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3267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农业统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海南是一个农业省份,农业能否持续健康进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进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建设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

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是我们XX的一以贯之的思想。

ZSJ在XX的十四大报告中曾经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进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

“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农民收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进展有力地支撑着快速进展的国民经济。

但是,在农业进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技术水平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投资环境不利等。

为了实现“九五”计划和2021年远景目标,有必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在海南经济进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进展,便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进展。

马克思早就说过:

“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农业进展的本质。

根据海南进展战略目标要求,今后海南国民经济是地工农业协调作用、城乡协调进展、三大产业相互促进。

“九五”时期到2021年,农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1、农业是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农业是海南经济的重要部门和最大产业,产值一直遥遥领先。

建省后,海南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有了较快的进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所制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业在海南经济进展中的贡献仍处第二位。

“八·五”时期至1996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40%之间,均高于第二产业工业所占的比重;1996年,全省人均农业产值为2021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按照经济进展规律,一个GJ经济越发达,相对来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小。

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GJ,其农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为2%—12%。

从海南的进展情况看,农业在海南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是缓馒的,并且与世界相比差距很大。

说明海南现阶段仍然是经济不发达、以农业作为国民收入主要来源地地区。

同时,在海南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的比重至今仍达60%。

如果没有农业的进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2、农业的进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农业的进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这主要是:

首先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是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产业,早在数千年以前,人类就知道种植可以食用的作物和驯养可以役用的动物。

人类所需的基本食物,过去来源于农业,现在来源于农业,在可预知的将来仍然主要来源于农业。

当今世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离开农业,食品工业仍然制造不出人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即便象美国这样发达的GJ,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3%,上述状况也没有多大改变。

由此可见,农业在海南经济中起着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海南是个农业省份,有农民54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6%。

在社会就业人员中农业负担着60%以上社会劳动者提供就业和生活来源的艰巨任务。

当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但这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在未来几十年农业仍将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重要产业。

因此,农业的状况如何,关系到海南能否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正如同志所说:

“农民的状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进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关键,所谓:

“无农不稳”就是这个道理。

3、农业是海南工业进展的基础

目前,海南60%的轻工业原料来自农业,如制糖业、食品加工业、制革业、橡胶制品业、造纸业、酿酒业、饮料业等轻工业其原料主要依靠农业。

也就是说,工业对农业有很大的依从性,农业对工业有着很大的制约性。

同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发动因素,农业充分进展的结果,不但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低级产品,而且农民购买力增加,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量增加,又将为工业提代广阔的市场,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因此,要加快进展海南地方工业,首先要进展农业,重点进展进口替代型工业,使工业产品成本降低,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4、农业是第三产业健康进展的物资保证

农业不仅是工业进展的基础,同时,又是贸易业、旅游业健康进展的物资保证。

首先农业为市场提供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活跃。

其次农业是海南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在出口贸易中,农产品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出口额占30%。

三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向农村进军是今后旅游业进展的趋势。

建省近十年,海南旅游业有了一定的进展,并且绝大部分旅游点在农村或郊区。

农村旅游业的进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商业和轻工业的进展,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

如我省通什市番毛乡,八十年代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黎族山村,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进展旅游业,建成黎族文化村旅游点,全村有70%的农民除了搞农业生产外,还从事第二“职业”即从事交通运输业、贸易业等第三产业,如今已有80%的农民达到小活水平。

旅游业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进展,而农业的进展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兴盛。

如林业维系着海南森林旅游业的兴衰;农业提供的土特产品,促进了旅游产

品的开发;农业提供的山珍海味、热带瓜果等丰富的食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5、进展农业,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首先海南的光热资源丰富。

海南四季如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26℃,日照时间长,农田终年可以种植农作物且生长快,各种农作物年均可收获2—3次,同内地相比,耕地产出效益高。

其次是生产反季节瓜菜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大的优势。

海南冬季温暖如春,是一个天然大温室,冬季农田播种面积大,因此,开展冬季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潜力。

近几年,海南的反季节瓜莱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这一优势,海南目前是我国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

三是海南热带作物资源丰富。

农作物除了粮、果、瓜、莱等作物外,还有橡胶、咖啡、南药等品种繁多的热带作物。

海南橡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咖阀民胡椒产量占全国的50%,椰子、腰果占全国的99%。

