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4668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继续与发展中国传统与谐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与谐文化Word格式.docx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争斗,只有宁静生活的世外桃源。

洪秀全设计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令广大农民心驰神往的和谐社会蓝图。

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

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阶级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基础上,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只能是空想,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却是中华民族许多志士仁人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2、“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和谐观

  社会要和谐,其前提是个人的身心和谐。

儒家经典《大学》就提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修身”放在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

因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达到自我完善,才能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达到身心内外的普遍和谐;

才可以治国济世,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道家修炼追求“天人合一”,追求“见独”,即见到独一无二的“道”的境界。

儒家把“修身”放在治家治国的最基础地位,都说明了个人修身对社会和谐的重要。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和追求境界。

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墨家的“爱”、佛家的“佛”等,都离不开个人的修炼,都以“和”为主要特征。

孟子把“内圣外王”作为修身为政的最高境界;

西汉杨雄提倡修身以“存善去恶”,并提出以儒家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评价标准;

董仲舒则把儒家礼仪概括为“三纲五常”,作为个人修身的基本内容。

中庸》、《荀子·

修身》、《法言·

修身》等著述还专门提出一整套修身养性的方法与措施,其基本内容和特征也是“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修身主要包括:

一要处理好理与欲的关系。

强调“欲而不贪”(《论语·

尧曰第二十》),反对放纵欲念。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

”(《论语·

季氏第十六》)在处理好理与欲中,又特别强调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人们在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同时,又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能见利忘义,求得义利统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里仁第四》)“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第十五》)所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第七》)

二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八个字来自《易经》中“乾”“坤”两卦的卦辞:

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要做到“克己复礼”,日日反省,去恶扬善。

“克己”个人修身的主要方法,是个体从内心自觉克制、改正错误意识。

“自省”是“克己”的基本方法。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第十五》)靠别人督促自己修养,不是君子所为,强调了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第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第四》)是自省的主要途径。

“复礼”是修养的主要内容,即以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语行动。

  3、“讲信修睦”,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和谐观

  社会是一个利益纷争的场所。

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呢?

老子主张采取互不来往的“小国寡民”状态,庄子则主张完全退回到结绳记事,与鸟兽同居的原始人状态。

这种消极、无为,回避矛盾的社会和谐方式并不为后来社会广泛认同。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来实现君臣、父子、兄弟、上下、贵贱之间的和谐相处,各得其所。

韩非子认为人有好利之心,只有用法律使“人之不得为非”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

在这众多主张中,儒家“讲信修睦”的社会和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

所谓“信”,就是诚信。

社会和谐必须以诚信为本。

子贡曾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并强调三者之中,民信最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

(《论语·

颜渊第十二》)唐朝魏征也指出:

“言而不信,言无信也;

令而不从,令无诚也。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贞观政要·

诚信第十七》)所谓“睦”,就是和睦。

社会和谐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国家太平、“政通人和”、国际友好、“协和万邦”等丰富内涵。

“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古语都是社会和谐的反映。

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第六》)的做人原则,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颜渊第十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第十二》)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礼运第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形成全社会友爱、互助的和谐局面。

  4、“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谐观

和谐社会,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还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为社会矛盾要解决,要缓和,必须依赖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而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一个基础条件。

尽管先秦时期就有“人定胜天”的思想,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一直是主流。

儒释道等都有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中虽有许多唯心主义思想、神秘主义色彩,但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把人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成人生最高理想则有可取之处。

首先,要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保护自然资源,不能一味地破坏、杀戮、滥用与摧残。

佛教有“众生平等”“不杀生”,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述而第七》)。

中国四千年前的夏朝,就有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的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其次,要认识客观事物,尊重客观规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第七十三章》》。

因此,人只能按规律行事,方可生存与发展。

孔子强调“知天命”,孟子提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尽心章句上第一章》),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第二十五章》)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强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反对“频繁干扰”自然事物成长,以至招来灾祸,涂炭生灵。

最后,要善于利用客观规律。

“天人合一”虽有道家消极无为思想,但更多的学派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达到主观与客观、人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虽遂心所欲又不逾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内篇·

齐物论第二》)的最高境界。

5、“为政以德”,中国传统文化的官民和谐观

官民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官民和谐不仅包括国家臣民和谐,也包括君臣和谐,君民和谐。

社会要和谐,首先是君臣要和谐,其次是臣民要和谐,才能真正带来百姓之间的普遍和谐。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

