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543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3《表内乘法一》整理与复习教学建议新版冀教版

《表内乘法

(一)》

(一)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掌握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与同学合作进行口诀归纳、整理的活动中,获得学习、总结、记忆口诀的基本方法,能表达口诀归纳的过程和想法。

4、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口诀计算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编写说明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连加的基础上学习的。

主要内容有:

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连加问学生题中认识乘法,通过用小棒摆图形,介绍五角星、昆虫等典型事物,学习2~6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共安排7课时,内容编排如下:

知识点

课时

内容

素材与活动

1.认识乘法

第1课时

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

儿童游乐场

第2课时

乘法算式和各部分的名称

“4×3”摆放的小鹿图

2.2~6的乘法口诀

第1课时

1到3的乘法口诀

1.摆花片

2.用小棒摆三角形

第2课时

4的乘法口诀

用小棒摆三角形

第3课时

5的乘法口诀

国旗上的五角星

第4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有6条腿的昆虫—蜜蜂图

3.整理与复习

1课时

复习2~6的乘法口诀

1.圆盘和放盘上的水饺个数

2.整理2~6的乘法口诀表

1、认识乘法,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16页、17页),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

教材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游乐场,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坐小火车、玩碰碰车、跳绳等场景,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教材用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有多少人跳绳”“有多少人玩碰碰车”“有多少人坐小火车”三个问题和用加法计算的三个算式。

然后通过兔博士提出的“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体会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教材以4+4+4+4+4=20为例,介绍5个4连加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4×5=20或5×4=20,同时介绍“×”叫做乘号以及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然后安排“试一试”,要求学生把其他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会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方法。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在已有的连加计算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算式书写的简便。

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情景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加法知识进行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

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所列加法算式的特征——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

然后,教师采用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讲解改写成乘法算式时,教师重点强调:

5个4相加,可以写成5×4=20或4×5=20。

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哪个简单,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乘法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前面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提出不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如:

玩跳绳和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

首先要给予肯定,然后,写出连加算式,做“试一试”后,让学生讨论一下:

这样的连加算式可以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第2课时(教科书18页、19页),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动物梅花鹿,呈现了每行4只,共3行的情景图,提出“一共有多少只梅花鹿”的问题。

兔博士提出“先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要求。

教材通过书中同伴个性方法的交流,呈现了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连加算式和相同的乘法算式。

接着给出聪聪的话,“加法算式不同,乘法算式都一样”,提示学生发现并了解3个4相加和4个3相加,都可以写成3×4或4×3。

最后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会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是理解3个4相加和4个3相加,都可以用相同的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梅花鹿的图片是怎样摆放的,然后再提出教材中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列加法算式,并改写成乘法算式。

组织全班交流时,教师要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列出的加法算式和改写的乘法算式,并启发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法算式不同,乘法算式都一样”,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最后,教师采用讲解的方式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2~6的乘法口诀,安排4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20页、21页),1到3的乘法口诀。

教材设计了摆花片和用小棒摆三角形两个活动来学习2和3的乘法口诀。

这两个活动的共同点是:

直观操作→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归纳口诀。

不同点是:

2的乘法口诀先摆2组花片,每组2个,写出2+2=4和2×2=4,并总结“二二得四”,接着摆出一组2个花片,写出2×1=2,并总结“一二的二”;3的乘法口诀直接给出按顺序总结“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的情境。

最后教材给出1×1=1的算式和“一一得一”的口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会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的重点是根据乘法算式总结乘法口诀,难点是把一个数写成这个数乘1的乘法算式。

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总结2的乘法口诀,重点突破2个花片可以写成2×1=2和1×2=2,了解口诀提炼的特点是去掉“乘”,把“等于”表述成“得”;第二,通过动手摆三角形,计算用了多少根小棒,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进一步了解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间的联系;第三,直接介绍1×1-1和“一一得一”口诀。

教学中,一定要理解、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每个环节的重点,突破难点。

如,2的乘法口诀,可以师生共同完成。

教师摆花片,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然后讲解:

为了帮助同学们快速记忆乘法计算的结果,人们发明了一种用口诀记忆的方法,如,2×2=4,不说算式中的“乘”,把“等于”读作“得”,就得到2×2的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对于“一二得二”的口诀,摆出一组两个花片后,教师可采取讲解的方式说明:

两个花片可以用乘法算式2×1或1×2表示,它的口诀是“一二得一”总结3的乘法口诀,先让学生动手摆三角形,交流时,说一说摆了几个,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边说,教师边写算式,然后按顺序总结3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教科书22页、23页),4的乘法口诀。

教材选择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这一既典型又直观的事例,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出1个、2个、3个、4个正方形,然后,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计算各用了多少根小棒,进而总结出4的乘法口诀。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初步了解乘法算式和口诀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的重点是“三四十二”和“四四十六”两句口诀的理解,初步体会口诀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口诀的总结和归纳。

特别说明,为了便于记忆,积是两位数时,就不再说“得”字。

第3课时(教科书24页、25页),5的乘法口诀。

教材选择了五星红旗上有五颗星,每个星有五个角这一爱国主义素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情景图,蓝灵鼠提示“一颗星有五个角”,兔博士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由于有了2~4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没有给出连加算式,也没有一句一句地完整呈现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两句口诀,给出了对应的五角星、两个乘法算式和完整的口诀;“三五十五”给出了三颗五角星、两个乘法算式和不完整的口诀;“四五二十”的乘法算式和口角都不完整;“五五二十五”的乘法算式不完整,只给出口诀的书写位置。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口诀总结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归纳5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时,首先要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然后,师生合作互动,完成5的乘法口诀的总结、归纳。

如,“一五得五”,出示一颗五角星,让学生数一数有5个角。

提问:

一颗星有5个角,可以写成怎样的乘法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给出“5×1=5,1×5=5”,纳出“一五得五”的口诀,如果有学生说出“五一得五”,教师首先要给予肯定,然后说明,总结口诀时,一般把小的数放在前面。

总结“二五一十”的口诀,再增加一颗星,提出问题:

两颗星有多少个角?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写出乘法算式,总结“二五一十”。

后面三句口诀的总结,要逐步开放学生参与的空间,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加法计算出结果,写出乘法算式,总结口诀”的学习过程。

第4课时(教科书26页、27页),6的乘法口诀。

教材选择了学生喜欢的昆虫作为探究6的乘法口诀的素材,通过“兔博士网站”告诉学生昆虫有6条腿,并且有头、胸、腹三部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学生有了2、3、4、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教材设计进一步增加了开放性。

只有“一六得六”给出完整的乘法算式和口诀;“二六十二”给出了两个乘法算式和不完整的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给出一个不完整的算式和口诀;“五六三十”给出一个不完整的算式和口诀的书写位置;“六六三十六”只给出6只蜜蜂图和算式、口诀的书写位置。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乘法口诀的总结、归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是合作总结出6句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计算。

教学时,首先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特点,可呈现放大的蜜蜂图,让学生实际数一数。

然后教师进行启发性谈话:

“一只蜜蜂有6条腿,2只蜜蜂有多少条腿?

3只、4只、5只、6只呢?

根据算出的1只、2只、3只、4只、5只、6只蜜蜂的腿数,怎样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合作,写出乘法算式,并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

”整理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板书口诀,交流学生总结的方法。

3、整理与复习,安排1课时(教科书28页、29页)。

教材安排了两个复习题和四个练习题,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讨论”。

复习题第1题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水饺,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摆放情况,提出“各有多少个水饺?

说说可以怎样计算。

”在学生交流计算方法的同时,通过“议一议”的问题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了解什么样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

复习题第2题小组合作,复习2~6的乘法口诀,并整理成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把学习、交流、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三)单元评价建议

●目标1的评价。

一方面,结合教学过程,看学生能否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意义,能否把相同加数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能否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另一方面,看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正确与否来考查。

●目标2的评价。

一方面,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根据实际事物写出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总结口诀的过程,看学生是否理解乘法算式和口诀的联系,是否熟记2~6的乘法口诀;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完成教科书中相应的练习来考查。

●目标3的评价。

主要通过口诀总结活动考查,看学生是否掌握总结口诀的一般方法,能否有条理地把自己总结、记忆口诀的想法表达出来。

●目标4的评价。

重点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体会到用口诀计算乘法非常方便快捷,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表内乘法

(一)》

(一)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掌握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与同学合作进行口诀归纳、整理的活动中,获得学习、总结、记忆口诀的基本方法,能表达口诀归纳的过程和想法。

4、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口诀计算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编写说明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连加的基础上学习的。

