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758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敬老院对联Word格式.docx

  3.此次活动主要由学生参与,爱心人士也可到场参加活动。

  篇二:

旬阳县中心敬老院宣传短片文案

  旬阳县老年公寓宣传短片文案

  和于自然养于太极寄于温情享于亲善

  一、引言

  旬阳县老年公寓——

  我们的服务宗旨:

敬老从心开始,助老从我做起

  我们将运用多种形式,建立健全服务周到、安全保障的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二、以孝为先,文化引领(和乐篇)

  “享盛世洪福其人高寿,得太极真谛吾乡多贤”,这是位于城关镇党家坝社区旬阳县老年公寓“松鹤园”的对联。

它和S形入院路边的“二十四孝”的汉白玉雕像一起,构成了旬阳县老年公寓的独特的靓丽文化风景线——“孝”文化。

  旬阳县老年公寓以弘扬传统的“孝道”为核心,在文化建设方面,角角落落,方方面面营造并落实“尊老敬老”的文化主题。

他们在楼道,台阶处设置醒目的提示语,让入住的老人倍觉温馨。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只是设计者们的匠心,而最让入住老人觉得温情的是这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为了丰富老人的文娱生活,老年公寓成立了文娱小组,从刚开始组建的10人左右发展到现在60多人,完全由老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每天中午9:

00集体唱红歌,下午5:

00在小广场打鼓奏乐、扭秧歌、跳广场舞。

老年公寓还利用项目资金成功举办了观景台一日游,庆中秋集体宴会,庆重阳大型文

  艺演出等系列活动。

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让入住老人安享晚年的温情时光。

(小游戏)

  三、以人为本,配置科学(和美篇)

  旬阳县老年公寓,俯瞰旬河,背倚莲花山。

远离城市的喧嚣,静听四季的更替。

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是休闲养老的幸福家园。

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设计床位300张,工程造价约2500万元。

目前已入住170人。

二期工程预计2014年初可投入使用。

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宗旨,按照小户型、单元楼模式设计,单户面积约42平方米,设有客厅、卧室、卫生间、阳台、小厨房,提供24小时热水,地暖供热,空调,电视,电话,网络,棋牌娱乐,图书阅览,词曲歌赋,琴棋绘画,医疗保健,户外健身等全方位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老年公寓还设置了监控室,实现公共区域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每位老人的房间,有呼叫器,连接到主控台,值班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老人的需求,并及时处理。

  在配套设施上,老年公寓不光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还做到了让老年人“老有所为”,入住老人当中不乏能工巧匠,老年公寓专门开辟场地,提供材料,让他们或编织竹筐竹篓,或飞针走线织就绣品;

闲暇时间,包包饺子,打扫卫生,帮别人理理发,舒活了筋骨,愉悦了精神,老人乐在其中,乐其所为。

  四、以和为贵,服务优质(和谐篇)

  “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

  样做的。

  1、争取资金,保障得力。

  旬阳县老年公寓实行半福利式的公寓化供养方式,为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离退休干部提供养护、康复、托管于一体的养老服务。

为了公寓的正常运营,我们在水、电、道路、网络、电视、室内物品等方面进行了购置和完善。

  在解决资金问题上,老年公寓采取四个一的方式,即本级财政支付一部分、争取上级扶持一部分、向社会求助一部分、入住老人自己负担一部分。

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办好公寓,使老人们在生活上、环境上、安全上都有了保障,不但缓解了我县养老的压力,更为构建和谐旬阳献出了一份力量。

  2、传递爱心,服务细微。

  老年公寓的领导们常和院民们提及的一句话就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他们以营造和谐为核心,不仅期望为银龄人士建造一个良好纯养老居所,并力求让每一位居住者都享受如同家乡般的亲切居住感受。

力求为中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养老生活,以无忧的完善配套,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为前提,让渴望高品质、充实、快乐、健康养老生活的银龄人士齐聚一堂,彼此在养老公寓互助关怀。

  服务人员从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问候,每一把搀扶,每一次细致入微的服务做起,把满盈盈的爱传递下去。

  每月农历十五,寿宴厅内,欢歌笑语,当月过生日的老人齐聚一堂,吃着寿桃、寿面,端上工作人员敬上的美酒,尽情享受着集体

  生日的愉悦。

该院贾院长表示:

“入住的孤寡老人,好多在入院前已经很久没有过生日了,许多老人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每当看到老人们个个开心的样子,我们内心就感到无比地欣慰。

通过这样的小活动,不仅能使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还能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

