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77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docx

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讲义附加题

文言文断句、填空与简答

[典例演示]

(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3题。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 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

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

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

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答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实甫”在句中充当主语,与上文的“青莲”相对应,前面应断开。

“彼拾遗者”同样在句中充当主语,前面应断开。

“仅博……而已”语意完整,意为“只是博得几首早朝诗罢了”,因此其前应断开。

“而已”是句末语气助词,后面应断开。

“悲歌慷慨”与“苦不胜述”的主语均为“余”,两者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故中间应断开。

[参考答案] 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________》,其中男女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答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王实甫《西厢记》的节选,据此很快就能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西厢记 张珙 崔莺莺

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

答:

                                    

                                    

                                    

[答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从文中所写杜甫的遭遇来看,作者认为杜甫虽然才华横溢,但生平不得志。

言下之意是自己虽有一番本领,却毫无用武之地。

可见,“古今人”的“相及”指的是二人都有才华不得施展的苦闷。

[参考答案] 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参考译文]

我在卧龙山的山顶读书,常常在风雨昏暗之时,就大呼杜甫的名字。

唉,唐代凭借诗赋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像李、杜这样的人却不能考取进士;元代凭借曲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但迄今为人们所称道的像王实甫这样的人,始终不能考取进士。

然而李白凭借《清平调》三首诗歌受到唐明皇的宠遇,王实甫为花拖所赏识而在当世荣耀一时;而杜拾遗见了皇帝一次后仕途就受阻,只是博得几首早朝诗罢了,我对此都是慷慨悲歌,苦于不能一一叙述。

为此抄录他的三首诗歌,从中看到我们两人相同的际遇,(虽然)时代不同走的路(却)一样。

谁说古今之人没有关联呢?

[答题要领]

所给文段是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性语段,内容涉及文学评论方面。

读这个语段,需要快读、细读、精读。

所给文段表意相对完整,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因此先要抓住这个中心话题,再看议论构成:

依据和结论。

有时结论在前,依据在后;有时依据在前,结论在后;还有时只说依据,文中无结论性文字,但是结论在题干中已给出。

1.文言断句

(1)读懂是关键。

首先要通读并领会整段文意(上面已说)。

其次是聚焦于画线句子,看看它与上下文的联系,看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在读懂的基础上借助于一些语言标志,如找出标志性的虚词,像“矣”“哉”“耶”等是句末助词,“夫”“且夫”“而况”等是句首标志词。

再找里面的对偶句、顶真句。

注意文言文中善用四字句。

这里特别强调抓谓语。

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由关键性名词围绕谓语组合而成。

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性。

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停顿。

(2)断句题无论断几处,其难点仅有一两处,只要突破这一两个难点,肯定能拿满分。

突破这些难点并不难,只要稍微联系一下上下文,再结合语段中心即可。

如2015年江苏卷附加题中的断句题,其难点在于第二个“言”的归属问题,是“以成一家言”还是“以成一家”?

联系语段中心,它是王丹麓编订的《今世说》的特点,且是序言节选,故不大可能是“自别一家”的。

做断句题时更要注意两个细节:

一是看清要断的句数,不要多断或少断,更不要在答卷上涂改,涂改多了,阅卷老师不能准确辨认,最好先在试卷上预断,再誊抄到答卷上去;二是断句后再通读一遍,可以借助语感或语法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

2.文学文化常识

(1)文学文化常识范围大多出自苏教必修1~5册,以及《〈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等选修教材,平时要多加留心。

(2)该题与积累有关。

如果平时没有积累,考试时是很难想起来的。

因此,如果不会,不要硬想,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3)答案书写要正确,尤其是人名、地名、篇名,不可随意写成其他的同音字。

3.文章理解概括

这道题无论要求如何变化,答案均来自文段中,关键是分层和找准关键词语。

分层要细致,关键词语要找准。

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是用自己的语言还是文段中的语言。

如果题干不明示,最好用自己的话加文中的词回答。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如果那个词语很“文言”,最好换成今天同义的词语,或者干脆转译过来。

[巩固练习]

一、(2019·南京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骆宾王年方弱冠,时__徐__敬__业__据__扬__州__而__反__宾__王__陷__于__贼__庭__其__时__书__檄__皆__宾__王__之__词__也__每__与__朝__廷__文__字__极__数__伪__周__天__后__览__之,至“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初微笑之,及见“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乃不悦,曰:

“宰相因何失如此之人!

