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684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毕业论文文档格式.docx

目录

一、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2

(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家庭孝道的方法以伊斯兰教基本教义为本进行家庭孝道教育2

1.父尽其为父之道以“慈”2

2.子尽其为子之道以“孝2

3.“尽孝”之道,3

(二)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本进行家庭孝道教育4

1.以人为本的爱心4

2.尽孝是中华美德4

3.孔子的孝道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5

(三)学校孝道教育为本进行家庭孝道教育5

1.学校传道授业解“孝”5

2.践行孝道教育6

3.社会引领孝道教育好风尚6

二、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6

(一)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单一6

1.孝道教育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6

2.孝道教育深受儒家传统影响6

3.家庭孝道教育途径单一6

(二)市场、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7

1.市场经济对家庭孝道冲击市7

2.西方价值观对孝道的影响7

(三)国家对孝道教育不够重视7

1.孝道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7

2.国家对孝道教育不够重视7

三、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的成因8

(一)传统方法影响。

8

1回族传统孝道的演变8

2.儒家传统孝道8

3.历史条件的限制孝道的演变9

(二)缺乏外界交流。

10

1.媒体落后,缺乏与外界交流。

2.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11

(三)家庭、学校、社会孝道教育缺失11

1.家庭教育薄弱11

2.应试教育对道德及孝道教育的影响11

3.“左”的思想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孝道教育11

4.对社会上不孝道行为缺乏应有的谴责和制裁12

四、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的对策12

(一)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12

1.网络进步,推进文化发展。

12

3.新媒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平台广,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4.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更好地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校教育先进的文化传播知识12

1.教育改革,贯彻新的教师观教育观学生观。

2.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更加注重德育的培养。

13

3.完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来规范青少年的孝道行为13

(三)赋予孝道文化新的内涵,坚持与时俱进13

1.孝道与先进的伊斯兰文化相结合13

2.伊斯兰孝道文化贯穿新时期教育理念14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4

一、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研究

(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家庭孝道的方法以伊斯兰教基本教义为本进行家庭孝道教育

主要途径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本准则,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孝道这方面给了全面的阐述。

父子之伦与汉族社会一样,在回族社会中,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具有支柱意义的关系。

回族思想家认为,父子是尊卑之本,“父子定,则分而长幼,国而君臣,由是而皆定矣”[1]。

基于此,他们将“父慈子孝”作为调整父子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其具体内容如下:

1.父尽其为父之道以“慈”

对后辈的慈爱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感情,它既是人的自然本能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的需要。

“慈”就是慈爱、关怀、照。

父慈即亲代对子代的关怀和爱护,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关心、照顾、培养和教育.回族穆斯林的慈幼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具体表现为爱中有教、慈中有严。

2.子尽其为子之道以“孝

(1)子孝即子代对亲代的敬顺,其基本要求不只是养亲,更要敬亲、爱亲和尊亲。

在伊斯兰教的孝道思想中,孝敬父母被视为一大善行。

《古兰经》在多处强调穆斯林要对自己的父母敬孝,并特别强调要对母亲敬孝:

“我曾命人孝敬父母;

他的母亲,辛苦地怀他,辛苦地生他,他受胎和断乳的时期,共计三十个月。

”(《古兰经》46:

15“你的主曾下令说:

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

如果他俩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那么,你不要对:

`呸!

'

不要呵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

你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

`我的主啊!

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

”(《古兰经》17:

23—24)先知穆罕默德也一再语重心长地告诫:

“不能孝敬二老者,不得进乐园”[6](P257);

“乐园在母亲脚下,其门是孝顺,欲进此门,必听母亲之言。

”[6](P258)穆罕默德还曾说“有人来见圣人,说他想参加圣战,圣人问他有无父母,他说有双亲。

于是圣人说:

倘若是这样,你应当很好地侍奉你的双亲。

”回族宗教学者根据经、训的述教诲,对为人子者孝敬父母提出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

明末清初著名回族宗教学者王岱舆(约1580—1660)在其所著《正教真诠·

至孝》中,专门论述了为人子者孝敬父母的伦理道德问题。

他认为,拜主之次,便是孝亲。

如他所言:

“经云:

