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916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八县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③汉英文字的混杂的确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④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博大胸怀

⑤时下,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

⑥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

A.⑤③④⑥①②      B.③⑤④⑥①②

C.⑤③①④⑥②D.③⑤①④⑥②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会不相从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谢家贵门多谢后世人

C.留待作遗施采之欲遗谁

D.适得府君书少无适俗韵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是(  )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⑤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⑥顺流而东也

⑦死生亦大矣⑧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⑨有泉侧出⑩常在于险远

A.①⑦⑩/②④/③/⑤⑨/⑥⑧B.①⑥⑧/②③④/⑤⑨/⑦⑩

C.①⑤⑥/②③/④⑦/⑨/⑧⑩D.⑥⑨⑩/②④/①③⑤⑦/⑧

8.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死生亦大矣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⑧然力足以至焉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①⑤⑥/②④⑨/③⑦/⑧B.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

C.①③⑥/⑦⑧⑨/②④/⑤D.①③⑤/②④/⑧⑨/⑥⑦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9-11题。

(甲)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乙)百丈山记①

(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垒石为磴②,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记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释:

①百丈山:

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七十里,与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②磴:

石阶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

平坦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循:

顺着

C.阁据其上流据:

拥有

D.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识:

通“志”,记住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B.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C.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D.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悔的。

B.甲文“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转入议论。

作者说古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与思索,其用意在于说明今人若要有收获,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

C.乙文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D.乙文在结构的安排上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特别指出其不足观者有山庵、石壁等处,反复告诫游人不要前往。

第Ⅱ卷

三、(共28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分)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西江月•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

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释:

程馞:

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这首词下阙描绘了哪几幅图景?

(4分)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翁”形象?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简析。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3),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4)________,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短歌行》)

(5)山气日夕佳,。

(《饮酒》)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语句“,”

(8)《赤壁赋》中的“,”两句化用了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的故事。

四、现代文阅读(22分)

送春

宗璞

①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属二月兰了。

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

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

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

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

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

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

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

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秋。

只是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

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期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

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

有一小块颜色很浅,似乎白色。

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

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

深深浅浅连成一片。

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的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

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

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毡,衬着边上的绿松墙。

花朵们在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

这花开得好放肆!

我心里说。

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天,都是二月兰的领地。

面积虽小,却尽情抛洒春光。

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

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

野草依旧猛长。

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

信是无处投递,便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⑥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模样。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

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地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

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

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⑦“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

”我心里评判着。

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

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

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精神。

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⑧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

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

却总是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

“你好些吗?

⑨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

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

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

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⑩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

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海风愁,春深表老。

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古诗云“开到荼縻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縻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兆征。

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

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二月兰与兰花完全没有关系,并不攀兰花的高枝。

悄悄地来,悄悄地落,只是尽情地点缀风光,这是一种崇高心灵的独白。

B.作者在文中意味深长地表明,自已的整个一生的经历,是与二月兰相伴而行的。

C.本文引用“开到荼縻花事了”的诗句,与作者两次病中所见的二月兰相印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坦荡豁达的胸襟。

D.二月兰送春归去,与毛泽东歌咏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梅花送春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

E.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从二月兰身上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

16.第五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

在这里写出了二月兰怎样的特征?

(5分)

答:

17.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具体描写了燕园野花二月兰的“声势最为浩大”?

(6分)

18.根据全文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二月兰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语言运用题(7分)

19.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3分)

 熏风阵阵,一望无际的麦田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A.像铁骑驰骋在无边的草原B.像列队正在扬帆出海的小船

 C.像正在草坪上穿梭的剪草机D.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20.仿照下面加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

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一个人要有梦想,梦想是让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梦想给了我们划破天穹的翅膀,让我们在广袤的长空中尽情翱翔;

, 

 

, 

当然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灿烂。

六、作文(60分)

有人说:

最温暖的阳光,不在春天、夏天、秋天,而在冬天,冬阳最暖人。

为什么呢?

请以“冬阳最暖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不得抄袭。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考联考

高中一年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基础知识(共21分,每小题3分)

1.D【解析】A.藉jiè

媛yuà

nB.溘kè

哺bǔC.訾zǐ否pǐ

2.B【解析】A.肄业嘶叫C.缔造绞尽脑汁D.猗郁放浪形骸

3.A【解析】终南捷径:

指达到目的地最便捷的途径。

B.不绝如缕: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C、不刊之论:

刊,削除。

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经典言论。

D.如坐春风:

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

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4.B【解析】A项句式杂糅,改为“以查处……为名”或去掉“为名”。

C项“不仅”和“更”分句顺序颠倒。

D项搭配不当,“提高……特色”不当,改为“打造……特色”或“提高……水平”。

5.D【解析】解析:

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层。

③⑤是一层,是摆现象。

“近年来”后应先概述然后再举具体现象,另外“近年来”与“时下”均为时间状语,不能同时使用,故是③⑤而不是⑤③;

①④⑥②是第二层,是对前边现象的评述,根据关联词“既要”“同时”可判断④⑥相连;

根据指示代词“这场文化角逐”中的“这”可知④前面应是①,与“话语权之争”相呼应;

由“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可知②前面应是⑥,与“汉语言文化传统”相呼应。

6.C【解析】A.动作偏指一方,你;

动词,辅助B.动词,辞别;

动词,告诉C.动词,赠送D.副词,刚才;

动词,迎合

7.A【解析】①⑦⑩形容词作名词,②④为意动用法,③为使动用法,⑤⑨为名词作状语,⑥⑧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8.B【解析】①⑥为状语后置句,②④⑨为判断句,③⑦为定语后置句,⑤为宾语前置句,⑧为省略句。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9.C【解析】据:

占据,位居。

10.D【解析】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11.D【解析】“告诫游人不要前往”文中无此意。

12.①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3分,重点词“咎”、“亦悔其”的“其”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②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3分,“此所以”句式1分,“学者”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③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4分,重点词“或”、“至”、“穷”各1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13.

(1)描绘了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

(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2)文中的“山翁”是一个热爱田园生活,醉心自然美景具有高雅情怀的隐逸者形象(或是有生活情趣、怡然自得的隐逸者形象,亦或是心胸超然世外,洒脱的隐逸者形象。

意思对即可得分)(2分)

“招”与“笑”,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

“笑指菊花开遍”,可见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

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2分)

14.

(1)无食桑葚

(2)虽九死其犹未悔(3)羁鸟恋旧林(4)慨当以慷(5)飞鸟相与还(6)齐彭殇为妄作(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5.BD(选对一个3分,共5分。

B项“自己整个一生的经历”说法太绝对;

D项“完全相同”说法绝对。

)(5分)

16.(5分)本意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含有贬义。

(2分)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

17.(6分)①二月兰的颜色,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

(2分)②二月兰的形态,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开成一大片。

(2分)③二月兰的动态,探头探脑地出现、占据、熏染、起伏、滚动,涂抹。

18.(6分)①象征意义:

象征明媚春天,受不了规矩,尽情抛洒春光;

它不高攀,维持自己平凡的本色,坚强不屈;

虽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活力高扬,尽情尽性;

忠心、执著的二月兰不愧为送春的使者(4分,每小点1分)。

②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执著,坚定持久品质的赞美敬佩之情。

(或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用二月兰的精神来激励病中的自己,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胸襟。

2分)

19.D(“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的是“麦田”,下文语句的主语(本体)也自然是“麦田”,这样,才能主语一致,语意贯通。

ABD三项中的主体分别是“铁骑”“小船”“剪草机”,当然是不能形容“麦田”的。

D项用“海浪”来比喻“麦田”是恰当的。

20.示例:

梦想给了我们驰骋草原的骏马,让我们在宽广的牧场上执鞭狂奔;

梦想给了我们点亮黑暗的明灯,让我们在漆黑的世界里洞察万物。

(4分,每句句式1分,内容1分,符合要求即可)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仿写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应先搞清楚仿写例句在内容、修辞和句式上的特点。

此题中,例句写的是“梦想”,用了拟人的手法。

在句式结构上,可采用“梦想给了我们……,让我们在……”的句式。

六、作文

[思路点拨]

“冬阳”是冬季的阳光,隐含了寒冷的意思;

因为季节寒冷,我们才对阳光的温暖格外敏感。

这是一个寓意题,不是要求学生浅层次地表达冬阳带给人的温暖感,而是试图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思考人生中的“冬阳”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温暖。

寒冷的冬天往往寓示人生的低谷或困境,而“冬日暖阳”则是人们在这一时期最需要的支持、帮助、鼓励、关爱等等,因其珍贵、因其被需要,所以“最暖人”。

学生需注意题目的寓意性,加入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进而对“冬阳最暖人”有所归因。

关于作文评分参考标准

1.作文60分,立意符合题意,语言通顺,结构清晰,切入分为43分;

2.偏离题意(30—35分);

3.离题、文体四不像(30分以下);

4.字数不够,600—700字(35—38分;

每少50字扣1分);

5.字数少于600字(完篇30—34分;

不完篇29分以下);

6.题目漏写,扣2分;

7.卷面不清,字迹潦草,扣2分;

8.错别字(一字扣1分,5分封顶)。

附文言文翻译: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

垒起的石块砌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

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

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

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

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

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

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

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

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直到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的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

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

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

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

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

石台正对着百丈山西南的缺口,前面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非常分明。

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

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都好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

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阶来通过,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我和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了百丈山,大家都赋诗记述百丈山的胜景,我详细叙述了一行人游览的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