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172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理试题B卷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秦以前没有御史一职

B.只有秦代存在御史一职

C.秦以前的御史无监察职能

D.秦代的御史无监察职能

【解析】由材料“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可知,秦以前的御史掌管政事并不负监察之责,故C正确;

由材料“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可知,秦代之前设有御史一职,但并不负监察之责,故A错误;

由材料“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可知,秦代以前就设有御史一职,故B错误;

由材料“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可知,御史负有监察之责始自秦代,故D错误。

点睛:

紧扣关键信息“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并联系所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史实分析解答。

4.唐太宗说:

“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

”这段话表明唐太宗

A.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B.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C.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

D.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答案】B

【解析】从唐太宗的这番话我们能够看出地方长官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地方官员的选拔也格外慎重,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内容,而是强调选用的慎重;

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的问题;

D选项错误,唐太宗没有这层担心。

5.据史书记载: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学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

所以答案选C。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

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6.“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

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

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地理环境

A.容易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B.孕育了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C.面积较大但人口稀少,农业经济发达

D.国土面积小,导致全体国民直接参政

【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这样的地理环境与希腊雅典的地理环境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小国寡民的情况,也孕育了民主政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的地理环境一般都为开阔的平原地区;

C选项错误,这样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D选项错误,国土面积小不是直接参政的原因,关键性原因是“寡民”。

7.古希腊一个城市及郊区就是一个国家,城邦太小,无力建造神秘的王宫;

人口太少,彼此相熟,都是凡夫俗子,说君权神佑,贵族就不相信。

这造成的影响是

A.阻碍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B.形成人神同形同性的宗教观念

C.萌发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D.王权不断强化势必导致君主专制

【答案】A

“这”指的是雅典城邦的小国寡民状态。

题干说明古希腊的城邦体制阻碍了君主专制的发展,故A正确。

B、C也是阻碍了君主专制的发展原因。

D项与题干无关。

故选A。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8.比较法学者彼得•克鲁兹认为:

“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进行地区扩张重要历史时期,她吸收和修正了希腊思想和哲学,造就了几近完美的一个制度,即罗马法,它具有适应性,持久且实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形成得益于对希腊的征服

B.罗马法因其自身的完美而持久且实用

C.罗马法渊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和哲学

D.罗马法的发展得益于古希腊文明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罗马法和希腊思想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依“她吸收和修正了希腊思想和哲学”,注意“吸收”和“修正”,所以答案选D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吸收”,而不是“征服”;

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希腊文明对其的影响,而不是强调自身;

C选项说法过于局限和狭隘。

9.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以后,议会多次呈交权利请愿书进行抵制,宣称:

“议会的自由、选举权、特权和司法权,是英国人自古就有而无可置疑的天生权利……”可见,议会革命的目的是

A.保证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要求民主政治

D.捍卫议会主权

根据题干可知,议会“多次”“呈交权利请愿书”,强调“议会的自由、选举权、特权和司法权,是英国人自古就有而无可置疑的天生权利”,可知捍卫议会权力是议会斗争的目的,故D正确。

在四个选项中,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与材料不符,C项突出的是议会主权不等于民主政治,因此也不选。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议会革命。

10.华盛顿说:

“我的看法——各州必须选出众望所归的代表参加大陆会议,并赋予该机构绝对权力”,否则“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多头怪物,一个异质体”。

华盛顿的目的是

A.确立总统的行政权

B.实行参议员选举制

C.实行三权分立

D.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华盛顿认为各州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即赋予未来的中央政府以绝对权力,目的是防止“变成一个多头怪物,一个异质体”,所以目的是解决矛盾,故选D。

ABC与题意无关。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11.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

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说明亨利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说明当时法国君主派是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希望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A正确,排除B;

君主派主张君主立宪,并没有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表述错误,排除C;

君主派不仅包括地主阶级还包括资产阶级,排除D。

所以选A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5年宪法

【名师点睛】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即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得以最终确立。

而一票共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君主派的弃权,君主派的几名成员似乎被打动了,一片混乱当中选择弃权,同时奥尔良和波旁派两系的斗争也可能是推手。

12.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

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中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

A.中英双方实力的变化造成的

B.世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C.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D.中英文化观念的冲撞

【解析】材料中叙述的变化实际上体现出的是实力的变化,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实力的转变还是得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没有进一步挖掘出问题的本质;

C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根本在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D选项不是关键性所在。

本题很容易误选A选项或者C选项。

这两个选项说法是没有错误的,但是A选项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和彻底,需要进一步分析和阐述;

C选项也没问题,但是关键点在于封建势力一直存在,只有资本主义发展才会造成如此大的冲击。

13.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民变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

为摊派《辛丑条约》赔款而直接增加在民众头上的捐税至少有60多种。

群众性的抵抗拆迁民房、抵抗铁路征地等层出不穷。

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是民变积累引起的改朝换代

B.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C.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清政府拒绝改革的结果

D.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析】材料中体现出的是人民对于清政府的不满,《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众对此很是不满,最终造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将辛亥革命的阶级属性定位错误;

C选项错误,这与清末的新政是不符的;

D选项错误,《辛丑条约》只是一个因素而已,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层面。

14.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系列新闻报道和人物专访,下列报道中对中国的预测符合民国初年历史的是

A.“各国列强一直在等待寻找借口进行干涉,瓜分中国”

B.“革命的结果必然是一个永久性代议制政府的诞生”

C.“采取君主宪政,实行渐进性民主或许能够成功”

D.“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将行政权力集中于一位强权人物身上”

..............................