`尔等拜主,尔等孝亲。

是故事主以下,莫大乎事亲。

孝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道德所以事主,仁义所以事亲,真忠者必孝,行孝者必忠,忠孝两全,方成正教。

”主张子女孝敬父母,不但要在日常生活方面关心、体贴,而且要在宗教生活方面尽力为父母敬主、拜主创造条件,以“奉亲于无过之地,使不堕于违逆之中,脱离还报之苦,更享无量之福”。

因此,子女理应报德、尽孝。

在马注看来,所谓“孝”,就是“养则尽其敬,令则愿其命,劳则代其力,忧则赆其心,惠则加其爱,食则慰其余,功则赞其成,过则匡其失”。

为人子者,要尊敬地供养双亲,顺从地照双亲的心愿做事,替父母出力而让他们劳累,双亲有忧要安慰,对父母的恩慈要用加倍的爱报答,父母成就功业要给予赞扬,父母有过失要设法纠正。

他还认为,“顺主”与“孝亲”二者不可废。

在他看来,顺主与孝亲不可脱节,不孝者,即使拜功殷勤,也无济于事,因为“真主喜,在人子能顺父母。

父母不喜,虽办工殷慎,真主之怒必加之。

能顺主命,能悦亲心,此之谓全孝”[9]。

基于上述认识,马注向为人子者提出:

“亲在可远离,一行一动,须宜禀命父母,勿使皓首穷年倚闾叹望,不惟有伤亲心,亦且有犯律。

即父母身归黄壤,心盼亦然。

”作为子女,不但要在父母生前“竭力尽孝”,尽心侍奉双亲,而且应在父母去世后,“尝思父母如何生我,如何恩我,如何念我。

须要日日于礼拜之后为彼求祈”[9]。

他还对当时社会上子女不孝顺父母的八种不义行为予以严厉谴责,要求为人子者应当“戒之”。

值得注意的是,马注还根据伊斯兰教“信主独一”的基本宗教信条,把“孝”分为身孝、心孝和命孝三等。

“身孝者,全其养;

心孝者,成其善;

命孝者,赎其罪。

”他进而认为,有此“一念之诚,春风膏雨;

一毫之善,冻解冰消,即有诸恶,真主能之,其能轻之矣”[9]。

在这里,“真主独一”的信仰成为其孝道思想的基础,而“全其养”、“成其善”、“赎其罪”,则充分反映了其孝道思想的伊斯兰信仰主义特征。

儒家标榜“百善孝为先”。

他把孝亲与学习、品行修养相提并论,反复强调,显示出其宗教伦理思想的伊斯兰特色。

回族的孝道思想在一些家规庭训中也有反映。

湖南邵阳《马氏族谱之彬公庭训·

孝亲篇》指出:

“夫孝为百行之先,人一不孝,百行俱无可言,人一不孝,五刑无出其上,岂不可惧乎?

夫父母生养鞠育之恩,昊天罔极。

”因此,“父母在时,宜及时尽孝,承欢菽水,问视寝膳,不可始勤终怠,面奉心违,当效斑衣戏彩,以娱亲心。

……及父母亡时,宜哀尽其诚,遵遗言,毫莫违悖;

治丧事,竭尽全力。

”[12]四川《蔡氏家立功显名无不从此做起。

若根本有亏,即使特立富贵、名满乡国亦何足重?

”[12]

3.“尽孝”之道,

回族思想家认为,应从以下十方面尽孝:

“一要财帛敬父母,二要奉养父母亲,三要听顺父母话,四要父母愉快心,五与父母说话和气,六父母站着儿不坐,七与父母同行有礼,八不伤害父母之心,九不随意叫父母名,十在拜中求父母安康。

”[13](P134)上述十方面内容,又可概括为如下几项具体规定:

第一,父母在世时,要亲自侍奉父母。

第二,对父母说话要温和,不可高声大气,粗暴严厉;

