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3764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docx

中国教育史习题真已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六艺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3.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2分),其内涵是指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和国别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教育的普及(2分)。

4.《学记》

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1分),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2分),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分)。

5.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7.稷下学官

是战国时期齐国创办的高等学府,因设在齐国稷下而名。

是当时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对我国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8.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由于不同阶级利益的驱使和学术资料源流的不同,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9.六经也称“六艺”。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六经皆史

10.鸿都门学汉灵帝光和元年,正是“党锢”之争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一所设立于皇宫鸿都门内的新型的中央官学。

11.察举中国汉代选官取士制度。

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的官职。

12.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官取士制度(2分)。

由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将士人进行评定,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2分)。

13.国子学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

历代国子学(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封建统治者的子弟,学生称国子生或监生。

监生业满多数参加科举入仕;亦有部分以积分法或历事法直接授予官职。

14.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

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

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

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扑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祥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

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

15.“三舍法”

“三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1分),主要内容是:

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2分)。

这样,学校不仅担负养士的任务,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了(1分)

16.苏湖教法(分斋教学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1分),其主要做法是:

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

(1分)它创立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

(2分)

18.朱子读书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

21.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

挥。

八股文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22.京师同文馆

也称同文馆,是洋务派于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培养外教翻译人才的外语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23.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

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24.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张之洞在《劝学篇》提出的教学思想,也叫旧学为体,新学为用(1分)。

旧学指的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理,新学指西政、西艺、西史。

(1分)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办教育的指导方针,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就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起步的,对清末教育宗旨的影响更为深刻(2分)。

25.癸卯学制

也称奏定学堂章程,是1904年由张之洞等拟定清政府颁行的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它的实行将中国教育推上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26.壬戌学制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制定的学制系统。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二、简答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2.西周教育的主要特点

答:

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西周实行政教合一、官师一体的教育制度,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2)、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

3)、西周教育强调“礼”与“乐”的密切配合。

4)、西周贵族很重视家庭教育,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3.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1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的过程。

2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平民化。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

4.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

1)、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2)、只要诚心求教,潜心问学,都热心教诲,不管他们过去的经历和表现,一视同仁。

5.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

1)、“学而优则仕”出自子夏之口,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2)、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入仕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3)它作为世袭制的对立面被继承下来,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学校教育和唐宋后的科举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这一思想也有明显的副作用,即把求学当作获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求学的唯一目标就是做官,形成了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

6.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答: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

教育的社会作用

的最有效途径。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作用是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7.稷下学官的办学特色?

1)、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2)教师待遇优厚。

3)、学无常师。

4)、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规》。

9.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

主要内容:

1)、设儒学五经博士

2)、建立博士弟子制

3)、以儒术取士

4)建立视学制度等(以儒家的‘德教'

为治国之道)

影响:

1)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

2)、“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他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渐走向完备,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

3)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

4)、“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

产生:

隋炀帝大业三年,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文才秀美等十科举人,而“文才秀美”科就是进士科。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

影响:

正面:

1)、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2)科举以才识取士,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

3)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4)、科举的影响还波及海外。

反面:

1)、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2)、科举制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为做官的读书目的与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地影响着一般人读书人的思想。

3)、科举引发的不良风气腐蚀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污染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11.唐代科举考试的类别、科目及方法。

类别:

常科和制科。

科目:

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

方法:

经常采用考试的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间或还采用口试。

14.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一次兴学(范仲淹的庆历兴学):

1)、令州县立学;2)、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3)、改革太学。

第二次兴学(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2)、整顿地方学校;3)、颁定《三经新义》;4)、设置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

第三次兴学(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

1)、扩大太学规模;2)、普遍设立地方学校;3)、创立多种专门学校;4)、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15.宋代书院制度的产生及其教学特点述评。

答:

产生:

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3)、私人讲学的传统;4)、佛教禅林的影响。

教学特点:

1)、书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2)、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

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

3)、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

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

17.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

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

"八股l'特点有三:

①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②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③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20.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

1)、对政治与学术的影响:

是我国近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2)、对教育的影响:

是洋务派办教育的指导方针,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就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起步的。

中体西用”的思想,对清末教育宗旨的影响更为深刻

21.“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2)、设立京师大学堂

3)、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

4)派人出国游学

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22.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答:

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

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

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

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

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

①儿童未出生,其母入人本院,接受胎教;②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③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

接受初等教育;④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⑤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作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

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23.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答:

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

他首先认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其次,他认为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最后,他认为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

克服中国人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

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24.王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答:

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

有很大进步:

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②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③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④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

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⑤改进了教学方法。

25.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1)、在办教育、发展学术上,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可以兼容并包。

2)、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27.“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教育观。

①重视教育的平等权利

2重视以个人自主、自由人格为重心的健全人格培养

3重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重视教育实践

5儿童观的转变--儿童本位论的提倡

28.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活动。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试验;

(2)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改革试

验;(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试验;(4)晏阳初等主持的平民教育试验;

三、论述分析题

1.稷下学官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大学改革发展的启示。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a、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

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b、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具有以下特点:

a、学术自由,表现在:

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b、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历史意义:

a、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b、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c、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d、留给后人的思考:

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

2.试分析评价科举制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科举取士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稳定。

(2)科举制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与察举和九品中制相比,比较公正、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互为依存,其关系即养士与取士、育才与选才的关系。

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4)科举制的流弊主要有:

国家只重视科举考试,忽视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面公正,实际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于科举指挥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5)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东亚、日本、

朝鲜等国曾仿行科举制;在西方,法英、美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

中国成了考试的故乡,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3.孔子的教师思想及意义。

孔子的教师思想: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二)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说:

“爱之能勿老乎,忠焉能勿诲乎。

”正是对学生的热爱使他不知疲劳,全力教诲。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做学生的表率。

意义:

1)使教师成为一个专门、专业的职业。

2)为后世做了表率,为万世师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