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274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4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docx

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

高中地理复习

第一篇宇宙和地球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

天体系统

1、宇宙的范围:

150亿光年

2、宇宙的特点:

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

3、宇宙的组成:

天体,弥漫物质

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xx、彗星、流星体(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天体

举例

主要特点

恒星

太阳

球体、自己发光、H、He等炽热气体组成

星云

猎户座

云雾状、气体尘埃组成,m和V大,ρ小

行星

地球

球体,绕恒星运行,质量比恒星小

卫星

月球

球体,绕行星运行,质量比行星小

彗星

哈雷彗星

云雾状,绕恒星运行,质量小

流星体

尘粒和不规则固体小块,运动不规则

4、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二:

太阳系

1、太阳系的基本构成:

恒星(中心天体)、大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恒星(中心天体):

xx

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xx,xx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地行星(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木星,土星:

xx行星(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

xx,xx:

远日行星

最大:

木星

最多xx:

土星

矮行星:

xx、冥王星、xx、2003UB313(xx)

2、太阳系的运动:

运动速度:

250千米/秒,周期:

2.5亿年

八颗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xx

(1)基本特点

组成成分:

氢和氦

(2)xx的外部结构

位置

厚度

薄→厚

颜色

亮度

亮→暗

温度

低→高

大气浓度

浓重→稀薄

太阳活动

光球

500KM

肉眼观察到的颜色

明亮

6000K

稀薄

太阳黑子

色球

 几千千米

玫瑰色

 光球的千分之一

 四五千K至几万K

 稀薄

 耀斑

日珥

日冕

 至几个太阳半径以外

银白色

 暗

几百万K

 更为稀薄

 太阳风

(3)太阳活动

主要标志:

黑子和耀斑

周期:

11年

太阳活动的对地影响:

气候变化(降水、气温)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xx在极地形成极光

三、地球宇宙环境的意义

地球与xx的距离适中:

日地距离:

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2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的表层环境与运动

1、微弱的引力

2、月球地貌

xx、盆地

xx、山地

环形山

3、月球的运动

公转与自转方向:

自xx

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

27.32天(恒星月)

二、月相

月相——因日地月三者位置不同而产生的。

月相:

新月,上娥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娥眉月

朔望月:

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所经历的时间29.53天。

月相

农历

形状

日地月位置

月升

中天

月落

新月(朔)

初一

不可见

日地月一线,月球居中

6

12

18

上弦月

初七、初八

半圆月面朝西

日地月直角,月球在太阳东

12

18

0

满月(望)

十五、十六

圆月

日地月一线,地球居中

18

0

6

下弦月

廿二、廿三

半圆月面朝东

日地月直角,月球在太阳西

0

6

12

三、日食与月食

日食

月相:

新月

某地出现日全食也必然出现日偏食

某地出现日环食也必然出现日偏食

月食

月相:

满月

某地出现月全食也必然出现月偏食

四、潮汐作用及其意义

1、潮汐的形成

引潮力=实际引力-平均引力

地球表层某点的实际引力与平均引力存在差值,形成引潮力。

2、大潮和xx

在新月或满月时,海面涨落的潮差最大,称为大潮。

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时,海面涨落的潮差最小,称为xx。

大潮:

初一(朔)、十五(望)

xx:

初七、初八(上弦月)、廿二、廿三(下弦月)

3、潮汐作用的影响和意义

潮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加剧海岸侵蚀;

2、顶托xxxx;

3、影响海岸生物。

人类利用潮汐:

1、进行捕鱼、晒盐等生产活动;

2、滩涂水产养殖;

2、利用动力资源进行发电;

3、发展港口。

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一、太空探索的历程

1957年,xx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xx送上了天,人类由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1961年,xx的“东方1号”载着xx在太空中飞行了108分钟,人类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同年,xx启动了“xx计划”。

1969年,xx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1981年,xx生产的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人类的载人航天活动由此进入到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探索与实验阶段。

二、太空探索的意义

宇宙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等

 

专题4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基本情况

自转方向:

自xx;xx:

逆;xx:

顺。

自转周期:

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360°)

太阳日:

24小时(360°59‘)

自转速度:

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扫过的角度

xx极点为0,其他地点为15°/小时。

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扫过的弧长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至0。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产生地方时

(3)地球自转偏向力

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偏向,在xx,地转偏向力使物体向右偏转;在xx,地转偏向力使物体向左偏转。

在赤道上运动的物体,无偏向。

(4)造成地球形变

中间略鼓,两极稍扁。

梨形地球。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概况

方向:

自xx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近日点快(1月初)

