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6873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GDP增速8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增速高于出口总额增速11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比重近九成,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水平。

——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三个下降”。

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1.9%;

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到0.47吨标准煤和18.7立方米,均为全国最低;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超额完成控制目标。

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增长。

——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实现“三个提高”。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4万元提高到3.63万元,增长12%;

最低工资标准从每月1100元提高到1320元,增长20%;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450元提高到510元,增长13.3%。

——文化建设实现“三个加快”。

文化影响力加快提升,深圳“十大观念”影响广泛,“迎风飘扬的旗”等原创精品唱响全国;

(下转A2版)

 

(紧接A1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市群众艺术馆及六区文化馆均成为国家一级馆,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量居国内大城市前列,公益性文化活动超过1万次;

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增长20.5%,占GDP比重8%,华强文化科技等十家文化领军企业平均增速超过30%。

——城市发展实现“三个跃升”。

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跃升,广深高铁、深圳北站、机场二跑道等建成启用,地铁运营里程由22公里增加到178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180万人次;

城市面貌实现跃升,全面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完成1608个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15000多栋建筑刷新改造和46项城市照明提升工程,涌现出深圳湾体育中心、大运中心等一批新地标;

人居环境质量实现跃升,新增绿道809公里,深圳湾公园等建成开放,公园总数达到789个,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23.5万吨,福田河、新洲河等干流水质明显改善。

一年来,我们立足打基础、谋长远,既抓好当年工作,又前瞻布局“十二五”及更长远发展;

突出抓创新、调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优布局、强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着力惠民生、促和谐,加强社会建设,在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深圳质量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大运会,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

办好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中央赋予深圳的光荣使命,是深圳对世界的郑重承诺。

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大运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和激励。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为大运会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保证。

深圳人民不辱使命,燃烧激情,挥洒汗水,团结拼搏,积极探索简约、创新、绿色、低碳的办会新路,奉献了一届青春活力的体育盛会和一场欢乐祥和的人文盛会,15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随队官员参加大运会,赛会规模和项目数量创历届之最,实现了“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谱写了大运会历史上新的辉煌篇章。

这是全市人民的骄傲,这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荣耀!

回顾大运筹办举办的1500多个日日夜夜,不仅唤起我们对大运奋斗历程的美好回忆,而且带给我们富有启示的理性思考。

在大运会举办过程中,我们突出创新创意、绿色低碳,强调开闭幕式回归体育、回归仪式,首创火炬虚拟传递,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有效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在创新大型赛事举办方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们突出价值提升,办赛事与办城市、惠民生相结合,推动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创新之城、青春时尚绿色之都的独特魅力。

我们突出简约简朴,场馆设施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实现了赛时保障、后续运营和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

我们突出全民参与,深入开展迎大运创文明活动,127万名志愿者服务大运,818座志愿者服务站遍布全市,市民自愿停驶机动车43万辆,展示了可贵的公民责任和良好的文明素质。

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无愧于历史。

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

大运会虽然闭幕,但大运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拓创新,奋勇前进!

(二)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统领,谋划新时期发展战略布局。

一是围绕主题主线,立足经济特区发展新定位、新使命,以深圳质量为核心理念,组织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战略举措。

二是加快制定82项专项规划,构建了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主体,以专项规划、各区规划和功能区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

三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对108项主要目标任务、85项指标、109项重点工程,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建立动态分类考核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使“十二五”宏伟蓝图早日成为现实。

(三)着眼于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有力地提升了深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投入运行,运算速度全球第四;

国家基因库挂牌成立,将为开发利用基因信息资源奠定基础。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基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34家,其中国家级20家。

三是全方位支持处于科技前沿的新型研究机构加快发展,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华大基因分别与国际水稻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光启研究院在超材料领域一年内申请国内专利和PCT国际专利超过1000件。

四是完善自主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加大创新投入,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0.6%。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新注册超材料、新能源国家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951家,超过“十一五”注册数总和;

创投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规模超过全国1/3。

中小板、创业板新上市企业分别占全国新增总量的1/10和1/8。

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启动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孔雀计划”,引进10个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

探索建设专业化、国际化特色学院,华大基因学院挂牌成立。

成功举办第十三届高交会和第十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四)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出台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及政策,与生物、互联网、新能源形成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体系。

启动建设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集聚区,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整合技术、资本、产业等要素资源,组建基因工程、超材料、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新材料等产学研资联盟,推进新兴产业协同创新。

