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53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1 大小:14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1页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1页
亲,该文档总共1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1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docx

中国设计史文字版

中国设计史

导—言

以传统手工艺为特征的设计是设计的古典形态。

图案、实用美术、工艺美术构成了传统手工艺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变的路径。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封成立,标志中国的工艺美术设计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章东方欲晓一原始夏商周设计

距今约7000至8000千年,原始建筑、制陶、编织等设计形态开始出现。

距今约4000年至3000年,中原黄河流域相继建立了夏、商、周王朝。

夏、商、周时代手工业规模宏大。

在统治者的控制下,青铜冶炼、制陶、玉石工艺、骨牙雕刻和染织等门类都有专门的作坊,手工业门类众多,分工细致明确,形成了直接服务王室官府的“百工”制度。

春秋时代冶铁技术出现,铁器的使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使设计发生新的变革。

随着设计和工艺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具有总结意义的著作《考工记》。

商周时代是中国社会走向向文明的时代,商周之际创作的《周易》一书蕴含的设计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设计活动。

石器是原始人类最早制造的劳动工具。

从数百万年前打制成形、较为粗糙的打制石器时代,即通常所称的旧石器时代,到距今约万年一直延续至数千年前,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制磨光的磨制石器时代,即通常所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反映出原始设计的面貌。

设计起源于劳动,包括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生产力低下,自然力量神秘莫测,难以控制。

原始人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他们试图采用某种方式来使外界力量服从自己的意愿,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巫术和宗教活动反映出原始人类的这种意愿。

在巫术和宗教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工艺制品。

不少原始工艺品的造型和装饰表现巫术、宗教和神话的内容,有的原始工艺品本身便是巫术活动中巫师使用的器物。

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生活在现今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用石块制造工具,打制成适应砍砸、刮削等各种不同用途的石器。

他们从实用需求出发,打制的石器注意对称、均衡等造型样式,有了一定的设计意识,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手段。

中国传统手工艺设计注重装饰。

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原始人类的遗物,其中有原始石器和原始“装饰品"o距今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已利用钻子[、刮削、磨光等技术,采用石块、兽牙、海贝等自然材料来制作物品。

这些物品穿连成串挂在死者胸前或腕部,遗骨上还撒有红色赤铁矿粉末。

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物品反映出当时制作技术的进步,反映出原始人类对于造型和色彩的设计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能力的表现能力。

这些被今天的我们看成“装饰品”的工艺品可能是原始巫术仪式上使用的特殊物品,具有某种巫术礼仪的性质。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角器,特别是磨制得很精致的骨针,可以推知此时的原始人类已经掌握了缝纫的技术,出现了原始的服饰。

中国人对玉有着特殊的爱好,玉石设计在石器制造的基础发展起来。

原始宗教和巫术、祭祀活动广泛使用玉器,传统文化将玉作为高尚品德的象征。

原始玉石器造型匀称,类型繁多,制造精巧,有着很强的美感。

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出土,北方的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等都有精美的玉石器出土。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神像王冠状饰、兽面纹玉冠状饰及装饰有兽面的玉琮等,采用透雕、线刻、隐地凸起的技法雕出纹饰,技巧相当出色。

玉琮重约6500克,琮体四面的中间上下用浅浮雕和细线刻各雕刻一神人与兽面复合的图像,反映原始设计与原始宗教和巫术活动的密切关系。

玉琮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堪称玉琮王。

玉器上雕刻的神人兽面图像与商代青铜器饕餮图像相似,可以推想商周设计接续了原始设计。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形和龙纹多在中国古代设计作品中出现。

原始时代龙是协助巫师沟通天地的神兽。

内蒙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是至今中国发现较早的玉龙之一,玉龙通身墨绿,龙身雕成弯曲的半环形,颈脊生有向上卷曲的长鬣,眼鼻等部位也有雕琢刻画,造型奇特,琢工精巧。

玉龙整件高26厘米,颈背部有供穿系的孔,可能是在巫术宗教特定场合悬挂,供祭祀使用。

夏商周时代玉石雕刻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有了专门的玉石作坊。

197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是商代晚期一位高级女贵族的墓葬,出土大量玉人、玉龙、玉凤等玉器,其中一件跽坐玉人,神态倨傲,衣着华美,头上盘辫带冠,腰后佩戴宽柄形饰物,显然是一位贵族的形象。

