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15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目录

摘要5

引言6

一、建筑与环境的构成7

1.建筑与环境概述7

2.建筑与环境的构成要素7

2.1色彩及外形设计7

2.2地面高差的处理7

2.3建筑小品7

2.4水体8

2.5绿化8

2.6雕塑8

二、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8

1.建筑与环境的联系8

1.1建筑地段的选择8

1.2建筑的平面布局9

2.建筑与环境的关系9

2.1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两种观点9

2.2两种观点的对立统一10

三、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实例10

1.基本概况11

2.图书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11

2.1图书馆建筑与公园山水的融合11

2.2图书馆建筑与公园内涵的融合11

2.3图书馆建筑色彩与公园景色的融合11

2.4图书馆建布局与公园地形的融合12

2.5图书馆建筑的出入口与公园连接的融合12

四、使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对策与建议13

1.基地选择13

2.设计思路13

3.设计形式13

4.总体布局14

5.建筑造型14

6.空间组织15

7.表现手法15

结束语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摘要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任何建筑物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

建筑构成环境,注意环境分析是革新建筑设计观念并使之走向本世纪的重要环节。

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

因此在建筑创造的时候,必须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针对目前国内建筑中存在忽视建筑地域特色等问题,从土地、人性等方面加以分析,使建筑与所处环境在互相融合基础上对环境起到提升作用,以刺激促进共同发展。

特别是现代文教建筑更应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兼顾建筑与环境的共融共生,以达到肃然雅静,溢满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淡淡墨香的效果。

关键词:

建筑;

环境;

融合;

引言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概括地说,这种思想是以人为主体的思想,从关心人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出发,从关注人类适应、调节、改造环境的建筑经验出发,以建筑的环境以及建筑所处的特定位置和氛围作为建筑形式的外在作用要素,创造建筑的形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

而有山有水:

山清水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正是文教建筑内涵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书院、学府是大儒或名流学者们修身养性、讲经论道之所,是广大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今人的印象中,其建筑风格形象是层层递进,对称整齐,山清水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肃然雅静,溢满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淡淡的墨香。

而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建筑,既是学子们重要的学习场所,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场所。

那么我们如何将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呢,本文针对周围环境对文教建筑和人的心理等方面的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影响,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环境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使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创造环境优美的文教建筑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建筑与环境的构成

1.建筑与环境概述

一栋建筑物的存在,自然把空间划分为两部分:

建筑内部使用空间与外部环境空间,两种空间存在这互补关系。

特别是文教建筑要求体现出肃然雅静,溢满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淡淡的墨香的环境特色,对人的情操陶冶、修身养性以及城市形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文教建筑环境设计的尺度、色彩与质感等都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的感觉,环境对建筑物骑着装饰、点缀及烘托的作用。

优秀的建筑环境设计可以使一栋毫无个性的建筑物重现生机,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需要不同气氛的的环境空间与之相依托。

建筑物与环境对人产生直接的视觉影响和感受,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人们的行为起引导作用。

因此建筑与环境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有机整体。

2.建筑与环境的构成要素

2.1色彩及外形设计

地面以色彩为主,确定了整个环境的基调,它可以与建筑物的色彩构成对比或统一。

同时色彩应充分考虑所处的环境,整个地面在小环境中仅起到背景作用。

在同一环境氛围下,亦可通过局部不同色彩的处理,去区分不同功能的局部空间,对人们的行为起限制或引导作用。

2.2地面高差的处理

利用对地面高度变化的处理,对人的行为空间的划分更加准确,界面更加清晰。

当高差不大时,内外空间比较宽敞:

高差较大则低处可形成封闭的空间,高处可以俯视,保证良好的视野。

2.3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处于从属地位,有些在环境中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使用要求,而且成为视觉景观,并与周围的环境设施保持协调,这些小品虽然对环境的构成不起作用,但由于具有照明、指示、显示时间、供人休息闲坐等使用功能。

