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565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工程钢筋抽料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非框架梁

L

悬挑梁

XL

井字梁

JZL

注:

(xxA为一端有悬挑,xxB为两端有悬挑,且悬挑不计入跨数)

本例中,梁的编号为“KL6

(1)”,表示在该工程中此梁是框架梁,共有1跨;

其中,“6”是顺序号。

2、截面尺寸 

当为等截面梁时,用b×

h表示;

当有悬挑梁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隔根

部与端部的高度值,即为b×

h1/h2。

本例中截面尺寸标注为250×

500,表示此梁截面宽度为250mm,截面

高度为500mm。

3、梁箍筋 

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 

如本例:

φ8@100/200

(2),表

示箍筋直径为8mm,其布筋间距中加密区间距100mm,非加密区间距200mm,以双肢箍形式进行设置。

4、梁上部贯通筋或架立筋根数

1)同排纵筋中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加号“+”将通长筋与架立筋相联。

注写时须将角部纵筋

写在加号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

如:

2φ22+(4φ12)

2)当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均为贯通筋,且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纵筋的配筋值,用分

号“;

”隔开。

如:

2φ22;

3φ20。

本例中的梁是单跨梁,不存在贯通筋和架立筋

5、梁的顶面标高高差。

为可选项

梁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中,梁的平面注写中原位标注的内容规定有哪些?

梁的平面注写中原位标注的内容规定如下:

1、梁支座上部纵筋

1)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如:

6φ254/2则表示上排纵筋为

4φ25,下排纵筋为2φ25

2)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2

φ25+2φ22

3)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

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

,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配筋值,另一边省去不注。

4)当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上部跨中注写一致,支座省去不注。

2、梁下部纵筋

1)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2)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角筋写在前面。

3)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蒋梁支座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写在括号中。

4)当梁的集中标注中已分别注写了梁上部和下部均为通长的纵筋值时,则不需在梁下部重复做原位标注

3、侧面纵向构造钢筋:

在前面加注“G”,如G4φ10,侧面抗扭纵筋在前面加注“N”,如N6φ18(当

梁高大于700时,按构造详图,计算腰筋)

1) 

当为梁侧面构造钢筋时,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为15d。

2) 

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搭接长度为ll或llE(抗震);

锚固长度与搭接方式同框架梁下

部纵筋。

4、附加箍筋或吊筋:

将其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用线引注总配筋值(附加钢筋的肢数注在括号内)

,当多数附加箍筋或吊筋相同时,可在梁施工图上统一注明,少数与统一注明值不同时,再原位引注。

二、截面注写形式

工程中梁的截面注写形式比较简单,现举例如下:

一般而言,工程施工图中,会以平面图的形式将梁的布

局表现出来,然后在梁上相应的位置截取一段,以剖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本例中,2-2剖面图中,标

注截面尺寸为300×

550,上部纵筋为2根直径为16mm的钢筋,下部纵筋为6根直径为22mm的钢筋,分两排:

上排为2根,下排为4根,侧面纵筋为抗扭钢筋,共两根直径为16mm,同时设置横向拉筋,箍筋配置为直径

为8mm,以间距200mm布筋。

第二节 

KL梁的配筋构造

在工程中,常见梁的钢筋主要有九种(如下图),这些钢筋的计算方式都有所区别,在03G101-1中均有具

体说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类钢筋的计算方式虽各不相同,但是都和一定的节点构造有关,只要我们清

楚了节点构造的情况,那么这些钢筋的计算方式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节点构造的情

况。

一、节点构造

梁的节点构造主要分为三类:

端支座、中间支座和跨中位置。

GB2002-5005第137页10.4.1中指出:

“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层端节点的锚固长度,当采用直线锚

固形式时,不应小于La,且伸过柱中心线不宜小于5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

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

,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下弯折,其包含弯弧段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包含

弯弧段在内的竖直投影长度应取为15d,Ln为本规范9.3.1条规定的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梁下部纵向钢筋

在端节点处的锚固要求与本规范第10.4.2条中间节点处梁下部纵向钢今年的锚固要求相同。

GB2002-5005第306页10.4.1中指出:

“在框架中间层端节点处,根据柱截面高度和钢筋直径,梁上部纵向钢筋可采用直线锚固或端部带90°

折段的锚固方式。

当柱截面不足以设置直线锚固段,而采用带90°

弯折段的锚固方式时,强调梁筋应伸到

柱对边再向下弯折。

试验研究表明,这种锚固端的锚固能力由水平段的粘结能力和弯弧与垂直段的弯折锚

固作用所组成。

在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情况下,水平段的粘结能力起主导作用。

国内外试验结果表明,当

水平段投影长度不小于0.4La,垂直段投影长度为15d时,已能可靠保证梁筋的锚固强度和刚度,故取消了

要满足总锚长度不小于受拉锚固长度的要求。

“在原规范的1992年局部修订内容中,曾允许当在90°

弯弧内侧设置横向短钢筋时,可将水平投影长度减

小15%。

但近期试验表明,该横向短钢筋在弯弧段钢筋未明显变形的一般受力情况下并不起作用,故本规

范不再采用这种在90°

弯弧内侧设置横向短钢筋以减小水平锚固段长度的做法。

“当框架中间层端节点有悬臂梁外伸,且悬臂顶面与框架梁顶面处在同一标高时,可将需要用作悬臂梁负

弯矩钢筋使用的部分框架梁钢筋直接伸入悬臂梁,其余框架梁钢筋仍按10.4.1条的规定锚固在端节点内。

当在其他标高处有悬臂梁或短悬臂(牛腿)自框架柱伸出时,悬臂梁或短悬臂(牛腿)的负弯矩钢筋亦应

按框架梁上部钢筋在中间层端节点处的锚固规定锚入框架柱内,即水平段投影长度不小于0.4La,弯后竖

直段投影长度取15d。

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各个节点构造。

(一)端支座节点构造

KL梁的端支座节点构造因是否抗震而有所区别,每个节点内的构造都分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现分析如下

1、抗震KL端支座节点构造

一、梁(不完整,待以后补充完整):

1. 

焊接按绑扎计算长度,预算时不另行计算焊接费用,机械连接费用由双方协议确定。

2. 

φ>12时,8米一个搭接,φ≤12时,12米一个搭接。

3. 

梁端加密区(Ⅱ级)长度=1.5hb。

hb——梁高

4. 

绑扎搭接区内箍筋应加密,机械连接没有箍筋加密要求。

5. 

定额计算时只分φ10以内和φ10以外两类计费。

6.根据最新的03G101图集规定,支座负筋伸向梁中的长度第一皮和第二皮均按1/3较大跨长度值取用(

原图集中规定为支座负筋伸向梁中的长度第一皮按1/3较大跨长度值,第二皮均按1/4较大跨长度值取用)

.

二、板:

板筋主要有:

受力筋(单向、双向、单层、双层);

支座负筋;

3) 

分布筋;

4) 

附加钢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

5) 

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1. 

受力筋:

底筋长度L=净长+左支座max{b/2、5d}+右支座max{b/2、5d}+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钢筋);

面筋长度L=净长+2la(两端均为端支座)

b——支座宽,d——钢筋直径。

根数=(净长-扣减值)/布筋间距+1

2.支座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设计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板厚-2×

保护层(预算时只减一个保护层)】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

有3种计算方法:

1)和负筋搭接计算(采用150搭接长度或250最小锚固长度和300最小搭接长度,任取一种);

2)按轴线长度计算;

3)按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计算。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但首选第一种方法。

3.附加钢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及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附加钢筋长度=设计标示长度+左弯折+右弯折【板厚-2×

(注:

角部放射筋长度有时长度是从角部向两边逐步递减的)

支撑钢筋是为了保证双层筋的上层钢筋位置的措施钢筋(码凳),一般情况下是每间距1米布置一根

,规格为比板筋大一个规格,长度为该跨净跨长度,支撑腿长度为板厚减保护层的两倍腿间距为1米。

三、基础梁钢筋:

一)主筋长度计算方法同框架梁,只是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颠倒了。

a=1.2la+hb+0.5hc

hb——基础主梁截面高度;

hc——延基础梁跨度方向的截面宽度;

第一排,第二排均lo/3,多于两排钢筋时设计要注明尺寸,l1、l2取较大值。

二)箍筋:

四肢箍(大箍套小箍):

大箍下料长度计算方法:

(2H+2B)-8bhc+4d+4×

弯折调整值+2×

11.9d(下料)

(2H+2B)-8bhc+8d+2×

11.9d(预算)

小箍的钢筋长度计算方法:

其一:

L(钢筋长度)=[(B-2bhc-D)/3+D]×

2+(H-2bhc)×

2+2×

11.9d+4d+4×

弯折调整值(下料)

11.9d+8d(预算)

其二:

L(钢筋长度)=[(B-2bhc-D)/4×

2+D]×

L(钢筋长度)=[(B-2bhc-D)/4×

其三:

L(钢筋长度)=[(B-2bhc-D)/5+D]×

L(钢筋长度)=[(B-2bhc-D)/5+D]×

说明:

1.D——纵筋直径;

d——箍筋直径;

bhc——保护层;

B——梁宽;

H——梁高。

2.箍筋弯钩(135度):

抗震取11.9d,非抗震取6.9d(一级钢筋)

弯钩长度计算公式(弯弧半径r取1.25d):

(1.25+0.5)d×

135×

(π/180)-(1.25+1)d+平直段长度(抗震取10d或75mm的较大

值,非抗震取5d)

≈1.9d+平直段长度(即11.9d或6.9d)

3.弯折调整值(90度)的计算公式(弯弧半径r取1.25d):

(1.25+0.5)d×

90×

(π/180)-(1.25+0.5)d×

2≈-0.75d

4.板构件135度弯钩取6.9d(全部按非抗震),底板梁箍筋弯钩取11.9d但箍筋无加密要求(底

板的其余钢筋均按非抗震要求设计)。

5.板筋先铺短向筋,后铺长向筋。

四、集水坑:

(略)

五、柱:

一)概念:

根据所处位置不同分:

角柱、边柱、中柱

柱中的钢筋按位置分:

1、 

底层钢筋

2、 

中层钢筋

3、 

顶层钢筋:

(1)向梁筋

(2)向边筋

(3)远梁筋

向梁筋:

就近弯向梁的一侧的筋;

向近筋:

弯向远离的对边那一侧;

远梁筋:

弯向远离的那一侧梁的筋。

二)计算:

1.柱截面中的钢筋数=2×

(i+j)-4

i——横排纵向受力钢筋根数

j——竖排纵向受力钢筋根数

2.基础层: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弯折长度a

柱、墙插筋锚固竖向长度与弯钩长度对照表:

锚固竖向长度 

弯钩长度a

≥0.5laE(≥0.5la) 

12d且≥150

≥0.6laE(≥0.6la) 

10d且≥150

≥0.7laE(≥0.7la) 

8d且≥150

≥0.8laE(≥0.8la) 

6d且≥150

基础及首层柱筋长度(含首层和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首层)的钢筋长度+弯折长

度a+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伸入上层钢筋长度值见(03G101-1)P42】

3.中间层:

1)柱纵筋:

纵筋长度L=层高-本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层伸出楼面的高度+搭接长度(如果是机械连接或焊接就

不用加搭接长度,只加焊接缩损长度调整值)

2)箍筋:

箍筋下料长度L=(2H+2B)-8bhc+4d+4×

11.9d

箍筋计算长度L=(2H+2B)-8bhc+8d+2×

D——纵筋直径;

B——柱截面宽;

H——柱截面高。

★注意:

此时的弯折调整值多为负值

大箍套小箍的小箍下料、计算长度同梁小箍计算。

箍筋根数=(加密区范围长度/加密间距)+(非加密区范围长度/非加密间距)+1

3)柱加密区的一般规定:

○1首层柱箍筋加密区有三个(这里所说的首层是指基础上的第一层,不一定是±

0.000起算的第一层,也

可以是地下室):

a. 

下部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

b. 

上部箍筋加密区长度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c,Hn/6};

c. 

梁节点范围内加密。

如果该柱纵向钢筋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需加密(下同)。

○2首层以上柱箍筋加密区:

梁节点范围内加密;

下部同上部加密区。

Hc——柱长边尺寸;

Hn——柱的净高度。

4.顶层柱:

顶层柱分角柱、边柱、中间柱(中柱)。

角柱:

纵向钢筋长度=层净高-本层伸出地面的钢筋高度+顶层钢筋锚固长度(顶层柱外侧纵筋锚固长度取值见下

说明,焊接或机械连接时)

纵向钢筋长度=层净高-本层伸出地面的钢筋高度+顶层钢筋锚固长度+绑扎搭接长度(顶层柱外侧纵筋锚固

长度取值见下说明,绑扎,通常情况下预算采用,如机械连接或焊接,根据双方协议另行计算焊接或机械

连接费用时,不计搭接长度)

★说明:

○1内测钢筋锚固长度:

直锚:

梁高-保护层≥laE(la)时:

梁高-保护层;

弯锚:

梁高-保护层<laE(la)时:

梁高-保护层+12d。

○2外侧钢筋锚固长度:

柱顶第一层:

a):

≥1.5laE(与梁上部纵筋搭接);

b):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弯入柱内侧)。

b.柱顶第二层: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

注意: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详图及其它说明见(03G101-1)P37(抗震)或P43(非抗震)

边柱:

(同角柱)

中柱:

纵筋l=柱净高Hn-本层伸出地面高度+顶层锚固长度(如果是搭接的应+搭接长度)

锚固长度取值:

○1直锚(梁高-保护层≥laE时):

○2弯锚(梁高-保护层<laE时):

梁高-保护层+12d.