此外海南还有许多GJ重点保护的稀有贵重热带森林。

四是海洋资源丰富,是进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

海南四周环海,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湾多,浅海滩涂面积广阔,进展海水养殖业具有很大的优势。

优厚的自然资源为海南农业经济的进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海南农业的现状与问题

建省近十年来,海南农业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1996年,农业生产总值达144亿元,比1987年增长1倍,九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4%,人均农业产值2021元,居全国第一位;粮食产量达207万吨,比1987年增长55%,人均占有水平由1987年的185公斤上升到1996年的290公斤,增长34%。

肉禽蛋类、水产品、蔬菜、瓜果人均产量较1987年增长56%—2.7倍。

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

同时,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活迈进。

但由于海南农业原有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因此,农业进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目前拥有充足的电力,便利的交通,这为海南农业的进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农业内部的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与我国先进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世界发达GJ相比差距更大,农业后劲明显不足。

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脆弱,抗灾抗害能力差,至今依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1996年,海南农业机械总动力176万千瓦,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34%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4千瓦,比山东、、广东等先进省份更低,灌溉设施老化,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7.6万公顷,总总耕地面积40%,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0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的60%,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占43%。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2、农村投资环境不利,阻碍农民的投资行为

农户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主体。

据1996年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在生产性支出中,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占70%,而借贷性支出只占30%。

据有关统计资料测算,建省以来,农民投入占农业总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80%。

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所需物质资料的投入方面,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农民投入几乎占了绝大部分。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投资环境欠佳,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民负担重,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大低于其他产业,难于激发农民对农业的投资热情,造成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住宅建设和其他非农产业上。

虽然近两年GJ通过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农业资金的回报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农村一高(农贸价格高)、一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农业技求水平不高,科技成果推广率低

海南科技教育水平落后,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业人口素养低是造成耕作方式落后,资源使用浪费,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海南目前有农业技术人员350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20人,农艺师820人,在农业人口中,每1700人才有一个农技人员,与全国相比,海南农技人员的总数仅高于西藏和天津,30个省市中排28位。

而在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初中占30%,小学占43%,文盲占15%。

如此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地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海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1996年,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中仅有3%来自科技进步的成果。

4、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及利用不合理并存

海南土地资源利用率不足60%,尚有荒地约130公顷。

可使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95公顷,仅利用了10%,可供养殖的淡水面积8万公顷,大部分还没有利用,说明海南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而同时,资源的利用又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根据海南的自然资源优势,渔业及畜物业生产理应成为海南农业进展的主要产业。

但目前海南农业总产值中,渔业产值仅占16%,年人均拥有水产品67公斤,相当台湾人均水平30%;畜牧业没有成为一个自我进展的独立产业,社会化程度低,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为19%,说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同时,由于资源利用的盲目性,不同程度的造成水上流失,土壤肥变下降,森林资源减少等农业生

态的破坏现象。

三、为了实现“九五”计划和2021年远景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这个根本

1、摆正农业的位置,幸免决策失误

指出:

“我们从宏观上治理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位置上”。

农业虽然是基础产业,各项产业之母,但却是一个弱质产业,主要表理在:

一是海南农业基础装备水平低,抗灾保收能力差;二是经营规模小,社会化程度低;三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农业这个弱质产业,我们应该摆在什么位置非常重要。

由于海南国民经济目前所处阶段(经济水平不高、各方面都急需资金)和农业自身的特别情况所决定,农业容易出问题,稍一放松,就很容易被挤掉。

我们任何时期对农业形势的估量都应持慎重的态度,摆正农业位置,幸免出现那种热热闹闹地:

“讲基础”之后,又静悄悄地“挤基础”以至简单的按照比较效益高低来配置资源的倾向。

因此,进展农业,首先要提高认识,摆正农业的位置,并取得共识,这样行动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特别长,因此主要靠政府的投入。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进展,海南财政支援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全省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受比较效益高低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量资金重点投入于利润高、见效快的非农业上。

如1996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包农民自筹资金)7.7亿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由“七五”时期的28%下降至5.3%,与非农业投资相比相差了3倍多。

因此,要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除了正常税收的积存外,如每年从二、三产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农业进展基金,或向社会征收粮食消费税,或从一切基本建设中抽取农业进展基金等。

以保证水利开发、农田防护、技术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3、优化资金投向,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向内涵型转化

