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08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禅心禅意话禅诗Word格式.docx

昨天为什么笑。

杨枝方会禅师反问:

“昨天下午你看到寺院门外那耍猴的小丑了吗?

”白云守端说看到了。

杨枝方会禅说:

“有的时候你还不如那小丑。

”白云问:

“为什么?

“杨枝禅师说:

“那小丑作种种怪状就是为了博得众人一笑。

而你却怕人家笑。

”所以。

人在许多时候必须有足够清醒自信的心。

所谓“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

”与这则禅宗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不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而应该做任何事情。

首先自己的意识中必须有准确的判断。

这样才能“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04、唐、黄劈禅师:

心如大海无边际。

口吐红莲养病身。

自有一双无事手。

不曾只揖等闲人。

唐朝宰相裴休是一位学禅的居士,他将修学过程、心得用文字记载下来。

非常恭敬的呈於黄劈禅师,希望禅师能有所指点。

黄劈禅师接过后,看也不看就往桌上一放。

问:

“你知道我的意思吗”裴休如实回答:

“不知道”黄劈禅师于是点化说:

“禅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你把佛法写成了笔墨文字。

是扼杀了法的真义。

也失去了禅的宗旨。

所以我才不看。

”裴休听后对禅师更为尊重。

并作了赞颂曰:

“自从大士传心印。

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

浮杯今日渡漳滨。

八千龙象随高步。

万里香花结圣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

不知将法示何人?

”黄劈禅师看后。

也不评价。

只以师偈回答:

“心如大海无边际。

”05宋、守端禅师:

分明皮上骨团团、挂画重重更可观、拈起草鞋都盖了、这僧却被大随瞒。

有一个学僧。

在寺庙的的墙根下看到一只乌龟。

觉得奇怪就跑去问大随禅师:

“众生都是皮裹骨。

为什么乌龟却是骨裹皮?

”大随禅师听后。

并不回答。

而是将自己穿的草鞋脱下来。

盖在乌龟的身上。

守端曾为这一举动作了一首诗偈:

“分明皮上骨团团。

卦画重重更可观。

拈起草鞋都盖了。

这僧却被大随瞒。

”佛灯禅师也跟着做了一首偈:

“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

乌龟不解上壁。

草鞋随人行脚。

”宝峰禅师则更明确地指出:

“明明言外传。

信何有古今。

”颂云:

“掷金钟。

锟铁骨。

水东流。

日西去!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

随时都会有好奇心。

所谓好奇求知则可。

悟道则远。

学僧的好奇心。

被守端禅是的草鞋覆盖了。

佛灯禅师则表明这是多么平常的事。

宝峰禅师平常里又蕴藏着不平常。

缘起性空。

明白了这个道理。

则明白了佛道禅心。

06、宋、苏轼: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飞西一片东。

苏东坡、秦少游都是大宋的才子,俩人自恃才高。

往往为一些小问题互不相让。

有一天他们看到一个很肮脏的人走过。

身上的污垢都长出虱子。

苏东坡就说:

“这人真脏。

身上的污垢都长出虱子了。

”秦少游即刻反驳道:

“虱子是从棉絮里长出来的。

”就为这事,俩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休。

就决定去找佛印禅师评个公道,看看虱子到底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并约定,谁要是输了就要请一桌酒席。

苏东坡求胜心切,就私下跑到禅师那里去,请佛印禅师务必要帮自己这个忙,禅师就答应。

过后秦少游也去求佛印禅师,佛印禅师也答应了。

两人都以为稳操胜券,放心的等待评判。

结果禅师的评判是:

“虱子的头是从污垢里长出来的,而虱子的脚是从棉絮里长出来的。

”于是苏东坡感作下了: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飞西一片东。

”此诗的寓意是禅宗所讲的“物我合一”在禅的世界里,物我是一体的,外在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

大千世界就是内心的世界。

物与我之间已无分别,而是完全调合为一。

好比一棵树上,虽然接受同样的阳光、空气、水分,但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

最终却能彼此无碍地共存于同一棵树上。

07、宋苏轼: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大学士,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常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谈禅论道。

有一天,他自觉自己修持有得,就作了一首诗,派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的禅悟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语。

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二字。

不禁无名火起,立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佛印禅师早站在山门外等候。

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

“禅师我们是之交道友,我的诗。

我的修持。

你不赞赏也就罢了。

何必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

“我骂你什么了?

”苏东坡于是,把诗上的批示给禅师看。

禅诗呵呵大笑道:

“哦。

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

怎么。

一个小小的屁风就把你吹过江了?