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组织实施示范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TD-LTE规模试验启动,基因诊断和新能源汽车等开始规模化应用。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金融业资产规模、效益指标、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居全国前列,银行业利润增长26.1%,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2.8倍。

证券业资产、利润指标全国第一。

深交所新上市公司243家,IPO家数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中国资本市场学院启动建设。

保险业机构数量和资产总量居全国前列。

引进法人金融机构8家。

物流业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顺丰、怡亚通等领军物流企业迅速壮大,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球第四。

“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文化产业新业态特色凸显,华谊兄弟文化城落户深圳,欢乐海岸建成开业,华侨城集团进入全球旅游景区八强。

软件业务收入2250亿元,占全国的1/8。

三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黄金珠宝业产值超过全国七成,钟表出口总额占全国55%,服装品牌享誉全国。

完成710家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工业产品内销比重达到46.5%,提高3个百分点。

获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工作奖”一等奖。

四是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高端化。

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深超光电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5代线投产,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合资项目、腾讯深圳云计算数据中心奠基。

五是引资引智相结合,产业发展和创新引领并举,着力集聚优质高端资源。

引进大型总部企业9家。

与大唐集团、XX等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签约合作项目311项,意向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

与中科院、北大等22所院校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引进29项科技经贸人才合作项目。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一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财政投入8亿元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养老、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60万、1100万。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开工建设7.6万套保障性住房,相当于“十一五”开工总量,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归集人数居全国大城市第三。

二是建立价格调节专项资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300家平价农副产品流动商店投入运营。

三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财政教育支出188亿元,增长26.3%。

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办学正式签约,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有序推进。

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提升,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2.07万个,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稳步发展。

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社康中心就诊量达3230万人次,首诊率提高到38%。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运行,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儿童医院住院楼等重大卫生项目建设加快。

新增三甲医院5家,5个医学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精心组织纪念建党90周年等主题文化活动。

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钢琴协奏曲大赛。

关山月美术馆入选全国九大重点美术馆。

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达到160台,年借阅量超过110万册次。

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

文博会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深圳运动员在大运会、城运会等重大比赛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

社会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壹基金”落户深圳,举办首届中国·

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

志愿者之城建设全面启动。

连续第七次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00家,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

完善社会工作体系,社工服务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高。

推进积分入户工作,1万多名优秀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入户落户深圳。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安形势持续好转。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人口计生、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司法、外事、港澳、对台、侨务、气象、民防、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和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

(六)抓住办大运的历史机遇,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特区一体化扎实推进,市级政府投资的75.4%投向原特区外,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福田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增强,罗湖服务型经济加快发展,南山创新型城区建设全面推进,盐田现代化滨海城区特征愈益显著,宝安、龙岗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光明、坪山两大新型功能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龙华和大鹏功能新区设立,形成了定位明确、各具特色、协调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是以城市更新释放发展空间。

出台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探索城市发展单元综合开发模式,推动城市发展由依赖增量土地向存量土地二次开发转变,由单一功能开发向整体功能开发转变。

大冲村整体改造等24个城市更新项目开工。

三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丹平快速一期等道路竣工通车,深惠、水官等道路改造完成,打通33条断头路,取消梧桐山隧道和马田、水田收费站,结束了我市普通公路收费的历史。

新增、更新公交运力3493辆,新增公交专用道168公里。

原特区外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由81%提高至85%。

“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了广电播控平台与电信传输网络的对接。

四是强化城市资源能源保障。

岭澳核电三期、国家成品油深圳油库、西气东输二线深圳段、迭福LNG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南方电网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公明供水调蓄、清林径引水调蓄水源工程有序推进。

五是加大节能节水力度。

投放使用新能源汽车2288辆,累计达3035辆,实现碳减排2.4万吨,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市。

政府机关带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率先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动态能耗监测全覆盖。

全市节能建筑面积达到6088万平方米,建筑节能71.6万吨标准煤。

水资源消耗增长低于GDP增速7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节水型城市。

六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大气、水环境治理,完成80%的电厂机组低氮改造,全面推广国IV汽油;

新增258公里污水收集管道,龙岗河、观澜河治理力度加大。

通过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专家组评审。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运作的思路,建立市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调动金融资本,释放投资潜力。

组建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拓展市地铁集团和投资控股公司功能,增强国有企业投融资和发展能力,市属国有企业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是开展土地整备制度改革,加大存量土地开发投资力度,启动首期45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备,为特区未来发展腾出空间。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为我市通过先行先试破解用地约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实施第四轮财政体制改革,以集中财力办大事和调动区级政府积极性相结合为原则,下沉财权和事权,推动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

