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7670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3.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历史观的唯心主义

霍布斯的机械论:

霍布斯力图运用他的机械唯物主义来解释人。

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19世纪末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20世纪的物理学危机

马赫主义(经验批判主义)

原子内部有结构(是可分的)---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

(3)恩格斯对物质观的说明

恩格斯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的缺陷指出:

“原子决不能看作简单的东西或者甚而看作已知的最小的物质粒子。

”他提出哲学所说的“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列宁对物质观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理解物质概念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区分不同含义的“物质”概念;

具体物质形态意义上的物质含义

如,桌子,钢笔,书等

物质形态共同本质意义上的物质含义

如,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是一个世界观意义上的哲学

念,与自然科学的同类概念不同

2)哲学的物质概念具有普遍性,物质概念最简单也最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通过可感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抽象出物质的一般概念。

5.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把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具体物质形态中的“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共性。

在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坚持了“客观实在”这一物质的“永恒特性”。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含义:

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所发生的变化,发展和过程的概括

运动的本质:

一般的变化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反对唯心主义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一切皆变,无物长住。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反对形而上学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的三种形式:

a.相对于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

b.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c.相对于质变而言。

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

a.相对静止的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相对静止是人类认识的必要条件。

c.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a.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

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

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b.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

空间的三维性表现为两种情形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C.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2)时间、空间的特性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四、意识:

物质世界的最高产物

1、意识的起源(意识从何而来)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是物质世界演变进化的结果,自从有了人类,才出现了意识。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动物进化的过程

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不仅是自然的生理过程,更重要的是社会因素的作用,即意识产生的过程中劳动(及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b.劳动促进了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

c.劳动和语言使猿脑变成人脑,并使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日趋完善。

2意识的本质(如何理解意识)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即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即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外部世界

首先,意识现象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引起的,客观物质世界是人的意识的对象和源泉

其次,不仅正确的思想、观念、理论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错误的也来自客观世界

最后,现代信息论也对意识内容的客观性作了进一步的证明。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即意识不同于客观事物本身,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不能把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同客观事物的“原型”混同;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近似的甚至是歪曲的反映;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反映者的认识会有差别,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刃之与利”的关系。

因此,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意义所在)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1、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能够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活动。

2、发挥意识能动性所遵循的条件。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必须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3)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不同哲学派别

(1)二元论

(2)旧的一元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元论)

(3)多元论

(4)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2.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已为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驱散了“神创论”的迷雾,填补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鸿沟”,证明了人类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的产物,社会与自然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

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宏观领域宇宙空间到处是物质世界,没有上帝居住的天堂微观领域

生命世界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杜林说:

“世界统一于存在”

(2)物质世界的统一具有多样性、差异性

多中寓一,异中有同

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六、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联系

1.如何理解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人们有目的考察探索客观对象的活动也是实践活动。

总之,除了纯粹的生理本能活动和意识活动以外,人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

(2)实践诸要素的构成关系

(3)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

•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实践的基本形式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既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

•劳动实践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劳动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2)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分化

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

人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使猿的躯体变成了人的躯体,劳动把动物合群性的本能变成了人的社会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

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变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也通过实践活动相互交织,实现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

3)实践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分化

实践不仅造成了人,而且造成了人的主观世界。

不仅使人的大脑发展起来,而且造成了人的认识世界,造成了人的认识的源泉。

人的意识的产生都得益于人类实践。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内涵

“联系”就是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的哲学范畴。

(2)联系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自在的和自为的客观性)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其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再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现实中的“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无节制浪费”、“无计划生育”等都是无视联系客观性的表现,其结果必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联系的多样性的表现

v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v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联系具有条件性

3)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a.理论意义(对科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b.实践意义

普遍联系的学说是开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本质是新陈代谢

 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准

首先,判断和识别新旧事物不能只以出现时间上的先后为依据。

其次,判断新旧事物也不能以其外在形式和现象上是否新奇为依据。

再次,识别新旧事物还不能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

最后,判别新旧事物还不能以一时发展的快慢为标志。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首先,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出现、成长的。

其次,新生事物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适应于当前和未来的条件,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再次,新生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和吸收了旧事物中有益的东西,并且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最后,社会领域中的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还在于新生事物总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它代表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必然得到人民的支持。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