(图1-1-5)

1980年在山东济阳刘台子征集的3鸟的物品。

纹刀是周壬朝前期的西周时期玉器中罕见,刀体扁平,略作长形,两面以双勾琢上下两只高冠、圆目、钩嘴、长尾、直立的鸟纹,饰纹精致。

(图1-1-6)

1.2陶器设计

大约在5000至6000年以前,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原始人类逐渐从采集、渔猎劳动过渡到以农业劳动为主。

原始人类发明了制陶和炼铜的技术,这是人类最早通过人工方法使物质发生改变的创造性的活动,从而使原始设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南北各地发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器物多用鸟、鱼、斧、网等图形的抽象化符号作为装饰。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盆中绘有黑彩的人面纹和鱼纹。

这类陶器常盛放幼儿骨骸,器皿上的图形可能有着驱邪避害保护幼儿灵魂的巫术功能。

(·「图1-2-1)

河南、山西、陕西,延绵向西直至甘肃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多用花叶纹作为装饰,山西洪洞出土的彩陶盆用黑彩绘钩叶和圆点组成的连续纹饰,是庙底沟类型的典型设计风格。

(图1-2-2』

河南临汝出士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缸腹部画一只高脚长喙的鹳鸟口中衔鱼,一侧画着一个竖直的石斧,充满了神秘的气氛。

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画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几乎占满陶缸的外壁,是原始陶器上的大幅绘画图形。

有研究者认为图形表现父母保佑缸中所埋子女灵魂的巫术信仰,反映原始设计造型和装饰与原始宗教和巫术礼仪需要的紧密结合。

(图1-2-3)

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多出土绘有漩涡纹的彩陶瓶和罐。

甘肃永靖三坪遗址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罐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器形高大,黄陶黑彩,装饰漩涡纹和水波纹,旋转起伏,有着强烈的动感,器型和装饰结合紧密,实用与审美功能和谐统一,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有彩陶王的美誉』表明当时的设计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图1-2-4)尖底瓶彩陶器物在仰韶文化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都有发现,底尖、腹长、口小、系绳的耳环在靠下位置,利用重力平衡使空瓶盛水后重心变化,瓶口不断进水。

这种可能用水汲水的器物设计反映出原始先民的巧妙构思。

仰韶文化的尖底瓶一般没有彩绘装饰,甘肃陇西吕家坪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尖底瓶外壁用黑彩绘出优美流畅的漩涡纹,穿插黑臼圆点,表现很强的动感,器物造型独具匠心,图形有着浓厚的装饰性。

(图1-2-5)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是中国古代设计的杰出作品。

彩陶盆内壁画原始人群舞蹈图像,是了解和研究原始宗教、巫术和原始艺术的重要资料,亦反映出中国绘画艺术与设计密切相连的历史渊源。

这种绘画、雕塑、设计的综合,装饰与设计综合的特色,在原始陶器的设计中已展现出来。

(图1-2-6)

时代稍晚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以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物为多,稳重大方,器物上装饰红黑相间的锯齿纹和旋涡纹纹样,呈现出热烈和谐的面貌。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器型与半山类型彩陶相近,只是壶、瓶、罐等器物的口沿外侈,双耳增大,器物上多描绘大的圆圈,网格纹、菱格纹、米字纹、波折纹、变体人形等是马厂类型彩陶常见的装饰图形,具有一种庄重刚健的风貌。

原始彩陶设计有着中亚、西亚地区文化影响的特色。

(图1-2-7、图1-2-8)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

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初步从农业中分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设计面貌。

龙山文化遗址多出士以器型具有特色、较少装饰的白陶和黑陶器物。

山东潍坊出土龙山文化白陶鬻是一种水器,高颈,口前部有冲天长流,腹下三袋足,背上有索形扳,腹部饰乳钉纹。

龙山文化陶鬻早的流较短,晚期流长而上翘,俗称;中天謬,器物造型颇有特色,具有很强的雕塑感。

龙山文化黑陶器色调乌黑,器表光亮如施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在0.1至0.5毫米之间,俗称蛋壳陶,这样精细的制作工艺不前所未有,以后也很少见。

