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454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gaiWord下载.docx

8.1项目投资及预期效果

8.2一级保护区整治方案可达性分析

8.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目标可达性分析

8.4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9规划投资及效益评估

9.1规划项目投资与实施计划

9.2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及分期投资情况

10规划实施保障

10.1项目资金保障

10.2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

10.3政策制度保障

10.4组织管理保障

第一章总论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及《国务院研究饮用水安全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中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工作的精神,2006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环发〔2006〕67号文)。

《福建省“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亦将保护饮用水源安全作为“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的核心任务,强调优先保护饮用水源水质,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2001年以来,南平市全面开展了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南平市和所辖的各县、市均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并经省政府批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此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将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统一划分技术规范和福建省环境保护局的要求,对南平市各设区、市饮用水源地基础情况、环境管理状况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核定已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不适宜的水源地,补充划分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提出保护工程规划,绘制电子图集。

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南平市饮用水安全工作,完善充实相关资料、数据、图集,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南平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对策及措施,保障饮用水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1规划指导思想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好坏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用水安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本次编制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人民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备用水源,确保饮水安全。

1.2.1规划编制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基础情况调查过程中,求真务实。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规划中切实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预防和治理相结合。

(3)全面规划、重点深入的原则:

对各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规划,重点突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4)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规划方案应体现前瞻性、可操作性,以保证规划的全面落实。

(5)注重衔接、统一协调原则:

规划要充分利用已用资料,并且要与南平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及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相协调,统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03)

(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07)

(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7)《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

(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0)《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1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12)《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2月1日)

(13)《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1989年联合颁发)

(14)福建省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2006年)

(15)《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闽政办[2005]183号

规划范围为南平市的南平市延平区、武夷山市、建阳市、建瓯市、邵武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包括现有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见表1-1)和拟调整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范围见表1-2)

表1-1福建省南平市现有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河流型水源地

湖库型水源地

地下水水源地

小计

南平市区

5

6

武夷山市

2

建阳市

1

建瓯市

3

邵武市

合计

13

表1-2福建省南平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范围

地区

饮用水源地名称

南平市

延平区

安丰水厂水源保护区

新建水厂水源保护区

西芹水厂水源保护区

红星溪水源保护区(备用未建)

照溪水源保护区(备用水源,在建)

石雄水厂水源保护区

三菇水厂水源保护区

狮子山水厂水源保护区

东门水厂水源保护区

水西水厂水源保护区

新区水厂水源保护区

熙春水厂水源保护区

同青溪水厂水源保护区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总体规划期为2006~2020年。

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规划编制原则,将规划期分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三个阶段,其中近期为规划的重点阶段。

近期目标(2006~2010年):

全部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基本遏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

中期目标(2011~2015年):

不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排污总量大幅削减,水源地水质得到一定改善;

远期目标(2016~2020年):

饮用水水源水质明显改善,稳定达标。

1.7规划任务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和国家环保总局和福建省环保局的要求,对南平市各设区、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基础情况、环境现状和环境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对规划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情况调查为基础,评价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

全面核定已经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源地,补充划分没有划定保护区的饮用水水源地,为规划方案提供基础;

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方案,主要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控制工程规划、管理能力建设规划、工程实施效益评估等,并在典型区进行技术示范;

同时,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标准体系、管理制度、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为各级规划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行政区社会与经济

2.1.1地理位置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闽江上游,是福建省的北大门,俗称“闽北”。

东与宁德地区交界,南与三明市相邻,西与江西接壤,东北与浙江省毗连。

界于北纬26°

15´

—28°

19´

‚东经117°

00´

—119°

17´

,辖区面积26280.54km2,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是本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又是本省与全国北往南来的咽喉要塞。

南平市延平区城市环境规划区面积为598km2,处于南平市延平区延平区内。

延平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南平市延平区的前沿,闽江上游三大支流建溪、富屯溪、沙溪汇合处。