主要内容有:

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连加问学生题中认识乘法,通过用小棒摆图形,介绍五角星、昆虫等典型事物,学习2~6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共安排7课时,内容编排如下:

知识点

课时

内容

素材与活动

1.认识乘法

第1课时

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

儿童游乐场

第2课时

乘法算式和各部分的名称

“4×3”摆放的小鹿图

2.2~6的乘法口诀

第1课时

1到3的乘法口诀

1.摆花片

2.用小棒摆三角形

第2课时

4的乘法口诀

用小棒摆三角形

第3课时

5的乘法口诀

国旗上的五角星

第4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有6条腿的昆虫—蜜蜂图

3.整理与复习

1课时

复习2~6的乘法口诀

1.圆盘和放盘上的水饺个数

2.整理2~6的乘法口诀表

1、认识乘法,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16页、17页),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

教材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游乐场,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坐小火车、玩碰碰车、跳绳等场景,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教材用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有多少人跳绳”“有多少人玩碰碰车”“有多少人坐小火车”三个问题和用加法计算的三个算式。

然后通过兔博士提出的“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体会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教材以4+4+4+4+4=20为例,介绍5个4连加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4×5=20或5×4=20,同时介绍“×”叫做乘号以及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然后安排“试一试”,要求学生把其他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会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方法。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在已有的连加计算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算式书写的简便。

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情景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加法知识进行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

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所列加法算式的特征——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

然后,教师采用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讲解改写成乘法算式时,教师重点强调:

5个4相加,可以写成5×4=20或4×5=20。

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哪个简单,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乘法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前面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提出不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如:

玩跳绳和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

首先要给予肯定,然后,写出连加算式,做“试一试”后,让学生讨论一下:

这样的连加算式可以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第2课时(教科书18页、19页),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动物梅花鹿,呈现了每行4只,共3行的情景图,提出“一共有多少只梅花鹿”的问题。

兔博士提出“先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要求。

教材通过书中同伴个性方法的交流,呈现了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连加算式和相同的乘法算式。

接着给出聪聪的话,“加法算式不同,乘法算式都一样”,提示学生发现并了解3个4相加和4个3相加,都可以写成3×4或4×3。

最后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会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是理解3个4相加和4个3相加,都可以用相同的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梅花鹿的图片是怎样摆放的,然后再提出教材中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列加法算式,并改写成乘法算式。

组织全班交流时,教师要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列出的加法算式和改写的乘法算式,并启发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法算式不同,乘法算式都一样”,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最后,教师采用讲解的方式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2~6的乘法口诀,安排4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20页、21页),1到3的乘法口诀。

教材设计了摆花片和用小棒摆三角形两个活动来学习2和3的乘法口诀。

这两个活动的共同点是:

直观操作→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归纳口诀。

不同点是:

2的乘法口诀先摆2组花片,每组2个,写出2+2=4和2×2=4,并总结“二二得四”,接着摆出一组2个花片,写出2×1=2,并总结“一二的二”;3的乘法口诀直接给出按顺序总结“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的情境。

最后教材给出1×1=1的算式和“一一得一”的口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会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的重点是根据乘法算式总结乘法口诀,难点是把一个数写成这个数乘1的乘法算式。

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总结2的乘法口诀,重点突破2个花片可以写成2×1=2和1×2=2,了解口诀提炼的特点是去掉“乘”,把“等于”表述成“得”;第二,通过动手摆三角形,计算用了多少根小棒,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进一步了解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间的联系;第三,直接介绍1×1-1和“一一得一”口诀。

教学中,一定要理解、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每个环节的重点,突破难点。

如,2的乘法口诀,可以师生共同完成。

教师摆花片,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然后讲解:

为了帮助同学们快速记忆乘法计算的结果,人们发明了一种用口诀记忆的方法,如,2×2=4,不说算式中的“乘”,把“等于”读作“得”,就得到2×2的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对于“一二得二”的口诀,摆出一组两个花片后,教师可采取讲解的方式说明:

两个花片可以用乘法算式2×1或1×2表示,它的口诀是“一二得一”总结3的乘法口诀,先让学生动手摆三角形,交流时,说一说摆了几个,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边说,教师边写算式,然后按顺序总结3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教科书22页、23页),4的乘法口诀。

