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8136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怎样提高大棚作物的经济效益Word文件下载.docx

“耐候无滴保温膜”是当前正在推广的一种新型保温材料。

同常规塑料保温膜相比,这种膜每亩成本要增加100元左右,但由于透光性、保温性好,使用寿命长和无滴时间长等优点,而受到农民的欢迎。

  目前大棚栽培的作物仍以常规品种为主,但也出现了专门适用于大棚生产的专用品种。

如适用大棚周年长季栽培的番茄新品种189、516、托马雷斯等,生产期达11个月,亩产量在1万公斤以上,亩收入可达万元以上。

  在大棚栽培技术上,目前主要推广的有:

  一是冬春多层覆盖保温技术。

通过采用“三棚四膜”(大棚+中棚+小棚+地膜)的多层覆盖保温技术,有效提高冬春季大棚棚内夜间温度,确保棚内作物安全越冬。

  二是大棚微灌技术。

可有效控制棚内土壤“返盐”,节约用工用水,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虫害,并可实现肥水同灌。

农户可采用价格低廉的打孔带式滴灌管(每亩成本约200元,使用寿命约1年),也可选用内镶式滴灌等性能先进的滴灌设备,亩成本500元左右,但可以使用3年到5年,反而合算。

  三是CO2气肥技术。

早春通过施用CO2颗粒肥增加棚内CO2浓度,促进蔬菜生长发育。

  四是防虫隔离栽培技术。

在大棚顶部覆盖薄膜,棚四周安装22目塑料防虫网,防止斜纹夜蛾、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危害棚内蔬菜,减少农药施用量。

  五是避雨栽培技术。

春夏多雨季节,保留大棚顶膜,四周通风,可防止暴雨冲刷及渍害等。

  (省农业厅农作局赵建阳胡美华)

一、蔬菜大棚的建造

1、大棚的形式。

适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蔬菜大棚一般是塑料大棚,大棚形式多种多样,按骨架材料可分为竹木大棚与钢管大棚;

按大棚的栋数可分单栋大棚与连栋大棚。

目前,绝大多数农户搭建的是竹木大棚,它造价低,每m2造价为5-6元,但强度较差、寿命短,仅2年左右,并具有抗灾能力弱、操作管理不便等缺点。

而连栋大棚,由钢管构成,强度大(寿命长达15年)、抗灾能力强(一般能抗10级台风);

棚体高大,通风采光条件好,土地利用率高,操作管理方便,但造价高(每m2造价80元以上),农户与一般企业都无法承受。

单栋钢管大棚,不仅具有连栋大棚的优点,并且造价低得多,每m2为25-30元,农户可考虑用此取代竹木大棚。

2、材料选择。

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为多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并在7-9月常遭受台风的袭击,冬季时有积雪。

建造单栋钢管大棚,必须选择既能防锈,又较牢固(具有抗风、雪能力)的钢管。

要求为热镀镀锌钢管,钢管直径28-32mm,壁厚1.5mm。

3、地块与方向的选择。

蔬菜大棚应建在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块上;

大棚一般要求为南北走向,排风口设在东西两侧。

这样,一是有利于棚内湿度的降低;

二是减少了棚内搭架栽培作物、高秆作物间的相互遮荫,使之受光均匀;

三是避免了大棚在冬季进行通风(降温)、换气操作时,降温过快以及北风的侵入,同时增加了换气量。

4、大棚的规格。

根据笔者的试验研究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推荐,单栋钢管大棚规格应为:

肩高1.8-2m,顶高2.8-3.2m,跨度7-8m,长度40-55m,通风口高度1.2-1.5m,钢管间距0.6-1m。

这样的规格,主要考虑大棚在抗风、雪的前题下,增加棚内的通风透光量,并且考虑到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与各种作物栽培的适宜环境。

二、蔬菜大棚的常用栽培管理技术

1、温度控制。

大棚内气温的日变化趋势与露地相同,但昼夜温差变幅很大。

白天晴朗天气如果棚膜密闭,棚内气温上升很快,一般比棚外高20℃以上,甚至可达30℃,即使在冬季,有太阳出来时,1h内就可把棚内温度提高到40℃以上;

