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7222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屏边县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6.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

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

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

文中作者认为(  )

A.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

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C.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

D.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7.“□□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  )

A.中书B.尚书C.门下D.内阁

8.1958年9月,阿登纳与戴高乐进行首次会晤。

两人的会谈公报宣布:

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强调“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

该公报(  )

①揭开法德和解的序幕    ②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③为欧洲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④强调法德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9.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宪政的破产——从<

袁氏当国>

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

”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

A.三权分立B.责任内阁制C.总统制D.民主共和制

10.1920年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在访俄报告中写道:

接待我的主人属于“中农”,占他们村的大多数,革命前他有8英亩土地……现在他至少拥有85英亩的田地。

而这些以前都是地主的。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解决土地问题是赢得内战的原因之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苏维埃政权的存在以农民阶级为基础

D.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加剧双方不信任

1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誓词表明孙中山(  )

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③不贪恋总统职位④追求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2.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4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

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

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

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

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

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

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

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

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

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

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

其设想是否可行?

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

就此阐述你的理解。

 

14.(23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材料一这种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

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摘编自于语和《〈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当今国王和丹麦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王位继承)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

……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

——(英)《王位继承法》(1701年)

材料三美国宪法修正案摘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四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

1988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

1993年宪法修正案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

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编自《宪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

(1)材料一中的“他们”属于哪一社会阶层?

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中心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位继承法》在英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美国民主的发展趋势。

(4)材料四所述内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综合材料三、四,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谈谈你对中美两国修宪的认识。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材料(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

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

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

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与他人。

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

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

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

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

“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

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

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

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

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

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认识。

D项中“称帝”应是君主专制的体现,其余三项符合史实。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16—17世纪英国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掠夺了大量贵金属,大量黄金白银的流入,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人工资开始大幅上升。

3.【答案】C

【解析】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并不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故A项错误;

中共已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以后,而材料强调的是遵义会议以后,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

”可知毛泽东虽然什么领导职务也没担任但依然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没有考虑个人得失,故C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主要强调的是毛泽东的重要贡献,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理解。

根据所学可知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

而A项说的正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5.【答案】D

【解析】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后开放上海,故①正确;

中国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疑虑这是西方所欢迎的,故②错误;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故③错误;

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解放还不够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容易受到人们的反对,难以使得试点顺利进行,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故A项正确;

B项中“广泛地影响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C项中“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受到国人的欢迎”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D项中“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中书省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与题中“定谋画、出政令”不符,故B项错误;

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门下省的审查、封驳权,故C项错误;

内阁只有票拟权,是内侍机构,与题中“宰相之府…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法德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往的敌意”“法德合作是欧洲建设的基础”可以得出②③正确;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公布了“舒曼计划”,建议把德国与法国的煤炭与钢铁生产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德法共同的超国家机构来管理两国相关行业的生产,由此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还揭开了法德和解的序幕法德和解的序幕,故①错误;

“用一个声音说话”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抓住题中关键信息“量身定做”可判定此约法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而颁布的,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颁布命令,须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由此限制了袁世凯,故B项正确;

总统制下,总统权力大,不能发挥“枷锁”作用,故C项错误;

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都不能充分限制袁世凯,故A、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接待我的主人属于‘中农’,占他们村的大多数,革命前他有8英亩土地……现在他至少拥有85英亩的田地。

而这些以前都是地主的”可知俄国革命前后农民拥有的土地数量变化显著,归根于布尔什维克政权采取的土地政策被农民接受,促使内战向着有利于布尔什维克政权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

苏俄内战时期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没有着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是以无产阶级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故C项错误;

意识形态的差异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①可从题干中的“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体现,②无从体现,③④可由题干中的“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体现,故C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

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

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

“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13.【答案】

(1)态度:

敌视(或否定)。

依据:

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

因素:

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

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

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2)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理由:

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

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

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

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

设想:

不可行。

说明:

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

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

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

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

(3)理解:

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

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作者把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等人称为逆匪,可以判断;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概括。

从材料“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可知,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

“取才之涂(途)太隘”说明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

“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

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说明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2)第一小问,“目前巨衅”的时间是在庚子年,即1900年,且“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说明源于义和团运动,故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中一也、二也、三也内容概括;

第三小问其设想是否可行性可以从列强结成同盟以及俄、日早有侵华野心等角度分析。

(3)对日记既要认识其史料价值,也要认识到带有作者主观色彩。

14.【答案】

(1)阶层:

平民。

意义:

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量刑定罪有章可循;

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体现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

(2)内容:

王位继承须经贵族院和平民院(议会)的同意;

英王必须依法行政。

作用:

进一步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

为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法律基础。

(3)趋势一:

民主权利扩大。

获得宗教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

选举权逐步突破种族、性别、年龄的限制。

趋势二:

民主发展体现渐进性。

公民获得民主权利历经近200年。

(4)特征: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认识: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实行法治的前提。

(若答“法治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亦可)②宪法应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以适应法治的需要。

(若答“宪法应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也可)

(1)第一小问阶层,根据材料一中“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可知其指的是平民阶层;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和“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这三句话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中“(王位继承)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

……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的相关信息分析即可;

第二小问作用,从对国王权力限制的角度以及从对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民众获得宗教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

选举权逐步突破种族、性别、年龄的限制”等相关信息,从民主权利的范围进行分析即可;

根据材料三中“宪法修正案经历的时间由1791年至1971年”这一时间信息,从其民主发展过程分析即可。

(4)第一小问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四中“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可反映出其时代特征为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思想解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三、四中,中美两国都进行了修宪运动这一信息,可从宪法应与时俱进的角度分析即可,根据材料三、四中体现出的国家对法律十分重视这一信息,可从宪法在国家中的地位角度分析即可。

15.【答案】

(1)地主“占有”并可以买卖、出租农奴,同时也对农奴负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

农奴要无偿地为地主劳作或“提交一定的费用”等;

国家基本不干预地主与农奴之间的事务。

(2)理解:

上述谈话不完全符合史实,可能只是部分人对农奴解放的一种期望。

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

但因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并受到了村社的束缚。

(1)从材料中“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等信息分析地主与农奴的基本关系;

从“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分析国家与农奴、地主的基本关系。

(2)材料信息有夸大之处。

联系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变化等知识回答。

16.【答案】

(1)变化:

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

原因:

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

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

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2)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解析】第

(1)问由材料中“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到“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可以概括出一般市民对战争的看法。

由材料“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等可以概括出看法转变的原因。

(2)问,可以从整体角度和局部(某一国家)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17.【答案】

(1)取信于民;

爱护百姓;

节俭财物;

无夺农时;

实行德治。

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

(2)制定法律;

实施法治;

追求正义(公平)。

城邦制衰落;

民主政治的弊端。

(3)法治与德治并举。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

第一问考查孔子的治国主张,把握“仁”、“德治”,结合当时诸侯争霸的局势可知其不适合时代的需要。

第二问把握材料二中的“正义”、“法律”等即可,背景则可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之死把握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和城邦制的衰败。

第三问结合二位思想家的主张和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