同时这些小品的形态及色彩,基本不受其功能的限制,设计者完全可以根据环境氛围的需要来确定其形式与色彩,对环境起很好的装点作用。

2.4水体

人与水、环境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

因此,水体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没有水的环境是一个缺乏生气的环境。

水在设计应用中,又分为静水与动水。

西方古典园林是讲动的,园林中多采用喷泉、流水、瀑布等;

中国古典园林是讲静的,园林中多采用大面积假山、湖泊等,以静制动,同时水面也扩展了空间的深远感,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感受,达到了恬静与自然环境合一的境界,因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便成为了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

2.5绿化

绿化在环境设计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城市绿化(包括文教建筑环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树木、草地、花坛。

树木除了对生态环境具有物理和化学作用外,在城市环境中还负担着满足人们视觉要求和心理需求的任务。

树木使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相互映衬,使环境协调统一,也软化了建筑物僵硬的直线条,并且在形态上、色彩和纹理上都和建筑物成强烈的对比变化。

2.6雕塑

雕塑是丰富、美化空间环境的手法之一。

人的视觉中,从建筑环境这一较大的空间中,它的视线必然要寻找一个停留点,环境雕塑往往起此作用。

二、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建筑与环境的联系

任何建筑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

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特别是影响着建筑的平面布局、外观造形、立面装饰等。

1.1建筑地段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建筑地段,应根据建筑本身的性质、要求、使用功能、实际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选择。

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十分注意,特别重视建筑对于地形、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取得有机的联系,使建筑与环境做到“形”、“色”与“境”完全融合。

物色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文教建筑尤为重要,因为文教建筑文化氛围很浓厚,要求环境安静优雅。

1.2建筑的平面布局

建筑整体环境布局借鉴中国庭园式、风景园林式及规整式处理手法,将文教建筑的空间划分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或景点处理,使建筑与环境相互因借,巧妙联系,有节奏和韵律,获得统一基调下各具特色的景观。

在人流量大的内庭院空间,室内环境需要调剂,如图书馆,是以近赏景来构成庭中景象。

庭园布置内以水为题,用小水面来改善室内小气候,颇具清幽深邃之趣;

小池精巧别致,水边的碧竹疏秀清丽,太湖景石玲珑多姿,显出其透、漏、瘦的特性;

丹桂、腊梅用花香雪气的美景衬出庭中早春园色的意境。

景之优不在于多寡贵在特色,只有顺应自然富于意境,才能获得良好的组景效果。

形态各异的庭园布景与建筑串连成一个整体,使校园空间有主有次,有抑有扬,有动有静.通过活泼多变的空间处理和精心经营的绿化配置,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融合一体,取得良好的空间艺术效果。

2.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不同建筑师的看法也各不尽相同。

2.1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两种观点

美国建筑大师莱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

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

莱特是以他的浪漫主义的“草原式”建筑成名的, “草原式”建筑这一名称正是他用来形容其作品与美国西部一望无际大草原相结合之意。

从“草原式”建筑开始而逐渐形成的“有机建筑”论,则更是进一步地为他疯狂地追求自然美,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言之,建筑就是应当模仿自然界有机体的形式,从而和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关系,这种观点应当说是处理建筑和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有代表性的主张。

但是,建筑师马瑟·

布劳亚的观点与建筑师莱特的观点针锋相对。

她在谈到“风景中的建筑”时说:

 “建筑是人造的东西,晶体般的构造物,它没有必要模仿自然,它应当是和自然形成对比。

一幢建筑物具有直线的、几何形式的线条,即使其中也有自然、曲线,它也应当明确地表示出它是人工建造的,而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我找不出任何一点理由说明建筑应当模拟自然。

模拟有机或者自发长出来的形式”。

认为建筑是人工产品,不应当模仿有机体,而应当与自然构成一种对比的关系。

2.2两种观点的对立统一

在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上,观点虽然截然不同且对立,但是它们是不是可以并存的呢?

