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1671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完成作业“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最便宜?

”时,凭借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找到答案,却出现了“2.63元>2.36元﹤2.65元”这样的书面表达。

“买书”与“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

可以说一位小数没有进位的加法和进位加法与一位数没有退位的减法,是学得不错的。

在解决教材P8“小红付给阿姨15元,应找回多少元?

”这个问题时,或许是具体情境的存在,结果也很快地出来了。

北师大版3年级数学下册《买文具》课后反思

《买文具》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是对小数意义的最初步的了解。

教学时我结合买文具的生活情境,在购物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的价格,自然的引入小数;

再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和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同时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星期天笑笑去文具店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她看不太明白,因此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你们愿意吗?

你能从这幅图里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在解读主题图的时候找到小数,发现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不是整数元的,有的不到1元。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因此他们对于标价所表示的几元几角几分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时机,趁热打铁,研究这些价格的组成部分,让他们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共同特点,从而了解小数的意义:

当我们不能用整数表示一个数的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5角是1元的一半,不能用1元来表示,我们就可以用0.50元来表示。

像0.50、8.00、3.50、16.85、1.06等这些数我们就叫做小数。

在讲小数点的重要性时,我为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70年6月30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

科马洛夫在空间站工作了23天后,一个人驾驶着“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返航。

但是,当飞机返回大气层后,无论怎么操作也打不开降落伞,结果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宇航英雄科马洛夫遇难。

“联盟一号”所发生的事件就是因为在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让我们记住小数点所酿成的悲剧吧!

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不能有半点的疏忽,不然就要酿成严重的后果。

孩子们对小数点的作用印象非常深刻,有的孩子还把故事讲给了家长听。

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其原因:

一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壹、贰、叁……”不认识,二是因为有些小面额的人民币目前已经很少见了,有的已经不流通了,学生不认识。

发现问题后,我及时把“壹、贰、伍、拾”这几个汉字写在黑板上,并在字上注上了拼音,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完成第三页“练一练”第一题:

用小数写出具体的几张钱币为几点几元时错误就少多了。

我还要求学生这样表述:

“几个几元几个几角几个几分合起来是几元几角几分,写成几点几元。

”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用“合起来”的回答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今后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以前在课结束时,我经常因为时间不够省略了让学生回顾、总结这一环节,我知道总结能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所以这节课我没有省略这一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不会省略。

总之,全课围绕着价钱的两种表示形式认识小数及小数表示的意义,较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研读教材,联系上下相关的知识点,沟通它们的联系,找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联结点,进行通盘考虑,才能体悟编者用意,做到心中有本,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加挥洒自如,尽情展示教学魅力,品味成功教学的喜悦。

《货比三家》教后反思

要“货比三家”,当然首先要能比较这些小数(价格)的大小。

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寻“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一开始,学生举手十分积极:

丁玲:

先比元,都是8元,那就再比角,一个是5角,一个是2角,当然是5角大,所以8.50元>

8.20元。

伍淑丽:

把8.50元改写成8元5角,8.20元改写成8元2角,一眼就看出来,8元5角>

8元2角,所以8.50元>

到这里竟然再也没有其他学生举手,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有点恼火。

可学生看我越恼火,他们就越想不出方法来。

这时,刘家元举手了。

此人成绩不好,语文表达能力尤差,但上课举手一向都很积极,只是都是一些没头没脑,不着调的话,鲜有精彩之处。

可让课堂这么冷着也不是办法,姑且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刘家元:

8.50—8.20=0.3,所以8.50元>

咦,不错,小数减法还没学就会了,我正想表扬他,下面其他同学开始嘀咕了:

“这我也会……”“会为什么不举手?