北枕建瓯,南抵尢溪,东临古田、闽清、西靠沙县、顺昌,共与六县(市)交接。

全境南北宽69km,东西长约80km,土地总面积为2659.66km2。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东经117°

37′22″-118°

19′44″,北纬27°

27′31″-28°

04′49″。

东连浦城,南接建阳,西临光泽,北与江西铅山县毗邻。

建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建溪上游,地理坐标:

北纬27˚06′32″-27˚43′41″,东经117˚31′20″-118˚18′51″之间。

东西长112.5km,南北宽69km,呈带状分布,总面积3383km2。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介于东径117°

58'

45″—118°

57'

11″,北纬26°

38'

50″—27°

02'

26″之间;

境内东西宽96.5km,南北长76.6km,总面积4233.13km2,与屏南、古田、建阳、政和、顺昌、延平区市等县接壤。

邵武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17°

02′—117°

52′,北纬26°

55′—27°

57′之间,东北邻建阳市,东南连顺昌,南接将乐、泰宁县,西与江西省黎川县毗邻,西北与光泽县交界。

境内东西宽115km,南北长120km,土地面积2837km2。

2.1.2土壤植被状况

2.1.2.1土壤

由于闽北地形复杂,加上影响土壤形成的气候、母质、植被以及土地利用情况等的差异,形成了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主要有红壤、黄壤、砖红壤性红壤、黄壤、紫色土、冲积土、耕作水稻土等。

境内河谷盆地中,以红壤紫色土和耕作水稻土为主;

垂直带上,由低海拔往高海拔分布有红壤—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

在丘陵山地以红壤、黄红壤和山地黄壤为主。

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层厚度一般在0.8—1.5米,腐殖质层5—20厘米,土壤质地分轻壤、中壤,pH值一般在4.2—5.2之间,偏酸。

南平地区境内属中亚热带地区,气候暖湿,生物富集,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形成以红壤为主的地带性土壤。

各地岩性差异较大,加之气候差异,生物作用差异等因素,土壤分布出现垂直分布和区域组合的特点。

境内土壤类型众多,有7个土类、13个亚类、39个土属,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2.1.2.2植被

南平地区位于中亚热带,南北亚热带生物区系在此交汇,地形复杂,野生植物非常丰富,植被茂盛。

同时这里还是中国第四纪冰川期植物的避难地之一,因而保留了许多史前珍贵的“孑遗植物”。

本区以亚热带植物区系为主,包含有部分第三纪孑遗植物。

据调查,计有维管束植物201科914属2188种(包括变种、变型),约占全国总科属的56.6%,总属数的29.5%,总种数的9.5%。

其中,蕨类植物34科59属160种,裸子植物7科22属44种,被子植物160科833属1984种。

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35科622属1643种,单子叶植物25科171属341种。

发球乔灌木的约有1200种,其中用材树种380种。

2.1.3气候特征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是福建的北大门,俗称“闽北”。

地理上介于东经117°

00′至119°

17′、北纬26°

15′至28°

19′之间,居闽江上游,西与江西省接壤,北与浙江省毗邻。

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闽北既是福建沿海连接中国内陆的交通走廊,又是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福建拓展经济发展腹地的前沿基地,又是闽浙赣皖经济协作的中心地带;

在福建发展全局及中国东南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南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局部山区为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7.9℃-21.2℃,无霜期247-339天,年降雨量1430-2032毫米。

境内处于季风气候区,冬半年受大陆冷高压控制,以偏北风为主,夏半年受海洋暖湿流制约,多偏南风,累年平均以偏北风频率最大。

2.1.4水文地质及流域流域概况

由于地壳构造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丰富,水系十分发达,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呈树枝状展布。

主要有“一江三溪七十二支流”,河网密度约为0.2~1.2千米/平方公里。

河长在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6条,河长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0条,河流流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的有48条,流域51~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6条,流域101~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流域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条,全市河流为闽江水系的上游部分,详见表2-1。