夏季棚内温度可达60-65℃。

阴雨天气,棚内气温变化不大;

夜里棚内最低气温一般比外界仅高1-3℃。

而蔬菜生长适宜气温一般需要白天20-30℃,夜温10-20℃,5℃以下40℃以上生长受抑制,有些作物对温度要求很高,如西瓜、甜瓜,白天要求适温25-30℃。

10℃就停止生长,5℃即遭受冻害。

所以,要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做好棚内温度调节工作。

棚内的温度调节主要是通过保温加温、通风换气等措施来实现的。

具体方法:

冬季,大棚棚膜一定要尽量盖严,北面设置风障(北门紧闭),大棚内设置小、中拱棚,夜里进行多重多层薄膜覆盖(采取3棚4层5-6膜方法覆盖保温),这样棚内土温比较稳定,通常能维持在10-20℃,满足了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在白天晴朗天气,要及时做好棚内气温的测定工作,气温一上升到30℃以上,立即打开两侧通风口通风,调节通风口,尽量使棚内气温稳定在25-30℃。

如在冬季碰到连续阴雨等低温天气,需采用人工加温方法来增加棚内温度,土法可采用棚内设多只煤饼灶加温(但人进入棚内要防一氧化碳中毒),有条件的可采用电热线和柴油暖风机等设备加温。

夏季,棚内温度很高,必须把大棚四周的通风口全部打开,棚内(1.8m以下的部位)最高温度可保持在40℃左右,这样也可种植青菜、西瓜(笔者经验),如温度太高,大棚顶部可覆盖遮阳网进行降温。

2、湿度控制。

大棚内的空气湿度通常比较高,白天相对湿度为70%-90%,夜里常常达到100%并凝结成水珠。

棚内湿度过大,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而且容易引起病害暴发,这是南方大棚的弊端(东南沿海地区雨天较多),所以大棚的降湿工作十分重要。

棚内的空气湿度调节,在冬季主要结合通风降温进行,天气晴朗时要及时通风排湿;

对棚内地面要全部进行地膜覆盖,没覆盖到的地方(沟间),可用稻草、谷壳等物覆盖,尽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棚内土壤灌水,采用地膜下铺设塑料软管进行喷灌,有条件的可使用滴灌设施;

棚内喷药防治病虫害,应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阴雨天尽量不喷药,必须喷药的话,最好采用烟熏剂与粉尘剂。

通过以上措施可大大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3、光照控制。

在适宜的条件下,增加光照,一般能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对喜光作物尤其明显。

而塑料大棚内的光照强度比露地低,影响棚内光照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塑料棚膜的质量,还有棚内的不透明物体(包括棚架、压膜线、支架等)。

一般质量好的新棚膜透光率在85%以上,随着覆盖时间的延长,棚膜老化、粉尘积累,透光率也随之下降,污染严重质量差的棚膜,2年后透光率就可下降到50%以下,所以一般的塑料棚膜只能使用2年;

棚内的湿度较大,常在普通棚膜上形成水珠,棚膜上的水珠也会降低棚膜的透光率。

据测定,棚膜上的水珠可使透光率降低10%-20%,生产上最好采用无滴膜;

尽量减少棚内不透明物体的存在,棚架、压膜线不需要过分粗大,支撑作物的竹木支架应改用塑料绳(捆扎),这样不仅可减少棚内遮光,而且可改善高秆作物的受光角度。

4、病害防治。

东南沿海地区雨天较多,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始终很高,很容易引起病害的盛发。

控制棚内作物病害的发生,首先要做好大棚的降湿工作;

其次要定期做好喷药预防工作,一般做到7-10天喷药1次;

同时要及时做好棚内病株病叶的清理工作,减少相互传染;

及时打掉作物底部的老叶,增加棚内的通风透光量,还要做好棚内土壤与空气的消毒工作。

由于大棚在一整年种植后,大量病菌残留在棚内的土壤、空气、棚架及棚膜上,是棚内作物病害的侵染源,连年积累,将会造成棚内作物病害大暴发,所以要做好杀灭工作。

常用的方法有:

药剂、蒸气、夏季高温等3种消毒方法,但采用药剂、蒸气进行消毒成本高,一般农户可采用夏季高温杀菌方法。

具体方法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对大棚内土壤灌水,使土壤水分处饱和状态,然后覆盖薄膜,再封闭大棚,棚内气温保持60℃以上、土温保持40℃以上,连续10-15天,可消灭棚内一般病菌及害虫,但对土壤内的枯萎病菌无效,需用药剂防治,或选用嫁接苗种植。

5、虫害防治。

控制棚内作物虫害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大棚的通风窗口设置防虫网,采用银灰色的避蚜型防虫网,防虫网一般要求40-60目/m2(目数过少,防虫效果不好;

目数过多,通风效果差)。

操作人员进出大棚,要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

棚内作物如发生了虫害,要及时用药防治,但必须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对于进入棚内的害虫及一些地下害虫,最好采取毒饵与物理方法进行诱杀。

6、土壤盐分控制。

大棚土壤由于长期覆盖,缺少雨水淋洗,常出现土壤返盐现象,引起耕作层土壤盐分过量积累,从而影响棚内作物的生长,严重的会造成棚内作物枯死。

防止大棚内土壤盐分过量积累的主要措施有:

在夏季不栽种作物时,要揭掉大棚顶膜,让棚内土壤受雨水自由冲刷;

在不揭掉大棚顶膜的情况下,于换季栽种作物的空隙,要多用淡水来冲刷棚内返上来的土壤盐分;

棚内作物施肥时,要避免单纯使用化肥,尽量做到多施有机肥料,少施化肥。

蔬菜大棚设施类型、应用模式及效益介绍

    发布时间:

2006-01-18

.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省大棚蔬菜生产发展较快。

2005年全省大棚蔬菜面积超过50万亩,西瓜、草莓大棚栽培面积30余万亩。

蔬菜主产区有嘉善、长兴、慈溪、黄岩、路桥、苍南、瑞安等地,西瓜在温岭、鄞州、平湖等地,草莓在建德、诸暨、奉化等地。

我省大棚栽培向周年化多作物多用途方向发展,应用作物除蔬菜瓜果外,已拓展到花卉、苗木、水果、食用菌、茶叶、药材等。

一、蔬菜大棚的主要类型及成本

1、六米宽装配式钢架大棚

该棚型是我省已推广应用多年的主要钢棚棚型,主要以直径22mm,厚1.2mm的镀锌薄壁钢管为大棚骨架材料,棚宽6m,顶高2.2-2.5m,肩高1.2m,土地利用率80%,使用寿命10年以上,每平方米造价10-30元,每亩成本7000-20000元不等。

适合种植蔬菜、花卉等,缺点是棚宽较小,操作管理工效较低,冬季保温性较弱

2、简易竹架大棚

简易竹架大棚是我省农区广泛应用的主要类型,该棚型一般宽5-6m,顶高2-3.2m,侧高1-1.2m,拱杆间距1-1.1m。

其优点是造价低,取材方便,建造容易,造价低,每亩成本约3000元(连薄膜),但棚内柱子多,遮光率高,作业不方便,使用寿命短,抗风、雪载性能差。

其中有一种俗称“地滚龙”式的棚型,跨度宽4-6m,顶高及肩高低,采用一膜到底的覆盖方式,比普通毛竹蔬菜大棚更节约成本,适宜爬地作物栽培,全省大棚西瓜栽培普遍采用。

3、钢竹混合大棚

棚型结构与简易竹架大棚相同,间隔用钢管和竹竿做拱杆,具有节约钢材,降低造价,操作便利等特点,有一定的应用面积,性能与成本介于钢架大棚和竹架大棚之间。

4、八米宽提高型钢架大棚

该棚型增加了棚体的高度、宽度,提高了棚侧通风窗的高度、宽度,增大了棚内空间,有利于提高劳动管理工效和冬季保温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此棚采用直径28-32mm、厚1.5mm的镀锌管,顶高3.2-3.5m,肩高1.8m,棚体空间大,适宜种植高蔓蔬菜等。

但设施成本大幅度提高,每平方米造价在20-45元左右,每亩成本1.5-3万元,主要适合于农业示范园区及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菜农应用。