2013年10月13日一大早,由旬阳县民政局、县老龄工作办公室主办,旬阳县老年公寓、旬阳县中心敬老院、旬阳县老教协会承办的2013年重阳节文艺表演“让老年人生活充满阳光”在中心敬老院隆重上演。

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和170位老人一起观看节目,热热闹闹的为老人们庆祝节日。

表演结束后,敬老院还给每位老人送上了装有牛奶、饼干、菊花、冰糖的“大礼包”,并组织老人们聚餐,使老人们在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里度过自己的节日。

  如果只是一个个特殊的日子尊老爱老孝老敬老,也不足为奇。

老年公寓的每一位员工都很清楚:

坚守平凡,用爱心、细心、耐心服务永远。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他们把入住老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看在眼里,操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厨房里的师傅们记得哪位老人不吃饺子,不吃辣椒,哪位老人吃肉食需要炖到几成?

?

餐厅管理人员细心记下每位老人每一餐的用餐情况,来观察老人的身体状况;

哪位老人的指甲长了,头发长了,衣服脏了,情绪低落了?

他们都会及时送去关爱。

  “以心交换心,用爱博得爱”,彭元华老先生是在老年公寓刚建

  成的时候入住的,他是这里优质服务的体验者,受益者。

临终时,他把自己生前所做的研究,最后的美好时光全留在了这里。

活动室里,有他的,这是老年公寓出资为他结集出版的。

活动室里,还有彭元华的奖杯(),用彭老师自己的话讲:

这里就是我的家,从这里走,我是安心的。

  3、凝心聚力,情暖夕阳

  为了进一步弘扬敬老爱老的民族传统,老年公寓和县城内的所有学校及其它爱心组织共联共建,将老年公寓建成敬老爱老教育基地。

学校组织孩子们定期到院内义务劳动、爱心捐助、和老人互动。

通过开展一系列助老活动,让老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旬阳县消防大队的官兵们来了,定期到敬老院打扫院内卫生、整理院内物品、冲洗敬老院大院。

每次去敬老院,大队官兵还会陪老人们说说话聊聊天,询问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情况,听老人们讲述自己的快乐和伤心,并给老人们讲一些部队训练、生活和灭火中的趣闻异事。

重阳节前夕,消防大队特组织官兵走进敬老院,在教育官兵“尊敬老人、孝顺父母、学会感恩”的同时,也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带去了温暖、欢乐。

  三幼的孩子们也来了,他们用自己的小手牵起了爷爷奶奶的手,一起走上舞台,把笑声分享给别人,把快乐留给了自己。

  更多的爱心人士来了,他们与老人心手相牵,让这里安静却不孤寂,祥和却不落寞。

在爱的阳光下,和谐温暖。

  五、结语

  篇三:

适合小孩写的春联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

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

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

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

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

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

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

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

  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

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

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

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横批:

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福临门第喜气洋洋横批:

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

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

  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

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横批:

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

  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

辞旧迎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横批:

春风化雨

  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

人心欢畅

  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

形势喜人

  壮丽山河多异彩文明国度遍高风横批:

  财连亨通步步高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

迎春接福

  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

喜气盈门

  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

  大地歌唤彩云满园春关不住横批:

春色满园

  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横批:

欢度佳节

  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横批:

年年有余

  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

合家欢乐

  共享锦绣年华相伴健康天使横批:

福如东海

  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

  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

新春大吉

  大顺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

  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

财源不断

  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

心想事成

  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

四季平安

  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

福喜盈门

  内外平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进横批:

  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横批:

  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横批:

吉祥如意

  创大业千秋昌盛展宏图再就辉煌横批:

大展宏图

五福临门

  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横批:

民泰国安

  精耕细作丰收岁勤俭持家有余年横批:

国强富民

  发愤图强兴大业勤劳致富建小康横批:

科技致富

  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横批:

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

好事临门

  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横批:

  和顺门第增百福合家欢乐纳千祥横批:

  冬去山川齐秀丽喜来桃里共芬芳横批:

新年大吉篇二:

写春联

  写春联

  杨庄小学六年级:

仲洋

  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都准备贴春联了。

现在,外面卖的春联大多数是印刷的,手写的不多了。

春节前,有一天爸爸上街,妈妈对爸爸说:

“今天你上街买几副春联带回来。

”我说:

“爸爸,放寒假前吴老师号召我们书法小组同学去敬老院写春联,回家也要给家里写春联的,可我担心写不好,让人家笑话。

你能不能带几张大红纸给我试着写写”爸爸说:

“好啊,我多买几张纸给你练一练,顺便替你奶奶家也写了。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接下来几天,我试着写了一些春联,爷爷夸我写得不错,我还替隔壁张阿姨家也写了呢。

  最让我难忘的是吴老师带我们去敬老院写春联。

按照预先约定,腊月二十九那天,教书法的吴老师带我们书法小组几个字写得较好的同学一起去给敬老院写春联,送春联。

一进敬老院大门,就看到那里已经准备好了厚厚的一沓春联纸,一张长桌上放着几瓶墨汁和大红纸。

我来到一张桌前前座下。

我拿起裁纸刀,刷刷裁好几张春联纸。

我想:

好好写。

今天,我一定要写出最漂亮的字来。

首先,我写了一副“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

一位老爷爷看了看我写的春联,非常喜欢,问我:

“小朋友,你学书法多久了?

“快三年了。

”老爷爷很高兴地对我说:

“写得真不错!

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不多了,你能把这副春联送给我,把它贴在我的门上吗?

”我很高兴有人喜欢我写的字,就愉快地把这副春联贴在了老爷爷住的那间屋子门上了。

  过了一会儿,来看我们写春联的人越来越多了,有几位不是敬老院的阿姨、叔叔也来看我们写春联。

他们看了我写的春联,觉得写得这么好,很了不起,纷纷和我邀请我也帮他们写几副春联,说是带回家给自己的孩子看看,顺便教育自家小孩练好字。

不一会儿,我就送出了七八副吉祥如意的春联。

  这时,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大概有八、九十岁了。

他说他当年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是他写的,如今老了,眼也花了,但还是想在春节自己编春联,写春联。

于是,我们把笔和纸递给他老人家,让他也尽尽兴。

老爷爷拿起笔,颤颤巍巍的手有点不听使唤,但在他的面前红纸上,还是落下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赢得在场所有人一片热烈的掌声,老爷爷觉得好开心啊!

  时间过得真快,活动很快就结束了,我一共写下了了近十副春联。

受到了大家的称赞,我的心里乐滋滋的。

盼望着明年春节再去为人家写更多的春联。

篇三:

故乡情之对联的那些事儿

  故乡情之对联的那些事儿------尧山玉美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不错的,中国人过年贴对联,那是一种传统文化。

也是一种独有的文化基因。

它和中国旗袍,中国瓷器,中国书法,中国京剧?

等一样为中国所独有。

它和西方人吃饭使用刀叉一样自然。

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春节,有春节就会有对联。

  从时间来看,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传说秦朝时候,人们门口挂的是桃木刻的符,大家知

  道,画符念咒是中国人赶鬼驱魔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年“据说是一种吃人的怪兽。

所以过年必挂“桃符“。

一年到头,那符也挂旧了,就必须换一个。

所以诗人就说”总把新桃换旧符“。

  如果孩子戏周,他写的是“新开周岁蹒珊步“,“初启此生浩荡云“。

亲人去世,他写的是“日落西山常见面”,“水流东海不回头“。

当然,能写的不止这些。

我只能简单介绍了。

各行业也有自己的对联,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机智自信。

如杀猪的,他这样写道: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既形象又杀气腾腾。

剃头的,他这样写道:

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卖药的,他谦虚地说: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照这样推理,卖棺材的就可以这样说:

但愿世间人长寿,何妨此木烂成灰。

  “诗,言志也“。

人们用对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心声而己。

上自皇帝,下到百姓,爱写对联,爱看对联。

明太祖朱元璋就喜欢给大臣送对联,以示宠幸。

康熙皇帝写的那个“福“字,至今还被人们反复印出来,流行天下。

人们对书法家的对联更是追捧。

据说书圣王羲之家的对联老是被人偷走。

他只好在门上贴着: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

这下没人偷了。

第二天,他加了几个字,成为这样的:

祸不单行昨夜行。

福无双至今日至。

从前的人对文化是崇拜的。

而“老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受到人们尊崇。

中国人在香堂上方挂的牌子上写道:

天地君亲师。

那时,写对联要请先生。

礼物丰厚。

态度毕恭毕敬。

  传说有一个人,三代不识字,但对文化很崇拜。

他也重礼请先生写字。

先生写了两个字:

竹苞。

他高高兴兴地拿回去贴了。

后来有一个稍有知识的人解释说,这是骂你。

拆开念就是“个个草包“。

没文化不可怕。

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

  大多数先生还是好的。

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王先生,请他写的人太多了。

全村几百户人家,他根本忙不过来哦。

人们要么请其他的老师写,要么让自己的小孩子写,虽然难看,聊胜于无。

于是过年时,各位字体都有了。

有庄重典雅之作,亦有小儿涂鸦。

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到县里请书法家写来。

那时对联,纯手工制作,自有一种独有的墨香。

我父亲仅有初中文化,他没有练过书法。

严格来说,他的字很难恭维。

但在大多数没文化的人堆里,也算是“鹤立鸡群了“。

乡亲们在王老先生那里没排到队,就退而求其次,到我家来了。

所以我家过年,也是人山人海。

父亲耐心极好。

亲自裁纸,一家一家完成。

有的人会买一包烟,或拿一瓶墨汁来。

有的人什么都不拿。

我很小就帮忙,把父亲写好的对联摊在地上凉干。

再一家一家收好,用一根稻草捆好。

  后来我上了高等学校,算是一个“文化人“了。

不知什么时候,父亲悄悄让给我来写了。

乡亲们更喜欢我写的字。

父亲像一个过时的明星,没有人“追捧“了。

而我“风华正茂“,人们看着更顺眼吧。

父亲退居二线了,他打下手,裁好纸。

再把我写好的字放在地下凉干。

好像一个演员,从主角变成跑龙套的了。

想起来,这也是人生的悲哀。

我当时没想这么多。

拿起笔来,当仁不让。

龙飞凤舞。

挥洒自如。

其实我没练过字。

我的字很难看的。

跟杨有才老兄比,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但“山上无虎,猴子充霸王。

有些“老虎“拒绝写字了。

他们要打麻将。

  写对联其实是很辛苦的。

是义务劳动。

只是我们家人善良,不忍心拒绝别人。

在腊月,天气那么冷。

我呵着冻红的手,一张张写着。

从早站到晚。

脚都痛了。

有四五天是忙的。

到了大年三十,还是有人拿来。

我是马不停蹄。

父亲看我忙不过来,他会帮忙写一点小的对联。

如”鸡鸭成群“,“六畜兴旺“,“开门大吉“,“出行大利“之类。

有一个叫“王兴助“的伯伯,他到我家指定叫我写。

也就是说,指定不要我父亲写。

我又一次感到了人老了的悲哀。

父亲似乎无所谓。

他继续做我助手。

母亲是没读过书的人。

但特别尊重文化。

如果扫地,看到有字的纸,她会捡起来。

这是对文化的敬畏。

我写字,她支持。

倒一杯开水,让我暖手。

又让我穿暖鞋。

盛好饭端在手上。

对来人也是招呼吃饭喝茶。

“写对联“成了我每年为乡亲们服务的差事。

有几个本村的老师己拒绝写对联了。

这使我的任务更重了。

我依然乐此不疲。

  走在村里,看到人家贴着我写的对联,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然而九十年代后期,我明显轻松了。

几乎没人叫我写了。

原来市场上各种对联如潮水般涌来了。

它们制作精美。

有各种祝福图案。

纸质也好。

适合现代楼房张贴:

又长,又宽。

还金壁辉煌。

我就知道,手写对联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了。

乡亲们己不需要

  我为他们服务了。

一如当年父亲被我所取代一样。

我感到“失落“,“悲哀“?

一言难尽。

原来叫我写对联的人都老了。

现在是年轻人当家。

这一代人很早都出了门,基本上初中没念就出门了。

在外面摸爬滚打,如今小有成就。

大多数人买了车,有了房。

大家都扬眉吐气了。

既然用钱就可以买到一切需要的东西,又何必低三下四请读书人写什么对联?

你读书人又能挣几个钱?

做老师这么多年,明显感到好学的人越来越少了。

厕所里总有学生偷偷地烧书。

这使我想起母亲,当年她对我的一字一纸都视为珍宝啊。

她是一个没读书的人。

对文化很敬畏的。

  社会在进步。

大家都买对联。

花花绿绿的,喜气洋洋的。

内容也都千篇一律,都鼓吹赶快发财,日进黄金百斗。

如“财如红日腾腾起,钱似春水滾滚来“。

不错。

中国人以前穷怕了,追求财富是无可厚非的。

但像这样赤裸裸的鼓吹,总觉得有些怪味。

没有人会在小院门上写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了。

统一的印制的对联气势汹汹地占领了大江南北。

从前,是低三下四请文化人写对联,现在是扬眉吐气地买对联。

文化人有什么了不起?

文化能当饭吃吗?

但我总觉得这其中少了点什么。

反正闻起来,再也没有书香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