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6709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它指出了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4)它具有高度抽象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观问题上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理解P3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知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是:

(1)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深刻而全面地分析,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浓缩地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体现着物质的变换、活动的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物质生产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实践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4分]

5、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7、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答: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9、什么是规律以及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0、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一是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二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前提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c违背客观归路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

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事物内在的东西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11、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派别几其价值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及其两种主要形式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含义):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精神、思维)是第二性的;

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

3.基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

意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意识决定物质。

4.唯心主义的二种主要形态是:

⑴、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2)客观唯心主义:

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核心和实质(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

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以对立统一规律为依据的矛盾分析法,是蕞根本的认识方法;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观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1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时间就没有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因为实践的需要的推动,认识才得以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它东西都不能作为认识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第一,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认识的本质;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5、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答: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材料题}

7、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简答题}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

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坚持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8、认识的主体性原则{辨析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是: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与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7、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合目的性)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哲学)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第四、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

从另一方面看,他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2、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4、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5、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式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6、生产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7、资本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本质}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进一步加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8、资本的有机构成

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才c:

v来表示。

9、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来源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研究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于物品的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的商品交换关系。

这意味着作为交换对象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和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统一的,这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成其为商品。

但是,在这两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两者又是矛盾的,这表现在,对商品产者来说,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必须让出其使用价值;

对购买者来说,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其使用价值,则必须付出商品的价值。

总之,对双方当事人来说,对这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兼得。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这种矛盾对立,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11、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和后果

1、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本质是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分工深化,随着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程度越来越超出一国的地区的范围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所谓经济的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攻击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其表现为:

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积极效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效果——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存在着一个国家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机。

12、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早期自由竞争阶级,基本上没有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4、经济全球化阶段。

(二)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命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了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三)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一切冲突的萌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