莱特主张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其最终的目的无非是使建筑与环境相统一。

布劳亚虽然强调建筑是人工产品,但并不是说它可以脱离自然而孤立的存在,她在一本书中写到:

“建筑就是建筑,它有权利按其本身存在,并与自然共存。

我并不是把它看成孤立的组合,而是和自然相互联系的,他们构成一种对比的组合”。

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上两位建筑大师的观点尽管所强调的侧重不同,但都不否定建筑有着与自然环境共存,并互相联系,这实质上就是建筑与环境的相统一、相融合。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主要是指两者联系的有机性,它不仅体现在建筑物的形体组合和立面的处理上,同时还体现在内部空间的组织安排上。

例如莱特“流水别墅”和“西塔里森”都是建筑与环境互相协调的范例。

这两种建筑,从里到外都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用莱特自己的话讲:

“就是体现出周围环境的统一感,把房子作为所在地段的一部分。

由此看来,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利用,不仅限于临近建筑物四周的地形、地貌,而且还可以扩大到相当远的范围。

如美国某住宅设计:

地段座落于挟长的湖岸的北端,四面环山,岗峦起伏,并有数个山峰兀立于湖岸两侧,风景十分优美。

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景观,使建筑呈“T”形,背山面水,并使建筑物的一端悬挑到水面中去,不仅建筑物的外部形体与近处的地形、地貌结合得巧妙,而且在内部空间的安排上又考虑到从各主要房间都能透过窗户看到远处的山峰。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内在有机联系,既体现在外部又体现在内部,既涉及近处又涉及远处。

三、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实例

由此看来,周围环境对建筑和人的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

要想使建筑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必须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条件来美化环境。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是实际意义的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1.基本概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位于学院正大门的东面,坐落于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特立公园里面,建筑面积17000㎡。

藏有纸质图书70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阅览室可同时容纳1500人阅读和办公。

徐特立公园内矗立着徐特立铜像和具有深刻寓意的“师圣阁”。

2.图书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2.1图书馆建筑与公园山水的融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

山清水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正是图书馆建筑内涵的最高境界。

图书馆这种山水情结的背景,构成了图书馆环境的固有特性,体现了图书馆环境的优雅,是师生们博览群书,提高学识水平的理想场所。

在图书馆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重视了地形的利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和水系,结合自然地貌,综合运用了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合理组织了院落、亭廊、树木、水体等各种元素,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树木遮掩。

将图书馆建筑融于徐特立公园山脚下,水塘水面之上,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取得有机共生,达到了“借山光以悦人生,假湖水以悦心情”的景观效应。

2.2图书馆建筑与公园内涵的融合

徐特立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和革命家,为了怀念徐特立先生,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修建了“徐特立公园”并竖立了徐特立先生铜像,在公园最高处修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师圣阁”,是一座特色鲜明的文化公园。

而学院图书馆修建在“徐特立公园”里面,是对徐特立先生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升华。

因此,图书馆建筑与徐特立公园相互衬托,其内涵有机融合。

2.3图书馆建筑色彩与公园景色的融合

“徐特立公园”基本保持了原始地貌和植被,山形起伏,树木葱绿。

因此,图书馆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以坡屋顶作为公共元素,屋面瓦的颜色为淡蓝色,外墙颜色为象牙白,与公园内枝繁叶茂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湖水、蓝天自云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非常美妙的图画。

2.4图书馆建筑布局与公园地形的融合

图书馆建筑北面为五层,南面为四层,中部为主入口,三层。

书库和阅览室围绕中庭布置,通过东西向主轴线取得平衡,该建筑空间成为园林空间的延伸。

该建筑与公园山体相呼应和依托展示出人性化、生态化的特点。

此外,将书库设在北面临山侧,地面依山势提高,减少了对主山体的遮挡,达到了该建筑与公园山体交融的效果。

同时,该建筑的屋顶造型与公园中的“师圣阁”遥相呼应,互相映衬,体现出建筑、环境与文化的和谐。

图书馆建筑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建筑与公园融为一体。

成为公园内一座美丽的园林建筑,园林中一个美丽的景点。

2.5图书馆建筑出入口与公园连接的融合

图书馆建筑的出入口应满足消防和人员疏散的要求并使进出图书馆的人员便捷、安全、畅通。

其出人口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中西面为主入口,通过天桥横跨天华路,直接进入学院主教学区。

