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744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校之位。

在变科举。

而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对“变官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破格提拔维新变法人士 

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载汰冗员

变革政治制度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5.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6.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7.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的是( 

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 

竭力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

奏请聘任伊藤博文为顾问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8.康有为说: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

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

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

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9.戊戌新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主要表现在

维新派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

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 

京师设立大学堂

10.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①②③⑤ 

①③⑤ 

②③④⑤

11.“在改革过程中特别需要在现存体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团结大多数人群……使改革过程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震动减少到最低程度。

”百日维新中与上述原则相抵触的措施有( 

①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②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

③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④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

12.戊戍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13.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 

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③ 

①②③④

1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15.下列有关康有为成立保国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与民族危机加剧有关

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团体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

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侵略权益?

与前者相比,为什么说它更具危害性?

(3)结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做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

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

材料二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中国人能近代化吗?

能赶上西洋人吗?

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

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则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

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

——以上材料均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和“伟大的方案”的基本特点。

(2)与材料一“伟大的方案”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进步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

18.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

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

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

“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

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

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

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

(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分析】强学会是得到了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地方要员的支持,但他们倾向于维新派,并不是守旧官僚的代表,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维新运动的兴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答案】A

【解析】【分析】从百日维新内容上看:

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因此选A。

【点评】中国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国社会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前提下,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只能采取改良的办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失败具有必然性,这也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行不通的。

3.【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就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而言①②③④表述均是正确的,符合历史史实,故答案选A项。

【点评】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的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

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②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③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④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⑤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⑦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性。

就本题而言,考查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4.【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ABD项是C项的具体措施,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变官制”的准确理解。

5.【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前期的理论宣传方面维新派积极宣传开国会、定宪法,行民权,但在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放弃了这一主张其原因在于维新派希望在并无实权的皇帝的领导下推行变法,故他们向封建势力作了妥协,答案选D。

【点评】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②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③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6.【答案】C

【解析】【分析】A项错误,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主导地位很快的失去;

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

C项近代化主要指经济领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理性化,对比近代化概念,C项最佳;

D项错误,儒家思想并不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

【点评】近代化主要指经济领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理性化,注意把握近代化史观。

7.【答案】D

【解析】【分析】A、B、C三项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D项“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反映的是革命性。

8.【答案】D

【解析】【分析】从材料“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力图将西方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以便在策略上减少变法的阻力,实质上反映了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的软弱性、妥协性,故D项正确,B项错误;

AC项是表面现象,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引文,理解是关键。

9.【答案】A

【解析】【分析】维新派的政治愿望就是参政,实行民主政治,变法内容规定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其参政,B项未被采纳,C项经济上的措施,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项有于西学传播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故正确选项为A。

【点评】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

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

这些措施有利新政的推行、资产阶级获取参政权力等。

10.【答案】A

【解析】【分析】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特征来看,③项是必选,只须①②④⑤,而①⑤在头尾的频次是一样,据分析京师大学堂主要是培养人材,排除⑤,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既要对百日维新的内容的熟悉掌握,也须对措施所产生的作用的理解。

进而分析选项特征,采用排除法,快速选出正确选项。

1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直接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使矛盾激化。

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不会触及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综上,B项正确;

A、C、D三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所反映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历史现象的理解。

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103天,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

赫德的“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有利的佐证改革进度超出了正常幅度,急于求成,故选A;

变法涉及面较广并不是变法失败的原因所在,也是不是题干材料所强调的,B项排除;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C项描述的是变法的意义,且说法错误,故排除C;

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题干并未涉及,D项排除。

正确选项为A项。

【点评】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结果不同的原因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代背景不同

⑴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力量相对不足。

⑵西方大国正在加紧侵略中国,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⑴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垄断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⑵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

发展程度不同

⑴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⑵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

改革力量大小

⑴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

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

⑵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积极倒幕。

⑴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⑵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勇气。

专制统治力量

封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封建专制统治力量异常强大

改革进程

⑴在旧政权被推翻,新政权建立后发布了一系列措施。

⑵新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⑴变法者手中无实权。

⑵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

13.【答案】D

【解析】【分析】戊戌变法兴起于19世纪末,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获得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故①②③④都是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D正确。

【点评】戊戌变法可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分析异同点,考查综合比较分析能力。

14.【答案】C

【解析】【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5.【答案】C

【解析】【分析】保国会是资产阶级政治团体,不是“革命”性质的团体。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取消清政府严格控制的行商制度,实行自由贸易。

(2)取得了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权益。

因为后者可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生产、销售商品,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掠夺更加方便。

(3)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解析】【分析】本题以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为主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题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必仍照向例”“均听其便”,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

(2)题要注意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的差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更具危害性的原因。

第(3)题要结合时代背景,抓住关键词“手段”来回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7.【答案】

(1)历史特征: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时代;

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方案。

基本特点:

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

(2)进步之处:

提出越早越快接受近代文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说明:

确立君主立宪体制;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

推行文明开化,实现文化转型;

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解析】【分析】第

(1)问“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可以结合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来回答;

而“伟大的方案”的基本特点可依据材料“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得出。

(2)问从材料“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则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可以提取出进步之处:

积极向西方学习、尽快尽早地接受近代文化就能使中国富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可以考虑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导致的影响来回答即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全面认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8.【答案】

(1)观念:

全民教育。

背景:

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举措:

兴学堂;

办报刊;

立学会。

作用:

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

孕育民主革命力量;

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

(3)关系:

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观念,据材料一“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得出全民教育;

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瓜分危机。

(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中“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材料二“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得出兴学堂,据材料一“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得出办报刊,据材料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得出立学会;

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中“读书人无不喜阅”得出宣传维新思想,据材料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得出孕育民主革命力量,据材料二“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得出扩大政治参与。

(3)据材料一得出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据材料二得出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结合所学,从相互促进的角度回答即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