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70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6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docx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5题--文言阅读理解选择题

1.【2018广东省广州市】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

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3)C

【解析】本文写景时所抒发的情感是迁客骚人的情感,而非自己的情感。

所表达的观点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对的是“以物喜,以己悲”,并不是“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C项理解和分析错误,所以答案选C。

范仲淹将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并不是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

《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要从对作者的认知入手

  文言文最难的莫过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年代久远、而且满篇的大道理,想要翻译过来真的很难。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如从作者的风格上入手,这样也能找到规律。

  比如:

儒家思想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因此,一旦遇到这类题不知道怎么回答时,可以尝试着往儒家思想上靠,也许就能另辟蹊径,找到解题思路。

  再比如:

法家思想以依法治国为核心,遇到这类题,就围绕着严刑峻法、依法而治的中心思想即可。

  如果一点解题思路没有,不妨先从作者的写作风格、流派等方面考虑,也许能为文言文阅读开辟新的思路。

  第二,从选材上寻找规律

  很多文言文阅读都是从《XX传》中节选的文章,所以很多题材都围绕着廉吏、忠臣、义士等展开的,当然也有一些故事,比如:

传统美德、相夫教子、官场风云等等,找到这些规律,加之写作风格、流派等,一篇文章基本上能懂十之五六。

  第三,耐下心来多读几遍

  很多文言文阅读材料既无作者可循,又无法理解题意,当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又没有任何解题方法的时候,不妨尝试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过,在正式的考试中要把握好时间,千万不要耽搁太多时间,如果实在读不懂就暂时搁置。

【分析】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2.【2018广东省】

(一)《送东阳马生序》(10分)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答案】8.D

【解析】D项,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分析理解错误,是凸显生活的艰辛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选文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

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

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

百里求师,恭谨小心。

虽遇叱咄,终有所获。

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

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

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

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

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

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

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文言文的阅读题在中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后的文言文阅读不管是从题量还是难度上来预测,题量还会加大,难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因为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层面与理解能力,如果在掌握了大量的实词与虚词的基础之上,自由发挥能力并不是很大,相对来说拿分还是很容易的,占比大,拿分容易,所以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不应该在实词虚词的理解这个环节上丢分,或者多丢分。

3.【2018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三、古诗文阅读(12~15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6~19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18分)

(二)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1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水声,寻得小石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

B.第2段特写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之间,游鱼形象丰满灵动,体现游鱼怡然自得的同时,也侧面凸显潭水的空明澄激,二者各尽其妙。

C.第4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顿感悠闲宁静,直接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D.作者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道的忧伤悲凉之情。

【答案】15.C

【解析】C项,第4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触景生情,“忧”从心生,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的孤寂忧伤悲凉之情。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

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

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

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

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

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课外拓展】柳宗元来自一个世代做官的名门望族。

由于父亲四处做官,柳宗元从小便跟着父亲接触社会、增长见识,甚至还经历过藩镇割据的战乱。

等到他成年参加科举考试,和倒霉的韩愈不同,他是一考就中,21岁就中了进士。

可惜父亲不久便去世了,柳宗元回到家乡为父亲守孝三年后,24岁开始做官,一路青云直上,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广泛,对当时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时的唐朝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斗争。

所谓藩镇,原本是朝廷把边疆地区划分为一块块的区域,交给节度使来管理,以保卫中原地区的安全。

但安史之乱后,这些节度使们不但不想着保卫朝廷,反而频频作乱,妄图自立为王,使国家陷入分裂的危机。

永贞革新▲

“宦官专权”,指的是皇帝不信任当时的将军,把保卫皇宫的部队掌控权交给了在身边伺候自己的宦官们,宦官有了军权便逐渐膨胀起来,甚至会为了抢夺权力杀死皇帝。

至于朋党斗争,指的是唐朝的大臣相互抱团,一门心思钻研自己的前途,为了升官不惜残害别的大臣,导致朝堂上一片乌烟瘴气,几乎没有人替老百姓着想。

面对这样危机的局面,新皇帝唐顺宗即位,改年号为永贞,重用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进行改革变法,史称“永贞革新”。

然而,顺宗身体不好,改革派又急于求成,内外压力过大,唐顺宗甚至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

宪宗登基后,立刻将参与永贞革新的一干人等杀的杀,贬的贬,革新宣告失败,只维持180多天。

4.【2018广西桂林市】

四、古诗文阅读(18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12分)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①刻露:

鲜明地显露。

②本:

根据。

③上:

皇上。

④刺史:

即作者。

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答案】15.D

【解析】D项,“醉翁亭”是根据作者的别号来命名的,“丰乐亭”的命名是因为百姓丰收,生活安乐,作者希望用此名来让百姓懂得,这是皇帝勤政爱民,没有战事的恩德。

乙选文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

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

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

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

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参考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5.【2018广西贺州市】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10——12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

记。

②扶风,歧山:

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

③占:

占卜。

④有年:

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⑤乙卯:

古代用干支纪日。

乙卯:

农历四月初二。

甲子:

农历四月十一日。

丁卯:

农历四月十四日。

⑥忭:

高兴,快乐。

12.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答案】12.D

【解析】试题分析: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错误,应为“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者醉在两处:

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民同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白话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

“五天不下雨可以吗?

”他们回答说:

‘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

”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

”他们回答说:

“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

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

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

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

歌词说的是:

“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

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

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

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

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

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6.【2018广西柳州市】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小题6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应有邪?

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