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2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学生版.docx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学生版

必修二第1单元选择题

1.“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

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

A.街道两边遍布商铺

B.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

C.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瓦子”

D.建立一座活字印刷坊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C.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4.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5.有一本书列了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下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自耕农

地主

佃农

工人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10%

24%

36%

2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

6.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7.据史书记载:

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

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8.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

9.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0.“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朝贡制度B、官营专卖

C、重农抑商D、市坊制度

11.《荀子·富国》记载: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土地兼并严重B、男耕女织

C、个体经营D、精耕细作

12.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

“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

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酿酒尽败……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紵币(帛),备极精工。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

计获利五当一。

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

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

自是家业大饶。

”从材料看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有()

①适时改行易业②丝织品品种多③丝织品质量高④注重扩大再生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13.下图东汉画像砖反映了集市场景,集市外围四面建门墙,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4大交易区,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称为列肆)。

对此,下列分析或推测符合史实的有

①当时对商业管理相当严格

②远方富商衣丝乘车来此交易

③集市与住宅区严格分离

④城郊的集市设有“草市尉”管理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14.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这一农具是

A.灌溉工具B.播种工具

C.除草工具D.耕土工具

15.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16.《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

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17.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是秦国李冰次子,因与父一起修筑某项重大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该工程应该是

A.郑国渠B.井渠

C.都江堰D.灵渠

18.下列言论中不符合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的经济思想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19.桓宽在《盐铁论》中这样描述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的情况:

“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

……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啖食。

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徭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本质上反映了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的后果。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目的于巩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

C.盐铁官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盐铁官营给地方官剥削民众的机会。

20.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21.“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2.《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

“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

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

宅一区值3000。

田50亩值5000。

用牛2值5000。

”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

23.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

D.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4.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①③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5.“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26.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下面关于徽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徽商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业蘩荣的反映

B.徽商的活动区域仅限于今天皖南徽州地区

C.徽商的兴起与“重农抑商”政策背道而驰

D.徽商的兴起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7.“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28.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

“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

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是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作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

C.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反映了民间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29.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

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

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30.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3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32.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此现象表明

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

33.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

“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

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

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

”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34.西汉初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必要性

B.商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制

C.工商业资本流动冲击等级秩序

D.商人的土地兼并加剧农民流亡

35.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艺术内容上都有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兴起

B.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阶层催生新的审美倾向

36.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

①货币经济繁荣

②工商业市镇兴起

③农副产品尚未进入市场

④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等

A.①②③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37.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38.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

“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39.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40.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1.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

“俗语云:

‘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的结果是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施行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土地私有制

42.依据下列三幅历史图片的信息,对中国古代的都城解读合理的一项是

A.左为西汉都洛阳,中为唐代都长安

B.左为东汉都长安,中为唐代都洛阳

C.中为唐代都长安,右为北宋都开封

D.中为西汉都洛阳,右为北宋都杭州

43.对下图中所蕴含信息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①粮食交易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

②增辟商业路线、长距离运销兴盛

③大一统的局面保障了国内统一市场

④市场化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主流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44.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货币

45.综观古代都城演变,宋都汴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城市布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①市民文化的逐渐兴起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④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46.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47.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品种繁多,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珐琅彩②五彩瓷③青花瓷④白瓷⑤青瓷

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

C.③④⑤①②D.②③④⑤①

48.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

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49.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的是()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50.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

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

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

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

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51.据冯天瑜著《中华文明史》记载,南宋临安城居民中,官吏人数占临安城区居民总数的23%左右;从事工商业的居民总数达20万,约占城区居民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事文教事业的生员、教谕还有各行业艺人也占临安城区人口的十分之一。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作者文中数据可能来自《东京梦华录》

B.南宋社会生活世俗化程度较低

C.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已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造成严重冲击

D.南宋兼具“官僚社会”、“文人社会”、“市民社会”的风貌特征

52.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53.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54.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集市数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集市数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集市数

直隶

山东

14132

42104

82527

641126

43537

741583

陕西(关中)

16143

21238

28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459

19131

51545

15205

43976

39511

广东

——

721270

711959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55.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

“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56.清人说:

“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

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

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

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

57.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有

①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生产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8.从西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代的“废井田,开阡陌”,所反映的是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井田制的破坏

C.周王室的衰弱D.诸侯的强大

59.与以前相比,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是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白银的广泛使用⑤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

A.①②③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60.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61.“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棉纺织技术的改进B.政府的大力推广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6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

C.闭关锁国政策D.轻视科学技术

63.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①城市商业分布已打破坊市的界限

②打破了过去对商业交易的时间限制

③出现了人们生活娱乐消费的场所——瓦子

④在货币流通方面出现了纸币——交子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江堰是西汉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

B.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C.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D.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65.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B.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C.《诗经》里有牛耕生活的描写

D.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66.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67.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68.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

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

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

D.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

69.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