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336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docx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5

企业法律顾问备考技巧之方法篇每日一练(20225)

1、不定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少选,不选,多选均不计分!

1、下列所列选项中哪些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

A.某甲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正在撬保险柜,忽听门外有人走动,以为被发现,跳窗逃走

B.某乙用猎枪瞄准正在骑马的周某,欲将其打死,枪响后即逃走,结果将马打死周某负轻伤

C.某丙煽动群众抗拒国家法律的实施,被群众送到公安机关

D.某丁在旅馆内偷得同室李某的存物牌,欲冒领李某所存物品,后遇李某正寻存物牌,某丁恐事情败露遂说自己刚拾到一个存物牌,随即从口袋取出交给李某

AB

解析:

《刑法》第23条规定: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C选项某丙的行为属于行为犯,构成了犯罪既遂;D选项某丁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预备阶段的中止)。

故正确选项为A、B。

2、关于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犯新罪,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B.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

C.对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在死刑缓期执行2年期满后减刑的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D.对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即缓期执行2年期满后不得减为无期徒刑或25年有期徒刑B

解析:

《刑法》第50条规定: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

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这里的“同时”是指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同时,不是在死刑缓期执行2年期满后减刑的“同时”。

“限制减刑”是指对犯罪分子可以适用减刑,但其实际执行期比其他死缓犯减刑后的实际执行期更长。

即适用《刑法》第78条第2款第3项的规定:

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50条第2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

这实际上是严格限制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犯罪分子的减刑,延长其实际服刑期,以体现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3、下列犯罪行为中,不属于不作为犯的为()。

A.警察在值勤时见人行凶杀人,不予制止

B.有赡养能力的成年子女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严重后果

C.某成年人带邻家小孩去游泳,在孩子溺水时不予抢救,致使孩子被淹死

D.过路人见交通事故的被害人躺在血泊

D

解析:

警察在值勤时有义务有能力制止他人行凶杀人,却不制止,属不作为犯;有赡养能力的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而不赡养,属于不作为犯;成年人原本对邻家小孩没有照看义务,但由于他带小孩去游泳,这种先行行为导致他有负责小孩安全的义务,当小孩溺水时,他有义务有能力去抢救而不抢救,也属不作为犯;过路人对倒在血泊中的交通事故的被害人无法律、职业或其他方面的义务,他的不救助行为只能引起道德谴责,不属于不作为犯罪。

故正确答案为D。

4、甲与乙有仇,意图杀乙,某日,甲携带杀人凶器,前往乙住处,准备杀乙。

途中,甲忽然肚子疼痛难忍,只得返回躺下休息。

第二天因人告发被抓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行为是犯罪未遂。

因为甲有杀人意图,且开始实施杀人行为,只是由于其肚子痛才使其被迫停止,这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得逞

B.甲的行为是犯罪中止。

因为甲是在去杀人途中自动返回的,是自己主动放弃犯罪

C.甲的行为是犯罪预备。

因为甲有杀人故意且已开始准备犯罪,但甲前往杀人的途中只是行为的预备阶段,尚未着手实行,甲停止犯罪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非自动放弃,故不是中止

D.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因为甲只有主观杀乙的意图,而无客观杀乙的行为

C

解析:

本题中甲并未着手实施犯罪,只是前往犯罪地点,且致使甲停止犯罪的原因是由于甲意志以外的原因,故甲的行为属犯罪预备,C正确。

5、对从犯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包括次要的实行犯、帮助犯和胁从犯

B.从犯也应该对共同犯罪的整体行为及其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

C.从犯只存在于复杂的共同犯罪中

D.对于从犯,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

解析:

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包括次要的实行犯、帮助犯,但不包括胁从犯,胁从犯是与从犯相并列的单独的共同犯罪人类型,A、C选项错误。

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共同犯罪人协同犯罪,形成了一个整体,所以每一个共同犯罪人都应该对共同犯罪的整体行为及其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区分承担刑事责任的大小。

因此,B选项正确。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选项错误。

6、杨某在踢足球时一脚将球踢出场外,打碎足球场旁居民楼上刘家阳台上的玻璃窗,玻璃掉下时又碰上楼下李某的花盆,花盆随之落下,刚好砸到从楼下走过的吴老太的头上,致其重伤。

杨某的行为在刑法学上认为是()。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C.无罪D.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C

解析:

本题考查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具有三个特征:

(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

(3)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本案的情况属于意外事件,行为人不具有主观过错,不构成犯罪。

故C正确。

7、下列关于假释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区别,正确的表述有()。

A.假释与释放的区别是,假释是有条件地提前释放,而释放是无条件的

B.假释与减刑的相同点在于,如果在假释期间内犯罪分子再犯新罪,则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如果在减刑期间内再犯新罪,则恢复已减的刑期

