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习资料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药复习资料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复习资料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特征:
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
青色:
主寒证、痛证、淤血证、惊风证及肝病。
黄色:
主湿证、虚证。
赤色(红色):
主热证
白色:
主虚证(失血、夺气、耗津),寒证
黑色:
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淤血证
望舌:
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色:
白苔:
主表证、寒证
黄苔:
里证、热证
灰苔(浅黑色):
里证,里热证,里寒证
黑苔:
里寒证——舌淡胖嫩苔灰黑
里热证——舌红绛苔焦黑
三、问诊
问汗:
自汗:
白天出汗——阳气不足
盗汗:
晚上入睡出汗——阴虚
问疼痛:
胀痛:
疼痛作胀——气滞
刺痛:
痛如锥刺——血瘀
四、八纲辨证
八钢: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辨别——病位深浅部位
寒热辨别——病理性质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
阴阳辨别——病证类别(最高纲领)
五、煎煮汤剂的入药方法
先煎:
适于不易煎出的矿物:
如石膏、石决明、牡蛎、磁石
须去毒的药物:
附子、制川乌、草乌
后下:
适于煎煮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的药物:
如薄荷、豆蔻和砂仁(打碎)、钩藤、大黄、番泻叶、
包煎:
适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
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粉:
含淀粉、黏液质的药物:
如车前子;
绒毛类药物:
如旋覆花、辛夷
烊化:
胶类药易黏其他药渣及锅底、易焦:
阿胶、鹿角胶
打碎:
酸枣仁、苦杏仁、牛蒡子、决明子、栀子等
六、方剂及中成药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
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堪称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3.《伤寒杂病论》: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七、方剂的基本结构(简答)
“君、臣、佐、使”是说明方中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即反映药物在方中的不同地位或作用。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主药”,君药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相对较多(大于臣、佐药),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
1.加强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
2.治疗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药力小于臣药)
1.佐助药:
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2.佐制药:
减轻或消除君臣药毒烈之性。
3.反佐药:
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药力1.调和药:
调和方中诸药。
小,用量轻):
2.引经药:
引导它药达于病所的药物
注意:
1.一首方中,一般只用一味君药,若病情比较复杂,亦可用至二味。
2.臣药的味数可多于君药,佐药的味数可多于臣药,使药一般只用一二味而已。
3.一方之中不一定臣、佐、使药完全齐备,如果君药足以治疗主,则不必加入臣、佐药;
君臣药无毒烈之性,则不必用佐制药;
君药能直达病所,则不必加引经的使药。
也并非每一种药物只司一职,但一定要君药。
八、批准文号
药品批准文号格式:
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
试生产药品批准文号格式:
国药试字+1位字母+8位数字
H代表化学药品,S代表生物制品,J代表进口分装药品,
T代表体外化学诊断试剂,F代表药用辅料,B代表保健药品,Z代表中药。
九、处方组成
前记:
包括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名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室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
正文:
以Rp或R标示,分列饮片名称、剂量、剂数、一般用法、用量及脚注等。
后记:
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
十、别名
大黄——锦文,将军,川军等;
甘草——国老
金银花——双花、二花;
补骨脂——破故纸
淫羊藿——仙灵脾;
辛夷——木笔花、望春花
蒲公英——黄花地丁;
土茯苓——仙遗粮
牛黄——丑宝;
三七——田七;
川楝子——金铃子
牛蒡子——大力子、鼠黏子;
牵牛子——二丑
并开药名:
疗效基本相似或具有协调作用的饮片缩写在一起就构成了并开药名。
青陈皮——青皮和陈皮;
二术——苍白术:
苍术和白术;
二冬——天冬和麦冬;
二母——知母和浙贝母;
二活——羌活和独活;
二地——生地和熟地;
焦三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
焦四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
十一、中药调剂的工具
戥称:
是中药计量最常用的计量工具,又称戥子。
主要由戥盘、戥陀、戥杆三部分组成。
戥秤的操作:
用左手虎口和食指、中指挟持戥杆,无名指、小指拢住戥绳。
(右手提绳,左手拿杆)
构造:
戥钮有两个,里钮的戥星(内侧面)一般从1g开始,每隔一粒星为1g,共50g。
外钮从50g开始,每粒星为2g,到杆梢大多为250g。
十二、斗谱编排原则
1.常用饮片应放在斗架的中上层,便于调剂时称取。
如金银花、连翘、菊花、荆芥、防风、当归、柴胡、白芍、川芎、黄芩、栀子、玄参、地黄等。
2.质地较轻、用量较少的饮片宜放在斗架的高层
3.质地沉重的药物如矿物、贝壳类或易造成污染的药物(如炭药)多放在斗架的低层。
如磁石等
4.质地轻泡并用量较大的药物,多放在斗架的最下层的大药斗中。
如茵陈篙、夏枯草、通草丝、鸡冠花、荷叶、淫羊藿、艾草等。
十三、中药饮片调剂工作流程
程序:
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
审核:
十八反: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一、解表方药
1)辛温解表(风寒感冒用药)
A.麻黄汤: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浮紧。
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B.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能与主治: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本方为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两者比较:
均能散寒解表。
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为特征。
麻黄汤: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强,并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肺气失宣而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桂枝汤:
桂、芍相制而用,发汗解表之力较逊,并善调和营卫。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兼营卫不和而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浮缓者。
C.