福建省第一大江—闽江,源于杉岭、武夷山、仙霞岭等山脉,流域面积60992km2,河长541km,干支流水力资源都很丰富,其中建溪、富屯溪和闽江境内河段是闽北水源、水力、水运的大动脉。

闽江干流南平境内的长度为65公里,流域面积为32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1969m3/s,年径流量623.7亿m3,河道平均坡降为0.5‰。

建溪,发源于闽浙二省交界处的武夷山脉和仙霞岭,在建瓯以上又分为崇阳溪、南浦溪、松溪三条溪,流经武夷山、浦城、松溪、政和、建阳、建瓯、延平区等七县(市、区),以上三支流在建瓯市境内汇合,南流经南雅,于延平区汇入闽江。

干流长295公里,流域面积16500平方公里,占闽江流域面积26.4%。

年经流量164亿立方米,约是闽江的三分之一,其多年平均流量为578m3/s,实测最大流量158000m3/s,最小流量35.1m3/s。

建溪(七里街站)多年平均流量501.7m3/s;

最小流量24.3m3/s。

安丰水厂取水口处多年平均流量为579m3/s,实测最大流量158000m3/s,最小流量35.1m3/s。

富屯溪,发源于武夷山脉杉岭南麓的光泽县境内,流经光泽、邵武、顺昌,在延平区内与沙溪汇合成西溪。

流域面积13733平方公里,干流长285公里,年平均流量为482.8m3/s,年经流量为152亿立方米,河流比降1.2‰。

西溪流域面积27000平方公里,是闽江流域的44.4%。

富屯溪(洋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44.3m3/s;

最小流量43.5m3/s。

沙溪,源自宁化的枫树排,经清流、沙县蜿蜒东流,至南平沙溪口汇富屯溪,在南平市延平区延福码头再与建溪汇合入闽江,沙溪口以上集水面积11793km2,干流总长320km,年径流量110亿m3。

沙溪(沙县站)多年平均流量302.4m3/s;

最小流量32.4m3/s。

南平境内河长约9km。

表2-1南平市各设区、市主要河流特性表

流域

水系

河名

发源地

流经县区

汇入水域

面积

(km2)

河长

(km)

河道

坡降

(‰)

闽江

延福码头

台湾海峡

2653

65

0.5

建溪

武夷山脉

建瓯市、南平市延平区

16396

294

0.8

南浦溪

浦城县三蜂尖西麓

浦城县、建阳市

4018

199

1.1

崇阳溪

武夷山岚谷仙霞岭

武夷山市、建阳市

5458

162

1.5

松溪

浙江庆元石祖山

松溪县、政和县、建瓯市

4785

196

1.7

富屯溪

光泽县司前乡岱坪村

光泽县、邵武市、顺昌县、南平市延平区

13733

285

1.2

金溪

三明市宁化安远乡

顺昌县

7201

253

北溪

光泽县司前乡岱坪村大岐山

光泽县司前乡、寨里镇、崇仁乡

1168.8

70.45

3.5

西溪

邵武金坑乡巫山

光泽县贯庄、石城、新坊

848.76

97.87

3.07

仁寿溪

顺昌水古栋

顺昌县仁寿、洋墩、浦上

503

53

4.2

沙溪

宁化杉岭山脉

86

2.2.1行政区划

南平市为福建省省辖地级市,下辖一区、四市和五县。

一区为延平区,四市为建瓯市、建阳市、邵武市、武夷山市,五县为顺昌县、松溪县、政和县、浦城县、光泽县。

2.2.2人口

2003年末,南平市全市常住总人口304万人。

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0.36‰,人口自然增长率5.64‰。

1986年~2003年南平市人口数量以及人口构成的变化如下表2-2。

表2-21986年-2005年南平市人口及人口构成情况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按性别分人口构成(%)

按农业非农业分人口构成(%)

