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685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要点Word下载.docx

16、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

17、以下(A)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B、家庭关系

C、地缘关系D、血缘关系

18、“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A、享乐主义B、权力主义C、悲观主义D、乐观主义

19、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B)阶段。

A、形式运算B、具体运算C、感知运算D、前运算

20、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A、心理上的矛盾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

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22、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

A、规模小B、人际关系密切C、存在长久D、综合性功能

23、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

24、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B)。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

25、下列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D)。

A、同事B、军人C、师生D、儿童游戏群体

26、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B)。

A、家庭的定义B、家庭结构C、家庭作用D、家庭类型

27、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28、管理学家(C)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A、泰罗B、法约尔C、麦格雷戈D、梅奥

29、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的管理思想属于(B)。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30、体现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A)。

31、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C)。

A、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B、能更快地实现社会效益

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D、能促进工作积极性

32、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C、农村发展为城市D、城乡协调发展

33、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最先提出的。

A、芝加哥学派B、纽约学派C、华盛顿学派D、哈佛大学学派

34、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或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帕森斯B、斯宾塞C、库利D、丁伯根

35、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B)。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36、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C)。

A、按人们的主要活动分类B、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

C、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D、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

37、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A)。

A、血缘和地缘关系B、血缘和业缘关系C、地缘和业缘关系D、人缘和地缘关系

38、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A)。

A、城市社区B、农村社区C、郊区D、城乡融合区

39、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中心的是(D)。

A、城市社区B、郊区C、城乡融合区D、农村社区

40、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C)。

A、超城市化B、逆城市化C、城市化D、过度城市化

41、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C)。

A、米德B、库利C、韦伯D、托马斯

42、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

A、肉体上消灭B、财产上全部消灭C、让其自生自灭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43、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

A、专业化的程度B、社会声望的高低C、职务D、报酬的高低

44、阶级的本质就是(B)。

A、压迫B、剥削C、掠夺D、强权

45、产生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人制的建立的是(A)。

A、阶级B、等级C、种姓D、阶层

46、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B)。

A、剩余产品B、私有制C、公有制D、封建制

47、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D)。

A、阶层B、等级C、种姓D、阶级

48、(D)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A、1954B、1949C、1960D、1956

49、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D)阶层。

A、农民阶层B、工人阶层C、小资产阶层D、知识分子阶层

50、整合作用是指(C)。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5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

52、社会制度之所以能被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名之曰(B)。

A、规则系统B、概念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

53、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C)。

A、概念系统B、组织系统C、规则系统D、设备系统

54、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C)。

A、组织系统B、规则系统C、实用设备D、象征性的设备

55、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被称为(D)。

A、制度化冲突B、制度化逃避C、制度化建设D、制度化优先

56、提出社会失范的是(C)。

A、罗斯B、默顿C、迪尔凯姆D、韦伯

57、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C)。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

5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B)。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遵从D、反叛

59、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的理论是(A)。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60、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C)。

A、消极的控制B、外在控制C、积极的控制D、非正式控制

61、“手段-目标”论认为,用新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是(C)。

A、创新B、逃避行为C、反叛D、形式主义

62、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A)。

A、社会失范论B、亚文化群体论C、标签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论

63、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C)。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困问题

64、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定义D、环境学定义

65、大规模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等严重失衡等现象,是(B)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A、人与环境的关系B、社会关系C、利益关系D、价值观念

66、劳动者在岗但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或人浮于事,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D)。

A、就业B、失业C、显性失业D、不充分就业

67、法定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劳动,取得报酬或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D)。

A、充分就业B、不充分就业C、隐性失业D、就业

68、劳动力找不到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这是(D)。

A、显性失业B、不充分就业C、隐性失业D、失业

69、劳动者在岗但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或人浮于事,这是属于(A)。

A、隐性失业B、显性失业C、就业D、充分就业

70、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为(B)。

A、绝对贫穷B、相对贫穷C、长期贫穷D、短期贫穷

71、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家庭可能陷入(C)状态。

A、相对贫穷B、个案贫穷C、长期贫穷D、短期贫穷

72、由个别原因造成的特殊的贫穷现象是指(A)。

A、个案贫穷B、集体贫穷C、相对贫穷D、绝对贫穷

73、社会工作是指(A)。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D、国家组织的社会工作

74、需经过申请与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B)。

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社区服务

75、医疗卫生、残疾康复、劳动就业等服务属于(B)。

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助D、志愿者服务

76、社会保险属于(C)。

A、社会救助B、社会福利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D、人身、人寿保险

77、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C)。

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经济保障

78、1948年,(D)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进入成熟阶段。

A、美国B、法国C、日本D、英国

79.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A)。

A、维持社会稳定B、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C、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D、保障无劳动能力者的生活安全

