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10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D.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

4.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C.该漫画描绘的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

【答案】D

5.有人在评价毛泽东时说:

“综观中国历史,他是目前最伟大且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在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民族独立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之道。

”这句话反映了毛泽东思想能够产生的原因之一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B.总结以往经验教训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毛泽东的革命实践

【答案】B

6.孙中山在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发表讲话说:

“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这表明孙中山(  )

A.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B.放弃了革命信仰

C.丧失了革命斗志D.开始认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

【答案】A

7.小丽看到一篇短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

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

这种文学风格的盛行,与近代哪一次革新运动有关(  )

A.自强运动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新中国成立

8.下列对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

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9.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

评论一:

“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评论二: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评论三:

“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

C.《天演论》D.《变法通议》

10.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

11.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频频上演,极端气候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先秦思想中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是()

A.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B.老子:

清净无为,顺其自然

C.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D.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2.有学者对明清四大长篇小说进行排序,排在第一的是红楼梦,排在第二的本质上是一个寓言,那些妖魔鬼怪,全是象征性的存在。

属于“排在第二”的著作是(  )

A.《三国演义》B.《聊斋志异》

C.《西游记》D.《水浒传》

13.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

”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

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14.《论语·

先进》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述而》曰:

“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以民为本     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D.关注现实

15.司马迁说:

“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究天人之际”意思是追求认识天和人的关系,这是思想家们永恒的追求,尤其是古代史上的几位著名思想家,他们表现得更为突出。

下面关于他们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普罗泰格拉——以人为研究对象

B.苏格拉底——关注人及人的内心世界

C.柏拉图——关注的焦点是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

D.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最高级的

16.唐代诗人元稹在谈到白居易的诗时说:

“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

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这反映了白居易的诗(  )

①通俗易懂 ②深受人们欢迎 ③流传极为广泛 ④采用活字印刷,用于交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D.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18.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阐述了()

A.生命的进化理论B.物种的人工选择理论

C.自然造物理论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19.“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符合上述材料描述的人物是()

A.林则徐B.曾国藩C.洪仁玕D.康有为

20.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以这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哪次会议确定的(  )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六大

21.物理学家杨振宁说:

“如果一定要举出某个人、某一天作为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我选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1687年出版的那一天。

”杨振宁的观点最有可能是基于该著作(  )

A.将力学研究延伸到其他领域

B.完成了力学理论体系化建设

C.突破了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D.使实验成为科学研究的方法

22.鲁迅在《且介亭杂文·

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评价新文化运动时代的人物时曾说道: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将陈、胡并立是因为他们()

A.反对专制独裁,讴歌十月革命

B.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掀起白话文运动

C.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五四运动

D.崇尚美国的政治模式,号召民主革命

2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

“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

工厂里面。

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

”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24.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

A.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25.《论语》中记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古代希腊诸神雕塑

材料二 我们断言感觉不是智慧,尽管要知道个别事物主要通过感觉,但它们不告诉关于任何事物为什么,例如火为什么热,而只知火热。

——亚里士多德

材料三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它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古希腊人的一种什么自然观?

(2)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怎样认识事物?

(3)普罗泰格拉的主张与材料一的区别是什么?

(4)材料二、三的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反映了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与崇拜,而且将神人格化。

(2)应该靠智慧(即思考)而不单靠感觉。

(3)对神提出质疑,而且将精力投入到对人与社会的研究上。

(4)这些思想挑战了神学的权威地位,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

材料二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

他又说:

“气者,理之依也。

材料三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他的独到之处何在?

(3)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他提出了哪两者之间的区别?

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

【答案】 

(1)君臣平等,共同治理国家的思想。

(2)思想家:

王夫之。

独到之处:

用“气”和“理”来比作物质实体与客观规律(或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强调物质是普遍存在的(或物质是第一性的),这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3)思想家:

顾炎武。

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概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材料二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说道:

“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向往的并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三我们的好胜心会表现为两种不同品质:

一种是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

一种是谦逊有理和公正正直……前者促使每一只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它;

后者除了非常认真、仔细的观察者之外,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英]亚当·

斯密《道德情操论》1788年

(1)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

(3)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原因。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1)追求富贵是人的本能,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

(2)美德即知识。

(或强调教育对成就一个有才德的人的重要性)

(3)原因:

生产力发展,新兴阶层(新兴地主、工商业奴隶主)财富增长,社会地位提高;

文化教育发展,文人(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活跃。

(4)现象:

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崇拜超过对知识和美德的钦佩(拜金主义盛行),造成社会道德的败坏。

认识:

财富与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

抛弃道德片面追求财富,或压抑人性片面追求道德都是不可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