男性人口

女性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1986

267.26

52.96

47.31

77.73

22.27

1987

270.03

52.65

47.35

77.45

22.55

1988

273.59

47.33

52.67

1989

277.44

52.61

47.39

76.63

23.37

1990

282.88

52.54

47.46

76.77

23.23

1991

286.63

52.43

47.57

1992

288.65

52.48

47.52

76.39

23.61

1993

290.02

52.44

47.56

74.33

25.67

1994

292.04

75.32

24.68

1995

293.99

74.98

25.02

1996

296.30

52.42

47.58

74.44

25.56

1997

298.11

52.38

47.62

74.19

25.81

1998

300.39

52.31

47.69

73.95

26.05

1999

302.10

73.77

26.23

2000

304.07

52.12

47.88

73.55

26.45

2001

304.59

52.15

47.85

2002

304.46

52.16

47.84

64.83

35.17

2003

304.47

66.66

33.34

南平市从1986年~2003年以来人口比例构成的主要特点是:

(1)男性人口比例长期高于女性,从1986年~2003年男性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都高于52%,仅1988年47%;

(2)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数长期高于非农业人口数,其中农业人口比例最高的为1986年的77.73%,而此时非农业人口比例仅为22.27%;

近18年来非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增长速度基本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2.2.3经济、产业

2.2.3.1南平市延平区

南平市延平区是福建主要工业城市之一。

南平市延平区的主要工业行业有造纸、轻纺、化纤、电子、化工、建筑材料等。

2005年南平市延平区生产总值34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为26.24:

34.51:

39.2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22亿元,比上年增长6.6%;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0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0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财政总收入2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8%;

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

实际利用外资3.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

外贸出口总值2.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7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9.11元,比上年增长7.67%,农民人均纯收入4070元,比上年增长8.4%。

南平交通四通八达,鹰厦、外福、横南3条铁路贯穿境内,与全国各地沟通。

316、205国道在南平交汇,直通全国各地。

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万多公里,约占全省的20%;

公路密度为0.41公里/平方公里,与全省平均水平(0.44公里/平方公里)基本接近;

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有861公里,比上年增加93公里。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已建成通车,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建设,宁德--邵武和松溪--建瓯高速公路前期工程正在进行。

武夷山机场属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可供中型客机全载使用,已开通国内航线27条,国际航线2条。

全市内河通航里程近600公里,500吨运输船可直达福州马尾港。

基本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相配套的立体交通体系。

  南平邮电通讯设施齐全,村村通了电话。

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5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273.2万户,移动电话71万户,互联网用户数20.7万户。

  南平能源条件较好,地方已开发的水电站692座,装机容量55.2万千瓦,若加上沙溪口水电站,则全市装机总容量达81.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36.2亿千瓦时,已实现10个县(市、区)与华东电网联网。

2.2.3.2武夷山

武夷山市下辖10个乡镇,社会发展差别较大,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最大的崇安镇人口4.34万人,其次兴田镇3.16万人,最少的城东乡0.79万人,其次洋庄乡1.31万人。

改革开放20年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武夷山市人民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艰苦奋斗,使武夷山经济发生了变化,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1998年完成国内总值10.81亿元(1990年不变价),人均生产总值5110元,财政收入1.25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8元。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78年增长9倍、7倍、27.7倍。

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80年的45:

26:

29调整到1998年的31:

25:

44,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

2.2.3.3建阳

建阳市辖8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3个国有农场,190个村民委员会。

2005年未总人口33.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万人。

建成区面积7.6平方公里,居民9.0万人,城市规划区面积25.5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潭城镇。

境内交通发达,横南铁路从市区东侧穿过。

城市规划区内有省道101线,邵阳路,吉阳路与205国道相接,与外界联系十分方便。

目前,建阳市经济发展处于农业—工业过渡期,初步形成了以林产化工、竹木加工、电器、机械、食品、纺织、制药、水泥、矿产为主的工业体系。

2005年GDP34.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1.6亿元,第二产业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