由于采用了轮制技术,工艺比较以往那种泥条盘制陶坯更为精巧,器型种类明显增多,有碗、盘、豆、杯、罐、鬲、鼎等,显示出造型的崭新意匠。

山东日/照出土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高26厘米,器型分为三段,上面是一个敞口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恒为底座』由一根细管将三段连接起来,设计奇巧,制作精妙,轻I5秀致的器型烧制成后不变形,设计和工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和黑陶的出现标志原始设计进八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陶瓷设计开辟了先路,也为青铜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图1-2-10)

原始陶器上的刻划图形是研究原始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的重要资料。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士5000至6000年前陶器上刻有动物或植物的花纹。

有的陶盆口沿部位装饰有稻谷禾苗纹样,有长方陶钵外壁刻画着猪纹,猪的背部鬃毛竖起,身上有涡形的卷毛,刻饰生动自然,与器物和谐结合在一起。

(图1-2-11)

北方的山西襄汾陶寺出士画有鹿纹的陶盆,龙作卷曲的蛇状,口含麦穗。

农耕地区出土的龙纹陶盆图形与畜牧地区出土的玉龙图形具有不同的特色,表明原始设计来自现实生活、来自生产劳动。

(图1-2-12)

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商周时代出现了原始瓷器,中国瓷器设计初露曙光。

1959年在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出土大批原始瓷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原始瓷尊与西周的青铜尊形制相同,釉面薄,流动感强,呈姜黄色。

尊身刻画网格纹和斜波线纹,并间以弦纹。

器物展现出浑厚庄重的风貌。

石器与玉器设计

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生活在现今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用石块制造工具,打制成适应砍砸、刮:

削等各种不同用途的石器。

距今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已利用钻孔、刮削、磨光等技术,采用石块、兽牙、海贝等自然材料来制作物品。

这些物品穿连咸串挂在死者胸前或腕部,遗骨上还撒有红色赤铁矿粉末。

中国人对玉有着特殊的爱好,玉石设计在石器制造的基础发展起来。

原始玉石器造型匀称,类型繁多,制造精巧,有着很强的美感。

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出土,

北方的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等都有精美的玉石器出土。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神像王冠状饰、兽面纹玉冠状饰及装饰有兽面的玉琮等,采用透雕、线刻、隐地凸起的技法雕出纹饰,技巧相当出色。

玉琮重约6500克,琮体四面的中间上下用浅浮雕和细线刻各雕刻神人与兽面复合的图像,反映原始设计与原始宗教和巫术活动的密切关系。

内蒙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是至今中国发现较早的玉龙之一,玉龙通身墨绿,龙身雕咸弯曲的半环形,颈脊生有向上卷曲的长鬣,眼鼻等部位也有雕琢刻画,造型奇特,

夏商周时代玉石雕刻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有了专门的玉石作坊。

197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是商代晚期一位高级女贵族的墓葬,出土大量玉人、玉龙、玉凤等玉器,其中一件跽坐玉人,神态倨傲,衣着华美,头上盘辫带冠,腰后佩戴宽柄形饰物,显然是一位贵族的形象。

1980年在山东济阳刘台子征集的玉鸟的物品。

是周王朝前期的西周时期玉器中罕见,刀体扁平,略作长方形,两面以双勾琢上下两只高冠、圆目、钩嘴、长尾、直立的的鸟纹,饰纹精致。

陶器设计

大约在5000至6000年以前,

原始人类发明了制陶和炼铜的技,这是人类最早通过人工方法使物质发生改变的创造性的活动,从而使原始设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南北各地发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器物多用鸟、鱼、斧、网等图形的抽象化符号作为装饰。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盆中绘有黑彩的人面纹和鱼纹。

这类陶器常盛放幼儿骨骸,器皿上的图形可能有着驱邪避害保护幼儿灵魂的巫术功

河南、山西、陕西,延绵向西直至甘肃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多用花叶纹作为装饰,

山西洪洞出土的彩陶盆用黑彩绘钩叶和圆点组成的连续纹饰,是庙底沟类型的典型设计风格。

河南临汝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缸腹部画一只高脚长喙的鹳鸟口中衔鱼,一侧画着一个竖直的石斧,充满了神秘的气氛。

