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42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化学人教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NaOH、CaO

(10)铝热剂:

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

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题组一 概念的判断与理解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

(2013·

天津理综,1D)

(2)SO2、SiO2、CO均为酸性

氧化物(×

四川理综,2A)

(3)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四川理综,2C)

(4)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四川理综,2D)

(5)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新课标全国卷Ⅰ,7D)

(6)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故KClO3和SO3为电解质(×

重庆理综,2A)

题组二 理清标准,辨析类别

2.(2014·

四川理综,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 A[来源:

学_科_网]

解析 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白磷是磷元素形成的单质,A项正确;

漂白粉是CaCl2和Ca(ClO)2的混合物,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常含有Al2O3、CaO、MgO等杂质,为混合物,B项错误;

氯化铵为强电解质,次氯酸为弱酸,是弱电解质,C项错误;

葡萄糖是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错误。

3.下列有关物质分类一定正确的是(  )

A.强电解质:

盐酸、氢氧化钡、明矾

B.弱电解质:

甲酸、纯碱、醋酸铵

C.非电解质:

液氨、二氧化硫、苯

D.一元酸:

CH3COOH、

、HClO4

答案 C

解析 A项,盐酸属于混合物;

B项,纯碱、醋酸铵均属于强电解质;

D项,

不是酸,而是酚。

4.下表所列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X

Y

Z

A

光导纤维

酸性氧化物

复合材料

B

纯碱

化合物

C

电解质

纯净物

D

胶体

气溶胶

分散系

解析 A项,SiO2不是复合材料;

B项,纯碱不是碱,而是盐;

D项,分散系包括胶体,胶体包括气溶胶。

1.一般采用“概念对比法”或“反例否定法”等。

化学基本概念的有关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在复习时,要注意关键字的理解和记忆、一般中的特殊情况,这是解这类化学题的关键。

2.此类题有不少是选择题,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筛选法、排除法、估算法等各种方法,这样会使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考点二 把握分类标准,判断物质变化

1.全面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

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来源:

Z*xx*k.Com]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2.识记易混淆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九化”

变化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①蒸馏

②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②颜色反

③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①分解

 ②电解

③水解 ④裂解

十九化

①熔化②汽化

③液化④酸化

⑤升华

①氢化 ②氧化 ③水化

④风化 ⑤碳化 ⑥钝化

⑦催化 ⑧皂化 ⑨歧化

⑩卤化 ⑪硝化 ⑫酯化

⑬裂化 ⑭油脂的硬化

注意 

(1)化学变化: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CuSO4·

5H2O的脱水、蛋白质变性、电解质溶液导电、浓硫酸脱水、煤的气化和液化。

(2)物理变化:

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

3.化学反应的分类

题组一 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2012·

重庆理综,6)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下列生产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氮肥厂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B.钢铁厂用热还原法冶炼铁

C.硫酸厂用接触法生产硫酸

D.炼油厂用分馏法生产汽油

答案 D

解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工业合成氨、钢铁冶炼、接触法制硫酸是三种工业制备,涉及化学变化,炼油厂对石油这种混合物控制不同的温度范围得到各沸点范围内的馏分,是一种混合物的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

2.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

解析 “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A项正确;

“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

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

“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反应,C项错误;

D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变化。

3.(2014·

重庆理综,1)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明矾用作净水剂B.液氨用作制冷剂

C.氢氟酸刻蚀玻璃D.生石灰作干燥剂

答案 B

解析 明矾净水的原理是Al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而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悬浮物作净水剂,涉及化学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

液氨作制冷剂的原理是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不涉及化学变化,选项B符合题意;

氢氟酸刻蚀玻璃的反应原理为SiO2+4HF===SiF4↑+2H2O,涉及化学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

生石灰吸水后与水发生反应:

CaO+H2O===Ca(OH)2,涉及化学反应,选项D不符合题意。

4.(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7)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解析 A项,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冰箱中的异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正确;

B项,油污属于酯类物质,可以在热碱水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和有机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

C项,该过程利用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水果产生的乙烯,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

D项,硅胶起吸水作用,铁粉起还原剂作用,防止食物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

Z_xx_k.Com]

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类试题可以用列举法、特例排除法等,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难度中等。

近几年高考题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应用结合起来考查,备考时,要注意用教材中的化学反应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变化,以及微观粒子之间作用力的变化。

题组二 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5.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制备Fe(OH)3,既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备,又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制备(√)

(2)制备MgO,既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制备,又可以通过置换反应制备(√)