80、依社会工作的(D),社会工作分为个案、团体和社区工作。

A、对象B、定义C、发展的渊源D、方法

81、社会工作产生于(B)的西方社会。

A、19世纪30年代B、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D、20世纪90年代

82、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C)。

A、经济的发展B、物质文明的进步

C、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D、政府的足够重视

83、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A、生物有机体说B、生物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84、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是(A)的观点。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段说

85、世界文化发展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这是(A)观点。

A、文化类型说B、生物有机体说C、历史三段说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86、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

87、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D)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A、意识形态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经济基础

88、“……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

(A)

A、历史循环论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社会流动论

89、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C)。

A、个人流动B、代际流动C、垂直流动D、代内流动

90、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C)。

A、熊彼得B、帕累托C、索罗金D、米勒

91、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B)。

A、水平流动B、垂直流动C、代际流动D、代内流动

92、按流动(C)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流动。

A、方向B、参照物C、主体D、涵义

93、《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B)。

A、丁伯根B、托夫勒C、佩切伊D、贝尔

94、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C)

A、信息社会论B、社会趋同论C、依附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

95、社会趋同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B)

A、弗兰克B、丁伯根C、普雷毕什D、沃勒斯坦

96、“后工业社会”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A、贝尔B、弗兰克C、泰斯比特D、达伦道夫

97、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A)。

A、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综合国力越来越相似

C、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习俗、文化越来越相似

D、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相似

98、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

A、社会趋同论B、依附理论C、全球发展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

99、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A)

A、普雷毕什B、弗兰克C、沃勒斯坦D、丁伯根

100、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C)中的观点。

A、《人类的目标》B、《人类处在转折点》C、《增长的极限》D、《超越浪费的时代》

101、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D)的出版。

A、《后工业社会的来临》B、《今后200年》

C、《人类处在转折点》D、《未来社会学》

二、判断题无备考题,仅提供例题如下:

1、科层制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对)

2、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错)3、韦伯的阶层论从多维度对社会分层进行了研究。

4、阶级划分主要取决于领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

(错)

5、越轨就是犯罪。

6、越轨的界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文化、具体的情境中是不同的。

7、社会保险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失业保险等。

8、二十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区发展实践。

9、一个人在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代际流动。

10、最早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丁伯根。

三、问答题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⑴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⑵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①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②其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③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

④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⑤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①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②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

③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

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4.社会学的功能(意义):

⑴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使人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⑵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

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⑷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5.社会需要的涵义:

⑴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⑵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⑶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

6.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①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②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③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又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③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到生产发展资料。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他的理论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之一。

②马斯洛激励理论强调:

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其位置。

③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

㈠生理需要㈡安全需要㈢归属与爱的需要㈣自尊的需要㈤自我实现的需要。

④这五种需要的关系:

一是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是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

三是高级需要更能持久激励人。

四是可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

五是并非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可颠倒或超越。

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原因。

在微观分析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9.社会交往意义:

①人类离不开交往。

②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③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④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0.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⑴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⑵态度的类似性。

⑶双方距离的远近。

⑷交往的频率。

1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①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②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

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

③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④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12.社会化的内容:

⑴传授生活技能。

⑵教导社会规范。

⑶指点生活目标。

⑷提供角色人选。

13.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⑴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

⑵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也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14.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其特征是:

①初级社会群体是自然形成的。

②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③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④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这是初级群体最重要的特征。

⑤群体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

⑥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功能:

⑴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⑵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⑶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

⑷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15.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①在婚姻缔结过程中,仍存在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②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③独生子女问题;

④老人赡养问题;

⑤离婚问题。

16.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②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③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④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⑤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17.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⑴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

⑵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

⑶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

⑷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

⑸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

18.科层制的主要特征:

①内部分工且权力和责任明确。

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成员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而非企业所有者。

⑤组织内有严格规定和纪律并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成员间只是工作关系。

19.社区构成要素:

⑴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

⑵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

⑶共同的社会生活(本质特征)。

⑷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⑸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20.城市社区的特征:

⑴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高密度。

⑵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

⑶成员的异质性高。

⑷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⑸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

⑹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21.城市化的动力:

㈠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㈡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㈢城乡差别。

㈣城市的中心作用。

22.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㈠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

㈡城乡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

㈢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①实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

②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

③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

④农村城市化特别是农村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