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269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思故我在第2课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

第2课敬业与乐业

本课话题——境界

一、从课本中积累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境界是一种心态上的崇高。

它只可能归属于心灵之中。

人,要傲立于世,创一番伟业,必须要达到敬业乐业、踏实勤奋的人生境界!

二、从历史中积累

1.魏晋时期,嵇康因被诬告谋反,被判死刑。

行刑前,有三千名太学生拥挤在刑场边上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的导师。

望着台下三千学生,他对行刑的官员说了句:

“把琴拿来。

”……于是,嵇康在余音环绕的绝唱——《广陵散》中从容就死。

嵇康从容赴死,死也要死出人生的境界。

2.公元前212年,罗马人趁叙拉古城防务稍有松懈,大举进攻闯入了城市。

此时,75岁的阿基米德正在潜心研究一道深奥的数学题,一个罗马士兵闯入,用脚践踏了他所画的图形,阿基米德愤怒地与之争论:

“不要踩坏我的圆!

”残暴无知的士兵举刀一挥,一位璀璨的科学巨星就此陨落了。

残暴无知的士兵能够剥夺阿基米德的生命,但无法明白这个数学家的追求,更无法读懂他那深邃的内心世界。

三、从自然中积累

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长成大树,没有顶壳破芽的不屈境界只能干瘪;不是每一条河流都能汇入大海,没有穿山越岭的不屈境界只能消失;不是每一块蚌肉都能孕育珍珠,没有含辛茹苦的不屈境界只能腐烂。

四、从生活中积累

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罗健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文革”中,他身处逆境,仍忘我无私地工作,带领科研攻关组于1972年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

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有了成果,他不计名利,不搞技术封锁,在评技术职称、加工资、提升职务、派遣出国、分配住房等方面一再谦让,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癌症晚期,他仍一心想着工作,他心中装的,只有祖国的航天事业。

五、从名言中积累

1.有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恩格斯

2.竭诚相助亲密无间,乃友谊之最高境界。

——瓦鲁瓦尔

3.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李大钊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

5.科学可以增加人的积极知识,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冯友兰

6.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为武术最高境界!

——李小龙

一、作者简介

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7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8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启超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

倡导主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

早年所作议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作品:

政论文《变法通议》、传记文《殉难六烈士传》、诗歌《雪庵行》、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等。

二、背景回放

1920年梁启超成立了以“培养新人才、宣传新文化、开拓新政治”为方向的共学社,并发起“组织永久团体,名为讲学社,定每年聘一名哲人来华演讲”的活动。

梁启超也把演讲作为宣传手段躬身实践。

1922年至1923年间,他先后在北京、济南、上海、南京、南通等地讲学,影响很大。

本文是作者于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文章引用名言与列举生活实例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鼓动性。

三、相关知识

演讲词

演讲是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阐述道理的口语表达方式。

演讲的特点是对象具体、主旨鲜明、思路清晰、例证动人、感情充沛。

阅读课文你会发现,这些特点非常明显。

演讲词的结构包括开头、正文、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一般有以下几种写法:

(1)不讲套话、客气话,起讲就揭示主题;

(2)从日常生活或切身体会入手,借助某件事、某一比喻或某一笑话引入正题;(3)使用设问,引起关注,吸引听众;(4)引用名言警句,促人思考,引出正文。

正文是演讲词的主体,写作时应做到:

(1)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让听众抓住中心和要旨;

(2)安排好层次,要井然有序,条理分明;(3)要注意过渡和照应。

结尾要收束自然,或点题作结,或揭示主题,或展望未来,或富有哲理。

演讲词的语言要做到:

(1)口语化;

(2)通俗化;(3)生动感人。

既要“上口”,又要“入耳”。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容赦(shè)       

(2)旁骛(wù)

(3)解剖(pōu)(4)佝偻(ɡōu)

(5)蜩翼(tiáo)(6)亵渎(xiè)

(7)骈进(pián)(8)强聒(ɡuō)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

(2)

(3)

(4)

(5)

2.语境辨析法

(6)到了明清,不论是西江上的渔民,还是石湾制陶作(zuō)坊中的手工业者,都懂得在劳作(zuò)之余喝杯米酒驱寒解乏,从而带动了佛山酿酒业的发展。

(7)近年来电信诈骗频发,反诈骗中心提醒广大群众,对于亲戚、朋友、领导等熟人通过电话要求转账汇款的,一定要当(dāng)面核实确认,避免上当(dàng)受骗。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敬业乐群:

专心于学业或工作,乐于与同事、朋友一起切磋、交流。

(2)断章取义:

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3)不二法门:

佛教用语,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理至易明:

道理最容易明白。

(5)言行相顾:

言行一致。

(6)主一无适:

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

适,指朝别的路上去。

(7)比较骈进:

并列前进。

(8)强聒不舍:

极力唠叨个没完。

[辨析正误]

当海子喊出“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时,其实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而我们断章取义,真的以为他要从俗了,多浅薄啊!