C.假释与缓刑都以犯罪分子“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能性”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因此,二

者的适用根据相同

D.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监外执行则适用于所有的罪犯

A

解析:

假释是有条件地提前释放,而释放无论是无罪释放、刑罚执行完毕释放还是赦免释放,都是无条件的,不存在再执行的问题。

A选项正确。

如果在假释期间内犯罪分子再犯新罪,则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减刑没有考验期,即使犯罪分子再犯新罪,已减的刑期也不恢复。

B选项错误。

适用假释的根据,是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中的表现以及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能性;适用缓刑的根据,是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以及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和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因此,二者的适用根据不同,C选项错误。

假释与监外执行适用对象不同。

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监外执行则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

D选项错误。

8、下列犯罪行为中,不属于不作为犯的为()。

A.警察在值勤时见人行凶杀人,不予制止

B.有赡养能力的成年子女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严重后果

C.某成年人带邻家小孩去游泳,在孩子溺水时不予抢救,致使孩子被淹死

D.过路人见交通事故的被害人躺在血泊

D

解析:

警察在值勤时有义务有能力制止他人行凶杀人,却不制止,属不作为犯;有赡养能力的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而不赡养,属于不作为犯;成年人原本对邻家小孩没有照看义务,但由于他带小孩去游泳,这种先行行为导致他有负责小孩安全的义务,当小孩溺水时,他有义务有能力去抢救而不抢救,也属不作为犯;过路人对倒在血泊中的交通事故的被害人无法律、职业或其他方面的义务,他的不救助行为只能引起道德谴责,不属于不作为犯罪。

故正确答案为D。

9、赌博犯张某某日在王某家赌博,王某将身边的8000元现金全部输给了张某,王某十分气恼,向张某要回8000元现金,张某不同意。

于是,王某就动手去抢,张某为了不使8000元钱被抢回,将王某打伤。

张某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B.防卫不适时C.防卫过当D.故意犯罪

D

解析:

《刑法》第20条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其防卫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本题案例中所保护的利益为非法利益,因此不能构成正当防卫。

正确答案为D。

10、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仅有共谋行为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可以构成共犯

B.各犯罪人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且参与共同作案的,构成共同犯罪

C.事后的帮助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D.甲挟持司机乙开车撞死自己的仇人丙,由于甲属于间接正犯(把他人的行为当工具利用的情况),与乙不构成共同犯罪

A

解析:

仅有共谋行为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可以构成共犯,A选项正确。

各犯罪人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但如果缺乏“性质相同的犯罪故意”,即使共同作案也不成立共同犯罪,B选项错误。

事后的帮助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如事后的窝藏、包庇行为,窝赃、销赃行为以及事后帮助他人毁灭证据的行为等。

但是,如果事先通谋事后予以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C选项错误。

甲挟持司机乙开车撞死自己的仇人丙,不属于把他人的行为当工具利用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要求被利用人不知情。

乙属于胁从犯,与甲成立共同犯罪,D选项错误。

11、甲因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14年,入狱后,甲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根据刑法,对甲处理正确的是()。

A.可以减刑,但不可以假释B.可以减刑,也可以假释

C.不可以减刑,也不可以假释D.可以假释

A

解析:

假释的适用条件:

(1)适用对象为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适用假释的犯罪分子应执行完一定期限的刑期;

(3)适用假释的犯罪分子必须确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对于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不适用假释。

故对甲,可以减刑,但不可以假释。

12、下列犯罪行为中,不属于不作为犯的为()。

A.警察在值勤时见人行凶杀人,不予制止

B.有赡养能力的成年子女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严重后果

C.某成年人带邻家小孩去游泳,在孩子溺水时不予抢救,致使孩子被淹死

D.过路人见交通事故的被害人躺在血泊

D

解析:

警察在值勤时有义务有能力制止他人行凶杀人,却不制止,属不作为犯;有赡养能力的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而不赡养,属于不作为犯;成年人原本对邻家小孩没有照看义务,但由于他带小孩去游泳,这种先行行为导致他有负责小孩安全的义务,当小孩溺水时,他有义务有能力去抢救而不抢救,也属不作为犯;过路人对倒在血泊中的交通事故的被害人无法律、职业或其他方面的义务,他的不救助行为只能引起道德谴责,不属于不作为犯罪。

故正确答案为D。

13、甲、乙、丙均犯抢劫罪。

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另有两罪分别被判处10年和12年;乙是累犯,被判处无期徒刑;丙是主犯,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对甲最后决定执行的有期徒刑不得超过20年

B.对甲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13年

C.对乙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20年

D.若对丙缓期执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则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25年

D

解析:

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

甲所犯三罪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最高不能超过25年,A选项表述错误。

根据《刑法》第78条的规定,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为:

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对于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而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

即使甲最后合并执行的期限为25年,也是有期徒刑,对其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1/2(小于13年),B选项表述错误。

乙是累犯,但并没有被判处死缓,因此不适用有关特殊死缓犯减刑的规定,而适用关于无期徒刑减刑的规定,C选项表述错误。

D选项表述正确。

14、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结果加重犯?