5、普通连栋大棚及简易竹架连栋大棚

普通连栋大棚结构基本同钢架连栋大棚,具有空间大、土地利用率高等优点,但成本大幅度降低,每平方米造价50-100元。

另外我省瑞安、苍南等地番茄种植专业户建造的毛竹结构简易型连栋大棚,成本更低,每平方米造价10-30元,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大棚蔬菜、西瓜主要栽培模式与效益

1、“水稻----大棚蔬菜”轮作模式

以嘉善县魏塘镇为代表的“水稻----大棚蔬菜”轮作模式,能有效减轻土传病虫害、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大棚连作障碍,实现稻菜双丰收。

此模式在一年中采用一季或二季大棚瓜菜加一季稻的作物搭配方式,如“莴苣——西瓜——晚稻”,“番茄——西瓜——晚稻”,“草莓——西瓜——晚稻”等种植方式。

大棚蔬菜一般冬春季栽培,即从11月至翌年6月,水稻大田栽培季节为6月下旬至10月底。

大棚蔬菜年亩收益在5000元以上,稻谷亩产500公斤。

2、大棚蔬菜周年多茬栽培模式

为提高大棚设施利用率,增加蔬菜生产效益,各地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大棚蔬菜周年多茬栽培模式,大棚设施利用率高,茬口安排主要有“莴笋——番茄(甜瓜、辣椒等)——秋瓠瓜”、“草莓——甜瓜——秋西瓜(番茄、辣椒等)”等。

大棚蔬菜年均亩产值一般可达8000余元,高的超过万元,扣除农膜、化肥、农药及大棚折旧等物化成本约3000-5000元,纯收益可达5000-7000元以上。

3、大棚蔬菜周年长季栽培模式

我省最新研究成功了大棚番茄越冬型周年长季栽培模式,通过斜蔓上架、换头越冬、适度稀植等技术改进和配套应用硬果型耐贮运长货架期的新品种(189、516、托马雷斯等),种植期达11个月,亩产量达2万斤以上,最高亩产量达3万斤。

可以减少播种、育苗、移栽等重复劳动,延长结果采收期和上市期、均衡上市。

采用这种栽培模式,亩收入可达万元以上,亩年净收益达8000-10000元左右,商品质量明显提高,销售价格提高0.2元/斤。

4、大棚西瓜越夏长季栽培模式

我省温岭、鄞州等大棚西瓜主产区普遍采用“三膜配套长季栽培”技术,具有西瓜早熟、上市早,品质好,采收期长,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

一般1月在大棚内加温播种育苗,2月移栽,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西瓜即可上市,管理好的可一直采收到10月底、连续采收4-5批瓜,亩总产量可达5000公斤以上,亩产值可高达8000元以上,扣除物化成本3000元(其中大棚折旧约1000元、大棚膜1000元、土地承包款300-500元,种苗、化肥、农药等约500-800元),纯收益可达5000元以上。

来源:

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 蔬棉科

 

蔬菜大棚建造中存在的误区

近几年,各地兴建蔬菜大棚的热情高涨。

但是,部分地区在建棚时,往往是照着葫芦画瓢,忽视了当地的自然条件,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缩短了蔬菜大棚的使用寿命和实用性,还降低了蔬菜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就当前蔬菜大棚建造中存在的误区做一些分析,提醒各地菜农注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误区一:

棚内下挖过深

此为当前蔬菜大棚建造中的突出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近几年菜农为了追求种菜效益,加大投入建造“高标准”蔬菜大棚,使得棚室高度越建越高(有的甚至棚室内高度超过6米),大大增加了棚室墙体(北墙和东西两墙)的土方量,需要在棚内大量取土堆砌墙体,下挖也就越来越深。

其二,部分菜农误认为,棚内下挖越深越保温,越利于蔬菜生长,以至于在和顺县等地出现了“地窖式”蔬菜大棚(棚内距离地表2.5米深),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其三,建棚者为了省工省时,在堆砌墙体的过程中,直接从棚内下挖取土,棚前土壤却没有利用,更增加了棚内与棚前地表的高度。