”苏东坡听后,惭愧不已。

08、梦窗禅师:

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杨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梦窗国师年少是,千里迢迢到京城一山禅师那里求学参禅。

一山禅师严肃的说:

“我禅宗不立文字,也无专门的研习方法。

”梦窗再三恳求禅师慈悲行个方便。

一山更严厉的说道:

“我无方便。

亦无慈悲”梦窗如此恳求多次。

仍然得不到一山禅师的开示。

无奈只得忍泪而别。

前往万寿寺叩拜佛国禅师。

佛国禅师更是无情的棒喝。

依然无法开悟。

这对殷殷求学的梦窗实在是一大打击。

因此他十分伤心的对佛国禅师说。

“弟子若悟不到禅机。

决不再来见禅师。

”说完就辞去了佛国禅师。

从此梦窗就夜以继日的“参禅打坐。

”一天他坐在庭前,心无牵挂。

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准备入安房休息。

上床时误以为无墙壁的地方当成了墙壁。

糊里糊涂的将身体靠过去。

结果就跌了下来。

就在那要跌倒的一刹那。

他不觉笑出声来。

就此豁然大悟。

身心开朗。

脱口作了一首诗:

“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杨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梦窗心眼洞明之后。

感恩之余。

便去参见一山禅师和佛国禅师。

告知自己的收获和见地。

二位禅师大为赞赏。

时年梦窗三十一岁。

古今中外禅师都有一个特点。

(语冷心慈)一山禅师无“方便无慈悲”其实就是”方便慈悲”佛国禅师的棒喝。

更是“大方便,大慈悲”假如没有二位禅师。

何来日后的梦窗国师。

这就是“春风夏雨能使万物生长。

而秋霜冬雪亦可使万物成熟。

”09、杨枝禅师: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处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杨岐方会禅师。

未开悟之前。

曾追随慈明禅师很长一段时间。

自愿负责监院工作。

十年过去了。

却未能有所省悟。

每次他向慈明禅师请求参问。

师总是回答他:

“你工作太忙,以后再说吧”。

有一天他又去问慈明长老,老禅师说:

“监院以后的儿孙满天下,急急于悟道,忙什么呢”?

有一个雨天,慈明禅师正从外面回来,在一小路上遇上里杨岐师。

杨岐就拦着慈明禅师说:

“老师今天无论如何必须告诉我。

不说我就不让你过去。

”慈明禅师说道:

“监院。

你如果知道‘这个’事一切便休!

”话刚说完。

杨岐耳中忽然如炸雷轰然一声,心中灵光一闪,即可大彻大悟,当时就跪拜在雨地,汗水、泪水、和雨水一起流淌。

声泪俱下,撕心裂肺高喊:

“至今一切便休,至今一切便休。

”10、唐、懒瓒禅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处、更复何忧?

懒瓒禅师,是唐德宗年代的高僧,隐居在南岳一山洞里,曾作下一首诗以表心境,诗曰: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唐德宗耳朵里。

唐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

于是就派大臣拿了圣旨寻到了那个山洞。

正好看见禅师在洞里举炊做饭。

便在洞口大声叫喊:

“圣旨到,快下跪接旨”洞里的禅师却装聋作哑。

毫不理睬。

大臣们探头细看。

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

炉上烧的是地瓜。

火越烧越大。

整个同里洞外烟雾缭绕。

呛的禅师涕泪纵横。

大臣看此情景。

忍不住叫道:

“禅师,你的鼻涕下来了,赶紧察一察啊”。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答道:

“我才没那闲功夫帮俗人摖鼻涕呢”说完后。

即刻夹起地瓜往嘴里送。

并连声赞道:

“好吃。

好吃”大臣们惊奇的看到。

大师吃的并不是地瓜。

而是一块一块石头。

禅师还随手拿了两块让大臣们吃。

并说:

“趁热吃吧。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贫富贵贱。

生熟软硬。

心田识海中不要把它们分成两样。

”大臣们见禅师如此怪异的举动。

听到如此奇异的禅语。

不敢回答。

只好赶回朝廷。

据实禀报皇上。

德宗皇帝听后十分感慨地说:

“国有如此禅师。

真是万民之福啊。

”出家人中。

有人间比丘。

也有独居比丘。

人间比丘四海弘法。

服务社会。

独居比丘。

深山穴居。

清净修道。

而有些人间比丘是人在红尘心在山林。

有些独居比丘是人在道场。

心在世俗。

像懒瓒禅师这样。

视皇上的宠召为粪土。

将世俗的名利看作是拖累负担。

正是禅宗真义的绝妙体现。

11宋、草堂禅师:

云岩寂寂无巢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如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药山禅师在院子了打坐,身边立着俩位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药山禅师忽然指着院内一枯一荣两棵树先问道吾:

“是枯的好好是荣的好,”道吾说荣的好。

接着又问云岩,云岩却说枯的好。

正好这时来了一位香客,药山大师也同样的问他这两棵树:

“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香客答道:

“枯的由他枯,荣的任他荣。

”一个问题,三个答案。

禅师呵呵大笑。

三人不解的问:

“到底是怎麽好”故而老禅师做了一首诗:

“云岩寂寂无巢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如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12宋、苏轼: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有一次,苏东坡要去见佛印禅师,他事先给禅师写了一封信,让禅师效仿当年的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义,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之礼迎接他(不接而接)。

可是等他到了只见佛印禅师早侯于山门外迎接了,于是苏东坡以为抓住了取笑禅师的机会了,说道:

“看来你的修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接,你却不免俗套,还跑到山门外来接我。

”老禅师随即吟诵了一首诗: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就是赵州不起床迎赵王那是赵州不谦虚,不是境界高,而我出门来接你,你以为我起床了吗?

其实大千世界都是我的床,虽然你看见我出门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呢!

13、唐、无尽藏比丘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领头云、归来偶吧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有一次临济禅师行脚到翠峰山时,顺道去参访翠峰禅师。

初见面时翠峰禅师就问道:

“您从什么地方来?

”临济禅师说:

“从黄辟禅师处来”翠峰师问:

“黄辟师平常怎么教导学生的呢?

”临济说:

“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都不是真的理,因此黄辟师从来不用言语教导学生的,”翠峰师:

“什么都不言语,什么都不教导,那学生们如何参学呀?

”临济道:

“教导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语,有时杨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没有。

”真正的禅是灭绝了你我之份,灭绝了时空的限制,灭绝了生死流转,那不是言语可教的,也不是足迹能到的,甚至更不是心念能想的,禅是超越了有与无,内与外。

知与不知。

而与此同时,禅更是无处不在。

正如诗云: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领头云、归来偶吧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4、明、了唐禅师:

叉手当胸是什么?

梁王不识老胡禅;

廓然无圣止谛语、无限灵光照大千。

了堂真觉禅师是京都人,十七岁出家,二十三岁与上野报恩寺大源宗真禅师而大悟,并嗣其法。

了堂禅师接引学人常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为机用。

有一天一位学僧前来请示洞山五位诀(一、正中偏,二、偏中,三、正中来,四、兼中至,五、兼中到。

)了堂为其详尽解析之后,问道:

“会了吗?

”学僧回答:

“非常感谢老师,会了。

”了堂禅师道:

“已经会了都很好,可是位诀以外尚有一诀,不知会也不会?

”学僧莫名奇妙不知如何回答。

只听了堂禅师说道:

“这一诀你千万要记住,就是你到别处去参禅,不可向人说从我这里学到五位诀!

”了堂禅师一生最赞赏达摩祖师,常赞曰:

“叉手当胸是什么?

”谚云:

“是非只为多开口。

”传言误会,皆因人生。

禅的会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言说不能尽其意。

15、莲池大师: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问赵州禅师:

“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

’赵州禅师回答说:

“会坏”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

“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

我们就随他去吗?

”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

“随他去!

”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于是喘喘不安,始终无法安心。

为此,赵州禅师为了求的内心的安定,跋山涉水,到处参究正确答案,从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纳僧”的佳话。

这则公案传到明朝,莲池大师写了一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个阶段:

“看破、放下、自在”的确,一个人必须放下,才能自在。

古人曰:

“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的起,放得下,身心不在为名利所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

”16、唐、龙山禅师:

三间茅屋从来佳、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这是潭州龙山禅师的诗偈,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

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粗糙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用智慧去关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善恶是非,了解他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就会心地明朗,得其所安。

那么茅屋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素食也是锦绣珍肴。

只要心中与禅机契合,世界便是宽敞无碍的。

人生一般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不可取之:

一种是“纵欲人生,”竭力追求世界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至纵情任性到无法自拔;

另一种,“禁欲人生,”视欲望如毒蛇,苛求自己去过枯燥乏味的生活。

而佛教认为这两种态度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

因为过分纵欲,一味追求享乐,容易迷失本性;

况且欲望总是不绝不断的,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无止境的欲望,好比夸父追日,只能疲于奔命;

