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27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41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8页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docx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

《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研究》教案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研究的定义,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相关要求,基本学习、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汉字文化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方法;

学时安排:

2学时

授课方法:

讲授法

教学资源:

幻灯、投影等

教学内容:

第一学时

一、什么是汉字文化研究

1、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

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自身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2、简要叙述汉字形成、演变、及发展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汉字记录汉语诞生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成为反映古今汉民族人民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汉民族独特的造字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五、六千年以来的发展演变、汉字独特的以形表义的字型结构系统、汉字的一字多义、形外之义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为什么要进行汉字文化研究

1、语言的要素分类:

语言具有语义和语音两个要素。

语义是抽象的,人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语音是表达语义的声音,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得到,但是稍纵即逝。

2、汉字产生的背景:

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语言不可能传之异地,留于异时。

然而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人们需要将有义有音的语言传之异地,留于异时,在更加广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交际,以便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使得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3、历代学者对人类语言产生的相关研究:

(1)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尚书序疏》: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2)清代大学问家陈澧《东塾读书记》:

“盖天下事物之众,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构成之者也。

声不能传于异地,流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4、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1)通过解读一个个汉字,研究一块块汉字文化化石,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汉民族创造汉字的独特的思维理念、汉字的最早创制以及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变、汉字自身的形体构意等等,都蕴涵着语言交际功能之外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2)人们可以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汉字形体构意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一功能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创造,来巧妙地反映人们思维千变万化的言外之意。

(3)人们还可以通过研究汉字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来认识汉字造字时代的历史文化,来认识、再现汉字形体构意所反映的古今汉民族精神文明成果和物质文明成果,来研究汉字的语言交际功能之外的相关文化现象。

(4)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同行对汉字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研究还不够深入,且有许多学术分歧,因而有必要唤起同道深入研习之,系统研究之。

第二学时

三、怎样进行汉字文化研究

1、应当具有较扎实的小学知识和基本功

(1)汉字文化研究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综合性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仅以语言学知识和方法来说,就需要研究者掌握普通语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2)古代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中国古代,古代汉语又叫做小学,小学由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三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分支学科组成。

古代读书人(也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一般都学习掌握了较多的小学知识,具有较扎实的小学功底。

现代人则相反。

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未来的中文教师应当在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学习中掌握较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基本功,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汉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2、应当选择合适的汉字作为汉字文化研究的对象材料

汉字文化研究是以汉字形体构意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应当说,所有的汉字都可以成为汉字文化研究的材料;但是作为课程教学来说,我们不可能全面地一一研究所有的汉字材料,而只能首先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汉字来研究、讲解其蕴涵的文化信息,研究介绍汉字文化信息的规律、特点,研究介绍汉民族创制和使用汉字的独特思维理念和文化历史背景。

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合适的汉字材料来探索、研究汉字的文化信息来掌握汉字文化研究这门学问的丰富内涵。

3、必须有足够的文献材料来印证汉字文化的研究结论

汉字文化的研究,是一项严谨而艰苦的研究,其严谨性和艰苦性,除了表现为汉字文化信息不易被发现、总结之外,主要还表现为必须有足够的文献信息资料来印证所发现、所总结的汉字文化信息知识。

一般地说,汉字的文化信息主要表现为汉字与中国古今文化现象的联系,而古今文献是古今文化最直接、最明快、最详尽的记录,因此,汉字的文化信息如果能够得到古今文献记载材料(传世的文献材料和地下出土的文献材料)的印证,那么其可信度、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有了充分的保证。

如果没有足够的有说服力的古今文献材料来印证研究者关于汉字文化信息的研究结论,那么,这种研究结论只能是主观臆测,是站不住脚的。

由此可见,在汉字文化信息的研究中,古今文献材料成为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印证材料。

我们在汉字文化研究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古今文献材料的印证工作。

四、汉字文化研究示例

例一:

册、

(1)甲骨文二七二八七片曰:

“册至,王受有佑。

(2)清人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册部》:

“凡简书皆谓之册。

”“删”字从刀册,是个会意字,字的本义是刮削。

(3)《汉书·律历志》:

“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

上古以竹简为汉字的主要书写材料,竹简上的汉字写错了,古人是怎样进行修改呢?