小青龙颗粒(汤)
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外寒里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
无汗咳喘,痰涎清稀量多。
或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或头面四肢浮肿,苔白滑,脉浮紧。
本品用于外寒内饮证。
以恶寒发热、喘咳、痰涎清稀为辩证要点。
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D.九味羌活丸
疏风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临床应用:
本品为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
2)辛凉解表(风热感冒用药)
A.银翘散(银翘解毒片)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表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
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
B.桑菊饮
功能与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本方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
《温病条辨》称之为“辛凉轻剂”。
本方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两者鉴别
共性:
作用:
辛凉解表
适应证:
温病初起卫分证(表热证)
药物:
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
区别:
桑菊饮:
辛凉平剂,清热解毒,辛散发表
银翘散:
辛凉轻剂,肃肺止咳
二、清热方药
1)清热泻火
白虎汤:
石膏、知母、甘草(炙)、粳米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
用于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有力。
热盛四大证:
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是治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也是清法的代表方。
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辩证要点。
2)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丸:
清肝热,利湿热。
主治肝胆湿热证。
症见头晕目赤,耳鸣耳聋,牙肿疼痛,肋痛口苦,尿赤涩涌,湿热带下。
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
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辩证要点。
3)清热祛暑
六一散:
指六份滑石,一份甘草,研为散服。
滑石粉600g、甘草100g(6:
1)
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症见暑热身倦,口渴泄泻便黄少;
外治痱子
治暑湿所致小便不利的基础方,以身热烦渴、小便不利为辩证要点。
常用治胃肠型感冒、胃肠炎、中暑、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等属湿热引起者。
外用可治痱子。
夏季饮用可预防中暑.
4)清退虚热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用于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而阴液不足之虚热证。
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辩证要点。
热结——寒下
寒结——温下
三、泻下方药燥结——润下
水结——逐水
体质虚弱——攻补兼施
1)寒下方药:
里热积滞实证
大承气汤: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峻下热结。
主治:
1、阴阳脏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组成分析:
特点为“痞、满、燥、实”(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痞:
心下闷塞坚硬;
满:
脘腹胀满;
燥:
肠有燥屎干结不下;
实:
大便不通,腹中硬满,痛而拒按。
本方为治阳明脏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的代表方。
用法:
先煮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2)润下方药:
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3)温下方药:
里寒积滞实证
温脾汤: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迟。
本方用于脾阳不足,寒积中阻证。
4)攻补兼施:
用于里实积滞而正气亏虚之证。
四、和解方药
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
2、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3、热入血室证,症见妇人经谁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本方为治少阳病证的代表方。
2)调和肝脾:
逍遥丸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疼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质淡红,脉弦而虚。
本品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也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药。
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五、温里方药回阳救逆—阳衰阴寒证(亡阳证)
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温中散寒:
A.理中丸
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
1、中焦虚寒证:
症见脘腹冷痛,喜温喜按,不思饮食,下利清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症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黯淡或清稀;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流涎、胸痹、霍乱等属中焦虚寒者。
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中焦脾胃虚寒的基础方。
B.小建中汤
组成:
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症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或虚劳发黄,面色不荣,舌淡苔白,脉细弦。
本品用于中焦虚寒,肝脾失和证。
水煎服。
饴糖烊化。
六、补益方药
1)补气
A.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萎白,语气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也是补气之基础方。
以面色萎白,肢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辩证要点。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比较
相同点:
组成——均有人参、白术、炙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不同:
功效
主治
君药
四君子汤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人参
理中丸
温中祛寒为主
补气健脾为辅
中焦虚寒证
干姜
B.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症见饮食不,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治脾胃湿盛泄泻的常用方,以泄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改善小肠吸收功能)
C.补中益气汤(丸)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
症见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饮食减少、大便稀溏、面色萎黄、脱肛。
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证,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方中黄芪宜重用为君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升麻、柴胡用量宜轻