”我十分恼怒,正想开口,周兰又举手了,又一个不着调的,想想还是也让她说吧。

周兰:

8.50和8.20,8一样大,就用50—20=30,所以8.50元>

谁知,又有人嘀咕了:

“这我也会……”

我更加恼怒了……课后,我静下心想:

第一,可能我太急躁了,每次都是这样,一旦课堂上出现我认为是不该出现的冷场,我就急躁得很。

可是我越急躁,学生就越紧张,就是有了好想法也不敢说,只有刘家元、周兰这两个似乎不知道看老师脸色的人才敢站出来。

第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才过了一个年,都长大了。

刘家元、周兰今天课上的表现真是令我既高兴又惭愧:

高兴的是过了一新年,他们又有了新的进步,惭愧的是我内心竟然用老眼光看他们。

幸亏课上我让他们发言了,还表扬了他们,以他们的性格,这一表扬起码有三天的学习热情,尽管很多时候还是不着调。

看来以后我得嘴巴甜一点,话动听一点,脸色好看一点,这样学生就会更“活”一点。

《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第三课时。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

理解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因为相同单位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一课是在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所以课开始,我直接出示了生活情景《买书》:

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

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

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你会计算吗?

由于课前指导学生进行了有效预习,所以我让学生直接进行小组交流。

请一个小组代表上黑板板演,如果与黑板上的不同小组也可以上来板演。

学生的方法果然各不一样,交流时分别请这几位组长谈谈自己是怎么想的。

一组组长说我们用口算的方法,先把元和元相加,再把角和角相加,然后再把两个结果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共花了多少元。

二组组长说:

我们把3.2元看成了32角,11.5元看成了115角,加起来得到147角,改写成用元作单位就是14.7元。

三组组组长说:

列竖式时只要把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就得出14元7角,自然就写成了14.7元。

三位组长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就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后两种笔算的方法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呢?

在进行讨论之后,学生发现,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非常地相似,黑板上一组的做法就是六组的做法一个想的过程,他们的差别就在于小数点的处理上。

看这些学生讨论地这么热烈,学习这么认真,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练习,检查时我惊奇地发现,全班95%的同学全队,较好的掌握了本课知识,课堂小结时我就继续鼓励学生探究:

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或许是因为沟通了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如果相加或相减后小数部分末尾有0怎么办?

如果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怎么计算?

如果被减数是一个整数,而减数是一个小数,那怎么办?

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思考,怎么会提出这么有质量的问题!

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的探究精神,显然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我就顺势让他们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再次深化了对小数加减法的认识,不知不觉中课堂上竟把后面要学习的小数减法的教学内容给提示了。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谁也没有离开教室,他们对小数进位加减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出题、有的计算、有的检查…看到这一幕,我由衷地为学生的探究精神而高兴,也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给老师和学生的高效与快乐。

《寄书》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寄书”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习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让学生以已有的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算理和算法的知识、整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为铺垫,自主学习和探索本课的新知识;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与同伴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的过程,深刻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的策略是多样化的。

 本节课教师主要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很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的知识。

同时,本节课还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教师的适当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

如,在新课开始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再向学生提出估算的要求:

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

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

但是在第一个问题“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

”的解决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我的设计构思出现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估算,而是直接算出结果。

从这可以说明,学生的估算意识还有待于提高,仍需加强培养。

在最后的采购食品的问题中,我注重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森林旅游》教学反思

《森林旅游》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后的复习课,在设计本课时,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首先,我利用“旅游”的情景进入本课的学习,这样学习内容和生活相接轨,能深入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理念。

第二,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活动的比赛,比比哪组能获得更多的聪明星,学生兴致勃勃,解决问题的速度提高了,也细心了。

第三,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的内容都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与解决,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整堂课,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

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教学反思

《对称、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把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主要让孩子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本单元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要点:

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主要以各种数学活动贯穿课的始终,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

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2、老师富有目的地呈现了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孩子们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

“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和折纸撕纸,“镜子中的数学”中的镜子,“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从而激发他们在小组内主动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

3、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

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

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也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但同时也发现有的学生很不主动很不认真,画图不用铅笔和尺子,随心所欲乱画一气;

有的同学不是很理解平移的方向,对往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理解不透彻;

把平移和对称搞混淆,今后在这些方面要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一节学科整合课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活动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初步感性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结合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发现、创新的过程。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自己所有。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始时,利用学生熟悉笑脸引入,从一张扭曲的笑脸让学生感到好笑,接着通过问题“如何把笑脸变得漂亮?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课件配合演示,为认识对称物体的共同特征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的亲感亲历,在感知中总结学习。