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画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几乎占满陶缸的外壁,是原始陶器上的大幅绘画图形。

有研究者认为图形表现父母保佑缸中所埋子女灵魂的巫术信仰,反映原始设计造型和装饰与原始宗教和巫术礼仪需要的紧紧密结合。

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多出土绘有漩涡纹的彩陶瓶和罐。

甘肃永靖三坪遗址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罐高50厘米,口径l8.4厘米,器形高大,黄陶黑彩,装饰漩涡纹和水波纹,旋转起伏,有着强烈的动感,器型和装饰结合紧密,实用与审美功能和谐统一,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

有彩陶王的美誉,表明当时的设计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尖底瓶彩陶器物在仰韶文化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都有发现,仰韶文化的尖底瓶一般没有彩绘装饰,甘肃陇西吕家坪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尖底瓶外壁用黑彩绘出优美流畅的漩涡纹,穿插黑白圆点,表现很强的动感,器物造型独具匠心,图形有着浓厚的装饰性。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是中国古代设计的杰出作品。

时代稍晚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以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物为多,稳重大方,器物上装饰红黑化相间的锯齿纹和旋涡纹纹样,呈现出热烈烈和谐的面貌。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器型与半山类型彩陶相近,只是壶、瓶、罐等器物的口沿外侈,双耳增大,器物上多描绘大的圆圈,网自格纹、菱格纹、米字纹、波折纹、变体人形等是马厂类型彩陶常见的装饰图形,具有一种庄重刚健的风貌。

原始彩陶设计有着中亚、西亚地区文化影响的特色。

龙山文化遗址多出土以器型具有特色、较少装饰的白陶和黑陶器物。

山东潍坊出土龙山文化白陶陶鬶是一种水器,高颈,口前部有冲天长流,腹下三袋足,背上有索形扳,腹部饰乳钉纹。

龙山文化黑陶器色调乌黑,器表光亮如施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在o.l至0.5毫米之间,俗称蛋壳陶,由于采用了轮制技术,工艺比较以往那种泥条盘制陶坯更为精巧,彩陶和黑陶的出现标志原始设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陶瓷设计开辟了先路,也为青铜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3编织与漆器设计

新石器时代编织工艺和漆工艺迅速发展。

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等仰韶文化出土的陶钵底部发现印有席纹和布纹。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曾发现菱山纹的葛布。

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曾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绢、布、绳、带等丝织品和麻织品。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碗和江苏常州圩墩发现的原始漆器,是迄今发现较早的漆器工艺品。

漆碗胎为木质,器壁较厚,壁外涂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微见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涂料为天然漆。

1.4青铜器设计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尢其是作为礼器的青铜器,形制精美,花纹繁密而厚重,多分布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等部位,有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样等图形,尤以饕餮纹亦称为兽面纹的纹饰最具特色。

商代青铜器造型肃穆凝重,纹饰繁丽雄奇,往往有着狞厉神秘的美。

西周青铜器图形趋于简洁朴素,人文色彩日见浓厚。

西周初期青铜器承袭商代后期典雅规整的作风,同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西周中后期青铜器制作趋于简率,饕餮纹已经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富于变化的几何纹饰。

青铜器物上不再满饰花纹,多在器物内壁铭刻长篇文字。

商周青铜器上人物纹样并不多见,春秋战国之际青铜器出现、舞蹈、狩猎、水陆攻战等人物活动和现实生活的图形,设计有着活泼灵动、繁丽多姿的特色。

南尕马台齐家文化墓地出士铜镜为圆形,因钮部残损,在边缘上加两穿孔供悬挂之用。

镜背于两道弦纹间饰三角纹,构成七星图案,以斜线作为衬地。

镜为青铜,合范铸造,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铜镜之一。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长14.2厘米,宽9.8厘米,略呈长圆形,面凸起,两侧有两组穿钮,用以固定在织物上,背面尚存麻布痕迹。