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丸)的比较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丸)
配伍
以补气健脾的人参、白术、茯苓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
在补气健脾的基础上配伍渗湿止泻之苡仁、砂仁等
在补气健脾的基础上配伍升阳举陷之黄芪、升麻等
异
脾虚湿盛证
脾虚下陷证
功用
健脾渗湿止泻
健脾升阳
同
用人参、白术、甘草,均治疗脾胃虚弱证,同具有补气健脾之功
D.生脉饮:
人参、麦冬、五味子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气阴两虚证,症见体倦,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药
2)补血
A.四物汤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补血和血,主治营血虚滞证。
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为补血的常用方,也是妇科调经的基本方。
B.当归补血汤
黄芪30g、当归6g(5:
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治血虚发热的代表方
重用黄芪,其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其二——气旺血生。
C.归脾丸
功能主治: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症见气短心悸,失眠多梦,肢倦反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治心脾气血不足、脾不统血证。
3)
补阴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三补三泻
(两座高山一块地,茯苓泽泻牡丹皮)
滋阴补肾。
主治肾阳虚证,症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足跟痛,牙齿松动,小儿囟门迟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滑精、牙痛、消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配伍特点:
1、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以泻助补;
2、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本方为肾阴亏虚的基础方
附:
知柏地黄丸:
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
都气丸:
滋肾纳气,主治肾虚气喘,或呃逆
麦味地黄丸:
滋补肺肾,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归芍地黄丸:
滋补肾阴,兼以补血,主治肾阴虚血少证
明目地黄丸:
滋阴补血、明目退翳,主治肝肾阴虚、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杞菊地黄丸:
滋肾养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症状
4)补阳
桂附地黄丸
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症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以及痰饮,水肿,消渴等。
用于肾阳不足证。
气滞——行气气脱、气陷、气闭
七、理气方药
气逆——降气温里方补益方开窍方
行气
A.越鞠丸:
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
气、血、痰、火、湿、食
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症见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治六郁证的代表方。
B.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治梅核气的常用方。
八、理血方药
出血机制:
一为火热炽盛,迫血妄行—凉血止血
二为阳气不足,血失统摄—温经活血
三为瘀血阻络,血不循经—祛瘀止血
四为跌打损伤,血络破损—止血
瘀血成因:
寒邪相侵,或阳虚内寒,血因寒而凝—温经活血
邪从热化,血因热而结—清热活血
气行不畅,血因气滞而涩—行气活血
元气虚衰,运血无力,血因气乏而滞—补气活血1)止血
A.十灰散
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症见吐血、咯血、咳血、衄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为一首急救止血方剂,主治热证出血,对于来势急暴之上部出血,可作应急之用。
B.小蓟饮子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血淋、尿血,症见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等。
治疗血淋、尿血证属实热的常用方剂。
2)活血祛瘀
A.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症见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呃逆干呕,入暮潮热,心悸失眠,烦燥,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剂。
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证治要点。
B.补阳还五汤
功能主治: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尿遗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重用黄芪120g,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也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补阳还五汤与血府逐瘀汤,同为王清任所创,两者鉴别
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配伍特点
本方由大量活血化瘀药,并适当配伍理气之品。
全方的配伍特点是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是一首以攻为主的方剂。
本方黄芪用量独重(120g),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以促进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攻。
C.复方丹参滴丸
丹参、三七、冰片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
冠心病心绞痛。
治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
九、祛湿方药
脾胃——湿滞脾胃—化湿和胃方药
水热化——湿热证——清热利湿方药
湿寒化——寒湿证——温化寒湿方药
壅盛——蓄水证——利水渗湿方药
风湿阻络—风湿痹证—祛风胜湿方药
1)燥湿和胃
藿香正气水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夏伤暑湿,内伤湿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上吐下泻,舌苔白腻等。
特点:
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既解表又行气化湿,然化湿和中之功强于解表。
夏月常用方剂,对伤湿感寒,脾胃失和者最为适宜。
2)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茵陈、栀子、大黄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腻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
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3)祛风胜湿
A.小活络丸
祛风散寒,化痰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弊病,症见肢关节疼痛,或冷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
临床应用:
治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弊病.
B.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风寒湿痹,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诸症。
症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主治风寒湿痹,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诸症
十、化痰止咳方药
1)燥湿化痰——湿痰
二陈汤——方中半夏和陈皮皆以陈旧为佳,故为“二陈”
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症见肢体困重,头目眩晕,胸膈痞满,恶心呕吐,咳嗽、痰多易咯。
主治湿痰证的基础方。
2)清热化痰——热痰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