古人是用刀在竹简上刮削,把写错的字刮削掉,所以“删”字的会意偏旁是“刀”和“册”。

如果用现代的实物和方法来类比,“删”相当于现代的橡皮擦,用橡皮擦擦去纸上写错的字。

通过研究解读“册”和“删”两个汉字的字形,我们可以得知:

竹简是上古书写汉字的重要材料;

上古在竹简上修改文稿,去掉竹简上写错的字的方法是“删”。

这就是“册”、“删”两个汉字的字形构意的文化内涵。

例二:

“監”

(1)林光义先生《文源》曰“監即鑑之本字,上世未制铜時,以水为鑑。

(2)唐兰《殷墟文字记》亦曰:

“象一人立于盆侧,有自監其容之意。

(3)“監”字本义指水镜,上古文献是有书证的:

A、《书·酒浩》曰:

“古人有言曰:

‘人无于水監,当于民監。

’”

B、孔安国传曰:

“视水見己形,视民行事見吉凶。

(4)研究这个“監”字,可以发现它的两个蕴涵:

A、汉字作为文化化石,它反映了远古汉民族先民当时是以器皿盛水为镜来映照自己的历史,“監”字的构形会意真实地再现了汉民族先民当时原始的造字思维理念:

汉字(由象形到)以形会意记录汉语的词,即以“監”字来记录汉语“镜子”的“镜”。

B、甲骨文中有以器皿盛水自照面容的“監”字,说明“監”字不是在出现了青铜器的夏商时代创造的,而是在没有出现青铜器的远古时代创造并沿用到夏商时代的;还印证了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因为“監”字以器皿盛水自照的构形会意记录了比殷商时代更早的造字之初的历史。

汉字发展史证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相当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附注:

“監”(水镜),在青铜器出现以后,铜镜产生,字又写作“鑑”,以金为形旁,“監”为义兼声旁。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鑑予之。

”(郑伯设享礼招待惠王的时候,惠王把王后的盘镜给了郑伯。

)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注曰:

“鑑,镜也。

”“镜”字,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金部》已收释“镜”字:

“镜。

景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曰:

“景者光也,金有光可招物谓之镜。

例三:

口大吞天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岂可望功名

这是一幅拆字对联。

横批“口大吞天”是拆“吴”字;上联“少目”是拆“省”字;下联“欠金”是拆“钦”字。

“吴省钦”是清代广东主考官,以权敛财,贪得无厌。

士子们撰此拆字联贴在广东贡院门上,何等辛辣!

解读此类拆字对联,不懂得拆分汉字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也即字外之义,那是不可能读懂此类对联的。

例四: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出句之“丝”,字面上是春蚕所吐之“丝”,而其言外之义是喻指思念情人之“思”。

对句之“泪”,字面上是指蜡炬之蜡油,而其言外之义是喻指相思情人之眼泪。

思念情人象春蚕吐丝至死才尽,象蜡炬燃烧成灰烬才会干枯,至死不渝之爱情思恋,何等感人!

“丝”、“泪”之字在文学诗赋中的这些言外之义、文化蕴涵,也是汉字文化研究给予关注的内容。

第二讲汉字功过评说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汉字与其他文字比较自身的优越性及相对存在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汉字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汉字与其他文字比较自身存在的优势及不足。

学时安排:

4学时

授课方法:

讲授法

教学资源:

幻灯、投影等

教学内容:

第一学时

一、汉字的不足

1、汉字字数众多,字形复杂——难学难写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字字典——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合计10516个。

(2)晋人吕忱所撰《字林》,宋末以后就亡佚不存了。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记载说:

“晋有吕忱,更按群籍,搜求异字,复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部,凡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字,诸部皆依《说文》,《说文》所无者,皆吕忱所益。

(3)南北朝时期顾野王奉命撰作《玉篇》收字“凡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

(4)明代梅膺祚所作《字汇》收字33179个。

(5)清代官修字典《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30人修编)收字47935个。

(6)现代人徐元浩、欧阳溥存1915年主编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收字48908个。

(7)20世纪七十年代《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开始编写,1986年出版第一卷,1990年出齐八卷,共收字56000个。

(8)当今世界收释汉字最多的字典《中华字海》(冷玉龙、韦一心主编)1994年由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字85000余个。

如此众多的汉字,是历朝历代汉字发展累积的结果。

面对煌煌汉字巨著,面对85000多个汉字(肯定还有遗漏未收的汉字,更还有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产生的新汉字),世界上没有谁人敢说他能认识所有的汉字!