牌上用绿松石小片粘嵌成饕餮纹图案。

这是至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

商王朝势力强大,统治范围从黄河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

湖北黄陂盘龙城商遗址出士的夔纹铜钺为商前期的兵器,宽刃,身中央有大圆孔,铜钺上有夔纹带饰。

设计已脱离了单纯实用的功效,而有了权力地位乃至宗教巫术的意义。

鼎是最尊贵的青铜器物,往往在重大政治和礼仪场合作为实用的炊煮器或非实用的祭器使用。

1939年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司母戊方鼎为商代后期王室所铸祭器。

鼎重875公斤,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鼎为方形,造型雄伟庄严稳定,四个柱死足的外侧有突起的兽面。

鼎腹中间光]洁,四周皆饰以龙纹组成的兽面纹裝饰带。

1938年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的四羊方尊高58.3厘米为酒器,器口张开,口沿下饰以开放的蕉叶纹,器身遍布云纹、夔龙纹和兽面纹,四角以立雕形式各铸出一羊支持尊体。

方尊将动物形象与器物形状巧妙结合起来,是商代晚期具有代表意义的设计作品

据研究四羊尊系用陶范分铸法制造,设计和工艺水平十分高超。

传湖南安化出士商晚期的青铜器虎食人卣亦为酒器,器形作猛虎抱人状,器身遍布各种狞厉恐怖、神秘威慑的纹饰,反映商周青铜器上的人物和动物图形在当时巫术活动中成为巫师沟通天地的重要媒介,展现出了远古时代巫术、宗教、政治、艺术和设计的密切联系。

中原地区的设计发展迅速,边远地区的设计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与中原商代后期时间相当的青铜人像和面具,造型奇特,风格特异。

近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附近的金沙遗址发现不少青铜器物,与三星堆遗址似有着某种联系。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铜人全身立像身高如真人,头戴华冠,身着花纹长袍,赤足立于台上,可能是正在主持祭典的巫师或古代蜀王的形象。

三星堆遗址出士金面罩人头铜像,由铜头像和金面罩两部分组成。

面罩用金箔制作,双眼双眉镂空,用士漆调和作粘合剂,将金面罩粘贴于铜像o这种比较特殊的设计手法,反映出当时处于边远地区的三星堆遗址与中原商王朝设计不同的风貌,可能与外来设计有着某种联系

周王朝后期的东周时期亦称春秋时期,的铸造技术和装饰工艺如模印法、失蜡法、错金银工艺等广泛流行,设计呈现出面貌多样、繁复精巧、华丽活泼的新面貌。

青铜器早期的制范法为陶范法,这时失蜡法出现。

失蜡法是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士的立鹤方壶为春秋中期所铸。

立鹤方壶为一对,高118厘米,器上遍饰卷曲缠结的龙纹,两侧有龙形双耳,四角装饰有兽形。

圈足下有两个回头的怪兽承托,龙虎神兽簇拥壶顶四周盛开的双层莲瓣,壶盖上立一展翅欲飞的仙鹤,形象生动,情调自由舒展,活泼昂扬,与以往青铜器狞厉威严的设计风格截然不同,反映新旧时代变化对于设计的影响。

1.5象牙器与织物设计

河南安阳殷墟妇奸墓出士商代象牙雕夔板杯用象牙根部制成,残破复原。

可以看出器物模仿青铜器的设计风格。

原始时代已经有了养蚕丝织的劳动,考古工作者曾在原始遗址发现切割半边的蚕茧。

商周时代丝织工艺发展,商代甲骨文中有桑、蚕、丝、麻、帛等字,青铜器和玉器上也有蚕的形象出现,织物品类有绮、纱、缣、纨、糓、罗等多种。

商代工匠除可以织造平纹的绢以外,还能织造经线显花的单色绮和多彩的刺绣。

西周时工匠已掌握两色以上彩丝的提花技术用来织锦。

丝织品和葛麻制品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

奴隶主贵族着锦绣之衣,平民和奴隶则穿粗糙的麻布。

由于织物不易保存,所以商周时期考古发现的实物较少。

在河南安阳商代晚期贵族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上曾发现绢纹的痕迹。

周代贵族墓葬也发现有残存的丝织品。

1974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发现刺绣品的残迹,月辫子股针法在染色的丝绸上面绣出花纹线条」然后用毛笔填入大块的颜色。