()

A.侮辱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B.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与体罚虐待致人死亡

C.强制猥亵妇女致人死亡D.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致其死亡

ABCD

解析:

结果加重犯是指在一行为已经实现了基本罪的基础上,又引起了法定的更为严重的结果,因而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

结果加重犯是依据分则条文确定的。

《刑法》第246条、第261条没有对侮辱罪、遗弃罪规定加重的法定刑,因此不存在结果加重犯问题。

根据《刑法》第248条的规定,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员进行殴打与体罚致人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属于转化犯而非结果加重犯。

《刑法》第237条虽然规定了强制猥亵妇女罪有两个量刑档次,存在加重情形,但加重情形仅限于“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的法定情形,而没有规定包括致人重伤、死亡等其他需要加重处罚的损害结果,属于期间加重犯而非结果加重犯。

15、下列对主犯的表述,正确的有()。

A.主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B.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C.对于主犯,应当从重处罚D.教唆犯因为不直接实施犯罪,因此一般按从犯处罚

B

解析:

主犯包括两类犯罪分子,即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A选项错误。

首要分子与主犯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主犯不一定都是首要分子,首要分子也不一定都是主犯。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B选项正确。

从轻、从重处罚是量刑的情节,主犯也可能存在从轻处罚的情节,C选项错误。

对教唆犯按照他在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处罚。

如果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处罚;如果仅起到次要作用的按从犯处罚。

D选项错误。

发现该信举报该县某局长乙某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

甲某与乙某熟识,便将举报信交给乙某。

乙某当即酬谢甲某8000元现金。

事后,乙某与行贿者串通,销毁了有关罪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某构成敲诈勒索罪B.甲某构成包庇罪

C.甲某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D.甲某不构成犯罪

D

解析:

虽然甲某的行为从主观目的上看是使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从客观结果上看使乙某逃脱了刑事责任的追究,但甲某并没有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因而不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也没有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即以非证人的身份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为犯罪分子掩盖罪行或减轻罪责,因此不能构成包庇罪;也不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隐匿罪证,使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因此也不能构成伪证罪;甲某的行为也没有构成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其他相关犯罪。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甲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D为正确选项。

17、关于犯罪停止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D

解析:

在犯罪预备阶段既可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也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故选D。

18、关于犯罪停止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D

解析:

在犯罪预备阶段既可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也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故选D。

19、杨某在踢足球时一脚将球踢出场外,打碎足球场旁居民楼上刘家阳台上的玻璃窗,玻璃掉下时又碰上楼下李某的花盆,花盆随之落下,刚好砸到从楼下走过的吴老太的头上,致其重伤。

杨某的行为在刑法学上认为是()。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C.无罪D.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C

解析:

本题考查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具有三个特征:

(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

(3)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本案的情况属于意外事件,行为人不具有主观过错,不构成犯罪。

故C正确。

20、下列对主犯的表述,正确的有()。

A.主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B.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C.对于主犯,应当从重处罚D.教唆犯因为不直接实施犯罪,因此一般按从犯处罚

B

解析:

主犯包括两类犯罪分子,即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A选项错误。

首要分子与主犯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主犯不一定都是首要分子,首要分子也不一定都是主犯。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B选项正确。

从轻、从重处罚是量刑的情节,主犯也可能存在从轻处罚的情节,C选项错误。

对教唆犯按照他在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处罚。

如果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处罚;如果仅起到次要作用的按从犯处罚。

D选项错误。

21、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仅有共谋行为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可以构成共犯

B.各犯罪人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且参与共同作案的,构成共同犯罪

C.事后的帮助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D.甲挟持司机乙开车撞死自己的仇人丙,由于甲属于间接正犯(把他人的行为当工具利用的情况),与乙不构成共同犯罪

A

解析:

仅有共谋行为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可以构成共犯,A选项正确。

各犯罪人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但如果缺乏“性质相同的犯罪故意”,即使共同作案也不成立共同犯罪,B选项错误。

事后的帮助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如事后的窝藏、包庇行为,窝赃、销赃行为以及事后帮助他人毁灭证据的行为等。

但是,如果事先通谋事后予以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C选项错误。

甲挟持司机乙开车撞死自己的仇人丙,不属于把他人的行为当工具利用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要求被利用人不知情。

乙属于胁从犯,与甲成立共同犯罪,D选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