(3)实验

室通过消石灰和NH4Cl固体制备NH3,属于离子反应(×

(4)有些化学反应既属于复分解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5)SO3和H2O的反应与SO2和H2O的反应类型完全相同(×

(6)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此反应的逆反应一定为吸热反应(√)

(7)

(×

(8)

6.下列反应或过程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ΔH<0的反应

B.古人用热分解法制水银[来源:

学,科,网]

C.用明矾净水

D.实验室用浓盐酸和MnO2制Cl2

7.(2014·

山东理综,7)下表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CH3CH3+Cl2

CH3CH2Cl+HCl

CH2===CH2+HCl―→CH3CH2Cl

均为取代反应

由油脂得到甘油

由淀粉得到葡萄糖

均发生了水解反应

C[来源:

Cl2+2Br-===2Cl-+Br2

Zn+Cu2+===Zn2++Cu

均为单质被还原的置换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Cl2+H2O===HCl+HClO

均为水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 A项,乙烯与HCl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而非取代反应,该选项错误;

B项,油脂属于酯类,能发生水解反应,且得到的醇都是丙三醇(甘油),淀粉水解得到葡萄糖,该选项正确;

C项,Zn→Zn2+的过程中,化合价升高,Zn被氧化,该选项错误;

D项,在两个反应中,H2O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H2O在两个反应中均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该选项错误。

考点三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胶体

胶体知识“10”提醒

(1)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nm)。

(2)胶体的物理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

②电泳现象;

③介稳性;

④布朗运动;

⑤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4)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5)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电荷。

(6)胶体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反映了分子也在做无规则运动。

(7)胶体的电泳现象反映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有电荷。

胶体与溶液一样是电中性的。

(8)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9)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如盐酸、硫酸)时,出现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

其原因为开始时出现沉淀是由于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发生了聚沉,后来沉淀消失是由于发生了中和反应。

(10)把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

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

12H2O、FeCl3·

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

题组一 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

1.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往往把其渗透到某个选择题的选项中。

下面是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的组合,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

(1)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2014·

福建理综,8D)

(2)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重庆理综,3A)

(3)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四川理综,2B)

(4)H+、K+、S2-、Br-能在Fe(OH)3胶体中大量共存(×

安徽理综,9C)

(5)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Al3++3H2O===Al(OH)3↓+3H+(×

江苏,8B)

(6)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的原理是加热促进了Fe3+水解(√)

(7)将0.2mol·

L-1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然后继续加热并不断搅拌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8)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9)处理废水时可加入明矾作为混凝剂,以吸附水中的杂质(√)

(10)K2FeO4能与水作用生成Fe(OH)3胶体和O2,可用于净化自来水并杀菌消毒(×

(11)“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12)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别蛋白质溶液和食盐水(√)

(13)PM2.5(微粒直径约为2.5×

10-6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14)利用激光笔可以区别鸡蛋清和浓盐水(√)

题组二 纳米材料的“不寻常”应用

2.纳米是长度单位,1nm=10-9m,当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会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如由铜制成的“纳米铜”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下列关于“纳米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纳米铜”比铜片的金属性强

B.“纳米铜”比铜片更易失去电子

C.“纳米铜”比铜片的氧化性强

D.“纳米铜”的还原性与铜片相同

解析 “纳米铜”只是物质的颗粒变小,但不影响其化学性质,故选D。

专题突破练

1.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浓硫酸

氢氧化钠

废旧灯管

废旧易拉罐

解析 A项,浓H2SO4属于腐蚀品;

B项,NaOH不是氧化剂;

C项,废旧灯管不是厨余垃圾。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硝酸钾和硫酸钡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石炭酸、石油、烧碱分别属于酸、油脂、碱

D.碳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铵、过氧化钠都属于离

子化合物

解析 A项,纯碱属于盐,错误;

B项,硫酸钡是强电解质,错误;

C项,石炭酸属于酚类化合物,石油属于碳氢化合物,错误。

3.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

氯水、氨水、漂白粉、水银;

②电解质:

明矾、冰醋酸、石膏、纯碱;

③同位素:

1H+、2H+、3H+;

④同素异形体:

C60、

C80、金刚石、石墨;

⑤弱电解质:

Fe(SCN)3、SO2、NH3、H2O

A.②④B.②③④C.②④⑤

D.全部正确

解析 水银即汞单质,不是混合物,①错误;

1H+、2H+、3H+是三种离子,而同位素所描述的对象是原子,③错误;

SO2、NH3溶于水中生成H2SO3和NH3·

H2O,是这两种物质电离可以导电,因此H2SO3和NH3·

H2O是电解质,而SO2、NH3是非电解质,⑤错误;

