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52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56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完整文档格式.docx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八)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

要求

标准分

扣分

实得分

存在问题

护士

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5

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艾条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3

用物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评估病人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理状况

4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及医嘱,解释操作目的、告知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取合理体位,显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再次核对,遵照医嘱确定施灸穴位

施灸

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

使患者感到温热无灼痛感为度

10

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

观察

观察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

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施灸时间为10-15分钟

灸毕

将艾条插入小口瓶,使艾火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

整理

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记录

做好记录并签名

护患沟通、各项告知有效,关爱病人

操作有序,动作熟练、轻柔,防止皮肤灼伤、确保病人安全(发生烫伤,烧毁衣物,均扣20分)

用物齐备,处理规范

提问

目的、评估内容、注意事项、相关知识等

总分

100

附: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二、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嗽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

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八)操作流程及质量评分标准

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拔火罐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治疗盘、火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纱布

病人

评估病人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诊断及医嘱

解释操作目的、告知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定穴

再次核对,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

拔罐

酒精棉球点燃后深入罐内中下段绕1-2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同时在小口瓶内熄灭火焰。

待火罐吸牢后方可撤手,防止火罐脱落,留罐时间5-10分钟

16

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如疼痛、过紧则及时起罐

起罐

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起罐时使用纱布擦拭拔罐处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质量

标准

护患沟通有效,关爱病人

体位合理,操作熟练,拔罐、起罐方法正确,手法稳、准、快(出现烫伤扣20分)

用物齐备,处理规范,火罐浸泡消毒

拔罐法操作流程图

三、耳穴压丸疗法

耳穴压丸疗法,又称耳穴压豆、耳穴贴压等。

是指选用一些大小合适、质硬、光滑的小颗粒或药丸、磁珠等贴压于耳穴上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当前患者的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耳廓局部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消炎、解毒、泻火,又可以补虚、升阳、止痛,改善微循环、松弛肌肉痉挛、降血脂、抗抑郁、戒烟、戒毒、减肥、增强免疫力、改善视力。

(三)禁忌证

耳廓有炎症者不宜采用此方法。

耳穴留埋期间保持耳廓干燥。

治疗盘、75%酒精、菜籽(王不留行籽或米粒)、镊子、0.5﹡0.5㎝胶布、穴位探测仪带探棒、弯盘、棉球。

2、患者可取坐位或侧卧位。

3、以75%酒精拭净耳廓皮肤,用干棉球擦净。

4、术者左手拇、食二指紧拉耳廓后上方,右手持探棒。

5、核对穴位后,选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处(其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术者消毒手指。

6、术者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镊子夹住王不留行,对准穴位并按之。

7、用胶布固定,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1-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

夏季留置1-3天,冬季留置7-10天。

8、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1、按压时不可采用使劲搓动压丸的方法,此法易引起皮肤破损,造成感染。

2、耳穴压丸不当,可引起感染,但一般较表浅,只需取下压物后,局部涂以消炎软膏即可。

在感染治疗期间,暂停耳穴压丸。

3、少数病人易对胶布产生过敏,可更换粘贴物或加贴压风溪穴。

护士

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及耳廓局部皮肤情况,心理状况)

治疗盘、75%酒精棉球、菜籽(王不留行或米粒)、镊子、胶布、穴位探测仪及探棒、弯盘、棉球

当前的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及耳廓局部皮肤情况,心理状况。

探穴

取穴

核对床号、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暴露耳廓

沟通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告知注意事项

术者左手拇、食二指紧拉耳廓后上方,右手持探棒自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敏感点,即为耳穴

核对穴位后,选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处(其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术者消毒手指

压丸

术者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镊子夹住王不留行,对准穴位并按之。

15

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环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用胶布固定,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1—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