颜渊第十二)就是这个道理。

历代农民起义,均是官逼民反,当然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了。

如何实现官民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也有法治主张,但主流是德治,其理论基础就是“以民为本”。

“国将兴,听于民;

将亡,听于神。

”(《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王制篇第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章句下第十四章》)就是主张法治的管子也认为: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

霸言第二十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公认“得民心者得天下。

”孔子用“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春秋左传·

哀公十一年》)来说明统治者以德处理好官民关系,实现官民和谐。

传统文化将“为政以德”看成官民和谐的决定因素。

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第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第二》)孟子说:

“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

离娄章句上)荀子说:

“君者,仪也;

民者,景也。

仪正而景正。

”(《荀子·

君道》)都强调了君、臣要以德起榜样、示范作用。

在儒家、墨家等学派看来,尧舜禹汤文武等,就是明君化身,官民关系就十分和谐。

“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六韬·

盈虚》)孟子还将德的教化作用作为得民心的必备条件。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民心章句上》)

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也不是不要法治。

与“法家”对立的儒家在强调德治的同时,也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渊第十二》,强调用“礼义”经典规范人们的行为。

而统治者的“礼义”规范,不仅有德治的因素,更有比法律还高的权威,君臣万民都受它的约束,都不得违礼僭越,因而在实践中贯彻得更为彻底,更有稳定性和自觉性。

  6、“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和谐观

  和谐社会的实现,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不同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

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中庸之道”是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因而“中庸之道”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髓。

程颐对“中庸之道”解释为: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

第一章纲领》)因此,“中庸之道”就是认识事物、处理事情要准确、恰当,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

首先,要“致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

中庸第三十一》)可见,“致中和”不是“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

雍也第六》),而是要人们对万事万物的生长发育要心平气和,勿生好恶,不妄加干预,使其各得其所;

行为处事要适中、适度,因时制宜,顺其自然,不要强求。

孔子“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

章章句下第一章》),才能成为圣人。

老子也很讲究“度”,“物极必反”,因而要知足、知止、不盈、去甚、去奢、去泰。

其次,要“允执其中”。

世界上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对于事物的处理,孔子提出先要“执其两端”,然后叩“其中道”,从而以适度的分寸处理各种问题,以使事物朝最好的方向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所以孔子称颂尧说: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尧曰第二十》)所以孟子有云:

“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

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六章》)“中”也不等于绝对的中间,还要注意权变。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春秋左传·

昭公二十年》)

最后,“礼之用,和为贵。

”这是解决矛盾的又一种好办法,是让矛盾双方在礼的范围内相生相克,和谐存在。

中庸,决不是搞折中主义,无原则、和稀泥。

中庸讲“和”的前提是“礼”。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第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第八》)因此特别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而言,非礼勿动。

颜渊第十二》)中庸又不是以“礼”抹杀一切,而是在礼的范围内,行宽恕仁爱之道,强调“和为贵”,使得“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天论篇第十七》)“和”也决不是懦弱,缺乏勇气,不思进取,而是积极地缓和矛盾,形成有效的协调适应机制,将矛盾各方纳入一个统一体中,使其共生共长,相辅相成,不致相互冲突,争斗内耗,从而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又称“和”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和谐思想。

以上所述,仅是其冰山一角,其中虽然难免也有封建糟粕的一面,但其优秀一面,仍然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营养和启示借鉴,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得到发扬光大。

二、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和:

启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之和,在儒家思想体系里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孔子提出自然界有其四时更替的规律“。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阳货)人不应该“欺天”(论语·

子罕),应该畏天命”(论语·

季氏)“,知天命”(论语·

为政)。

孟子主张天人相通,人性即天性。

强调“亲亲而仁在,仁民而爱物”。

由“仁民”推及“爱物”《。

中庸》说“: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就能够实现整个宇宙的整体和谐,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天人合一”成为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严重,人类环境受到侵害。

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气温升高、臭氧层变薄,动植物种群消失,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类改变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思维方式,借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任务。

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借鉴和吸取儒家“和”文化的有效资源。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和谐社会要求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统筹,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人我之和———人际之和:

启示现代社会要“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追求人际之和“,和”是儒家精神的精髓,强调人际关系要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准则。

“礼之用,和为贵。

学而)言礼仪制度之实行,以“和”为最高价值目标,视和谐为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

孟子进一步明确指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视“人和”为事物成败的关键所在。

而忠恕之道是孔子仁论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忠”是指忠诚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所谓“恕”是指宽恕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