远日点慢(7月初)

xx交角:

黄道平面(地球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23°26′

xx交角造成xx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北回归线23°26′N

南回归线23°26′S

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

2、四季的形成

由于xx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xx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往返移动,引起的正午xx高度(xx辐射的强度)和昼夜长短(xx辐射的时长)的年变化,使得地球表面获得的xx热量在时间上分配存在不均,从而形成了寒暑交替的季节变化。

(1)太阳辐射的强度

用正午xx高度来衡量xx照射的强度

xx高度角:

xx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xx直射时,xx高度角最大达90°。

xx直射必发生在正午

 

xx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xx高度从直射点纬度向xx两侧递减。

极值: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最大值,xx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最大值,xx达最小值。

(2)太阳辐射的时长

用昼夜长短来衡量太阳辐射的时长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2、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3、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有极昼现象;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板块运动

一、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块构造学说:

1.世界分为六大板块:

xx板块、xx板块、xx板块、xx板块、xx板块、xx板块。

2.板块运动的条件:

前提:

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层上“滑动”。

动力:

地幔物质的对流。

3.板块运动的结果:

碰撞→xx→靠近大陆一侧→岛弧(琉球群岛)

↘海岸xx(落基xx)

↘靠近xx一侧→xx(马里亚纳xx)

↘陆陆→巨大xx(喜马拉雅xx)

xx→裂谷(东非大裂谷)

↘xx(xx、xx)

二、地震与火山

1、地震

地震是从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开始的。

通常把地下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xx。

地震发生时,能量从震源处以xx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其中的纵波先于xx到达地表。

震级与地震烈度

(1)震级:

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释放相差30倍。

(2)地震烈度:

地震破坏的强烈程度。

与震源xx、震中距、地质构造有关;

等震线:

地震烈度相同点的连线。

2、火山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强大的压力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出地表的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结果。

(1)火山的类型: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火山评价:

弊:

破坏植被、农田、建筑物、造成伤亡;火山灰扩散到大气中影响气候。

利:

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成为旅游景点。

3、地震与火山的分布

(1)地震的分布:

板块碰撞地带

主要分布在①环xx地震带80%

②xx---喜马拉雅地震带

(2)火山的分布:

板块俯冲带

主要分布在①环xx火山带60%

②xx---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③xx—xx火山带、洋底火山带

专题6岩石与矿物

一、岩石

1、岩石:

造岩矿物按一定规律形成的集合体。

岩石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岩石

成因

鉴别特征

典型岩石

典型景观分布

岩浆岩

侵入岩

侵入地壳

冷凝结晶

颗粒较粗

花岗岩

华山、黄山、衡山、普陀山

喷出岩

 喷出地表

迅速冷却

颗粒细小

多细孔

玄武岩

火山、洋底、德干高原

沉积岩

风化

剥蚀

搬运

沉积

固结

层理构造

保存化石

砾,砂,粉砂

张家界

页岩,泥岩

景德镇

石灰岩

太湖石

煤,化石

山西

变质岩

高温高压

密度大,颗粒定向排列,

片理结构。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片岩

泰山

2、岩石间的转换

3、常见的变质岩:

石灰xx→大理xx,xxxx→xx,页xx→片xx、板xx等。

二、矿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

矿物是地壳中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产物。

在地壳中已发现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排前8位的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地壳中的元素绝大多数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尤其是含量非常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

主要的造岩矿物有:

xx、xx、方解石、橄榄石、长石、辉石等。

大量可利用矿物富集在一起形成有开采价值的矿产。

 

专题7地貌

一、主要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

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

侵蚀搬运堆积

1河流上游:

落差大水流急xx深切而狭窄

2河流中游:

流水减缓xx宽阔形成曲流

曲流又称xx,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是河床遭受侧蚀的结果,河流的凹岸不断遭受侵蚀,而泥沙在凸岸不断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

③河流下游:

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盛,形成广阔的xxxx。

2、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1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

水(酸性水)与石灰岩(可溶性岩石CaCO3)气候不能过冷

2分布:

石灰岩地区.我国xx(滇、贵)

3喀斯特地貌类型:

地表:

xx(xx);溶蚀盆地;落水洞;xx(峰林)

地下:

溶洞(xx、石笋、xx);地下河(xx)

4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

喀斯特地貌首先发育的是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接着形成洞穴和地下河。

随着地面溶蚀加剧,溶洞和地下河崩塌,导致地面塌陷,形成溶蚀盆地和峰林。

随着盆地逐渐扩大,峰林消失,最后仅残存xx。

5喀斯特地貌基本评价:

优点:

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缺点:

易漏水、坍塌,影响基本建设;土壤不保水、肥力低。

3、海岸地貌

海岸地带受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xx河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地貌。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1海岸地貌

类型:

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分布:

xx以南,xx和辽东半岛

2海积地貌

类型:

xx、xx、沙堤

分布:

xx以北

4、风成地貌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其中风力对地面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

xx经风力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地貌,称为风积地貌

1风蚀地貌

类型: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xx。

分布:

干旱和沙漠地区

2类型:

沙漠、xx、黄土

5、黄土地貌

1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

xx荒漠粉沙物质经过风力搬运和堆积形成黄土高原,受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而形成。

2黄土地貌的类型:

塬、xx、峁

xx:

范围较广顶部较平坦的残留黄土高原面

xx:

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xx:

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顶部呈圆穹形。

3黄土地貌分布:

广泛分布于中纬度的半干旱地带。

我国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4黄土地貌的优缺点

优点:

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土壤空隙中保持一定液态水量的性能

)好,富含矿物,有利农作物生长。

缺点:

黄土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冲走的黄土在xx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

5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加剧了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需要综合治理。

在黄土地区怎样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禁止树木滥砍滥伐;建造梯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6、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产生的。

内力作用使得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外力作用:

在xx和重力影响下,大气、水和生物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外力作用使地球表面趋于平缓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海拔相同的各点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表起伏的地图。

2等高线表示地表起伏

地形名称

判读特征

说明

山峰

中间高四周低

示坡线向外

盆地洼地

中间低四周高

①②③

示坡线向内

山脊

向低处凸

分水岭平缓

山谷

向高处凸

多溪流坡陡

鞍部

山峰间的低地

④⑤⑥

///////////////

陡崖

等高线重叠

有水成瀑布

五种基本地形区的等高线特征:

基本地形区

海拔

等高线特征

平原

≤200m

稀疏

丘陵

≤500m相对高度<200m

较疏,弯曲处和缓

山地

>500m相对高度>200m

密集、多弯曲

高原

>500m

中央稀疏,边缘密集

盆地

/////////////////////////

四周高、中间低

等高线密集——xx;稀疏——缓坡。

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

N2

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助有机体生长

O2

生物呼吸;主要氧化剂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O3

吸收紫外线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尘埃

凝结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的特点:

1厚度变化规律:

xx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温度变化规律:

-6.5°C/1000m

3天气现象显著:

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水汽和固体尘埃是xx雨的必要条件,其中固体尘埃起凝结核作用)

 

三、大气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大气圈是地球坚实的“防弹衣”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遮阳伞”:

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温被”:

大气的吸收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

适度的大气压也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本条件

专题9行星风系

一、气压与风

1气压:

单位面积上承受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单位:

百帕(MPa)

标准大气压:

1013百帕,相当于760mmxx的高度。

热力环流——地面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2风的形成过程:

1.风是近地面水平方向的气流

2.水平气流(风)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3.气压值的大小随高度上升而减小

4.高空的气压高低性质与地面相反

5.高空的水平气流方向与地面相反

3等压线

等压线可以描述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的水平气压场。

等压线是封闭的曲线

二、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1.单圈环流前提:

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

2.三圈环流:

受地球自转影响

气压带风带高低相间xx对称

3.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xx: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原因:

随着xx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气压带宽度:

10个纬度移动范围:

5个纬度

4.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节全球水热分布

↗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纬度增高、气温降低

5.气候基本要素→气温→次要因素:

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次要因素:

沿海地区受洋流影响:

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主要因素:

气压带:

高压干旱、低压多雨

降水→次要因素:

海陆位置与风带:

海风增湿、xx干燥

↘次要因素:

洋流:

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三、行星风系与气候

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主要气候

形成因素

对应气候

特点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旱

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寒带针叶林

寒冷湿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气候

寒冷干燥

风带

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

温暖湿润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

冬:

温和多雨

夏:

炎热干旱

副热带高气压带

信风带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干季

湿季

赤道低气压带

专题10季风

季风:

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季风哪里最典型的地方:

xx、xx

一、季风的基本特点

1、xx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表现:

夏季xx冬季xx

2、xx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表现:

夏季xx冬季xx

季节

气压中心:

大陆

气压中心:

海洋

盛行风向

东亚季风

冬季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偏北风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偏南风

南亚季风

旱季

亚洲高压

赤道低压

东北风

雨季

东南信风偏转为西

南季风

西南风

二、季风与气候

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xx

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

温带季风气候:

xx:

高温多雨冬:

寒冷干燥

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xx:

高温多雨冬:

低温少雨

因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季风气候的特点:

雨热同期

 

三、评价季风气候

1.夏季风影响下:

有利:

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是xx大陆主要的水汽来源

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生产区:

xxxx

不利:

降水量过于集中,易造成洪涝,导致水资源浪费

夏季风强:

北涝南旱;夏季风弱:

南涝北旱

2.冬季风影响下:

寒冷干燥,造成低温冻害

冬季风强——寒潮

↗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地转偏向力→→→→↗↓

↘↘xx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

 

专题11xx、寒潮、xx

比较内容

气旋

反气旋

中心气压

气流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流动

中心向四周流动

气流垂直运动

上升运动

下沉运动

旋转方向

北逆南顺

南逆北顺

天气特点

阴雨

晴朗

典型例子

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冬季的寒潮

xx:

冷暖气团相遇所形成的狭长过渡地带。

xx分为xx、暖xx和准静止xx

xx:

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

暖空气向冷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xx:

xx面移动缓慢或长时间在一个地方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的xx。

冷锋

暖锋

过境时

大风、降温、雨雪时间短,降水少

持续性降水;时间长,降水多

过境后

气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和湿度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实例

寒潮(南下)

春秋季江淮、东北;夏季黄河流域

一、xx

1、xx的性质:

强热带气旋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巨浪、海潮

2、xx的形成条件

北纬5-20度之间的热带洋面:

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

3、xx对我国影响的时间和路径

发源:

xx以东洋面

时间:

每年7~9月份

影响范围:

我国xx沿海

4、xx的利与弊

1带来大量降水。

2严重威胁航运安全,能摧毁地面建筑、道路、庄稼等。

采取的措施:

加固堤防、船只进港、疏散居民等

二、寒潮

1、寒潮的性质

冷源:

反气旋(xx、西伯利亚地区)

南下过程:

xx

2、寒潮的影响范围和时间

范围:

我国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外

24小时内降温

日最低气温

标准1

>=10℃

<=5℃

标准2

>=7℃

<=-6℃

时间:

秋末至初春

3、寒潮带来的天气:

雨雪、大风、霜冻、xx

4、寒潮的界定

5、寒潮的利与弊

1导致xx封冻、交通xx、牲畜和农作物冻伤

2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过冬,有利于盐业制卤等

三、xx

1、xx的性质

准静止xx

2、xx的影响范围和时间

范围:

我国江淮地区

时间:

6月中旬至7月上旬

3、xx形成的原因

来自海上的暖湿气流(动力:

副热带高气压)在江淮一带与北方冷空气“势均力敌”,徘徊不去。

4、xx的影响

xx过后,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进入xx。

xx云系提供了丰富的降水,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全球变暖

1、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的数量不断增大。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大量吸收地表释放的xx辐射,又以xx辐射形式反射回地表,使地表增温,产生温室效应。

2、评价全球变暖:

弊>>利

•中高纬度,气候变暖,适合农业发展;

•改善世界人口分布的面貌;

•……

•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xx、港口;

•冰盖断裂,xx移动,威胁航行;

•寒带地区的生物种类减少;

•疾病爆发和虫害增多;

•……

3、遏制全球变暖:

1开发替代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植树造林

3加强全球合作

二、酸雨

PH≦5.6的降水的大气降水

1、原因:

燃料燃烧排放SO2和NOX等酸性气体。

2、分布:

世界分布:

xx,xx和xx。

我国分布:

xx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3、影响

导致森林枯死、土壤酸化、淡水生物死亡;还腐蚀建筑物和暴露在室外的文物古迹等

4、酸雨的控制

酸雨控制的根本途径是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

三、臭氧洞

臭氧层绝大部分集中在平流层离地表20~30千米的范围内。

1、臭氧层作用:

保温作用

防护作用

2、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大量使用氟利昂

3、臭氧减少的危害

•会使平流层温度分布和对流层热量情况发生变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灾害。

•会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降低生物量,甚至造成一些生物物种的灭绝。

•会促使城市污染气体——二氧化氮的分解,产生一氧化氮和臭氧,形成光学烟雾。

•加快橡胶制品的老化,使染料褪色,缩短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的寿命

四、城市热岛和雨岛

1、“热岛效应”——xx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2、xx雨岛:

市区雨量比郊区多

1原因:

尘埃热岛的热力作用

2对策:

加强绿化

增加水域面积

减少人为热量排放量

产生原因

分布

造成危害

全球变暖

燃烧矿物燃料,砍伐森林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