(1)区分逻辑矛盾与辨证矛盾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理解辨证矛盾把握的三个原则

a.对立面是构成矛盾的基本要素。

b.对立的两个相反的方面必须是相互规定中的存在。

c.矛盾是一种关系范畴,不是实体。

(2)矛盾的基本属性

a.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对立双方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的趋势

其一,同一性是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其二,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

其三,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

b.矛盾的斗争性

---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和相互否定的属性。

斗争性的具体表现:

其一,相互区别

其二,相互排斥

其三,相互克服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首先,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其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单纯的一个方面不能构成矛盾。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   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它把矛盾双方联系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

b.使矛盾双方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c.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其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在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性促使事物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矛盾得以展开;

b.在质变的过程中,斗争性促使事物双方突破原有的限度,造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不甚深刻的认识与深刻的认识既斗争又统一,是推动思想前进的动力.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斗争又统一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既斗争又统一的结果。

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割裂开来

最后,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4)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部矛盾:

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又对立又同一的关系。

外部矛盾:

一事物同它事物的又同一又斗争的关系。

a.内因及其作用

b.外因及其作用

c.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d.方法论意义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绝对性,矛盾的共性。

它包含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性质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的普遍性:

指矛盾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现象和过程中。

第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第二,每一事物发展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矛盾性质的普遍性:

指同类事物中具有同样性的矛盾。

方法论意义

b.矛盾的特殊性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

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根据,也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和基础。

首先,矛盾的性质是复杂的

每一个事物及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侧面都各有自身的特殊性

其次,矛盾的地位是复杂的

一个复杂事物的多种矛盾力量发展不平衡,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正确处理矛盾的特殊性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防止“一点论”和“均衡论”

再次,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复杂多样的

克服同归于尽融合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在:

首先,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

  

其次,共性和个性相互依存。

最后,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表现为两种情况:

第一,从范围上看。

第二,从发展来看。

第一,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第三,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四,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质量互变规律

(1)事物的质、量、度

a.质是一事物成为他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第一,质是客观的。

(质与事物直接同一)第二,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第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b.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

c.度是事物保持特定质的数量界限要注意适度的原则,掌握分寸,“过犹不及”。

(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含义:

a.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

b.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化质变是超出度的界限,是根本性质的变化,因而又称飞跃、突变

区别

首先,从形式上区别。

其次,从内容上区别

3)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态,它表明事物或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或是处于显著变动的状态;

其次,二者又具有密切的联系:

它们是相互依赖

第一,质变依赖于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注意:

量变影响质变的方向

第二,量变也依赖于质变(新的量变依赖于新的质变)

它们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第一,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二,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它们是相互转化的

----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4)量变质变的形式:

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

如甲醚与乙醇的分子结构式不同。

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爆发式飞跃,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战争等。

二是非爆发式飞跃,如物种的演变、猿到人的转化、人们世界观的改变等。

事物的质变采取什么样的飞跃形式,取决于事物的性质及其所处的条件。

实现祖国统一,我们主张和平统一,即采取非爆发式飞跃的形式来实现,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一旦台独势力的活动超出一定的度或外国势力插手干涉,我们就不得不采取武力的形式,即通过爆发式飞跃的形式来实现祖国的统一。

(5)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5.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a.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是它自身而非它物的方面,此时,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b.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促使它转化为它无的方面,此时,事物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中。

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在生物有机体中,遗传是肯定方面,变异则是否定方面;

同化是肯定方面,异化则是否定方面

(2)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a.掌握辨证否定观的精神实质,对一切事物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要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

也不要不加分析的否定一切

b.掌握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结合的事物发展方向,坚持坚定的原则和灵活的策略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特点: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

必然性;

稳定性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二、认识、尊重、利用规律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2)充分发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意义

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发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的哲学理论。

它不仅是辨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认识论的历史发展。

1、古代认识论

2、近代基础主义认识论

3、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

二、实践与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

认识主体有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和人类主体等不同的层次。

(2)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受动性的基本特征。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发生、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实践活动;

人不可能脱离实践而从外界直接获得认识、知识。

(即行先于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给人类不断提出许多新的课题需要解决;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类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认识成果的运用也是在实践中进行的;

实践还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a.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