更何况这种快乐也是相对的,随之而来的就是身心疲惫,人格堕落,所以“乐极必生悲”。

同样,“禁欲的人生”也过于狭隘,使人形如枯槁,毫无生气,这就好比种花养草,水分过多花草必为腐烂而死;

缺少水分,花草也会干枯而死。

唯有恰到好处,才能长的茂盛美丽。

“情性”与我们形影不离,放纵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不可取。

但是如果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则可以给人生以奋进的力量。

17、南北朝、善慈大师: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诗怎么看怎么不通”其实,这是禅师们从较高的境界来看待世界,希望我们从差别中来认识平等,从动乱中来认识寂静。

只要我们心中澄明寂静,喧嚣之地也如寂静的深林,这就是陶渊明所谓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总而言之,世界是矛盾的调和。

“空手把锄头”,是说从“空”里去体认一切,而空是函盖一切的虚空,也是我们生存的空间。

鼻孔不空,无法呼吸空气。

心里不空,充满烦恼,真理无法进入。

所以双手空空才能把握住世间的一切机会。

“步行骑水牛”是说我们求道为学,好比骑在牛背上,是要有耐心,一步接一步,一定能到达目的地,成佛作祖,也不在话下。

万里路途,只要从脚下这步开始,任你天涯海角,也可以到达。

但是这里的步行是象征心性的活用“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便是说我们不要截然把事情分为两段,只要心里如如不动,草木瓦石,无非都是清净之物,流水哪里会动?

桥头哪里是静止的呢?

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在千差万别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差别心,见到万物的平等实性。

其实,桥流、水流,都是心起波动的缘故。

18、唐、古灵禅师: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古灵禅师,在百丈禅师处开悟后。

有感于剃度恩师的引导,就决定回到依然未见道的师父身边,有一次年老的师父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师父的后背说:

“好一座佛堂!

可惜有佛不圣。

”师父听来便回头一看,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

“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

”但是师父仍然不开悟,只觉的徒弟的言行有些怪异。

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窗纸挡住了,飞不出去,把窗户撞的直响,于是触动了禅师的禅思,他说:

“世间如许广阔,钻他驴年故纸。

”接着吟诵道: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诚然我们的人生拥有两个世界向前、向后。

向前的世界虽然积极,而向后的世界辽阔,我们惟有看清这两个世界,才能真正拥有世界。

19、唐、马祖道一禅师:

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马祖道一禅师悟道后回到故乡,亲朋故里知道了,都跑来看他。

有一位浣纱的老婆子也好奇的来看禅师后说:

“原来是马家的小子回来了。

”禅师俗家姓马,老婆子亲眼看见禅师从幼稚无知的童年长大成人,虽然禅师现在悟道了,但在老太太的眼里,禅师依然是哪个懵懂的孩童,而不是得道悟法的禅门高僧,因此禅师很感慨的做了这首诗。

“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浅而言之,在学道的过程中,对学术知识要抱着圆融贯通的态度,而不局限于某种学问,兼容并蓄,广博吸收方可成就学问。

无论到哪里都能贡献己能,而不必局限于故乡。

假若引申来看,则是启示我们不要沉湎于既往过去,摒除狭隘的地域观念,扩大生命领域。

要从有限的时空中去创造无限的时空,将短暂的生命投注到无限的时空,而不能像井底之蛙,画地自限。

20、唐、杜荀鹤:

耕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这首诗是说有位僧人,时而打坐,静如枯木。

时而出游,飘若浮云。

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凡脱俗。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表明了精神上彻底的解脱,世人口上所说的,往往都是心里所想的,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没有这些事情了。

因为在他的眼里富贵、名利,都是虚幻短暂的东西,“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在世人眼里,世界战乱、诸侯争霸,胜王败寇、硝烟弥漫这样是不得了的大事,在他看来犹观山中焦客一局棋,自己只是个旁观者。

所以古人有云:

“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21、清、郑唐:

春雷一夜打新篂、解择抽梢万尺长、最爱白方窗纸破、乱穿青影照禅床。

这首诗写出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也感受到了无限的禅机。

禅在哪里?