②④正确,即A正确。

4.下列关于电解质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越大,其导电性能一定越强

B.强酸和强碱一定是强电解质,不管其水溶液浓度的大小,它们都能完全电离

C.强极性共价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强电解质

D.多元酸、多元碱的导电性一定比一元酸、一元碱的导电性强

解析 A项,冰醋酸的稀释过程中,导电性先增大后减小,错误;

B项,部分强酸只有在稀溶液中才能完全电离,错误;

C项,HF属于强极性共价化合物,属于弱电解质,正确;

D项,等浓度HCl和H2CO3相比较,HCl的导电性强,错误。

5.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方法,以下分类合理的是(  )

A.根据酸分子中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

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盐酸、醋酸既是化合物又是酸

D.甘油不是油、纯碱不是碱、干冰不是冰

解析 A项,CH3COOH属于一元酸;

B项,强、弱电解质是根据其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能完全电离区分的;

C项,盐酸是混合物。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下列各项在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  )

①电子总数 ②原子总数 ③质子总数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所含的总能量 ⑥物质的种类

A.都不变B.都变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答案 D[来源:

学科网]

解析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质子守恒、质量守恒判断,电子总数、原子总数、质子总数、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D。

7.不能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

A.生成一种新离子B.生成一种新分子

C.生成一种新原子D.生成一种新物质

解析 生成一种新原子属于核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8.下列物质不能通过置换反应得到的是(  )

A.COB.F2C.CD.Fe3O4

解析 A项,C+CuO

Cu+CO;

C项,2Mg+CO2

2MgO+C;

D项,3Fe+4H2O(g)

Fe3O4+4H2。

9.(2014·

山东省日照实验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C.呈红褐色

D.能透过半透膜[来源:

Z.xx.k.Com]

解析 FeCl3溶液中,粒子直径小于1nm;

FeCl3溶液呈棕黄色;

Fe(OH)3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10.“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

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来源: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②③⑤D.①③④⑥

解析 纳米材料的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属于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

11.中科院化学所研制的晶体材料——纳米四氧化三铁在核磁共振造影及医药上有广泛用途,其生产过程的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FeCl3·

6H2O

FeOOH

纳米四氧化三铁

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纳米四氧化三铁可分散在水中,它与FeCl3溶液的分散质直径相当

B.纳米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可作为药物载体用于治疗疾病

C.在反应①中环丙胺的作用可能是促进氯化铁水解

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6FeOOH+CO===2Fe3O4+3H2O+CO2

解析 A项,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的直径在1~100nm,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小于1nm,错误;

环丙胺具有一定的碱性,可以促进氯化铁水解,正确;

D项,有化合价的升降且得失电子守恒,正确。

12.

(1)现有以下物质:

a.NaCl晶体 b.液态SO3 c.液态的醋酸 d.汞 e.BaSO4固体 f.纯蔗糖 g.酒精

h.熔化的KNO3

请回答下列问题(填写相应的字母):

①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________;

②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

③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

④以上共价化合物中溶于水后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各项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酸性氧化物肯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肯定是酸性氧化物 ③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

④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⑤酸性氧化物均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⑥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⑦不能跟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能跟碱反应

答案 

(1)①dh ②aceh ③bfg ④bc 

(2)③⑥

解析 

(2)①酸性氧化物也有金属氧化物,如Mn2O7,不正确;

②非金属氧化物可能不是酸性氧化物,如CO,不正确;

③正确;

④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不正确;

⑤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硅酸,不正确;

⑥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如NO2,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故正确;

⑦不能跟酸反应的氧化物,也可能不能与碱反应,如CO、NO等。

13.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是学习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图所示:

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相似点),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

 

(1)请你在以下空格内填写与图中①、②、③区域相对应的适当内容(①处只填写一点,②、③处至少填三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B图可看出酸和碱都能与某些盐发生反应,一种盐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熟石灰反应,该盐为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都是氧化物(或都是无色无味气体、都含碳元素等)

②使石蕊溶液变红 与某些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复分解反应(或其他合理答案)

③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 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若其他合理答案)

(2)Na2CO3(或NaHCO3、NH4HCO3等)[来源:

学+科+网]

解析 

(1)CO和CO2的共同之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物质类型、颜色气味、组成结构等;

酸与碱的不同之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与指示剂作用、与之反应的物质等。

(2)与酸反应的盐一般为弱酸盐,与碱反应的盐其阳离子一般可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沉淀或气体;

另外酸式盐、弱酸弱碱盐等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

14.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