汉字字数浩繁众多,难学难认是不争的事实!

汉字不仅字数浩繁众多,而且字形结构复杂,笔画繁难。

zhé、

yú、鱻xiān、

yè、

xiū、

hōu、齉nàng

以上例字说明,汉字字形结构复杂,笔画繁难,确实难写难认是不争的事实。

2、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复杂——难学难懂

(1)字和词不能完全一一对应。

汉字是一个个方块式的字,每一个字都代表汉语的一个音节。

汉语词有的是一个音节,就用一个汉字来记录,例如:

人、走、高、大之类;有的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就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例如:

人民、生活、手表、祖国、现代化、计算机、乌鲁木齐、布尔什维克……因此,汉字与汉语的词不能完全一一对应。

这对于学习掌握汉字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不能正确表示字的读音。

表意体系文字的特点,就是文字符号不与所记录语言的词的读音发生直接关系,而是从词或者语素的意义入手,人们看到文字符号要通过它表示的意义才能联想到它的读音,而不直接表示读音。

所以属于表义体系文字的汉字本身不能正确表示字的读音。

汉字当中的象形字、会意字,例如:

人、及、北、休、寒、手、又、长、即……这些字的读音是人们赋予它们的,需要硬记,需要人们把它们的读音固定下来,记载在字典辞书里,代代相传。

汉字里的形声字虽然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但是这个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字也是从象形字、会意字借用过来的,它的读音也是人们赋予的,声旁字本身也不表音,这是其一。

其二,形声字造字之初,借用的声旁字的读音与形声字的读音一部分是相近,并不完全相同;即使造字之初有些形声字与其声旁字的读音完全相同,但在后代漫长的发展中,有些形声字的读音与其声旁字的读音又各自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不能准确表示读音的形声字了。

例如:

江、空、缸;怡、冶、笞;哀(从口衣声)、佞(从女仁声)、風(从虫凡声)……这些形声字的声旁在现在已经不能准确表音;基、期、篇、裳、问、闻……这些形声字的声旁只能表示相近的读音。

汉字本身不能正确表示字的读音,这给学习汉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3)汉语中的同一个词,古今却用不同的汉字来记录。

例如:

果子里面坚硬的部分叫“hú”,唐宋时期写作“

”,现在写作“核”。

另如:

辟—避、贾—價(价)、景—影、赴—讣、说—悦;另如异体字:

毓—育、村—邨、泪—涙、杯—盃……另如繁简字:

聲—声、婦—妇、靈—灵、興—兴、幾—几……另如通假字:

蚤—早、畔—叛、要—邀、矢—誓、信—伸……这些复杂的汉字用字现象,是学习阅读汉字文献的巨大障碍。

(4)汉字中用大量的同音字,音同词异字异。

例如:

奇怪、其实、旗帜、骑马、棋盘、祈求、祁山、歧山、骐骥、崎岖……这些词的第一个字都读为qí,但必须用不同的汉字来记录它。

本来汉语的音系并不是很复杂的,但汉语的同音词却很丰富,汉字要随着汉语词的发展而不断创造新字来记录汉语的同音词。

这就使得汉字越造越多,以致汉字达到八九万之多。

这对于学习汉字文化,学习读懂汉字文献,就在客观上增加了难度。

没有人敢说他能够认识全部的汉字和运用好全部的汉字。

汉字字数众多,字形结构复杂,笔画繁难,汉字与所记录的汉语之间关系复杂,知识高深,以致于汉字难认难写、难学难懂。

这些是学习研究、继承发展汉字不可回避的事实。

 

第二学时:

二、近百年来汉字功过的评价综述

1、汉字产生、沿革历史简要回顾:

汉字在自身几千年来的发展中有过多次改革变化,诸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向小篆的改革,小篆向隶书的改革,隶书向楷书的改革,等等。

这些改革对汉字的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2、西方人对汉字的评价:

明清以后,西方列强国家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侵略欺凌华民华土,同时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相争,方块汉字被判定为不如西方的拼音文字。

西方的传教士、外交官、军人、商人都说汉字不好,汉字落后。

例如:

李明(L.lecomtt)说:

“这些繁多的字,是中国人无知的来源。

利玛窦说:

“中国人必须致力于精通文字,因此耗尽精力,妨碍了学习其他知识。

18世纪英国军人安森在其名著《安森世界游记》中论及中国文字,曾予以苛刻的批评:

“说到中国字,他们中国人的固执和荒谬则更令人惊讶,经过这么长的历史,在众多国家中,只有中国仍用那种粗糙的符号,他们必须精通一大堆超过人类记忆所能负荷的字,书写起来也需要奇异的功力,没有人能够完全精通它。

”(转引自何九盈《汉字文化学》第6页)

3、部分中国文人对汉字的评论:

17、18、19世纪的西方人指责、羞辱中国人的汉字,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中国的一些著名学者、政治家也跟着附和,批评、批判,甚而力图否定汉字的言论主张,到20世纪初叶达到了高潮。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我们中国的文字,语尾不能变化,调转又不灵便;要把这极简单的文字,应付今后的科学世界之种种实用,已觉左支右绌,万分为难;推求其故,总是单音字的制作不好。

我敢大胆宣言:

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的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的用国语写出。

何以故?

因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故;因僵死的汉字不足表示活泼的国语故;因汉字不是表示语音的利器故;因有汉字作梗,则新学、新理的原字难以输入国语故。

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权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也多得很。

……所以,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一、汉字制度阻碍中国字的读音的简单化;二、汉字制度使单音节制度僵尸化;三、汉字的制度保存着幼稚的原始的文法;总之,汉字制度的中国文不能够代表中国话,它不但不帮助实际言语的发展和进化,反而阻碍它的发展和进化。

中国的文字革命必须彻底的废除汉字。

现在的“注音符号”运动,虽然已经发动了十五年,可是仍旧停止在“注明声音”的作用,并没有坚决的决定用拼音文字来代替汉字。

4、表义体系的汉字被认为不如表音文字的背景:

汉字确实有难认、难记、难写的缺点,但决非以上否定观点所说的这样一无是处。

这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不科学且失之偏颇的观点主张,对20世纪初叶以来否定汉字的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再加上国外一些语言学家极力宣扬西方拼音文字先进,中国表意文字落后的观点,更使得汉字似乎只有必须废除不可的一条死路了。

不同学术观点的百家争鸣本来是好事,科学本来就是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发展进步的。

但是,一些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有悖于科学的观点主张在一定时期占了上风,而且未得到及时的应有的纠正,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例如清末以来,特别是20世纪初以来国内一些学者极力宣扬西方拼音文字先进,中国汉字落后的观点,对新中国建国之初文字改革的政策就产生过不良的影响。

例如大家熟知的在1951年就提出的“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个政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这个文字政策写进了政府的文件之中,写进了大中小学的教科书及一些影响颇大的学术著作之中;这个文字改革政策也对汉语界关于汉字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前途的研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这份报告中给予了冷静的分析和提醒:

“至于汉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万代永远不变呢?

还是要变呢?

它是向汉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

还是被拼音文字所代替呢?

它是为拉丁式字母的拼音文字所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

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作结论。

5、汉字对文化的交流、传承、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事求是地研究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主要记载符号的汉字,尽管有难认、难记、难写、难打字、难排印等缺点,但它决不是日暮穷途的行将被废止的落后的文字,它在六千年的坎坷和风雨中,按照自身的演变规律,坚强而卓有成效地发展,她在默默承受着各种议论、批评、指责、批判,甚至是否定的同时,仍然一如既往地无怨无悔地忠实地记录着汉语,从原始社会末期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其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作用,仍然一如既往地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和传承中发挥其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作用。

古老而精深、历久而日新的汉字仍然是记录汉语的最好的书写符号,仍然是国内外炎黄子孙崇敬的用以记载自己语言和思想的文化载体和交际工具!