否则的话,如何解释他的死亡呢?

辨析:

“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而句子的意思是我们根据他说的话,相信了他的行为。

“断章取义”不合语境,应用“望文生义”。

(二)易混辨析

1.亵渎vs亵慢

填一填

  ①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作出非法无效的所谓最终裁决,这个所谓的仲裁案出发点就错了,他们打着法律的幌子亵渎了神圣的法律,我们当然不予理睬,更不能接受。

②对这件事情的处理,他态度亵慢。

辨一辨

  二者都有对人不尊重,态度傲慢之意。

亵渎:

(动词)轻慢;不尊敬。

亵慢:

(形容词)轻慢;不庄重。

2.强聒不舍vs喋喋不休

填一填

  ①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②在百货公司门口,一名促销员正在喋喋不休地介绍这个产品的功能。

辨一辨

  两者都有说个没完之意,均含贬义。

强聒不舍:

指极力唠叨个没完,侧重于强迫别人听;喋喋不休:

指没完没了地说话,侧重于说话絮叨。

这篇演讲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理想的生活。

敬业与乐业揭示全篇中心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一、阅读课文第1~5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引用《礼记》《老子》里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①交代题目的来源,使论题更加明确。

②显示论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③便于揭示全文的中心论点。

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作者对没有职业的懒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以批评?

你认为作者对这类人的批评正确吗?

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比喻。

正确。

因为没有职业的懒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没有任何的贡献却又在享受这个社会的各种成果,同“蛀米虫”“盗贼”一样不劳而获,只知道偷取享用别人的劳动成果。

3.作者在文中提出正做职业上预备的学生“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那么,你将如何回答呢?

答:

 

 

参考答案:

首先,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能够从事何种职业是按我自己的才能和所处的境地来看的,所以我在获得一份职业后,会对自己拥有的职业抱着“敬”的态度,然后努力从工作中找出乐趣来,努力把工作做得圆满。

二、阅读课文第6、7两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4.结合上面对第6、7两段文字的理解,谈谈你对文中下面几个句子的理解。

(1)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2)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3)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答:

 

 

参考答案:

(1)前一分句是说劳动是谋生的手段,不劳动,生活就难以维持,要生活下去,只有劳动。

后一分句是说“消化面包”就是为了更好地劳动。

(2)作者认为凡是可以称作正当职业的,不管是当大总统还是拉黄包车,就职业性质而言,都是神圣的,劳动价值是相同的,对社会、对大众都是有益的,所以每种职业都是可敬的,作者运用因果推理,阐明了敬业的必要性。

(3)这句话高度赞扬了那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之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得没有欠缺、令人满意的人。

5.文中第6段引用朱熹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引用朱熹的话意在说明“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这样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更能让人信服。

1.采用“层进式”结构

作者先说人要在社会中立足必要“有业”,再说有业之后要“主一无适”地“敬业”,最后说应在敬业的过程中逐渐修炼到“乐业”的境界。

这样步步推进的层次安排,使文章眉清目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引用名言警句,语言通俗易懂,简明有力

全篇多次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意化深为浅。

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了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将观点阐述得深刻透彻,清楚明白。

议论文中如何运用引用论证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

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那么,写作议论文时应该如何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呢?

1.引用须确凿真实

这里所说的“确凿真实”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引用的材料,必须是被历史、被事实检验证明了的真理,而不用再去证明它的真实性,在这一点上,一定要体现出引语的“权威性”;二是引用的材料必须忠实于原文,符合题意,既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随意编造歪曲,否则就起不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当然,还要注意的是,引用的部分到底是全部引用还是部分引用,是完全按照原文引用还是按照全文的基本意思重新加以组织。

完全引用,当然要忠实于原文;按照全文意思重新加以概括的,则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原文意思,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引语为证明论点服务

既然引语是作为论证论点的支撑,那么引语就必须忠实于论点,即使所引用的引语再精辟,就是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这样的引语最好还是不用的好,否则就只能摆在那里装腔作势“吓唬人”。

比如要证明“勤能补拙”这个论点,结果在论述时却大引特引牛顿的名言:

“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高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就让人觉得不可捉摸了。

3.引用须将“引”和“证”结合起来,不能“以引代证”

引用别人的话之后,要加上自己的分析议论,必要时还可以有解释语和交代语,这样的引证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比如引用韩愈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来证明“勤能补拙”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在引用韩愈的话之后,如果加上自己的理解,“为什么业精于勤?