我省目前的农业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经济,农业比较效益低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追求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高回报率、高附加值,使农民经济增长向内涵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化。

而追求资本的高回报率,高附加值,关键在于优化资金的投向。

农业投入不能“撤胡椒面”,必须适应新形势,优化投向,提高产出成果,使有限的耕地和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使之产生增产增收增后劲之功效。

一是把资金投在拳头产品上,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推得开的经济作物上。

二是把资金投在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资金投在科学技术上前途远大,大有作为。

农业投放的最佳回报是科技含量产品,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是农业进展的最大潜力所在。

三是把资金投在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使之产生辐射四方的效应。

4、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进展“外向型农业”

资源是最重要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

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势是振兴海南农业的关键。

海南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想、应遵循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树立“立足资源优势,实行多种经营,扩大生产领域,充裕食物供应,重视生态效益”(21)的战略目标,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建设生态农业已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而被广泛重视。

对海南农业资源的开发,应采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海南高温多雨的气候优势,积极推行生态农业,即实行多层栽培,进展立体农业。

其次是进展创汇农业。

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进展外向型农业是海岛经济的特征。

从海南建省以来的进展情况看,海南出口贸易中,农产品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品的出口额为30%,这与地理条件相似的台湾占60%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因此,海南要想在短期内赶上国内先进水平,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进展农业出口贸易。

当前,海南要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金的来源是一个首要问题。

在资金非常短缺的现阶段,单靠政府财力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从近几年财政赤字来看,短期内海南自身积存难有大的突破。

因此,要努力进展外向型经济,想方设法放大外资的引进,增加农业资金的投入。

二是重视科技的投入,推广科技成果。

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的动力,科技兴农是海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展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垦区劳动工资统计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职工家庭农场是在垦区计划指导下,对国有土地实行定期承包、自主经营、包干上交、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活动单位。

随着家庭农场的兴起,垦区内部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同时在用工方式和分配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变化表现为:

在用工制度上,改革了原来固定工制度,全面的实行劳动合同制;家庭农场根据生产需要,雇用了一些短期帮工或长期帮工,其人数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分配方式方面的变化也很大,近两年,家庭农场职工种地上交完农场利费粮,盈余部份可自行分配,但是很难在盈余部份中划清有多少是工资,有多少是净利润。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将家庭农场职工的工资收入划分清楚并如实统计出来,是劳动工资统计面临的新问题。

二、农业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操纵思路及办法

从目前农业从业人员分类看,有机关、事业治理人员,这些人劳动酬劳容易统计,可以从其单位财务部门直接取到;还有打工人员、兼职人员,这些人的劳动酬劳可以调查获得;另外一大部分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场职工,他们的工资就较难直接取到,常常会出现漏报、工资总额少报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统计方法出现了问题。

为了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反映客观实际,确保主要数据能客观地反映劳动经济运行趋势,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我们可以将其操纵在一定的区间内,力争在趋势上把握农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水平,保证所上报的数据不偏离甚至背离正确的趋势。

(一)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操纵思路

由于对农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进行全面统计是不可能的,为了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力争在趋势上把握农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水平,我们为农业职工工资确定一个区间,保证所上报的数据不偏离甚至背离正确的趋势。

以黑龙江垦区年报210表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为基础,来估算年报202表农业(农、林、牧、渔业,下同)平均工资,给农业职工工资确定下限和上限。

(二)具体操纵办法

1.确定下限。

农业人口是垦区辖区内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常住人口,以户主为准,家庭其他成员也算做农业人口。

换而言之,农业从业人员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供养辖区内的人口,若用农业人口数除以农业从业人员得到一个系数K1,根据垦区近几年的年报数据计算出此系数K1,那么K1×a(a为黑龙江农垦年报制度“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调查表”中的指标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和)就是农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下限。

对于系数K1,可以理解为每一个农业职工所能扶养的家庭人口数。

从事农业生产的每个农业职工和每个其他从业人员从单位土地(或其他)上得到的收入可以说是相同的(去除个别因素),农业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家庭成员构成上大体相同,这样每个农业职工所能扶养的家庭人口转换为每个从业人员所能扶养的农业人口。

系数K1可以得到,用系数K1与a乘积就是平均每个家庭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纯收入,而这个纯收入是由该家庭农业职工所制造的。

