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276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docx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

记叙文阅读及模拟试题

(一)什么是记叙文?

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特点是以情感人。

(二)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人称、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明确作者写作意图(褒贬、赞成、反对……)。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

6、把握人物描写方法。

 7、体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精讲:

一、第一环节: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例1、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中“聪明”的含义

⑤划线句子在文中是详写还是略写?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

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

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地点:

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

父亲和“我”;事件: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

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

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

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③表现了作者的自责、后悔。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

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小结:

基本理清了记叙的要素、线索和顺序,知识整体感知的一个步骤,要把握内容,还要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要联系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人物形象、写作背景以及上下文去品味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和句子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包括词语句子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

 

二、第二环节:

讲解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理解句子的含义,不外乎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

明白了这一点,就有了答题的方向。

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或借助生活的经验理解句子所讲的道理,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例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我的老师》)[简析]“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

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如《小橘灯》的结尾:

“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

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这就是言外之意。

3、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句: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例3、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

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

他气恼至极。

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

“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

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

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

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

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

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

“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简析]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

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总结方法:

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

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技巧:

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提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

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小结:

线索梳理了,重点词句理解了,下一步干什么?

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把握中心。

进入第三环节。

 

三、第三环节: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考点精析: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

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

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

方法如下:

(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例4、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

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

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

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

我不禁喊了一声:

“好一座五彩山!

”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

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

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

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

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

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

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答案]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

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

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

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简析]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综合分析能力。

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

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

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

人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干了些什么,再加上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写成完整的句子,层意就完整了。

2、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

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

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3、记叙文中心内容的概括归纳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

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例5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

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

我生病住院。

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候着母亲的到来。

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

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

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

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

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

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

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

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

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

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

“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

”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

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

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

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

“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

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

毛衣?

我的母亲的毛线衣?

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记叙文阅读中要素、顺序和线索的梳理,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段落层次的划分,中心内容的概括等,另外,象记叙文的详略,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作品的形象,对作品内容、感情、写作方法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等也都是考查的重点,因时间关系,本节课就不做重点介绍。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80分钟)

一.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

“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

“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

“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

“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

“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竞是这样的?

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文中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

 

2、用文中词语填空。

⑴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

⑵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7、给短文加一个标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①清醒了,化学实验中那可怕的一声爆炸。

他绝望地嚎叫着:

“我不能没有眼睛,不能没有……”喊了一整天,嗓子哑了。

他累极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②邻床病友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

开始讲的什么他全然不知。

现在听见了,那是一个老人的声音:

“窗外,远远的青山;绿树环绕着小村;村边池塘中游荡着鸭子;牧童骑着老牛从夕阳中走来。

近处,金黄的麦田,麦穗随着轻风微微摇曳;树枝上对对麻雀,瞪着圆圆的小眼睛……”听着听着,他仿佛看见了青山犹在,夕阳更红的景色。

他静静地睡去了。

③第二天清晨,老人又开始讲述:

“太阳正从东方升起,把天边烧红。

一架银色飞机追赶着太阳,在灿烂的阳光中飞翔……”他听着,想象着,那该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

再壮丽也看不到了,他又嚎叫起来:

“你不要再炫耀你有眼睛。

我恨……”老人停止了讲述,长叹一声,病房死一样寂静,死一样黑暗。

④也不知过了多久。

他怕这寂静、黑暗,他需要老人的声音,于是,老人又娓娓讲述起来,“现在,一弯明月高悬,星星点缀夜幕。

薄云徐徐浮动,星、月含羞地看着大地,看着你和我,祝福你能重见它们……”听着,听着,他进入了梦乡。

⑤就这样,老人每天给他描绘窗外的景象。

不知过了多少日,他终于拆去缠着的厚厚纱布,他隐约看见眼前的护士、医生,虽然很模糊,但确实看见了。

他激动得哭了……突然间,他想起了邻床的那位老人。

苍然古貌的老人侧坐在床上,眺望着窗外。

他冲过去,展开双臂拥抱老人,“是你,月亮、星星的祝福,我看见了,什么都能看见了。

”然而,就在他拥抱老人,老人循声回过头来的一刹那,他看着老人那双眼睛,惊呆了,木然了。

⑥他突然觉得老人的“眼睛”是那样明亮。

1、对本文中心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记叙老人对病友精神上的帮助,表现出老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美好心灵的赞誉。

B.通过“他”对老人的理解,表现出老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C.通过“他”对老人态度的转变,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D.通过“他”住院期间所遇事情的记叙,表现出了人们美好的心灵,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赞美。

 

2、请用横线画出这篇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

 

3、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

A.老人已经失明的眼睛在“他”心中永远是明亮的。

B.老人的心灵是那样的美好。

C.老人的眼睛虽已失明,但老人的精神在“他”心中是伟大的。

D.“他”对老人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认识。

 

4、老人的崇高精神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归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

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

我握的是手吗?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得逞。

那只大手似一条厚棉被,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我低下头去察看。

翻过来看手心,调过去看手背,整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又深又粗,染着黑土色。

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萤布满每个角落,特别粗大。

一只手指似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又黑又深。

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指关节缠线做什么?

”我问。

“治手裂。

”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

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

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树?

“1000多棵。

一天栽1000多棵树!

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10天、20天?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

”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圈米尺。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搓了几个来回。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

“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

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第一次变清了。

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看着这双手,听到了嘎嘎的树倒声……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的翠绿的森林……我隐约悟到:

美,是以丑为代价的。

1、文章第1、2段中的“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那只大手似一条厚棉被,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概括地交代了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为突出张迎善的手的特点,作者对他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并交代了他的手的长度、宽度及厚度。

 

3、作者详写了张迎善的一双手,其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