15.下列历史事件中体现着救亡御侮与推进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的是

A.五四运动

B.清末立宪

C.义和团运动

D.北伐战争

【解析】材料体现着两方面的内涵,一个是救亡御侮,这一点符合条件的是A、C选项。

B、D选项没有体现出这一内涵。

第二个内容是推动社会进步,这一点义和团运动不符合要求,因为它还代表着农民阶级,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解答本题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分析,首先来看符合第一个条件的选项有哪些,排除干扰项。

之后再看剩下的选项哪一个选项符合第二个条件,由此选出正确选项。

16.毛泽东曾说:

“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

”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

根据“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革命失败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无关,故排除A;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存在相符之处,故排除B;

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就不再存在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故排除C;

根据“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可知此时的中共注重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D。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7.1940年9月12日,《力报》刊登文章指出:

担应华北出击的主力部队在装备方面及军事技术训练方面都不及一般部队,但是他们终能以劣势装备在敌人统治比较巩固的华北予敌重创。

此评论

A.批评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B.肯定了中共持久战的正确性

C.说明了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

D.赞扬了百团大战的重大功绩

本题考查的是对百团大战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1940年9月”、“在装备方面及军事技术训练方面都不及一般部队”、“终能以劣势装备在敌人统治比较巩固的华北予敌重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百团大战,而且给予了充分赞扬,D项正确;

A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题干信息体现不出“中共持久战”,排除B;

C项“国共合作抗战”不符合百团大战史实,排除。

故选D。

抗日战争·

百团大战

18.1945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

“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创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

”这说明

A.国共关系有所缓和,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B.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C.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工作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

D.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国共两党已经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A。

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排除B。

1949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排除C。

该社论表示抗日战争胜利后,要“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反映出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设新中国,故D项正确。

19.巴黎公社诞生后,“马克思热情地向公社社员致意”,但公社很快以失败告终。

巴黎公社的失败说明

A.欧洲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

B.只有取得农民支持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尚未成熟

D.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国际联合组织

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此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尚未成熟,故选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失败原因

20.有学者认为: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解析】材料虽然承认十月革命有外在的原因,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即其发生是俄国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十月革命不仅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列宁主义也是革命的旗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猛烈地冲击了西方现代化模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十月革命是一战引起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密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21.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

“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

”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

A.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B.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奠定了社会转型基础

D.彻底改变了社会落后面貌

【解析】分析选项:

A项属于二月革命的成果;

B项属于十月革命后俄国发展的方向;

D项说法过于绝对。

综合上述分析,这两场革命及其后的国内战争为俄国社会转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故本题选择选C项。

22.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华民族的救亡运动”。

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

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中国的成立,题眼是“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本质上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所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故A项正确;

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B项错误;

材料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与否无关,故C项错误;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3.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

……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

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国家统一样本

B.社会制度示范

C.文明交流枢纽

D.经济发展标本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表明香港回归是国家统一的样本;

“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表明香港回归是文明交流枢纽;

“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表明香港回归是经济发展标本,故A,C,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社会制度示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表述错误,但与题意相符。

24.近年来,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

国际法专家认为:

“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A.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的实质就是搞台独,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原则”,故A选项正确;

根据材料“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而台独不属于“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来搞台独,不是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故D选项错误。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台湾问题

【名师点睛】台湾独立运动(简称台独运动或台独)现代是指在基于国民主权原则及台湾全体住民公民投票选择的条件下,建立主权独立国家台湾共和国的政治运动。

台独运动的起源可以溯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但是,多数的学者认为战前的台独运动和战后的台独运动在性质上并不相同。

战前的台独运动(当时多同志沿用“台湾民族运动”或其他类似的标签),在本质上所要对抗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而战后的台独运动,其所要对抗的对象,则由早期的国民党政权,在近年来逐渐转变为海峡对岸的中国共产党政权。

25.1949年初,毛泽东在同斯大林密使米高扬的谈话中说道:

“我们这个国家……他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虱子什么都有……我们必须……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柴草、垃圾等比喻中国经济残破

B.毛泽东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

C.中苏此时已经建立了“友好同盟”

D.目的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王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显然是毛泽东对独立自主方针的阐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针对帝国主义,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故本题选择D。

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干意思

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

毛泽东的表述比较生动,要能明确是外交辞令

26.“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和“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这两句话的含义。

从题中材料看,明显指的是1971年中国突破美国的干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答案选A选项。

B选项不符合“第一次”的要求;

C、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是中美关系。

27.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这表明中国

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对外成就,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表述中国在新时期致力于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这主要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中美建设性战略关系不是地区性国际组织,排除B项;

题干中没有涉及到联合国的行为要求,排除C项;

D项中的“周边国家”表述错误。

28.“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

”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战时同盟解体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

【名师点睛】

29.“三个世界”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

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曾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

第一种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第二种

美国和苏联

日本、欧洲、加拿大等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