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4090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docx

职高三社会练习题

社会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理论学派的是()

A、精神分析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发展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

2、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表明:

“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

A、沙赫特B、马斯洛C、丹涅尔·戈尔曼D、卡耐基

3、()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A、自我意识B、情绪与情感C、个性D、道德

4、()是指在目标受阻碍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的能力。

A、自我意识B、自我评价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

5、自我评价大约从()岁开始出现。

A、0—2岁B、1岁半—2岁C、2—3岁D、3—4岁

6、()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A、2—3岁B、3—4岁C、4—5岁D、5—6岁

7、到()个月时,经常对人发出的微笑则是婴儿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1—2个月B、2—3个月C、3—4个月D、5—6个月

8、婴儿的社会性行为最初发生在与()的交往中。

A、同伴B、教师C、保育员D、父母

9、()实验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

A、丹涅尔·卡尔曼B、史迪夫·C、沙赫特

10、儿童对同伴的依从性的发展的高潮在()岁之间

A、3—5岁B、4—6岁C、6—8岁D、7—10岁

11、在同伴交往的类型中,型幼儿约占群体分布中的52.94%。

A、一般型B、受欢迎型C、被拒绝型D、被忽悠型

12.美国心理学家(   )把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分为六种不同水平 

A.马斯洛           B.庞丽娟    

C.艾宾浩斯          D.帕顿

13.(  )的高低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成功的能力

    A.社会性水平   B.智商水平   C.情商水平

14.(  )是指儿童不与旁人发生关系,不参加别人的游戏,专心于自己的活动,独自一人玩

A.无所用心的行动        B.独自游戏 

C.平行游戏           D.结伙游戏

15.以下哪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

A.培养爱的情感         B.培养良好的个性

C.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D.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

16.构成心理意识的心理成分不包括(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注意

17.下列哪些不属于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

A.破坏行为          B.嫉妒行为   

C.欺骗行为          D.利她行为

18.(  )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

A.道德            B.美感     

C.道德感           D.理智感

19.(  )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形成的基础和起点

A.个性            B.社会性    

C.道德            D.情感体验

20.(  )型教育方式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溺爱型           D.忽视型

二、填空

1.马斯洛实质把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为两大类即(     )与(      )。

2.(       )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

3.最具代表性,在幼儿中最突出反社会行为的是(      )。

4.自我意识包括(      )、(      )、(      )。

5.自我评价的途径有三种,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

(         )。

6.个性包括(     )、(     )、(     )三部分,还包括(      )、(     )、需要等。

7.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是(      )和(      )。

8.(       )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9.(      )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

10.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     )和(     )。

11.(      )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评价和体验,它是在社会化比较过程中实现的。

12.(       )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

13.(       )是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标志。

14.在(       )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比例越来越大。

15.婴儿的(      )反应,主要是个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16.(   )岁儿童主要依靠眼色作为交往手段,而(   )岁儿童则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手段。

17.(     )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

20.社会性行为,根据(    )和(    ),可以分为(    )和(     )两类。

21.(      )是儿童心智和情绪发展上一种很严重的障碍,这种疾病在婴儿出生后就可产生,一般发生在(     )以前。

22.(      )是幼儿道德发展的第一特点。

23.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     )(     )和(      )三部分组成。

24.(      )是儿童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儿童接触社会的媒介。

25.强化分为(      )和(       )。

26.(      )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

27.班杜拉,对于个体社会行为的掌握而言,与模仿相比(     )是一种更基本的途径。

28.(     )儿童沉静稳重,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但交往中不易于同伴发生冲突,人际关系较好。

29.(     )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30.(        )是幼儿期情绪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31.家庭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   )(   )(    )。

三、判断

(  )1.生物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须的。

(  )2.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儿童,对社会知识、社会规则等认识的速度要快得多,但他们的自制力较差,执行规则时不能持久。

(  )3.布特曼所说:

“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

(  )4.学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为2~3小时。

(  )5.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  )6.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

(  )7.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和皮亚杰。

(  )8.大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

(  )9.2岁前是儿童道德和道德感萌芽的时期。

(  )10.1岁左右儿童还会对于困境中的人做出积极的抚慰动作,如轻拍或抚摸等。

(  )11.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等可以视为亲社会行为。

(  )12.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  )13.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应。

(  )14.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进行评价。

(  )15.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

(  )16.凡是没有人群的地方,一定没有各种各样的社会。

(  )17.刚出生的孩子不属于自然人。

(  )18.情商的核心就是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

(  )19.良好的社会性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

(  )20.澳大利亚马斯洛说过:

“无论成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向快乐的方向转化”。

四、名词解释

1.社会性:

 

2.个性:

 

3.社会性行为:

 

4.道德:

 

5.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6.社会性需要:

 

7.自我意识:

 

8.性别倒错:

 

五、简答

1.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2.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

 

3.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4.幼儿期道德和道德感的发展?