教材选择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这一既典型又直观的事例,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出1个、2个、3个、4个正方形,然后,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计算各用了多少根小棒,进而总结出4的乘法口诀。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初步了解乘法算式和口诀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的重点是“三四十二”和“四四十六”两句口诀的理解,初步体会口诀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口诀的总结和归纳。

特别说明,为了便于记忆,积是两位数时,就不再说“得”字。

第3课时(教科书24页、25页),5的乘法口诀。

教材选择了五星红旗上有五颗星,每个星有五个角这一爱国主义素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情景图,蓝灵鼠提示“一颗星有五个角”,兔博士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由于有了2~4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没有给出连加算式,也没有一句一句地完整呈现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两句口诀,给出了对应的五角星、两个乘法算式和完整的口诀;“三五十五”给出了三颗五角星、两个乘法算式和不完整的口诀;“四五二十”的乘法算式和口角都不完整;“五五二十五”的乘法算式不完整,只给出口诀的书写位置。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口诀总结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归纳5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时,首先要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然后,师生合作互动,完成5的乘法口诀的总结、归纳。

如,“一五得五”,出示一颗五角星,让学生数一数有5个角。

提问:

一颗星有5个角,可以写成怎样的乘法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给出“5×1=5,1×5=5”,纳出“一五得五”的口诀,如果有学生说出“五一得五”,教师首先要给予肯定,然后说明,总结口诀时,一般把小的数放在前面。

总结“二五一十”的口诀,再增加一颗星,提出问题:

两颗星有多少个角?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写出乘法算式,总结“二五一十”。

后面三句口诀的总结,要逐步开放学生参与的空间,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加法计算出结果,写出乘法算式,总结口诀”的学习过程。

第4课时(教科书26页、27页),6的乘法口诀。

教材选择了学生喜欢的昆虫作为探究6的乘法口诀的素材,通过“兔博士网站”告诉学生昆虫有6条腿,并且有头、胸、腹三部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学生有了2、3、4、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教材设计进一步增加了开放性。

只有“一六得六”给出完整的乘法算式和口诀;“二六十二”给出了两个乘法算式和不完整的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给出一个不完整的算式和口诀;“五六三十”给出一个不完整的算式和口诀的书写位置;“六六三十六”只给出6只蜜蜂图和算式、口诀的书写位置。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乘法口诀的总结、归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是合作总结出6句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计算。

教学时,首先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特点,可呈现放大的蜜蜂图,让学生实际数一数。

然后教师进行启发性谈话:

“一只蜜蜂有6条腿,2只蜜蜂有多少条腿?

3只、4只、5只、6只呢?

根据算出的1只、2只、3只、4只、5只、6只蜜蜂的腿数,怎样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合作,写出乘法算式,并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

”整理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板书口诀,交流学生总结的方法。

3、整理与复习,安排1课时(教科书28页、29页)。

教材安排了两个复习题和四个练习题,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讨论”。

复习题第1题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水饺,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摆放情况,提出“各有多少个水饺?

说说可以怎样计算。

”在学生交流计算方法的同时,通过“议一议”的问题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了解什么样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

复习题第2题小组合作,复习2~6的乘法口诀,并整理成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把学习、交流、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三)单元评价建议

●目标1的评价。

一方面,结合教学过程,看学生能否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意义,能否把相同加数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能否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另一方面,看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正确与否来考查。

●目标2的评价。

一方面,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根据实际事物写出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总结口诀的过程,看学生是否理解乘法算式和口诀的联系,是否熟记2~6的乘法口诀;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完成教科书中相应的练习来考查。

●目标3的评价。

主要通过口诀总结活动考查,看学生是否掌握总结口诀的一般方法,能否有条理地把自己总结、记忆口诀的想法表达出来。

●目标4的评价。

重点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体会到用口诀计算乘法非常方便快捷,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意义、乘法口诀以及有关计算的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记2~6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正确地计算。

3、感受口诀整理的作用,培养学生总结回顾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建议:

◆整理与复习

第1题,图中的水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食物。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估一估两盘水饺大约有多少个,然后分别说一说可以怎样算,最后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使学生了解:

圆盘上的水饺每圈的个数不一样,不能用乘法计算。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第2题,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

然后出示教材上的图表,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整理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整理的想法。

◆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重点关注列出的算式。

左图可以列出乘法算式5×2=10,2×5=10,或加法算式5+5=10;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