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对称图形,感知它们的共同特点。

经过和老师的共同探讨后,亲手剪出各种对称图形,进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给几何图形找对称轴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设计提高发展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3、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

本节课按“初步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对称——寻找欣赏对称——辨析拓展对称”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这一环节出示的太早,学生对称图形才有了一些了解,还不是太清楚的时候,就放手让学生去剪有点太早,这之前应该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认识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但我在这节课中出现的图形对称的情况比较单一,都是左右对称为主,缺少上下对称的物体,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势。

3.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时,由于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怎样通过有限次的操作来发现规律,有待于教师更好地引导。

4.我在各个环节中所提的问题顺序比较随意,主次不明显,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个别语言组织得不够严密。

《镜子里面的数学》课后反思

《镜子里的数学》一课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课上,我利用教具、学生利用学具——镜子,展开一系列观察活动:

活动一:

学生拿出镜子整理衣服,说说镜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二:

猜猜头左边戴发卡的同学,镜子里的她,发卡在哪一边,从而引出镜子的奥秘,并板书课题:

镜子里的数学。

活动三:

把镜子放在半个图形的虚线上,镜子里能看到整个图形,发现镜子内外,相互对称,而镜子相当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活动四:

师生、生生模拟照镜子滑游戏,发现镜面对称现象:

相互对称,左右相反。

活动五:

通过镜子看到的时间,猜猜现实中的时间,运用镜面对称现象原理。

这些活动为课堂增添了不少氛围,学生兴致较高,发言积极,特别是第三、第五个活动,学生切切实实感到镜子里的奥秘,第四个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师生、生一互动活跃,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现将我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和课后的反思记录下来,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益。

《平移和旋转》这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二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很显然,重点和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我在教学预设时,主要重视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

课前谈话,用三岁大的外甥为例,小手因模仿风扇转动而“跳舞”,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

在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举例说明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把握其运动特点;

课堂尾声的一组“你知道吗?

”用三个典型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给学生很大的视觉冲击——大楼平移和地球旋转,而神奇拖把——360度旋转,更是直接应用于生活,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的未知世界,引领着学生不断地探索,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二、展示学生错误的认识,让“错误”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本课教学中,学生在两个地方很容易发生错误,一是对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难以判断,二是数一数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对于这两个环节,我觉得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充分地展示学生的错误,然后结合实例或操作进行验证,当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后,再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思考方法。

钟摆的运动,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常见,但自动卷笔刀却是每位同学必备的工具,教师在学生发生困惑时,用自动卷笔刀摇杆的运动为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它们的运动是一样的:

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在转动。

因此,钟摆的运动、自动转笔刀摇杆的运动都是旋转。

在方格图上数出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怎么突破?

我认为,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反思,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养成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时,我首先动画显示小房图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小房图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很容易看出是向右平移的,我接着提问:

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这时,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说两格的,四格的、六格的,也有说八格的。

学生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那就请各种观点的同学分别说说你是怎样看出的?

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数出图中房子的最近的两个“房角”之间的距离,有的说只要数出图中房子的最近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也有数图中房子的同一条边平移前后的距离,更有数出图中小房图距离最远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

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呢?

用事实说话。

我让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方格纸和小房图,一格一格地向右平移,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应该是向右平移了六格。

这时,引导学生反思一下刚才是怎样数的,为什么会发生错误。

指名回答时,原来数错的学生发现小房图在平移前后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点或边,而他们当时并不是数的对应点或对应边。

教师顺势指出:

那现在你们会数了吗?

到此为止,学生经历了思考、操作和再思考,终于明白了错误所在,同时也找到了通往正确的道路。

教学本课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如:

教师的语言怎样更加精炼?

课堂练习如何更加有效?

我想今后的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思索和努力。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为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2至23页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目标在于:

1、通过欣赏图案,以及绘制图案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图形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能应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绘制简单的图案。

3、经历观察、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评价的意识。

4、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5、认识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图形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

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

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

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它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

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

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

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

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赏,占用的时间较长;

后面的画一画,留给学生的时间又较少。

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