对父母要谦虚,不可傲慢无礼。

第三,要顺从父母的合理意志,听父母的话。

第四,敬奉父母的生活费用要宽裕,不能以任何理由克扣父母的生活费用。

第五,不要做让父母焦虑、操心和受辱的事。

第六,做事要禀告父母,征求父母的意见,不得无视父母,独断专行。

第七,要早晚向父母请安,或经常看望父母。

第八,不要随意直呼父母的名字,也不要辱骂别人的父母,以免别人辱骂自己的父母。

第九,举凡饮食坐卧,不得先于父母。

第十,要在礼拜中为父母求安康。

(二)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本进行家庭孝道教育

1.以人为本的爱心

从古至今,孝道的内涵一直沿用。

传统看法认为,孝是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或长辈,即孔子所谓的“能养”,但是,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为政》)可以看出,仅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还不能说是尽了孝道,更重要的是子女有一种孝敬之心,没有孝敬之心,那么物质上的赡养就会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根本无法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孝养不只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关键是令父母身志愉悦,那些不顾父母之养的不孝行为是令人唾弃的,因为这些人不可能在身心方面真正孝养父母。

孝道要求主体在心理上有恭敬之心,要尽可能地顺从长辈的意志,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按照礼的要求侍奉父母,“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

为政》)即无违于礼。

在任何时候对父母都要侍之以礼,做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

纪孝行章》)孝必须贯穿于行为的始终,否则不能称其为孝。

孟子在其言论中对舜十分尊敬,认为舜是真正的大孝者,如“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

二是要继承父母的遗志,“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即要继承父母的遗志。

在孔子看来,孝道所要求的“事之以礼”是易于做到的,而继承父母的遗志有些难度,特别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杨伯峻先生指的是“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2.尽孝是中华美德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

历史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

儒家认为:

“孝为百行之冠!

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

”同时,“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人子扶老之义。

”所以,孝的道德观最初是调解长者与晚辈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与孝道紧密相连的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老人们最喜欢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四世同堂是幸福祥和的象征。

在以“孝道”为核心的中国家庭中,亲子双方表现出一种老人毫不保留地为子奉献,子女毫不自私地为父尽孝的美德"

父母把子女看作自己的再生,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和未来,因此,他们十分关心子女的生活和成长"

在他们看来,子女的孝顺是自己一生辛苦的报酬,是产业和技能传授应有的代价,所以,子女有责任全心全意地尊重他们,服从他们,奉养他们"

而作为子女来说,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道德上.法律上都必须尽赡养老人的责任,不能有丝毫马虎,否则将会不齿于人群,不容于天地。

3.孔子的孝道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

对父母进行规劝的时候,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最终即使父母错了仍要敬顺父母,不能违背父母而遂己愿。

子女对父母的孝是无条件的,但父母不能持此权利向子女要求漫无止境的义务,父母应该具有慈爱的品质。

孔子孝道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其丰富的内涵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在家国一体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文化十分崇尚家庭道德,把家庭关系的和睦看成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认为修身到位了,才能“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认为,如果把建立一个和谐家庭的伦理应用到国家中去,就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的国家,因而视家庭和谐为社会及国家和谐的基础。

(三)学校孝道教育为本进行家庭孝道教育

1.学校传道授业解“孝”

学校是每个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必经地,也是现代孝道教育的重要课堂,教师要对学校的每一个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做人成才教育,其中也必须包括孝道教育在内的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城市里,学校大多重视应试教育,而不注重学生的孝道及道德教育,推广孝道教育,学校自然首当其任"

学校是传播文化和文明的摇篮,若学校不重视孝道教育,学生没有孝心,社会道德也会随之下降,故学校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孝道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孝敬长辈的好习惯"

在课程教育中学校要使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要爱父母,关心体贴父母,理解父母。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提出“要爱你的妈妈”,这是苏联巴甫雷什中学长期悬挂的一条醒目的标语。

有人问该校校长、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悬挂:

“爱祖、!

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这类更响亮的标语"

这位教育家答道:

“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具体知识入手,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吗?

“爱祖国,爱人民是一种崇高的爱,但不从爱父母做起,是没有根基的"

要一点一滴培育感恩之心,感恩孝为先。

2.践行孝道教育

学校里的学生的父母很多都在外面打工,学生很少能与父母沟通和交流"

学校要建立学生和父母沟通的平台以方便他们与父母联系沟通,诸如可以设立亲情电话,方便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交流,这样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同时,老师要告诉学生正确的与父母沟通的说话语气,问候方式等,用孝心通话,让学生和父母关系更加融洽"

学校要树立好榜样,可以通过开会、广播和刊物等大力宣传在孝敬活动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风尚,达到以身边榜样的事迹教育、感化学生,树立典型,号召全体学生向他们学习,把孝道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践孝行,扬孝道,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塑造健全的人格大有益处.