”盖有遗才之恨。

(选自王谠《唐语林》,有删改)

答案:

时徐敬业据扬州而反/宾王陷于贼庭/其时书檄皆宾王之词也/每与朝廷文字/极数伪周/天后览之

2.“初唐四杰”除了骆宾王,其他三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填人名)

答案: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3.材料中“天后”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不超过8个字)

答:

                                    

答案:

大度、惜才。

[参考译文]

骆宾王刚满20岁,当时徐敬业占据扬州而造反,骆宾王沦落到叛军手里,那时候的讨伐檄文都出自骆宾王之手。

每一次向朝廷发檄文,都极力列举伪周的罪状,武则天浏览檄文,当看到“这女人不愿意忍让别人,利用妖媚的方法偏偏能迷惑君主”,刚开始武则天对此微微一笑,等看到“高宗坟上的黄土还没有干透(指唐高宗刚去世不久),年幼丧父的皇子在哪里”,武则天这才不高兴,说:

“宰相为什么没有得到这样的一个人呢?

”大概是为漏掉这样一个人才而感到遗憾。

二、阅读材料,完成4~6题。

4.用“/”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__子__之__说__传__先__王__之__道__论__圣__人__之__言__以__宣__告__人__若__辩__其__辞__则__恐__人__怀__其__文__忘__其__直__以__文__害__用__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详细分析:

回答本题,可借助“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对称的句式,先断开三处,再根据有提示作用的连词“若”“则”,断开另外两处,剩下的一处,可以根据句意作出判断。

答案: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5.先秦散文分两类:

一类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________散文,一类是包括《左传》在内的________散文。

详细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而《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答案:

诸子 历史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墨子学说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详细分析:

此段文字主要针对“社会上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谈看法,从“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中理解可知。

文中论及墨子的学说“其言多不辩”。

另外,根据“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也不难概括。

答案:

重实用而不重文采

[参考译文]

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

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

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

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

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

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广泛地告知人们;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

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

三、阅读材料,完成7~9题。

7.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

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以来,皆__以__其__学__取__士__利__禄__之__途__一__开__为__其__学__者__以__为__进__趋__富__贵__而__已__其__言__有__失__犹__奉__而__不__敢__稍__违__之__其__得__亦__不__知__其__所__以__为__得__也__斯__固__数__百__年__以__来__学__者__之__陋__习__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详细分析:

兼顾前后文内容,借助语言标识,从易断处入手,材料中的“而已”“犹”“也”“斯”在句末或句首,可以断开三处,“之”“其”相连,可以断开一处,其他可由文意确定。

答案:

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8.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

答:

________ ________

详细分析: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

答案:

程颢 程颐

9.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详细分析:

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明确答案的信息区间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分号前后各一点,抓住关键句“实于古人精深之旨”“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翻译“修己立德”“践行其所言”即可形成答案。

答案:

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

四、阅读材料,完成10~12题。

10.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

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要是未备。

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

《左__氏》情__韵__并__美__文__彩__照__耀__至__先__秦__战__国__更__加__疏__纵__汉__人__敛__之__稍__归__劲__质__惟__子__长__集__其__大__成。

唐人宗汉多峭硬。

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

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

(节选自刘大櫆《论文偶记》)

详细分析:

画线句中有《左传》、先秦战国、汉人和子长几个关键词,且多四字句,根据这一特点,并借助“惟”,结合文章的理解可作准确的断句。

答案:

《左氏》情韵并美/文彩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

11.刘大櫆与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详细分析: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同时又被尊为“桐城三祖”。

答案:

方苞(方灵皋、方凤九) 姚鼐(姚姬传、姚梦谷、姚惜抱)

1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

(不超过10个字)

答:

                                    

详细分析:

整体理解材料的意思,文中多次提及“虚字详备”的效果和重要性,如“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但并未否认实字的重要,所以作者的观点是要恰当运用实字虚字。

答案:

写文章要恰当运用实字虚字。

[参考译文]

上古时代,文字刚产生,实字多,虚字少。

《尚书》中的作品,文字十分简朴古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文法还不完备。

到孔子的时候,虚字已经详细而完备,于是写文章的人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神气形态全部表现出来。

《左传》的情致和韵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

到了先秦战国时代,就更加疏荡恣肆。

汉朝人有所收敛,逐渐走向了劲健质实,只有司马迁能集其大成。

唐朝人效法汉人,大多数趋于峭拔硬挺。

宋朝人宗法秦人,学到了秦人文章疏荡恣肆的一面,但却有失于浑厚丰赡,情气韵味也显得有些淡薄。

写文章必须虚字用得充分而后方能使神情姿态全部显现出来,怎么可以随便节省减损呢?

如此看来,枝蔓舒展软弱无力,缺少古人那种厚重的情气。

五、阅读材料,完成13~15题。

13.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寄吴中曲论良是。

“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

如__必__按__字__摸__声__即__有__窒__滞__迸__拽__之__苦__恐__不__能__成__句__矣__弟__虽__郡__住__一__岁__不__再__谒__有__司__异__地__同__心__惟__与__儿__辈__时__作__磻____溪__之__想。

(选自汤显祖《答吕姜山》)

详细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矣”“惟”等关键词并结合文意即可断句。

答案:

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之想。

14.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并称为“________”。

《牡丹亭》塑造了________(填姓名)这一反抗封建礼教、为爱出生入死的不朽艺术形象。

详细分析:

解答此题需要多读多记。

答案:

临川四梦(或“玉茗堂旧梦”) 杜丽娘

15.用原文的词句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12字。

答:

                                    

                                    

详细分析:

此题关键在于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第三句是主旨句。

答案:

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参考译文]

寄信到吴中讨论什么才是戏曲中的好的和对的。

“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这话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凡是我们作文应该以意、趣、神、色作为主要着眼点,这四个方面做到了,才去考虑好的词曲的调供使用,那时能够把九宫四声都面面俱到吗?

如果刻意按着字去揣摩声韵,就会有阻塞不畅、分散拖拉的窘状,恐怕不能写出好的句子。

我虽然就住在当地,已经有一年没有去拜访官吏了。

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却有一样的想法,只想时而和年轻人一起畅想。

名著阅读

[典例演示]

(2019·高考江苏卷)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坂桥上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吓退曹兵,然后迅速拆断桥梁,以阻追兵,可见张飞十分勇猛,又很有智谋。

B.《家》中,许倩如倡导女子剪发,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还以梅的遭遇来激发琴拒绝包办婚姻,鼓励琴做一个跟着时代走的新女性。

C.《狂人日记》中,狂人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最后喊出“救救孩子”,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D.《欧也妮·葛朗台》中,夏尔在父亲破产自杀后,不愿拖累心上人安奈特而写了分手信给她,这一良善之举让偷看信件的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他。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经过生死搏斗最终将大马林鱼残骸拖回港口,有游客把它当成了鲨鱼骨,这一误会让小说结尾更加意味深长。

[答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的能力。

A项,“很有智谋”错误,张飞拆断桥梁,表明心中胆怯,结果引来追兵。

D项,“这一良善之举让偷看信件的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他”错误,原文是说欧也妮偷看信件后,得知夏尔和安奈特分手,这使她燃起了爱情的希望。

[参考答案] AD

2.简答题

(1)《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一回中,群芳行令,宝钗摇得牡丹签,上云“任是无情也动人”。

请结合小说概括宝钗的“动人”之处。

答:

                                    

                                    

                                    

(2)《茶馆》第三幕,在得知来到茶馆的“老的不像样子了”的人是秦仲义时,王利发对他说:

“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

”这里的“大改良”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王利发什么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容貌妍丽,行止娴静;才能出众,处事得体;善解人意,关怀他人。

(2)“大改良”指的是茶馆将被小刘麻子、沈处长等霸占。

这句话表达了王利发与茶馆及老友诀别时的悲愤。

[答题要领]