就在这无限生机的新竹摇曳中。

禅是自然的、空灵的。

充满无限生机的新竹,枝枝叶叶,无不体现着禅意。

因此禅既然是空灵的,无可触摸的。

但也是实在的,可以感受到的。

关键是看你如何去捕捉这大自然中无限生机中的禅意。

大自然中,物物是禅,处处是禅。

禅就在你身边,就在你心中。

宁静淡泊的生活依然充满禅机禅趣。

22、宋、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当此不知谁主客、道人忘我我忘言。

禅的宁静淡泊,在于忘我无心。

诗人和童仆去登游宝公塔,长途跋涉,童仆累了、马也疲倦了。

那好就让童仆去休息,马儿去自由的放松吧。

他自己把竹杖依靠这石根上,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

此时正为清晨,江中的月慢慢的消失隐去,天已经大亮,岭上白云悠悠,也不知时间过去多久,分不清日暮与黄昏,只感到空蒙寂静。

夜里投宿在寺中。

寺中的夜晚也是那样的空寂宁静,寂静的能听到老鼠走路的声音,室外有几只寒鸦栖息这树上,时而飞上飞下,更显出环境的清幽宁静。

诗人与禅师相对而坐,寂灭无言,浑然入寂,进入涅槃境界,分不出谁是主人,谁是客人。

禅师心中无我,诗人心中似乎也没有禅师的存在。

无我无心,二人双双进入禅境。

这便是禅的“无意识”境界,空濛浩瀚,物我两忘,上下与天地同流,浑然于万物同体。

心容天下万物,还有什么抛舍不了的呢?

23、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的诗意在于禅境,在于虚空宁静。

在诗中,人的心境是空虚寂静、闲恬空淡的。

人只有在悠闲的时候,心境空虚宁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桂花落地上的声音。

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但诗人偏偏能听到它坠落在地的声音。

这种心境给是多么的宁静。

只有在夜间——夜深更尽的时候最为明显。

为了进一步渲染这春山春涧的空虚宁静,诗人又作了在月亮升起时,惊动了山鸟发出几声悠长的鸣叫声,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显示出空旷夜间寂静。

这种空旷灵透的虚空之景,虽然短暂、瞬息即逝,但是在禅者的心里却获得了永恒。

24、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禅而无禅是诗,诗而无禅便是禅。

王维这首诗,以安闲自如的心情,表现了大自然景逸,诗人悠闲自在而又亲切的与山中人交谈,塑造了有个悠闲于山水烟霞之间、独来独往、悠哉游哉的禅者形象。

从表面上看,诗中并无有句直接宣扬禅理的诗,却又处处合于禅理,句句是禅。

故沈德潜认为王维此诗“能悟入上乘”。

徐增也对此诗的意境和禅思、作过相当精透的分析。

禅宗强调:

“定者对境无心”。

这一思想,也可证之于禅宗典籍。

所谓王维的山水诗句句入禅,此诗更是明证。

在王维的山水诗里,诗意与禅意总是相通的。

25、唐、白居易:

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

晚秋的时候,悠闲地坐在家中。

因为选择了偏僻的地方隐居,所以与尘世断绝来往,也就省去了许许多多送往迎来的麻烦。

这这样幽深的环境里,披衣闲坐,养我幽情,静静的体会这寂静美妙的景色中所蕴含着的无穷禅味。

一切是那样地悠闲,无牵无挂。

坐久了不防手携藤杖,漫无目的踏着地上落叶,任情走去,以消遣这份心中的闲情逸致,让心境进入寂静澄清的禅境。

不论是“披衣闲坐”还是“闲踏梧桐”,我们可以体悟出,只要心中有禅,处处禅,心境淡泊,波澜不起,宁静自然,物我两忘,诗人真可谓感悟到了禅中的禅中三味。

26、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是一首,禅味十足的诗。

可以说句句是禅,字字是禅。

在禅者看来,清净无为的心境,便是禅的大千世界。

外部的世界是千变万化,尽管是实实在在的展现这眼前,不过是那颗无所不包的“本心”的幻化;

而这种外部世界的万物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终归于无。

所以眼中的花,不是实在的花;

雾也非实在的雾。

只是“本心”外射的花与雾的“幻化”夜半来,天明去瞬间即逝,无影无踪。

佛教主张“四大皆空”。

禅宗禅学更是悟“空”之学。

不过禅学里的“空”并非虚无,而是有种超物质,超充实的“空”。

这种“空”具有无限的充实性和丰富性,它可以包罗万象,内容无限。

“世界性空,能含万物色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

泉源溪涧,草木丛林。

善恶人群,正邪道法。

天堂地狱,一切大海河流、须弥诸山,总这空中。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禅宗所谓“参禅悟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参禅悟空。

能悟空,其心境自然虚廓,空寂、明净、澄澈,自然入于禅境。

唐、李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朝古文学家李翱是一位喜爱与僧人交往的文人,他在任朗州刺史时,因仰慕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