汉字书法的艺术性更为全世界人民所称道。

 

第三学时

三、汉字的功绩

1.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唯一的表意文字,也是维系中国人强有力的文化纽带和标志

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语言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但是语言也有它的缺点。

从空间上说,甲地人的语言,乙地人听不到;从时间上看,古人的语言,后人也无法听到。

人类社会发展到必须把人们说出来的话、把人类的声音语言记录下来传给异地,留给异时和后代的时候,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就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了。

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在《尚书·序疏》中说: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孔氏总结得十分精当:

语言是有意义的声音,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文字是人类社会告别蛮荒,进入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汉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195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陶器。

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至今见到的最古老的原始汉字。

郭沫若先生在其《中国史稿》中指出:

“陶器不仅是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具,而且上面还有许多符号。

……这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的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学术界公认这一研究结论。

经用同位素C14测定,西安半坡遗址的年代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

汉字的起源出现,给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辉煌和光明,创造了光耀千古的灿烂文化。

世界上其他一些与汉字同属表意体系的古老文字,例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随同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字早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消亡了;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也只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唯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以其非凡卓越的生命力,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绵延六千年而生生不息,把从远古以来的丰富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记载传承到今天,而且仍将一如既往地传承、发展下去。

一个个具有神奇生命力的方块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成就的一块块化石,是光昭日月、功盖天地的文化精灵。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反映现当代哲学、政治、宗教、科技、教育、文学、历史、艺术等等一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的书籍、刊物、资料,也主要是用汉字来书写记载的。

通过解读一个个汉字,研究一块块汉字化石,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贡献。

我们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中华文化世世代代为人类奉献聪明和智慧,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汉字从来没有中断泯灭。

我们可以这样说,汉字的发明创制、普及使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团结创业的劳动斗争中所创造的聪明和智慧不断沉积、不断结晶的过程。

江泽民总书记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一文中指出:

“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钱其琛副总理在《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一文中阐释了江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

“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表现在中华民族以共有的文字——汉字作为自己主要的文化载体。

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重要特征,是最少争议的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

由于汉字的这种独有特征,使其一旦被学到,就难以被磨灭;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主要文字成为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一直流传下来并经久不衰的文字。

”汉字的这一伟大功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2.汉字和拼音文字是从并行的两条道路发展而成的文字,汉字是适合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

国外一些语言文字学家对世界文字发展史缺乏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对汉字的结构及其发展史知之甚少,且带有一定的偏见,因而极力宣扬汉字落后于拼音文字的观点。

这种有悖于世界文字发展史,有悖于科学的观点,对汉字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前途都产生过恶劣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语言文字学家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世界各种文字起源发展的历史,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的结论。

例如西南师大刘又辛、方有国二教授撰著的《汉字发展史纲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

刘、方二教授运用比较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在著作中提出世界文字发展的新框架,把汉字发展的形声文字阶段,同表音文字的字母文字阶段列为并行的两条发展道路,否定汉字落后于拼音文字的观点。

书稿交出版社之后,刘又辛教授又单独撰写《关于汉字发展史的几个问题》一文,在《语文建设》上发表。

刘教授研究指出: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这种符号从最原始的表形法发展成为以记音为主的假借法,这是文字的一次大发展。

不管哪一种文字,如果没有经过这个发展,就不能创造出成熟的或较成熟的文字,而只能停留在记事图画阶段。

……人类文字经过假借字阶段以后,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大多数文字从初期表音阶段(假借字阶段)继续向表音的高级阶段发展,成为表音节的音节文字(日本的片假名音节文字)和表音素的拼音文字。

这类文字用几十个字母记录各自语言的语音。

……人类文字从初期表音文字(假借字)向前发展,不仅可以发展为拼音文字,还可以发展成兼表形音的形声文字。

至于向哪个方向发展,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汉字之所以走向形声字方向,内因,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同音词特多,用单纯的表音文字,不易区分意义,采用兼表形音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外因,中国从夏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