2.确定上限。

用农业人口减农业其他从业人员的差除以农业职工作为系数K2,系数K2代表每一个农业职工的收入既供养其家属又供养其他从业人员的家庭成员,实际的农业职工平均工资应小于K2与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的积。

这样就确定了区间的上限。

三、对农业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操纵办法的验证我们用垦区2021-2021年数据进行测算后,计算得到下限系数K1为1.8,上限系数K2为2.4。

我们用垦区某农场2021年全年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是科学合理的。

2021年该场人均纯收入31906元,从农场人均纯收入构成来看,其中农业人均纯收入14950元,占总收入的47%,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4124元,占总收入的13%;家庭经营纯收入20521元,占总收入的64%。

依据人均纯收入调查表推算农业从业人员劳动酬劳是可行的,该场人均纯收入31906元,农业人均纯收入14950元,农业在岗职工工资应该在26910-35880元之间,是比较合理的、是可行的。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

[[DOI:

10.3969/j.issn.1008—0821.2021.05.037

[XX]G251.4

[XX]A

[XX]1008—0821(2021)05—0155—04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兢兢业业地服务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特别是农业院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投入到服务“三农”队伍中,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三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等,本文将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一次统计分析,以便为图书馆研究者更好的服务“三农”提供参考。

另外,文中的农业院校是指所有涉农类的高等农业院校,也包括设有农林类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和其它院校。

1论文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1.1数据的猎取及来源

本文以“ZG知XX全文数据库”为检索统计工具,通过“院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三农”、“农村”、“农民”、“农业”进行主题检索,时间范围是2000—2021年,检索日期是2021年7月,共获得论文903篇,剔除不符合主题的论文、重复收录的论文以及一些短讯等,最后得到相关主题论文162篇。

1.2年度论文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时间分布可以反映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三农”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水平和进展速度。

2000—2021这11年时间内,年均发文数约14.7篇,各年发文量详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21年间每年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少,而且增长速率缓慢;2020—2021年间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了较大的提高;2021年以后每年的文献增长量和增长速率都较快,总体而言,年度间发文数量总的趋势是逐年递增的。

分析其文献研究变化规律,我们发现这是因为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受ZY农村政策和GJ各部委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的影响较大。

2021年ZY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ZY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这对广大研究者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对相对处于低迷的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因此该年度的研究论文出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

此外,从社会影响的因素来看,主要是2021年10月11日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不但明确提出建设成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且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做了部署。

另外,2020—2021年又连续6年公布以“三农”为主题的ZY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ZG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最直接的原因,一是2021年7月“ZG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发表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武汉宣言》中提到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应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会开放,这为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三农”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2021年12月2日,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RM政府在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召开“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会上强调农业院校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次会议精神为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三农”提供了指导性政策依据。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会议的召开极大的鼓舞了研究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国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三农”的研究进入了历史的新篇章。

1.3论文的刊物分布状况

该研究领域的论文总量为162篇,分布在76种刊物上,平均每种刊物刊载论文量约2.13篇。

刊发1篇论文的刊物有51种(共发文51篇),刊发2篇论文的刊物有10种(共发文20篇),刊发3篇及3篇以上论文的期刊有15种(共发文91篇)。

表1是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期刊列表,发文1篇的期刊因篇幅太大未列到表中。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我们把这76种期刊按载文数量降序排列,并划分为核心期刊区、相关期刊区和非相关期刊区,则各期刊区所载论文量要占总论文量的1/3(即54篇)。

通过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区为序号1~5的期刊,相关期刊区为序号6~24的期刊,其它的则为非相关区期刊。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这3个分布区域的特征如下。

(1)核心期刊区的核心期刊较少:

在核心期刊区里的5种期刊只有《安徽农业科学》是中文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的比例为1/5,核心期刊论文共8篇,占该IX区总发文量的14.29%,这一区的核心期刊少,核心期刊论文比例低。

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水平都不高,深度不够,低水平的研究论文较多。

(2)相关期刊区中的核心期刊数相对较多:

在相关期刊区共有期刊19种,其中中文核心期刊有6种,该区的核心期刊比例约为1/3,核心期刊论文数共17篇,占该区总发文量的32.07%,说明在该区内核心期刊数量教多,论文的研究水平较高。

(3)非相关期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