夏季留置1—3天,冬季留置7—10天

观察病人是否有疼痛等不适情况

揭下胶布及王不留行,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

整理床单元,安排舒适体位,整理物品,洗手

按要求做好记录,签名

护患沟通有效,关爱患者,用物处置规范

选穴部位准确及操作熟练,体位合理,局部消毒

耳穴压丸法操作流程图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及耳廓局部皮肤情况,心理状况

四、敷药法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应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末(新鲜中草药则洗净处理后置乳钵内捣烂)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1、遵医嘱协助治疗,缓解因各种疮疡、跌打损伤等病症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红、热、疼痛,以及慢性咳喘、腹泻等病症。

2、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目的。

皮肤过敏者慎用。

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疱等,油膏类或新鲜中草药捣烂敷至局部者,有污染衣物的可能。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3、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疮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4、遵医嘱使自己配制的药物并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5、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而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6、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1、敷药摊制的厚薄要均匀,固定松紧适宜。

2、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宜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

3、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及衣被。

4、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的湿度。

如药物较干时,应用所需的药汁、酒、醋、水等进行湿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八)操作流程及质量评分标准

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心理状况、皮肤、病情、药物过敏史等)

物品

治疗盘、治疗卡、遵医嘱配置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油膏刀、棉纸、无菌纱布或棉垫、弯盘、胶布或绷带

核对、解释、关窗保暖

取合理体位,暴露敷药部位

清洁

取下原敷料,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

观察疮面情况及敷药效果,如敷药部位有红、肿、痒反应,立即停止,遵医嘱及时处理

摊药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将所需药物用油膏刀均匀地摊平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敷药

将摊药超过红肿范围敷于患处

包扎

加纱布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美观而牢固

协助患者衣着,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根据医嘱要求,详细记录并签名

质量评定

操作有序,动作熟练、轻柔

合计

附1:

中药塌渍操作流程及质量评分标准

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

治疗车、治疗盘、治疗本、纱布、药膏、药膏板、胶布、新鲜青菜叶。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病人,解释取得合作。

协助取平卧位,暴露腹部,根据病人病情及临床表现选择部位

用小纱布保护肚脐

观察局部皮肤情况,以疼痛部位为中心,用药膏板将调好的药膏均匀涂抹。

如病人意识不清,以胰腺的解剖位置(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的高处横贴于腹后壁)为中心进行涂抹。

选用大小适宜的新鲜蔬菜叶遮盖以达到保湿的作用

用纱布覆盖青菜叶。

胶布固定纱布,敷药时间为6—12小时,每天一次。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元,

洗手记录,处理用物。

护患沟通有效关爱病人、体位正确、保护病人隐私

程序正确,动作轻柔,敷药部位准确

目的、评估内容、注意事项、相关知识等。

附2:

敷药法操作流程图

五、毫针法

毫针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金属制成的针,运用各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部位(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1、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欲吐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务人员会妥善处理。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

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

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准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4、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6、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7、孕妇禁止针刺。

(八)针刺意外及预防

1、晕针

1.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汉出肢冷、面色苍白、胸闷欲吐、晕厥时,称为晕针。

1.2护理:

报告医师,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嘱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1.3预防:

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的卧位,手法宜轻。

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以便早期发现晕针先兆。

2、血肿

2.1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病引起肿痛,称为血肿。

2.2护理:

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时,一般不需要处理,可自行消退。

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冷敷止血。

2.3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

3、弯针

3.1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

3.2护理:

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

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3.3预防:

手法指力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

体位舒适,勿随意更换体位;

防止外物碰撞、压迫。

4、滞针

4.1针刺后出现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时,称滞针。

4.2护理:

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

遵医嘱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后再起针。

4.3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操作时捻针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

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者,应剔去。

5、折针

5.1即断针,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

5.2护理:

发现折针,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

5.3预防:

针具严格检查。

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

6、气胸

6.1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

6.2护理:

出现气胸时,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用半坐位,避免咳嗽;

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进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

6.3预防:

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进针角度、深度,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九)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评估病人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针刺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及医嘱,解释操作目的,告知注意事项,取得而配合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选取毫针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

术者消毒手指

6

进针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准确进针

行针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补泻手法调节针感正确,留针10—20分钟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起针

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单位

做好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