其余三个出人口均与公园道路连接。

各个出入口的设计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图书馆书库人口设在南侧,沿湖边设社会借阅人员通道,通过徐特立公园主人口与特立路相连,体现了建设开放型校园的要求,极大地方便了社会借阅人员和学院住东南面公寓(学生公寓二区)学生的学习。

设在北面的人口,直接与幽静的公园道路相连,解决了图书馆办公人员的出人问题,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与社会人员交往带来的噪音影响到师生的阅览和学习。

东面入口,从图书馆阅览室二层,利用天桥与公园道路相连,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环境、空间的延伸。

师生在阅览室学习易引起大脑和视觉的疲劳,就可以通过此天桥直接进入公园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消除大脑、视觉疲劳。

园中散步胜似闭庭,清新空气,优美环境,激发大脑灵感,有助于思考问题。

西面入口,采用人车分离式,可同时满足车行便捷、人行安全两方面的要求。

作为图书馆的主入口,进出图书馆的人流大且集中,利用天桥横跨城市主干道(天华路),不仅使图书馆和学院主校区紧密连接,解决了师生进出图书馆的人身安全,而且天桥的架设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美化了城市。

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建筑构成了城市环境艺术的一部分,与环境相得益彰,该图书馆建筑除了在满足安全、功能、经济、技术等方面有自己创意之外,更重要的是较好地把握了环境因素,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四、使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环境影响要素是建筑空间和形态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基于环境特色的思考,才能赋予建筑既独特又与环境相融合的风格。

文教建筑地处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应当既是舒适的教育场所,又是丰富的生活环境。

它的设计应到表达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内涵,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和开发,这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之一。

那么如何使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营造环境优美的文教建筑环境呢?

对此,本文从建筑基地的选择、设计思路、设计形式、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建筑与环境的空间组织以及表现手法等七个方面做出了对策与建议。

1.基地选择

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

因此,文教建筑的选址应选择人文条件较好、周围河塘密布、利于景观布置的基地。

在环境设计上,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因地制宜,顺应地形,营造一个功能分区清晰合理、环境优美的文教建筑环境。

2.设计思路

文教建筑环境艺术是一门空间艺术,是将建筑与环境协调组合在空间中,互相延伸、渗透,构成统一的整体,从而使空间层次丰富和谐。

设计上以土地、水体、植物、建筑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模仿大自然中的美妙景色,使自然风景在文教建筑空间里得以再现。

3.设计形式

运用规整式、风景式及庭园式,构成统一基调下各具特色,使文教建筑环境在功能和美学上协调统一。

采用风景式布局借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将文教建筑装扮的典雅秀丽,在此观景,自然的风光顿使人胸襟明净。

独特的构思、巧妙的立意,构成了灵活的空间层次和景象序列,达到了艺术设计所要展现的意境。

在人流量大的内庭院空间,室内环境需要调剂,如图书馆,是以近赏景来构成庭中景象.庭园布置内以水为题,用小水面来改善室内小气候,颇具清幽深邃之趣.小池精巧别致,水边的碧竹疏秀清丽,太湖景石玲珑多姿,显出其透、漏、瘦的特性。

4.总体布局

推敲空间环境的组织程序,使之在功能和艺术上达到良好的效果,做到统一中有变化,格调高雅而富有创造性。

为了避免环境空间单调,采用对比、渗透与层次的方式,突破有限空间的局限,取得小中见大的变化效果,从而增加艺术的感染力。

对比中,运用体量、形状、明暗、虚实等方法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

渗透上利用空廊等形式丰富画面;

层次间采用纵横、高低、收放、交错的手法,来增添空间层次,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