因为无论干什么,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没有艰辛的劳动,终将是一事无成。

劳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经这样一分析,就将论点的严密性体现出来了。

4.引用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引证法中的引用同样不能成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它仍然只能在文章的局部或者议论中作为辅助手段。

如果采用大段的引用,也许又要走入“掉书袋”的误区中。

请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要求:

主题明确,200字左右。

答:

 

示例:

年轻的心散发着永恒的光芒,我们需要获取知识来丰富智慧;我们需要获取经验来丰富人生。

知而获智,智达高远。

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让我们时常仰望天空,感受那永恒的炽热。

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有所建树,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绳锯木会断,水滴石会穿,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攀上高山。

季羡林老先生一生求知若渴,笔耕不辍,他以行动告诉我们:

“治学可以说是做人的升华,做人要用尽一生去努力,做学问的人必须进行知识的积累、资料的积累、情况的积累、问题的积累等等,然后厚积薄发。

考点对接

理解引用的作用

分析和鉴赏文中的引用手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属于修辞手法的一种。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经常作为考查点出现,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引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可分为以下几种:

1.正用又称“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

正引一般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

2.反用又称“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要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相反,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

3.借用。

借用有两种:

一种又称“改用”,就是原文的本意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对,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关性。

它可以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也可引起读者对故事的联想,增强形象性。

还有一种就是借用数学中的符号,组合成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有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

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

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

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

“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答:

 

 

解析:

本题题干已明确指明运用的是引用的表达技巧。

分析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分别分析首段和尾段引用诗句对表达相应段落意思的作用,如首段引用诗句渲染了作者对祁连山以前的印象,尾段引用诗句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祁连山的深情;二是分析引用诗句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如突出祁连山的特点,表达对祁连山的喜爱等;三是分析引用诗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如开头引用与后文的描写形成对比,结尾有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的作用等;四是分析引用诗句所达到的语体效果(增强文章的书卷气等)。

答案: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用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引用的作用类题目的答题方法与模式

1.明确引用的作用

(1)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2)引用史实和古诗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采,增强了文章的文艺性等方面的作用。

(3)引用哲理故事或人物事例,增强文章的哲理性,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4)引用神话故事和传说,吸引读者的兴趣,充实文章的内容,创设意境。

2.引用类题目的答题模式

①判别引用内容的类型;②点明引用的手法(对比反衬、衬托);③明确引用的作用。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

 

[佳作赏析] 

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为渲染气氛和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

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然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时间:

40分钟 满分:

40分)

一、语言表达专练(26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文章的第六、七两段,可以说,既是文章的高潮,又是本文最精彩的部分,因为美的东西一眼就看得见,所以在此就容不得笔者________地再去饶舌了!

(2)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________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3)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________出来。

A.强聒不舍    直捷    流露

B.喋喋不休    直接    流露

C.强聒不舍    直捷    透露

D.喋喋不休    直接    透露

解析:

选A “强聒不舍”指极力唠叨个没完,侧重于强迫别人听;“喋喋不休”指没完没了地说话,侧重于说话絮叨。

“直捷”同“直截”,直截了当。

“直接”指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

“流露”意思为自然地、无意识地露出来,常指思想、感情、意思等。

“透露”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泄露或显露出来(某种消息)。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调查者尽管抱着不友好的态度,甚至采用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未能从中找到任何依据,这恰可以证明情况并非如此。

②企业的激励机制要让人才实至名归,既重视精神激励,也重视物质激励,要体现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利益一致性原则。

③解答成语题基本没有技巧而言,积累是提高正确率的不二法门。

④当地居民透露,去年11月底警方攻入阿莱芒贫民窟之前,这里的毒贩就闻风而动,指使建筑工人把下水道改造成了逃跑的通道。

⑤正是在以“物欲”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的驱使下,科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人对自然的破坏也发展到无出其右的地步。

⑥绵绵青山环抱如屏,万竿翠竹,郁郁葱葱,鸟鸣叶间;一湾清水,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绝美的景色让我如痴如醉,久久难以释怀。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④D.②④⑤

解析:

选C ①断章取义: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运用正确。

②实至名归:

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应为“名利双收”。

③不二法门:

原为佛教用语,后用来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

运用正确。

④闻风而动:

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⑤无出其右:

没有人能超过他。

应为“无以复加”。

⑥难以释怀:

(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难以消除。

应为“难以忘怀”。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世界各国民众喜爱。

B.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它的自我纠错力很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C.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

D.近年来,高校招生多以“男神”“女神”为宣传点,有人尽管质疑这种方式,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种宣传方式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具有更好的宣传效果,值得肯定。

解析:

选C A项,搭配不当,“参与人数”与“最广”不能搭配。

B项,句式杂糅,“产生各种谣言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