近期考古工作者在南方的江西靖安发掘一座春秋期大墓,出土大量丝织品等文物,制作工艺精湛。

丝织品每平方厘米经达240条,反映当时织造工艺设计已达到很高水平。

1978年新疆哈密五墓地出士西周方格彩闌袍残片是目前可见较早的毛织物。

残片位于袍的下摆中缝部分,下面缝有两条褐色和蓝色的编带。

编带交接处用淡蓝色线缝出两粒圆豆形装饰。

彩闌为深褐色地,上以红、蓝、白三色毛线织成方格纹

1.6建筑与交通工具设计

入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开展,大部分人摆脱穴居野处的境地而筑房定居,出现了原始建筑和村落。

城市建筑出现成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从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甘肃秦安大地湾等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到原始先民修建的地穴、半地穴式住宅建的遗迹,并且有了比较规整的区域布局。

南方地区则流行可能由原始巢居发展而来、适应南方炎热多雨和蛇虫出没自然环境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采用木头建构,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住人。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为主,梁柱的榫卯结构是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特征,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曾经发现多种用石器加工制成的带榫卯结构的木制构件。

原始宗教建筑在中国各地都有发现,出现了神庙、祭坛和墓冢的建筑组合,多重空间组合影响了后世沿中轴线展开的建筑组合方式。

后世沿袭原始时代坛、庙、冢的组合,成为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形式。

夏商周时代建筑设计有了明显的进步,城市建筑多以大型宫殿或宗庙建筑为中心,主要以纵向轴线构成具有整体性的建筑群落,建筑布局简洁明了,营造出宏大的气势。

古代城市往往是宫室的扩大和延伸,统治者居住城中,被统治者的居住区和生产劳动的作坊位于城区之外,这种强调尊卑等级的城市基本格局延续到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

夏商周时代的重要建筑一般由夯土台、墙体和屋顶三部分构成,夯士台、墙体和屋顶三部分体量相差不大。

台基和屋顶在构成建筑外貌、营造艺术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筑以梁柱等木构为主要框架,斗拱的使用避免了剪应力对梁架的破坏,加深了屋檐外挑的深度及高度,使建筑外观优美,成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的特色。

河南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范围达24平方公里。

从考古工作者复原的河南安阳商代贵族妇好墓宫殿可以了解商代宫殿的宏大规模。

陕西歧山周原发现的西周宗庙或宫殿遗址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严整的四合院遗址,全部房基建在夯士台基上,墙体为夯士版筑而成,墙面和室内地面皆抹白灰、砂和黄泥混合而成的三合土。

房顶盖茅草,屋脊和天沟初已用少量的瓦口陕西扶风召陈村西周中晚期的宫殿建筑布局对称,轮廓规整,有的附有回廊。

主体殿堂宽大』结构复杂。

建筑使用了木斗,屋顶采用板瓦和筒瓦覆盖,反映西周后期建筑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建筑材料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发展。

郑州二里岗商代城市遗址发现了石砌的排水渠道,反映城市建设排水技术的进步。

西周时灰陶已经广泛作为建筑用材,采用陶瓦代替茅草来覆盖屋顶。

到西周晚期已经出现檐头筒瓦前端遮挡的瓦当。

瓦当不仅具有实际的建筑用途,而且成为具有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建筑装饰物。

春秋时期建筑开始用砖。

在陕西凤翔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遗址曾经出土了实心砖和印花空心砖。

“北人乘车,南人驾舟”,车辆在商周时代得到了广泛应用,促使道路交通和桥梁修建发展。

陕西西安张家坡发现的西周车马坑埋葬有马车两辆,马两匹。

考古发掘还发现有规模更大的车马玑。

车马坑。

1.7文字与设计

陶文是中国的原始文字,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刻有符号的彩陶器物,有研究者认为包含原始文字的早期形态。

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物上发现有许多用黑色颜料画出的符号,亦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等地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已有原始文字的基本特征。

山东吕县陵阳河遗址出土陶尊可能为祭祀用的器物,上刻纹样为浮在云气之上的太阳,云气下面有或像矗立山峰,或像草丛、或像海水的图形,有人将这一图形符号考释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