它可以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从说纷纭的特点。

后者则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所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

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

(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有创新;

(5)方案切实可行;

公共政策抉择原则

(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2)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3)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

(4)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

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

(1)目标的向导性;

(2)内容的务实性;

(3)行为的能动性;

(4)手段的权威性;

矫正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

(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

(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5)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1)以法律形式对政策进行监控

(2)以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预决算安排等形式,对政策资源内容、规模、分配与方向加以监控。

(3)以行使人事任免权的方式对公共政策制定者的选择产生影响。

(4)以诘问、质询和弹劾的方式对公共政策进行监控。

(5)以提出不信任案的方式对政府所实施的政策或制定政策的高级领导人实施监控。

(6)以检查、视察或组成特别调查委员会的方式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而大众传媒介对公共政策的监控是外部监控机制构成的形式,所以不选。

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

(1)政策成本评估;

(2)政策需求评估;

(3)政策效益评估;

(4)政策过程评估;

(5)政策影响评估;

(6)政策价值评估;

事实标准的内容

(1)政策效率:

政策效率是指政策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2)政策效益:

政策效益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3)政策影响:

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4)回应性:

回应性就是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质化政策评估程序

(1)首先认定承受政策风险的利益相关者。

(2)界定出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认知,尤其是其利益诉求。

(3)营造质化评估的网络与方法。

(4)寻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点。

(5)对于没有达成共识的政策诉求设定一个妥协的日程表。

(6)尽可能更多地采集与妥协议程相关的信息。

(7)建立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论坛。

(8)将已经达成妥协和共识的政策诉求形成报告。

(9)将尚未达成共识的各种政策诉求按照上述顺序重新建构一次。

直到满足大多数人的政策诉求为止。

政策监控的含义和内容

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知道和纠偏,这就是政策监控。

公共政策监控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政策监控的主体;

(2)政策监控的对象;

(3)政策监控的目的;

(4)政策监控的过程。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

第一,政策目标调整;

第二,政策方案调整;

第三,政策措施调整;

第四,政策关系调整;

第五,政策主客体调整;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

第一,实事求是原则;

第二,渐进调适原则;

第三,追踪反馈原则;

政策稳定的积极意义

第一,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

第二,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者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

第三,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

第四,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

政策分析的价值

(1)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

(2)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

(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

(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1)作为辅助决策的咨询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为社会各界提供沟通信息、集中意见并进行表达的系统功能。

(2)作为政策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探寻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决策者的思想与知识更新。

(3)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实践的信息,并从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改进政策的实施程序和工具,起着一种诊断社会机能和运行状态的作用。

(4)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

(5)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机构,政策研究组织通过传播其思想和观点,对公众进行政策教育,使大众对公共政策由更全面、系统的了解。

政策分析的价值意义的具体表现

(1)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

(2)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

(3)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

(4)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政策分析的原则

(1)民主化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协调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分合原则;

(6)预测性原则。

 

【论述】公共政策学形成的主要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三论”的后续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就是到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大系统论”。

大系统论试图把“三论”组合成为统一的理论方法的体系。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大系统论奠定了决策科学,包括公共政策学在内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2)决策科学的形成。

决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决策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区分为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三个层次。

以西蒙为首的另一批学者设定理性认为管理人,西蒙于1947年正式出版了《管理行为》一书。

它被认为是对管理性的组织机构的决策过程进行开创性研究的著作。

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行为科学的形成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学术社群所发动,其目的是希望了解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政策本身,最终目标则是建构政策理论,呈现出政策的描述性与诠释性倾向。

“政策研究”的内涵如下:

(1)研究的主题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因此,政策研究是一门科学。

(3)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罗姆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首先提出来。

“政策分析”的内涵如下:

(1)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

(3)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公共政策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第一,管制功能。

通常采取两种办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

1.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

2.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

第二,引导功能。

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引导功能是政策的积极功能。

第三,调控功能。

公共权力机关的治理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或者说,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杠杆。

而政策的调控功能,指的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分配功能。

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

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方面的问题:

将哪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

如何分配?

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

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

(1)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是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和配置的基础。

(2)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的主要缺陷是:

1.这些分类大多只使用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而对政治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传播政策等使用的政策工具,则缺乏考察和分类。

2.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过分重视正式的、有形的、静态的政策工具,而看轻甚至无视非正式的、无形的、动态的政策工具,因此无法比较明确地推断出一定类型的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3.有些分类国语简括或过于庞杂,有些分类则纯属主观臆想。

(3)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的类型学研究应当:

第一,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

第二,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

第三,在对政策进行类型划分时,要认真考虑每一类型的政策工具的基本假设、预期效果、成本与收益以及政策结果,这样就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实现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公共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效性有赖于它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和它的政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公共政策的主体是社会公共权威,主体的权威性赋予了政策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由它的强制性决定的。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国家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正式代表,而这种资格的获得则是社会事务分裂为公共领域(公域)和私人领域(私域)、社会公共职能独立化、共同体内部分裂成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结果。

因此,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所表达和实现的利益,从应然层面来看具有公共性,从实际层面来看则具有偏好性。

(3)应然与实然的同统一。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属性的层面体现出来的应然与实然的统一;而这里所说的应然与实然的统一,指的是在认识上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公共政策事实上市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实然(政策问题的客观实在性)到应然(政策规划、方案择优和政策合法化),再到实然(通过政策执行,政策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因此,从过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也具有应然与实然的统一这一基本特征。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是公共权力机关对某一社会现实问题作出的回应。

公共政策的普遍性使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公共政策的回应性则使它具有变动性。

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

(1)从内部动力看,主要有:

1.政策主体的变革愿望。

政策主体承担着维护和实现公共政策利益的角色和责任,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职业责任,政策主体通常要通过不断地追求政策创新来提高自身在民众中的接受度和欢迎度,攻读和加强角色的地位。

2.政策本身的要求。

政策的目的和功能在于解决公共问题,而公共问题的变动性特点,必然要求政策目标、政策和执行等要素也要与时俱进地变革和创新,客观上推动了政策创新。

(2)从外部动力看,个钟政策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政策创新的动力。

主要有1.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动力。

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因而随着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变革,也要求公共政策的内容、形式发生相应的转变,政策创新就成为一种必然。

2.民众诉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

民众诉求实际上是利益的诉求。

3.地区之间的竞争压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资源和生产要素基本实现了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

4.参与师姐竞争的需要。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而融入世界的程度决定发展的程度,封闭、保守只会被世界逐渐边缘化。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

与政策制定一定,政策终结也是一种政治过程,能否顺利实现终结要取决于各种政治力量互相的结果。

政策终结的动力来自前述的三股力量:

反对者、节约者和改革者,而政策终结所面临的障碍则要复杂得多。

(1)组织的持久性。

从社会有机体论的角度来看,政策执行机构有如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具有寻求生存和自我扩张的本性,即使它已经无事可做、没有再存在的必要,它也要想方设法地延续自己的生命。

组织机构的这种持久生命力表现在:

1.组织机构的功能性。

2.组织机构的保守性。

3.组织机构的适应性。

(2)代价政策终结的代价包括:

1.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

2.法律和财政上的代价。

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

(1)墨守成规式的政策建议

(2)生搬硬套

(3)姗姗来迟

(4)一知半解

(5)狗急跳墙

(6)反复无常

(7)脱离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