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67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

所以,有学者认为:

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

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

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

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作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

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

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

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

D.在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B.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例如:

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

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

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

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

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

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

“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

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

“有吃的吗?

”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

“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

要多少钱?

”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

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

“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

”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

便回身招呼伙伴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

不一会,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

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

“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

“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

“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

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

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道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

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经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

老实说,刚才我把他媳妇儿当老代女儿了。

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

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

之前说好了的:

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

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

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

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格。

B.本文时而使用当前流行语和网络语,富有时代气息,但也显得文风不够庄重。

C.“我”与老代的邂逅,既颠覆了“我”心目中蒙古汉子的形象,又印证了“我”心目中的蒙古汉子形象。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言辞华丽,又不乏风趣。

E.文末“我”“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还觉得有点儿豪迈”,表现了“我”的豪爽与洒脱。

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傅斯年的人文品格

张光茫

①傅斯年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他家世显赫,出身“开代文章第一家”。

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

傅斯年固执、守节,对夷狄之防特别重视。

他也最佩服有气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人物,以先贤节操自励,诸葛亮、文天祥、顾炎武、王夫之,都是他敬佩的历史人物。

②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儒学经典,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

他被称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继孔圣人之后两千年来又一位“傅圣人”。

虽然如此,但傅读书却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

夏天一出汗,弄得浑身都是墨迹。

③傅斯年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买书。

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

有人说,凡事以胡为领袖,傅、叶则是哼哈二将。

胡适对傅斯年极为赏识,他夸赞傅说:

“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

”那廉君回忆,傅每到一地,不多日便与当地的书店老板成了朋友,每次买到好书,总要对众人炫耀一番。

到台湾后,一家书店开张,请他题字,他便写道:

“读书最乐,鬻书亦乐;

既读且鬻,乐其所乐。

④傅斯年生活中几乎无娱乐可言,除了看几场卓别林的电影外,每天除了读书便是工作。

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学会了下象棋,偶尔晚上闲来无事,便与司机或工友下象棋,但更多的时间便是读书。

早年对医学有所涉猎,一位“中央医院”的医生和傅初次晤面后,惊讶地对人说:

“傅先生的医学知识比我丰富得多。

⑤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

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写了篇文章,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

事过之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他说:

“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

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

”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⑥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藤菜,有时只喝一碗稀饭,偶尔招待来访的客人,甚至要向邻居借钱,实在接济不上了就卖书。

傅斯年一生最好读书藏书,积蓄几乎全部用在买书上,非到万不得已,是不卖书的。

而傅斯年卖书所得,却又常用来周济同仁。

他穿的都是旧衣服,但干净平整。

⑦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上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

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

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治区,媚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

还有一个理由,他说,这就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

⑧有人这样评价傅斯年,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典范。

他的读书之法,与我等并无二异。

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

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能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

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至于他的做人之道,就更需要我们来学习了。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第二段傅斯年身上的墨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读书极为勤奋的人,但其成就还得归功于天生的禀赋。

B.傅斯年爱书不仅指他爱读书更表现在爱买书。

在西南联大时,即使自己的生活异常困难,他都不想卖书。

C.傅斯年整天埋首于书本之中,平时连电影也难得看几场,可以看出除读书以外他的人生了无乐趣。

D.这篇传记主要采用了引用、类比的艺术手法,通过平实而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傅斯年的精神品质。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傅斯年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做人品行。

7.第⑧段中,作者说:

“至于他的做人之道,就更需要我们来学习了。

”傅斯年“做人”具有哪些的特点?

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说。

(5分)

8.有人用“四最”评价傅斯年:

“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

读了文章,你对傅斯年的“四最”中哪一点最认可?

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感悟。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

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

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

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

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

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

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

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

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

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

徙山南道。

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

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

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

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顷之,以疾家居。

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

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职田米积之盈屋,曰:

“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

”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

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

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

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

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肃。

(选自《元史·

畅师文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B.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C.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D.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

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

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

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B.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

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力谋划;

他不接受同僚分给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酒器。

C.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

他教百姓耕种之法;

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

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

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

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l3-14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

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4.作品中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分)

(1)《滕王阁序》中从颜色的角度描写山水的名句是“,。

(2)《归去来兮辞》表现作者归隐后的家庭乐趣和文人特有的情怀的名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暑假自习期间,少数同学自律较差,出现了上课讲话、看玄幻小说、睡觉等现象,虽经老师教育,但仍不以为训。

②好的文章都是直抵人心的,它一定会呈现自己的简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绝不会拾人牙慧。

③8月19日,全城瞩目的万达广场终于开业了,庄河人倾城而动,万人空巷,齐聚在这一梦幻之地。

④乐视公司在贾跃亭的主导之下,大力推行多元发展之路,不想资金链断裂,难免阪上走丸,公司易主。

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给孩子取名字,但很多人找先生批八字,看五行,过于拘泥,不免有胶柱鼓瑟之嫌。

⑥6月,印度军队侵入中印边境我方洞朗地区,阻挠我方正常修路活动,印方这一火中取栗行为,必将付出应有的代价。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

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

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18.下列各句中,表达最为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们的新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充分肯定,由此可见这次尝试是成功的。

B.承蒙新老客户的支持和爱戴,产品的销量逐年增加。

C.为了促进销售,购买本公司产品的消费者人人有赏。

D.下午,我将莅临贵单位考察合作事宜。

19.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

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15个字。

造型,是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

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①__________。

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②__________,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

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当然,要想成为优秀的画家,③____________,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境界。

20.下面是某中学2016年的一次月考工作安排流程图,请根据这份流程图,在12月1日以教学管理中心的名义拟写一份通知,发给教学处。

要求格式正确,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信息无遗漏。

四、作文。

(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你觉得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什么”的专访:

老王说,我每天给国家做出一点贡献,让国家有进步,这就是最好的时光;

小刘说,和大家一起熬夜造机器人参加比赛,便是最好的时光;

大李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一片寂静的林荫道,一杯咖啡,一本书,听着悦耳的鸟鸣,静静品读一下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