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565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9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地理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

(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分别是:

A拉丁美洲,B大洋洲,C非洲,D欧洲。

(3)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造成的压力有一定好处,但也往往造成人才外流;

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从全球来看,目前我国属于人口的迁出地区。

案例2:

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问题。

1.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向城市,从内地向沿海(迁入人口较多的是上海、广东、北京)和工矿城市。

主要原因是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户籍制度的放松、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根本原因)、交通条件日益便利。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边境贸易的发展,石油资源的开发,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经济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庆、湖北出现了新的移民高潮,原因是三峡移民。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个因素。

三、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环境承载力(指能供应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合理容量(指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的概念,见必修二P.12、13.

案例1:

读下边漫画,回答问题。

此漫画的深刻含义是揭示了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且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由此说明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四、城市空间结构

图江苏某地城市简图(告知信息:

当地夏半年盛行东南风,冬半年盛行西北风)。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用连线将该城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绿地分别与相应字母符号连接,以示合理的厂址选择。

商业区A水厂①

工业区B污水处理厂②

居住区C重型机器厂③

绿地D印刷厂④

(2)用连线将该城市水厂、污水处理厂、重型机器厂和印刷厂分别与相应数字符号连接,以示合理的厂址选择。

(3)在A、B、C、D四区中,土地价格最高的应是D区。

1.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城市中面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区。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多呈点状或条带状。

工业区一般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环境,市区工业正向郊区搬迁。

2.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要处理好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关系(详见必修二P.24活动)。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因素(主要)、文化(如旧金山的黑人区、华人街)、历史(如北京等一些古城的市中心为行政区,上海浦东成为中心商务区)、政策(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注意课本P.23图2.8.

五、城市服务功能

读城市服务范围图,线条为城市的服务范围,C

为一住户家。

1.A、B中,城市级别高的是A。

2.一般来说,C住户购物常去的是B。

城市等级一般按城市人口来划分。

城市的服务范围没有明确界限,可以相互重叠。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相同级别城市之间相距越远,城市等级越高,反之等级越低。

六、城市化

案例1.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人)

农村人口(亿人)

城市人口比重(%)

年份(年)

1920

1.1

5.6

16.4

1.5

10.7

12.3

1940

3.6

4.8

42.9

1.6

13.6

10.5

1960

6.1

44.0

15.6

18.8

1980

7.9

4.4

64.2

6.2

25.9

19.3

2000

11.1

71.6

20

24.4

45.0

(1)根据表中数据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画出1920年至2000年发达国家(用——线表示)和发展中国家(用------线表示)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拆线图。

(2)从表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出现的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称为逆城市化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水平高(高于70%),城市化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快,城市中出现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

目前,世界大部分城市人口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2.城市化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七、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地域类型

案例1.读亚洲7月季风图,回答:

(1)图中季风A(南亚)的风向是西南风,季风B(东亚)的风向是东南风。

(C为东南亚)

(2)图中季风A和季风B,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是_B_,这类季风在_东亚_(地区)最为典型。

(3)受图中季风影响的地区,夏季降水丰沛,特别有利于粮食作物中_水稻_的生长。

由于季风的强弱变化很大,使得该地区_水旱_灾害.频繁,对该作物的生长威胁很大。

(4)A、B、C处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特点是(见必修二P.48),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条件是: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人口集中,精耕细作;

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居民喜食稻米。

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来考虑: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人多地少或地广人稀)、历史等。

这些因素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的本质是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举一反三:

东北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发达的机械制造业(有利于机械化生产),优越的政策等。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郊农业发展迅速.请根据有关知识完成下题.

1.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发展变化趋势的是(B)

2.引起城郊农业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C)

A.城市“热岛效应”B.国家宏观调控C.市场需求变化D.地方政策影响

.读“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某农场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下图中的空白框中,使系统成立(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秸杆B.牧草C.羊粪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F.调节小麦、绵羊的生产规模(FEACBD)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政策的鼓励、东南部气候暖湿、土壤肥沃等。

特点是: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主要农产品是小麦和羊毛。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农场的特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活;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该地处于大分水岭(地形区)西侧,降水量较少。

灌溉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为此该国修建了东水西调水利工程.

案例3:

读图,按要求回答:

(l)用字母A、B在图中标出美国的小麦区和玉米带。

用C标出乳畜带。

用D标出硅谷。

(2)美国小麦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大平原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_商品谷物农业_。

种植的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生产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稿。

这类农业地域类型我国分布在东北和西北。

(3)本区小麦发展的气候条件是_气候温和,夏季潮湿__。

(4)本区发展这类农业在交通、土地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是①五大潮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②地广人稀,可进行大规模生产。

影响乳畜带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如城市集中、人口密集),饲料(如西欧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多汁牧草),交通(乳制品不易存储)。

案例4:

读某草原区位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所示区域名为潘帕斯草原,该地的农业区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放牧的主要牲畜是牛。

            

⑵该区域发展畜牧业优势是: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靠海港近,交通便利。

(3)阿根廷的牛肉主要销往欧洲市场的前提条件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要在图上能指出四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一些具体的国家。

读图:

我国甲、乙、丙三地区位置、海拔、气候、土地利用、农作物等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内已提供的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将下列各项目资料中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表内相应的空格中。