  棚内下挖过深不利于蔬菜生长。

大家都知道,大棚之所以能够进行反季节蔬菜(瓜类、茄果类等喜温蔬菜)栽培,是因为棚室能够为其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条件。

这与大棚覆盖薄膜后,白天接受太阳光照,棚内蓄热,晚上散热,反复进行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

棚内下挖过深的害处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必然会造成棚前脸处出现较长的遮阴带。

据了解,和顺出现的“地窖式”大棚正是由于冬春季棚前脸处见不到光照,无法进行蔬菜生产或蔬菜长势极差而得名。

棚内温度(气温+地温)因接受太阳光照而提升,处在遮阴带内的蔬菜则会因温度过低而出现“低温障碍”。

同时,蔬菜生长因缺乏光照而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面黄肌瘦”,甚至“饥饿”而亡。

另一方面,建棚者把棚内熟土堆砌墙体利用后,裸露地表的是一层生土,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有益微生物匮乏,透气性差,如果不加以改造,当季蔬菜生长必受影响。

此外,蔬菜大棚下挖过深,对于一些地下水位过浅的地区更不适合,棚户建棚下挖过深,会使种植的黄瓜等普遍出现沤根、死棵现象,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一个适宜于反季节喜温蔬菜生产的棚室该如何规划建造呢?

经过不断摸索、试验,根据当前菜农建棚资金投入的有关情况,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采用钢管作骨架,棚内最高立柱选用5.8米(下埋60厘米左右),后墙高度4.5米左右,棚内下挖0.5—1.2米的棚室最为恰当。

在建造该类棚室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墙体用土也要从棚前空地下挖取土,下挖深度视情况而定,一般要在0.5米以上。

如此建棚,可使得大棚前脸处仅有不足0.6米的深度,减少了遮阴带面积,同时又能提高棚室的保温性能。

  建棚始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做法。

比如对于一些耕作层浅、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就要避免建造“半地下式”蔬菜大棚,不能出现“地窖式”棚室。

应尽量减少下挖深度或直接在地表建棚。

  对于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建成的下挖过深的棚室,我们建议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一是可以在能够保证棚室整体牢固性的前提下,将棚前脸处的土层挖取一部分,增加透光面积。

二是将水渠规划在棚南端,并做走道,而将蔬菜定植到棚北墙根,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对于棚内易发生涝灾的棚室,我们建议:

一是蔬菜种植要起高垄(35厘米左右),增加土壤耕作层,利用根系生长,避免沤根、涝根。

二是要在棚后下挖深坑,降低棚内的地下水位。

该做法已经在很多地方广泛应用,效果不错。

  误区二:

墙体内外坡太陡

这是蔬菜大棚建造过程中的一个细节问题。

一些菜农建造的蔬菜大棚墙体内外坡太陡,有的甚至无坡向,呈垂直墙体。

据当地菜农讲,蔬菜大棚墙体建成带坡向的,必然要多占用棚与棚之间的土地,棚内的种植面积也减少了不少。

从占用土地多少考虑,菜农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若从蔬菜生产的角度考虑,棚墙体内外坡太陡就显得不合理了。

  其原因有二:

一是墙体内侧坡太陡或无坡度,减少了墙体的总表面积,进而降低了白天墙体的蓄热量,棚(夜)温易受影响,不利于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

二是东西墙内侧坡太陡或无坡度,一天之中,早晨或晚上棚内光照易被东西墙所遮挡,并且遮挡的时间和面积随着墙体坡度的减小而增加。

棚内光照不足,将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降低其产量及品质。

另外,墙体内外两侧有坡度,墙体呈梯形,又可增加棚室的牢固性。

  那么,如何建造蔬菜大棚墙体更符合蔬菜生产呢?