这是“仁者爱人”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同侧面。

儒家文化强调“讲信修睦谓之人利”(礼记·

礼运)。

孔子说“: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则仁焉”(论语·

学而)。

试图构建以爱换取爱,以信任换取信任的人际和谐。

从而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普天下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儒家人际和谐思想为现代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和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关系,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确立并调整各主要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诚信友善、安定有序的人际和谐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与导向,使得一些人的个人主义发展到极至的地步,为满足个人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利益竞争、分配不公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紧张、疏离。

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该批判继承儒家人际和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调节和削弱竞争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紧张;

弘扬儒家人际和谐思想中尊重他人、尊重群体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尊重人的个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弘扬儒家修身正己的思想,汲取它处世原则中的积极成分,提高个人修养,从而自我调节和化解市场经济下各种利益矛盾,达成各个利益集团间的互惠、互利、互补、互助。

3、“天下为公”———群己之和: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人生态度和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认为人不应该也不能脱离家庭、朋友、社会和国家而生活。

荀子指出“: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结论是“人之生不能无群”(荀子·

王制)。

人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群体力量,如果人彼此疏绝,势必难以生存,所以,儒家特别重视国家和群体的作用,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群体息息相关,与个人、局部的定位相比,群体、社会、国家是本位。

强调对整体负责的精神和群体对个人的制约,主张以群体为重,从群体利益出发来处理人己、群我关系,要求人们奉献社会,忠于国家,牺牲个人。

《尚书》中提出了“协和万邦”的主张“: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就是先“亲九族”,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

继而“平章百姓”,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

进而“协和万邦”,使各国和谐相处。

从此,中华民族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主流的路线一直是“以德服人”“,协和万邦”,并成为贯穿中华民族整个发展过程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大融合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只有“和”才能上下合一,万众一心,天下太平,百姓安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把和谐作为处理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准则,用和平方式处理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显得重要。

要和谐相处就要有沟通对话,妥协缓和。

学会合作与调和,这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原则。

4、完善人格———身心之和:

启示人们要不断塑造当代社会主体的理想道德人格。

儒家文化以实现社会、人、自然和谐统一作为价值理想,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又总是将目标集中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上,寄托在个体的人格完善上。

孔子要人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以义利统一作为修身的基本原则,反对非义之利,唯利是图,反对利欲放纵,反对对物质的片面追求,做到“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

宪问),那么在对待其它问题上也就会处之坦然。

再以道德自律为修身的基本途径,孔子提倡“内省”“、修己”,加强修养,达到理想精神境界。

孟子提出“:

饱食暖衣,逸居而不教,则近于禽兽”(孟子·

滕文公上)。

认为精神生活比起物质生活来更有价值,向往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人格。

那么,就不会在物欲之海中随波逐流,就能保持内心的淡泊宁静,身正气和。

以“修身”为道德准则的儒家身心和谐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体理想人格的培育具有积极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原则成为主导,人们忘我地索求,失去了修己与内省的进取,导致个人化、功利化、世俗化、人性物化的价值倾向,个人欲望膨胀,人格异化,心理失衡。

因而,超越自我的束缚,正确处理义与利、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培养现代人的高尚人格,提高精神修养,是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现代人的必然要求。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强调通过“修己”“、内省”而化除私欲,以义利统一作为修身的基本原则,以道德自律作为修身的基本途径,使人生脱离物欲满足的低级趣味而进入理想人格追求。

修身克己,实现道德自律和内在超越,从而达到身正心和。

儒家身心和谐思想对现代人摆脱物欲困扰,确立起健康的人生态度,培育社会主体的理想人格,重建个体道德理性和伦理规范,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参照。

5、均无贫、和无寡———公平之和:

启示人们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

季氏)这就是在财富分配方面,力求做到“均”,即在各阶层内部人与人之间做到均等;

各利益集团之间和谐相处,实现上下相安,而不是上下倾轧。

在人与人之间要求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诚信,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

公平是人类自古以来构建理想社会的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主要就是体现公平。

但由于我们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以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变动加剧,形成了欠发达地区、"

三农"

等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潜伏着很大的社会风险。

因此,体现公平,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避免社会差距过于悬殊,又要防止平均主义倾向。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把包括收入差距在内的社会不平等加以必要的限制。

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公平。

然而,社会公平的内容绝不只是合理的财富分配,还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社会救助、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等。

中国传统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其丰富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发挥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

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和谐社会实质上也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秩序与法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既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又要倡导社会公共道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团结合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