注意事项:

○1上柱比下柱多了出钢筋时,多出的钢筋应下插到下层的柱中1.2LaE。

(含梁)

○2当上柱筋较下柱筋大时,上柱筋应伸入到下柱的搭接区内搭接

○3当上柱筋较下柱筋小时,下柱筋应伸入到上柱的搭接区内搭接。

注○2条中将下端的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见03G101—1P42)

○4下柱比上柱多出的钢筋应延伸至上层的柱中1.2LaE(含梁)

(以上详见03G101—1P42图1、图3及附注)

六、墙:

一)墙的分类:

1按结构分类:

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纯剪力墙。

2按部位分类:

基础墙、中间层墙、顶层墙。

3按空间类型分类:

墙身、暗柱、暗梁(墙顶设置)、连梁(洞口部位设置)

4按洞口:

有洞墙、无洞墙。

二)钢筋种类:

1墙身:

水平钢筋、竖向钢筋、拉筋。

2墙柱:

纵筋、箍筋、拉筋。

3墙梁(暗梁、连梁):

4洞口加强筋、梯形筋(措施筋)(03G101—1p53)

【梯形筋(措施筋)一般情况下,每间隔1~1.2米设一道(也可只在墙顶设置一道)】。

◆ 

端柱:

在剪力墙中,如果在墙的尽端厚度加宽、添加纵筋、加设箍筋,即为端柱(03G101—1P47

)(三种)

三)计算:

1.墙身:

(一)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测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15d)。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墙身水平钢筋构造图

c水平筋根数(每排)=(层高-扣减值)/间距+1(注:

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测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或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以上相关详细资料和附图详见(03G101-1)P47

★ 

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筋时,其中间排水平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钢筋的

锚固构造。

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弯折15d。

5)水平钢筋的根数:

n=(层高-扣减值)/布筋间距+1(首层以上)

n=(层高-扣减值)/布筋间距+1+基础内的水平布筋(首层,基础内布筋间距≤500且不少于两排水平布

筋与拉筋)

墙身插筋及水平分布筋构造节点图

(二)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竖向钢筋的长度L=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竖向钢筋长度L=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竖向钢筋的长度L=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laE或la,详03G101-1P48)

4)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钢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弯折15d;

5)墙身竖向钢筋根数

n=墙净长/布筋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三)墙身拉筋:

1)长度L=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2×

(11.9+2)d】;

2)根数n=(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AL、LL中的拉筋根数)。

○1墙净面积:

是指扣除了暗柱、端柱、暗梁、连梁和门洞口后的面积,即(墙总面积-门洞口总面积-暗

柱、端柱面积-暗梁、连梁面积);

○2拉筋布置面积:

指其横向间距×

竖向间距。

2.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伸入上层之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

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柱、中柱和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

是框架柱,所以纵筋锚固长度也与框架柱相同。

(其余规定详见03G101—1P48)

(二)箍筋按设计要求。

3.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

顶层、中间层:

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max{2×

laE,≥2×

600}

顶层连梁:

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

n=[(laE-0.1)÷

0.15+1]×

2+[(洞口宽-0.05×

2)÷

间距+1]

中间层连梁:

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

n=(洞口宽-0.05×

间距+1

(图示详见03G101—1P51)

顶层连梁和中间层连梁的箍筋布置范围不一样。

拉筋(详见03G101—1P51注)

(二)暗梁:

1)主筋长度L=间梁净长+锚固;

2)箍筋布置到暗柱边50mm;

3)拉筋间距为箍筋的2倍。

建议计算顺序:

暗柱(端柱)—暗梁(连梁)—墙竖向筋—墙水平筋—拉筋

★剪力墙钢筋下料和计算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1) 

墙身拉筋遇连梁、暗梁时要设,遇暗柱时不设,暗柱本身有拉筋时要计算。

(2) 

墙身300以下洞时一般不考虑(扣减)。

(3) 

暗梁的钢筋要锚入暗柱中。

(4) 

暗梁连梁的墙身水平筋照设,竖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