(年日照时数):

A.1239.2B.1970.6C.3005.3

(一月平均气温):

A.-2.3B.3.6C.5.6

(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

A.水稻、甘蔗等B.青稞等

C.水稻、油菜等

地区

海拔(米)

3658

505

7

年太阳总辐射量

(千卡/平方厘米·

年)

202.4

88.5

112.3

年日照时数(小时)

C

A

B

年平均气温(℃)

7.5

16.3

16.1

七月平均气温(℃)

14.9

25.8

28.7

一月平均气温(℃)

干湿地区

半干旱区

湿润区

年均降水量(mm)

453.9

976

1400.7

所在农业区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草地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高)

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低)

主要农作物

(2)甲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甲:

海拔高,热量不足(或高寒),不利于谷类作物生长。

丙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丙:

地势低平,水热资源丰富(或气候暖热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

八、工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地域类型

读德国矿产和工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工业区为鲁尔区。

(2)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从法国洛林和鹿特丹海运进口),丰富的水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处在经济发达的西欧的“十字路口”)。

(3)20世纪50以后,鲁尔区经济开始衰落的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最根本原因)。

(4)该区的综合整治措施是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

发展科技;

优化美化环境。

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几大方面来考虑:

地形(场地)、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信息、个人情感等,环境因素见必修二P.61图4.6。

这些因素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原料的影响在减弱,市场、交通的影响在增强(从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如鞍钢和宝钢便可以看出)。

读我国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区位示意图,回答:

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交通便利。

②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和德国鲁尔区都属于传统工业区,鞍钢在改革与发展中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在综合整治中的哪些经验?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消除污染,改善环境等。

工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生产上的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地理空间的联系等。

联系产生集聚。

集聚的好处见必修二P.62。

工业集聚产生的问题:

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

因而工业有分散分布的趋势。

工业的分散布局还有以下三个原因(条件):

①一些工业的产品具有轻薄短小贵的特点,交通费用所占的成本少。

②一些工业(如汽车)零部件复杂,为了在全球寻找最优生产区位。

③交通运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但目前,工业分布还是以集中为主。

图表示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判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工业部门可能分别是(D)

a.炼铝、服装、家具制造

b.炼铝、制糖、普通服装

c.汽车、造船、水泥

d.炼铜、奶制品、制鞋

A.abB.bcC.cdD.bd

案例2;

读意大利略图,回答:

(1)甲乙丙三地区中,新业区是乙,该地区也被称为“第三意大利”。

(2)意大利新工业区工业的特点(和苏南乡镇企业一样)是: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企业分散在乡村和小城镇,资本分散,生产高度专业化(苏南乡镇企业没有这个特点)。

(3)50年代以来,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利用了当地以及国内外的有利条件是:

①交通运输方便;

②70年代原料和能源的大幅度涨价;

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经济的高度开放;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4)乡镇企业广布的苏南和意大利新工业区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之间是竞争的关系,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案例3:

读“七-案例3”图:

1.硅谷的工业(高技术工业)的特点是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周期短;

研发费用高;

面向国际市场。

2.硅谷工业以微电子工业(工业部门)为主导。

3.硅谷发展的有利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

人才集聚;

有稳定的军事订货(其他国家的“硅谷”不具备);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世界上还有类似于美国硅谷的高技术中心,如日本的北九州-“硅岛”,印度南部的班加鲁尔,号称“亚洲硅谷”等,其工业特点和条件都有相似性。

九、地域联系方式和意义

案例1.

1.南昆线的通车,再次说明了社会经济因素在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但南昆线途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在20世纪90年代才建成,这说明制约这一工程的关键是科技因素。

2.南昆铁路修建的原因是为了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华南地区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扶贫。

3.南昆铁路修建的意义有:

带动沿线资源的开发,发展当地旅游业,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安全。

要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能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见必修二P.78。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决定性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已于2006年7月试运行,该铁路穿越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

据此回答。

1.青藏高原地区青稞、小麦、豌豆等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B)

A.气温高,雨量充沛B.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C.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D.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2.青藏地区的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D)

A.三江源地区B.横断山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

C.藏北高原和昆化山南麓D.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3.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带的原因是:

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4.读图判断数字④表示长江。

西藏地区最丰富的能源资源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5.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套)……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⑵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公路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⑶依据“中心地”理论,图示区域的城市中属于最高级中心地的城市是G。

⑷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是(D)

A.宗教B.国家政策C.资本和市场D.可持续发展

交通对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交通干线往往成为聚落空间发展的轴线(如筑波),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聚落轴线)发生变化,聚落空间形态也就发生变化(如株州、嘉兴),③交通线路地位的变化,会引起聚落的繁荣会衰弱,从而影响聚落的形态(如扬州)。

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的原因是:

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人口稀少。

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有;

交通最优原则(一般位于城市边缘交通干线附近)和市场最优原则(布局在市中心)。

十、可持续发展

案例1.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1.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A)

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D.科技发达地区

2.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B)

A.酸雨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D.扬尘

3.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D)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案例2.读“最后的自卫”(上)和“雨中垂钓”(下):

1.上幅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主要成因是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下幅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主要成因是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见必修二P.96,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见必修二P.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