3.社会引领孝道教育好风尚

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孝道文化是社会重要的黏合剂。

在城市,社区是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

要立足社区,广泛开展敬老助老道德教育,并与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在全社会树立敬老、养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社区应广泛开展孝道文化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诸如板报、宣传资料和讲座,宣传和树立尊老敬老、孝德高尚的先进典型,鼓励人们学习先进,使孝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践行。

广泛宣传孝文化,广泛宣传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使遵守孝道崇尚孝文化日益深入人心。

二、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单一

1.孝道教育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

回族传统家庭伦理思想是深受伊斯兰教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伦理,别是儒家纲常伦理学说双重影响而形成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

以“爱”和“敬”为主要道德规范的夫妇之伦,以“慈”与“孝”为主要内容的父子之伦,以“宽”与“忍”为核心的兄弟之伦。

作为调整回族家庭关系和封建孝道思想则有其明显的消极影响。

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进步。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社会基本组织形式。

在家庭成员中,伦理关系既是界定各成员关系的重要因素,又是体现各成员身份、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关系。

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状况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成员个人的幸福和家庭的美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进步。

2.孝道教育深受儒家传统影响

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把孝与仁联系起来,对孝观念作了哲理提升。

我们知道,“仁"

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就是爱人。

在孔子看来,仁不是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而是分别亲疏远近,爱有差等而以“亲亲为大"

,即要把爱父母、孝敬父母放在首位。

由此,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

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孝的地位,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

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孟子进一步强调:

“事亲,事之本也"

,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但是这时的“孝”略带有封建色彩,有一定的枷锁,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也有创伤。

3.家庭孝道教育途径单一

家庭孝道教育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有一定的局限性。

家长长时间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每个阶段及时更新学生的错误观念,加以积极引导。

倡导弘扬优秀文化,短时间内树立不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这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市场、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

1.市场经济对家庭孝道冲击市

市场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孝道观!

在封建社会,子女奉行的是父母至上的原则,为了赡养和报答自己的父母,子女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可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在经济利益的主导下,物质主义"

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

享乐主义滋长,利益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

子女在和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甚至可以不惜牺牲。

道德原则为代价.有些人连对父母的回报也要以能否获取利益来衡量!

另外,我们曾一度过度专注经济建设,忽视对良好传统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发扬。

2.西方价值观对孝道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西方的一些文化"

价值观念也渗透到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多元化的特点。

西方社会孩子和家长相处的某些模式和我国传统孝道文化精神是相悖的!

某些中学生对于西方的价值理念全盘接受,否定了中华民族原有的孝道文化,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的价值趋向日益突出。

(三)国家对孝道教育不够重视

1.孝道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对广大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孝道教育宣传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这一些青少年受到社会不良文化的熏陶,由不尊敬老人到虐待"

遗弃老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由于社会的转型,我国的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冲击和干扰,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定型,尤其在思想上表现出不成熟性和矛盾性!

他们自我意识较强,叛逆心理严重,而且自控能力较弱!

他们知道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知道孝顺父母的意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很难有毅力和决心将之付诸实践。

2.国家对孝道教育不够重视

国家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孝道教育的投入相对科学文化"

体育等学科的资较少,导致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不稳定。

素质不高!

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德育课教师非常缺少,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专职的德育课教师也没有,而把全校的德育课分配给兼职老师,认为德育课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德育课在学生中的声誉因而每况愈下。

据调查显示,2006学年度重庆市九龙坡区年任思品课教师300名左右,全部是兼课教师,有的是学校领导兼课,有的是班主任兼课,有的是其它学科教师兼课,最多的一人兼四个学科的教学!

教师们还分不清活动化教学的内涵是什么,也处理不好每一个活动环节的重难点,有的甚至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文课!

专职于德育工作的老师也因为工资待遇和职位升迁等原因不能全身自地投入德育教学"

科研和日常德育工作中,从而影响了德育学科的整体建设和德育实际效果。

三、民族地区家庭孝道教育方法的成因

1回族传统孝道的演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饱含着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的创造和无数先哲的思考与智慧。

回回民族和各民族一道为缔造祖国的历史、创造中华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