四是完善市级大部门体制改革,已批准建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完成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分类改革等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进展顺利。

五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引进外商投资项目2470项,合同利用外资增长30.5%。

华为、中兴、比亚迪等企业加快全球布局。

六是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深港跨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签署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开发等4个深港合作协议。

出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及管理办法,法定机构运作模式初步建立。

推动建立前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形成统筹前海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协调机制,前海先行先试特殊政策已报国家审批。

加快深莞惠一体化,启动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取消深惠、深莞边界8个收费站。

成立深汕特别合作区。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对口援疆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扎实推进省“双转移”和“双到”工作,在全省产业转移目标考评中名列前茅,深圳经济特区服务全国全省的作用更加突出。

(八)以务实创新效率为导向,着力提高政府工作质量。

一是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和人大各项决议,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监督,主动听取公众对公共政策的意见建议。

加强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办理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是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对重点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督办,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主要行政事项的实时监督和市区街道三级联网监察,市级机关审批事项提前办结率达99.7%。

三是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简化办事程序,建立跨部门协同办理机制。

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大幅精简。

四是创新服务方式,市行政服务大厅推出行政审批电话预约服务和延时服务。

企业注册逐步实现即来即办。

积极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深圳政府在线”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蝉联第一。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不懈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向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土地、资源、环境等内部约束加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还不平衡,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三是快速城市化积累的各种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城市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

四是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针对性亟需增强;

五是行政服务质量和效能尚需提升,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加大力度。

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认真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2012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创新发展、提升质量的关键年,是攻坚克难、转型升级的奋斗年,是开放合作、外溢发展的加速年。

我们要准确把握今年工作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十分严峻复杂,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我国经济社会在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立足当前,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增长;

更要增强机遇意识,着眼长远,把加快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在转型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在克难中求进。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中央和省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的宝贵机遇,弘扬大运精神,想干、敢干、快干、会干,把创新发展、深圳质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更加注重追求质量、改善民生、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改革创新、外溢发展,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4.25%和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

上述目标,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了与“十二五”规划的有机衔接,是在转型升级中追求更高发展质量的目标,是富有挑战、积极进取的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顽强拼搏才能实现。

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围绕主题主线,优化发展,在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上体现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实施结构性、差异化政策,从产业、财政、土地和环保等方面,引导资源更多地投向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和社会建设等领域。

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抓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是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

全面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以自主创新引领深圳未来发展。

进一步加大投入,市财政支持技术创新和吸引人才支出增长20.5%。

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深圳,加快建设国家基因库,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继续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新增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组织实施50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一些前沿和新兴领域取得突破。

二是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

继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完善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支撑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价值创造良性互动。

做实做好创投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加快发展,完善信用担保、融资租赁和科技保险,助推创新型企业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组织开展创新成果应用推广计划,新增20个以上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

主动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引进跨国公司、国际研究机构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打造国际化创新中心。

深入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实现深港两地研发设施、检测平台等创新资源合作共享。

加快高新区转型升级,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办好第十四届高交会。

三是引进培育更多创新人才。

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深入实施“孔雀计划”,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力争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0个以上,支持各类人才在深创新创业。

提高深圳大学和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加快建设特色学院,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育创新人才和多层次技能人才。

继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增加人才公寓供应量,为1万名人才提供实物租售,为10万名人才提供租房货币补贴。

(二)坚持调结构,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面落实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政策,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7%。

推进XX国际总部、海信南方总部等项目落地,加快建设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比亚迪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阿里巴巴国际运营总部等高端产业项目,华星光电项目实现达产,引进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项目。

力争大沙河创新走廊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在落实用地、提升功能、引进项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落实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强化经济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功能。

推进金融创新,集聚金融资源,打造全国金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中心。

加强与香港金融业合作,积极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促进物流业向国际化、高端化、低碳化发展,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物流业态。

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

做强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业。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完善扶持政策,引进大型总部企业10家以上。

三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把握好力度、步骤和节奏,坚持产业升级与转移合作相结合,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淘汰落后产能与引入新兴项目相结合,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新设5亿元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

鼓励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向总部型经济发展。

完成2000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的不停产转型。

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推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

加快社区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促进新兴产业、高端项目落地,引导社区经济向更高经济形态转变。

(三)坚持扩内需,保持经济协调稳定增长

一是积极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