我们的试验证明,蔬菜大棚墙体堆砌好后,可以用挖土机在棚内进行“切墙”,使得墙体呈梯形,墙体上部与下部之间的距离在0.5米左右。

而东西墙在切制时,为了提高棚内的光照条件,除了蔬菜大棚选址要北偏西5°

-10°

外,还可在堆砌时向东或向西分土,使得东墙或西墙分别偏外10°

此外,为了提高蔬菜大棚的保温性和利用下雨下雪流水,墙体外侧也要留坡。

  误区三:

棚内立柱埋设不当

在蔬菜大棚内,立柱的主要作用是支撑拱杆,防其弯折。

可是,我们在下乡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蔬菜大棚刚刚建成半年,就出现了立柱断裂现象。

经我们考察,该情况与立柱埋设不当有关。

  分析原因为,出现断裂的立柱为(从北往南数)第四排,断裂的位置在立柱下端40厘米处,立柱裂痕呈横向,由南侧向北侧扩展。

造成如此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埋设该立柱时未将其向南倾斜,而是垂直于地面,结果在不断使用后置式卷帘机卷拉草苫的过程中,形成的巨大推力通过拱杆作用于该排立柱,进而使其折断(注:

垂直于地面的立柱所能承载的作用推力要远远小于稍微向南侧倾斜的立柱)。

受蔬菜大棚建造的制约,一旦棚内立柱出现断裂,重新更换立柱的难度比较大。

在此,我们建议,如果仅仅是立柱出现轻微断痕,可以采取在其一旁增设加固短立柱的方法。

  那么,在蔬菜大棚建造中,该如何正确埋设棚内立柱呢?

我们建议,蔬菜大棚埋设立柱,可分三大步骤进行,即先布线,再定“标尺”,最后分次埋设立柱。

  第一步:

规划布线。

以蔬菜大棚内径100米长为例。

通过实地规划可知,100米长的地块,按照3.5米一间(因3.5米一间,不仅利于蔬菜做畦整地,可定植5沟蔬菜,而且能提高大棚的整体承载力),地块中间可规划出28大间,棚东西两头剩下各1米的两小间。

按照此规划,分别用卷尺测量出每一间的具体位置,而后南北向进行布线。

  第二步:

定“标尺”。

“标尺”是指用于其他立柱埋设时参照的标准立柱。

一般是以棚东西两头的立柱作为“标尺”。

以在山东寿光建棚为例,假若大棚后墙内高4.5米,可选用的各排立柱高度分别为:

第一排加重立柱5.5米(偏北斜)、第二排加重立柱5.8米(直立)、第三排立柱5.5米(稍微偏南斜)、第四排立柱4.8米(偏南斜)、第五排立柱3.6米(偏南斜)。

前两排之所以选择加重立柱,是因为大棚建成后,该处将承受卷帘机和草苫的总重量。

在选好立柱之后,再根据布线图,分别把棚东西两头的两列立柱埋设好即可。

注意:

立柱的下埋深度均为60厘米。

并且,第一排立柱要偏北一些,从而能使得后墙上的斜立柱(菜农俗称“后砌柱”)探出40厘米,其与水平线夹角45°

左右,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第一排立柱的承载力,另一方面是增加棚内冬季的日照时数。

  第三步:

分次埋柱。

以棚东西两头的“标尺”为准,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进行依次埋柱。

方法:

埋设第一排立柱时,先将用于第一排的立柱,从其上端往下测量并标记出3米的位置。

然后,在“标尺”立柱(从其上端往下)3米处东西向拉一条标线,立柱埋设后,标线要与立柱的3米标记处重合。

按照此方法,再埋设第五排立柱,最后,埋设内部的各个立柱即可。

  误区四:

棚膜覆盖有误

蔬菜大棚只有通过覆盖棚膜后,才会真正发挥“温室”效应。

因此讲,选购适宜于蔬菜大棚的薄膜,并通过正确的棚膜覆盖方法,延长棚膜寿命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是,前不久,我们下乡走访时,发现不少农户棚室的棚膜覆盖存在问题。

首先是棚膜的选购有误。

一般而言,蔬菜大棚薄膜共分两幅,一幅为屋面棚膜,另一幅为放风棚膜。

前者我们建议选购透光率高、无滴消雾性强、寿命长的聚氯乙烯或乙烯-醋酸乙烯高温复合膜,后者建议选购使用聚乙烯成分棚膜。

可是,不少农户却用聚氯乙烯成分的棚膜作为了放风棚膜。

其中,一菜农的蔬菜大棚长100米,由于聚氯乙烯成分的棚膜伸缩性大,故而他仅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