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799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docx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docx

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到非农产业,流向收入水平高或预期收入高的部门。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四个方面。

一是乡镇企业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渠道。

从1998年到200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并于2006年达到亿人。

二是农民向城镇转移。

我国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积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有效地吸引了部分农民向城镇转移。

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亿。

三是农村异地转移和跨区域流动。

随着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逐步放开,部分农民纷纷外出就业,劳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四是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农业就业空间。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吸引农民由产中向产前、产后转移,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出路。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流向分布:

省内城市和东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高额工资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调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有%的人在省内城市打工,其中在省城打工的占%,在省内其他城市打工的占%。

此外,分别有%、%和%的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打工。

与2005年相比,到环渤海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到长三角地区、闽东南地区打工的人员比重分别下降了和个百分点。

  行业选择:

劳动密集型产业

  外出务工劳动力受文化水平和技能的限制,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这些行业所需技术不高、投资少、风险少,比较适合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耐劳的农村打工者。

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业较为集中的行业及其所占比重分别为:

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在以上四个行业就业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重为%。

除上述行业外,2006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比重较高的行业还有:

机械制造业%、商务服务业6%、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4%等。

  就业途径:

亲友介绍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

根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2007年的一项调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所找到的工作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的占%。

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或老板招募、劳务市场、招聘会、报纸等媒体找到工作,分别占%、%、%、%、%和%。

  务工模式:

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

  长期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大概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

“摆钟式”流动,即农民外出务工以年为周期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往来;

“兼业式”流动,即农村劳动力利益农闲时间季节性地外出打工。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的调查,常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率平均为%,其中东部的劳动力转移率最高。

这表明转入非农产业的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已经有接近40%的属于常年在外从事非农业。

举家外出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平均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举家外出率最低,而西部地区举家外出率最高,外出劳动力中的三分之一已经实现了举家外出。

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就业兼业性减弱;

由“候鸟式”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转移稳定性增强;

由城乡间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逐渐增多。

  发展规模:

外出务工队伍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效率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就业压力迅速增大,这些都构成了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直接动因。

近几年,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外出从业时间不断增加。

根据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

目前农村有亿剩余劳动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供给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另外,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发展,也对劳动力将持续产生较大需求,对农民外出务工产生巨大拉力。

我国耕地资源少,承载农业劳动力有限,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巨大推力;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城市现代文明的呼唤,也对农民进程就业具有巨大引力。

这预示着农民工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着矛盾

  现行土地制度既有经济功能,也有保障功能。

尽管目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有所减缓,甚至在许多农民中存在农业生产的消极懈怠性,但土地经济功能的减弱并没有因此削弱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土地的保障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地的流转和集中,从而制约了土地经济功能效率的提高。

这就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然面临两难困境,既想成为非农业劳动力,又不想放弃户口农业。

一方面,土地由于细碎化经营而效率低下,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出去才是农户合理配置其劳动力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转移劳动力又不敢轻易放弃土地承包权,在转移中始终与土地保持着松散或紧密的联系。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过程中,会遇到一个现实的户籍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真正的转移。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

改革开放后,虽然将自主择业的权力交给了农民,但农民进城后却因户籍问题而无法实现身份的转变,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另外,户籍制度还造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难以取得城市户口,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有关待遇,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转为市场,传统的户籍制度与新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户籍制度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尽管经过新中国50年的努力,我国文盲率已大幅下降,农民文化程度逐步提高,但目前的整体文化素质仍普遍偏低。

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份额只有1%,初中程度所占的份额最大。

我国农村劳动力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比重。

这就使得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较差,通常只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的有限领域,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

  四、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坚持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的重要作用。

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开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依靠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产业都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工业化总体模式的目标应该是在城乡工业一体化背景下达到劳动力就业一体化。

在工业化过程中既要协调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又要解决好各产业间发展层次和发展顺序的问题。

  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

  大力发展小城镇,进一步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和能力。

从产业结构上看,要特别强调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逐步理顺产业结构,以改变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结构上的趋同现象;

从地区布局上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应重点扶植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促进其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增强乡镇企业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改变其布局分散,外部不经济和规模效益低下的状况,通过关联企业的乘数效应使现有乡镇企业的小城镇就业容量扩大。

  调整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通过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增强土地的经济功能,并实现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与跨越。

政府要积极地、渐进式地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地、自由地迁入到城市中,这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来说,具有战略作用。

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要逐渐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

另外,在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规范政府行为,禁止和取消政府机关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展职业教育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完善农村教育政策,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启动以传授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职前、职后教育。

同时,还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强化培训。

  参考文献:

  1、陈佳贵.2007年: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程名望,史清华,赵永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

一个文献综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1).

  3、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连玉明,武建忠.2007中国国力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5、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