庭园式布局是一种有明确构图意识的立体艺术,根据其空间的大小、层次、尺度、景物品类、建筑造型等进行布置,既能独自成景,更可以作为风景的局部,成为景中之景。

根据总体布局,为使各区能够获得较好的空间环境,将庭园穿插在建筑群中,有利于分区管理和保证建筑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组景上庭园借助花草树木的配合,通过一定的景物造型将意境表现出来.根据庭园设置的不同区域,组景方式也有不同的变化。

因此文教建筑整体环境布局宜借鉴中国庭园式、风景园林式及规整式处理手法,将建筑环境的空间划分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或景点处理,使建筑与环境相互因借、巧妙联系,有节奏和韵律,获得统一基调下各具特色的景观。

5.建筑造型

体现文教建筑庄重典雅的特性,通过空间上的巧妙安排,将建筑与环境协调组织,创造出优雅有序的文教建筑空间环境。

以追求简洁、明快、新颖的现代风格为基调,结合风景园林式、风景式设计追求一种恬静淡泊、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合一起,形成浪漫飘逸、朴质无华的独特风格,搭配植物、组成近赏景、俯视景和眺望景,从而xing成既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又具有写意山水画式的建筑环境。

6.空间组织

文教建筑环境是一个充实的空间,学生生活在校园内,不仅是为了方便,还要在感觉上达到舒适愉快,所以如何让建筑与环境在共同的主题思想下得到和谐,是文教建筑空间布局的主题。

空间上通过文教建筑纵横轴线的组织,使建筑、环境之间相互顾盼、有条不紊,形成层次丰富多样空间形式。

布置上没有单纯追求整齐统一的比例关系、盲目地对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彻底改造,而是运用各种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手法在原来的基础上顺应自然,巧妙借景,通过概括与提炼,再现美的内在秩序。

建筑布置上根据功能分区,对于组团布置形成庭园空间的,要求建筑在体形、体量,风格等方面都要从总体出发,主次分明,彼此呼应;

以单元组合的建筑群,则在整体形态上高低错落富有层次,结合四周的自然环境,使文教建筑空间生动而富有诗情画意。

7.表现手法

将环境艺术的内在精神和艺术中的再现相比较,运用延伸空间和虚复空间的特殊手法,组织、扩大空间,强化校园景色,丰富美的感受。

通过借景来延伸空间,增加空间层次及深度,扩大视觉效果,形成空间虚实、明暗的变化对比,丰富空间内容和意境,增加空间气氛和情趣。

文教建筑空间是有限的,意欲获得无限的意境,最好是巧借园外景物。

把大自然的景色引入到文教建筑环境中,使文教建筑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突破有限通向无限,从而面对人生、未来,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追求文教建筑环境设计的最高境界。

运用诗文、比喻联想等手法来点景立意表现文教建筑环境的艺术境界,让人在文教建筑环境中欣赏景色品味题咏时,所产生的共鸣引发想象和联想,获得意境美的享受。

植物的形色随季节而变化,春发嫩绿,夏被浓荫,秋红如醉,冬梅馨香。

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不同的景色,通过不断变幻的渲染,使意境深化,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为使文教建筑空间更趋自然,四季景象优美,宜在建筑道路两边种植香樟、银杏,间种常绿灌木、花草,使景象按季节而此起彼落,全年欣赏不绝。

在设计中将流动的水与静止的建筑、山石形成对比,增加了景物的层次和变幻效果,使环境赋予生机。

在春和景明、微风拂面的河畔读书学习或休闲散步,看到的是春花流水绿树蓝天;

在皓月千里、蝉鸣蛙叫的秋夜,漫步在庭前树下,明月、花影,怎不使你为之沉醉.步入这清淡优雅的境地或放眼花红柳绿,用你的心你的眼追寻美的足迹,探求美的真谛,领略美的风致和韵律,使人亲身感受各种美的意境,这正是文教建筑环境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为有了好的环境,才使人心旷神怡,才会使文教建筑环境赋予更深远的意蕴。

结束语

分析和研究建筑的环境影响要素是建筑空间和形态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基于环境特色的思考,才能赋予建筑既独特又与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