名著阅读题范围明确,题型固定,江苏卷近几年在此考点命题相当稳定与成熟。

不过,应稍稍关注一下其命题趋势,就是无论是多选题还是简答题,考查的内容越来越细,所以绝不能依靠简单地看一下名著概括或影视作品。

因此,我们必须要顺应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哪怕复习多么紧张,也要读一点名著,这是应对此类命题越来越细节化的不二法门。

更何况读名著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愉悦身心,一举多得。

多项选择题往往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两项,其错误项往往有两种类型:

一是细节型,即考查跟名著的人物、情节有关的某个或某些细节,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核实;二是理解型,即考查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点等相关需要理解的内容。

作排除时应关注这两点。

简答题是名著阅读题得分的关键。

其命题主要有:

①常识简答,②情节复述,③人物概述。

其中②③是重点。

②情节复述:

重在要素完整,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及人物关系、关键细节,都要在答案中体现。

另外,像时间、地点及情节的转折等因素也不可忽视。

③人物概述:

重在身份、性格(心态)、经历、结局几个要点,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或心理、人物对另一人物的情感态度,一定要准确定位,全面列举。

另外,像人物间的比较题要注意比较角度(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人物经历、遭遇命运、外在形象等);简述人物时注意人物描写手法,如言行或心理描写等。

无论是哪一类简答题,答案都要完整而不讲究详细。

如果觉得很陌生,那就赶紧往后做,不要耽误时间,考场上一分一秒都很重要。

[巩固练习]

一、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哈姆莱特》讲述了克狄劳斯谋害了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莱特为此向叔叔复仇。

B.《茶馆》中,通过描述老林、老陈两个逃兵合计娶一个老婆的荒诞现象,说明了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妇女不愿意嫁给当兵的。

C.《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首尾呼应:

开端是小男孩曼诺林在黎明时分送圣地亚哥出海;结尾是圣地亚哥扛着工具回来,小男孩再来看他。

D.《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金钱对人的腐蚀和摧残。

E.《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

详细分析:

选BE。

B项,“说明了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妇女不愿意嫁给当兵的”错误,这说明社会的贫困,更体现出世风日下。

E项,徐庶和司马徽的位置应对调。

2.简答题

(1)《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湘云、袭人劝说宝玉,宝玉听了大觉逆耳,并称赞林黛玉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

他们跟宝玉说了什么混账话?

黛玉听到宝玉的表白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具体说明原因。

答:

                                    

                                    

(2)“改良!

改良!

越改越凉,冰凉!

”这是《茶馆》中谁的台词,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答:

                                    

                                    

详细分析:

(1)本题考查《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经典的一段,关键要熟悉故事情节,并且要关注情节的细节,不要因为细节的出入而失分。

如黛玉心里又喜又惊又悲又叹的原因就是一个易忽视的细节。

(2)“改良!

改良!

越改越凉,冰凉!

”这是《茶馆》中裕泰茶馆的伙计李三的一句经典台词,道出了普通百姓对改良主义的切身感受。

改良主义者没有从根本上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改良主义的不彻底性使百姓刚刚沸腾的热血又逐渐冷却下来。

在这里老舍先生巧用谐音,借李三之口道出了当时下层人民的心声。

当然,还有李三对茶馆老板王利发的不满。

概括时应结合作品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力求回答全面。

答案:

(1)叫他走仕途经济之路。

所喜,果然是个知己;所惊,不避嫌疑称赞;所悲,父母早逝,无人做主;所叹,你我为知己,自己有病,无缘长久。

(2)李三。

一是对政治不满。

政治的改良没有让社会好转,反而让百姓的生活越变越差。

二是对王利发不满。

茶馆改良致使活儿增多,但王利发既不涨工资也不添人,李三不痛快。

二、名著阅读题

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王熙凤设“调包计”定下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后,黛玉无意中从紫鹃处得知了消息,从此一病不起。

绝望之中的黛玉亲手将代表她纯真爱情的诗帕焚毁,切断一切与所爱的人的关联。

B.《边城》中,翠翠在顺顺家的吊脚楼上看到了王乡绅妻女,她们既是来看赛船的,也是来看傩送的,王乡绅家打算用碾坊作为嫁妆。

C.《茶馆》的语言既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比如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这句话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D.《呐喊》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