 

  

 

5.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6.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发展趋势?

 

社会  第二章

一、选择

1.(  )是人生最初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

A.学龄前期     B.幼儿阶段     C.婴儿阶段

2.学前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  )和求知欲望

A.好奇心      B.自信心      C.自尊心

3.(  )是人们活动要取得的结果

A.目标       B.内容       C.准备

4.在一日生活活动中保持清晰的(  )意识

A.问题意识     B.观察意识     C.目标意识

5.分解目标可以从(   )角度进行

A.一个       B.二个       C.三个D.

6.分解教育目标要与幼儿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注意幼儿发展的(  )和(  )

A.连续性和阶段性       B.连续性和实践性

C.实践性和阶段性

7.(  )属于亲社会性行为

A.合作       B.辱骂       C.打人

8.正常儿童在(  )岁以内就表现出交往意识和形为

A.3岁        B.2岁       C.1岁

9.下列那项属于家庭生活规则(  )

A.卫生要求     B.安全第一     C.购物规则

10.幼儿社会认知是在(  )中发展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影响其交往行为

A.生活       B.社会交往活动   C.家庭

11.(  )是个性的核心

A.兴趣       B.爱好       C.性格

二、填空题

1.(   )是人生的最初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

2.(   )就是人们活动要取得的结果。

3.注意目标的(    )和(    )以及与其他领域发展目标的联系。

4.(     )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5.幼儿社会性发展一定是在(     )中实现的。

6.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    )、(     )和(      )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7.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    )、(     )、(     )和(      )等方面的内容。

8.(    )是在幼儿发展社会认知过程中产生的。

9.社会情感分为(     )和(     )。

10.(      )是对自己的认识。

三、判断题

(  )1.实现教育目标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事情。

(  )2.相对发展幼儿智力的教育而言,幼儿社会教育对幼儿将来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所需能力发展的帮助不大。

(  )3.只要分解目标恰当,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  )4.帮助幼儿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应与幼儿园的科学、健康、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密切联系。

(  )5.社会教育不必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

(  )6.婴儿的生活更多地依赖父母,不存在发展社会性析要求。

四、名词解释

1.目标:

 

2.社会行为:

 

3.规则:

 

4.社会情感:

 

五、简答

1.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2.确保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分解目标时应注意哪两点?

 

4.分解目标可以从哪两个角度进行?

 

5.学前儿童社会发展的内容包括哪些?

 

6.社会认知包括哪两个方面?

 

7.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哪些问题?

 

社会  第三章

一、选择题

1.(  )是形成和巩固儿童社会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A.参观法           B.观察演示法

C.行为练习法         D.讨论法

2.下列哪项不属于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A.专门的教育活动       B.综合教育活动

C.随机教育          D.家园合作

3.(  )是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也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途径之一

A.综合教育活动        B.游戏

C.区域活动          D.社区环境的利用

4.(  )是价值澄清中最基本、最灵活的方法

A.澄清应答法         B.价值表决法

C.价值排队法         D.展示自我

5.(  )是社会教育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A.讲解法           B.谈话法

C.行为练习法         D.讨论法

6.(  )是幼儿园普遍利用的一种家园合作的方式

A.个别交谈          B.家访

C.家长会           D.家园联系园地

7.(  )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

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参观法

8.教师组织儿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运用上课、游戏、参观、劳动等教育形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这是属于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哪种途径(  )

A.游戏            B.综合教育活动

C.区域活动          D.都不是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所要遵行的原则和使用的方法应以(      )为指导。

2.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      )的特点。

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教育上的两大特点(     )和(       )。

4.讨论的具体方式有(     )、(      )、(      )三种。

5.观察、演示法具有(     )、(      )、(     )。

6.(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7.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           )过程。

8.(     )、(      )和(     )是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

9.(     )是教师进入儿童家庭了解儿童情况的一种方式。

10.(     )是儿童最喜爱、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

三、判断题

(  )1.学前儿童常用的主要教育方法有八种。

(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  )3.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4.家园联系手册仅仅是教师和家长交流幼儿发展状况的一种手段。

(  )5.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结果。

四、名词解释

1.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

 

2.移情训练法:

 

3.讲解法:

 

4.实践性原则:

 

五、简答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有哪些?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3.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5.家园合作的方式有哪几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