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130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一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1.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

(1)成因

(2)特点:

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

第2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

但K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

考点二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

水分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

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题组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1.(2015·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

“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答案 A

解析 文献表述的是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因此A正确;从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向上是垂直地带性,因此B错误;从东向西是经度地带性分异,因此C错误;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因此D错误。

题组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特征

(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

读图回答第2题。

2.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答案 C

解析 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题组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2015·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完成3~4题。

3.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B.南岭

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

4.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

C.海拔D.热量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山麓自然带可以反映该山所在的大致纬度和当地的水平自然带。

由图可知该山脉北坡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秦岭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岭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喜马拉雅山北坡为青藏高原,不可能有温带荒漠分布,所以,A、B、D都错。

第4题,该区域为昆仑山北坡,处于背阴坡,光照和热量不足,所以对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影响小,故A、D错误;在甲地有森林的分布,而乙、丙没有森林的分布;甲地冰原带分布的海拔低,由此说明影响三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条件,B正确;海拔高度主要通过影响热量条件而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故C错误。

(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6.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D.昆仑山脉

答案 5.C 6.A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明确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第5题,图中信息显示该山地是东西走向,南坡带谱复杂,大部分自然带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该山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南坡是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南北坡基带差异大是北坡基带海拔高导致的。

第6题,天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南坡基带都不可能是雨林季雨林带。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

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如下图所示: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

(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

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

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如下图所示:

读“我国90°E附近某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M坡最有可能是(  )

A.东坡B.西坡

C.南坡D.北坡

2.N坡缺失云杉林带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D.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思维过程

 三步读图

题名为“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纵坐轴为海拔。

1.D 2.C

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

如下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几乎没有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题组一 地形因素导致的非地带性规律

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该区域为45°N的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脉西坡山麓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因山麓海拔相对较高,其自然植被应为针阔叶混交林。

题组二 地形和洋流导致的非地带性规律

2.(2013·北京文综)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读图析图

答案 ①地:

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

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方法技巧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

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

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

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练出高分

模拟题组

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读图完成1~2题。

1.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

A.亚马孙平原B.东非高原

C.江南丘陵D.西西伯利亚平原

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①地区地面热量年净收入大,说明位于热带;地面干燥指数小,说明气候湿润,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自然景观与亚马孙平原一致。

第2题,③—⑥—⑦—⑧地面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即越来越干燥,则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①—②—③—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地面热量年净收入上,水分条件则没有太大变化,即热量条件差异,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注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水热两个因素都有变化。

转场是指山区牧民为了获得优质牧草,随着季节变化将牲畜赶往不同牧场的现象。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转场线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四季牧场。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夏季牧场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与山地四季牧场形成关系不密切的因素是(  )

A.山地所处纬度B.山地相对高度

C.山地岩石类型D.山地坡向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夏季,山体上部气候温和,草类繁茂,利于放牧。

因此夏季牧场应位于图示中的丙处。

第4题,影响牧场的主要因素是牧草和地形,所以牧场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山体高度及坡向有关,而与岩石类型关系不密切。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白色区域为世界最大的盐层覆盖的荒原——乌尤尼盐沼。

读图回答5~6题。

5.该区域位于(  )

A.亚欧大陆内陆地区

B.澳大利亚大陆内陆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导致图示区域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纬度位置

C.地形D.洋流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西半球,且纬度较低,大陆西部为荒漠盐沼,气候干燥,地形为高原山地,东部植被覆盖率高,水热充足,应为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为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纬度较低,地处东南信风带,其西部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山脉的阻挡,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高原山地荒漠,其东部为拉普拉塔平原,降水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7.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气候分布图。

材料二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1)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2)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

原因:

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因此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

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解析 第

(1)题,由非洲气候分布图中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自然带也必然呈对称分布。

(2)题,A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热带雨林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

第(3)题,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

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等三个现象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高考题组

(2015·天津文综)读图,回答下题。

8.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

答案 C

解析 水系的分布特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显著,不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A项错误;地形和矿产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影响,属于地质构造规律,B、D项错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据图可知,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其对应的自然带——热带荒漠带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属于地带性分布规律。

(2015·江苏地理)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

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9.牧民转场主要受(  )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D.聚落分布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牧民转场主要受草场垂直分布的影响,夏季到地势高的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称为夏牧场;冬季到地势较低的森林带以下的草场放牧,称为冬牧场,故选A。

(2015·江苏地理)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

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11.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 10.D 11.C

解析 第10题,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宜森林生长,林线高,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甲地受暖湿的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好,因此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

第11题,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严寒漫长。

地势低洼的地区冻土发育,排水不畅,冬季地温过低,夏季土壤水分过多,均不利于树木存活,而地势较高地区就避免了上述问题,因此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

(2013·海南地理)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完成12~13题。

12.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13.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D.地形

答案 12.C 13.D

解析 第12题,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13题,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

14.(2013·上海地理)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000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答案 

(1)差异:

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任答两点即可) 乙图山脉。

(2)差异:

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

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解析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带带谱差异可以从自然带的多少,山麓自然带基带的不同,相同自然带分布海拔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

(2)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3)雪线在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