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34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docx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

高考作文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

【训练目的】

1.通过诗歌的写作训练,活跃思维,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诗歌的写作训练,了解写作诗歌的一般特点,掌握多种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3、能写一写简单的格调高雅、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诗歌

                      第一讲:

激活我们的诗情

【知识牵引】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文化的发展首先也是源自诗歌。

打开中国文化的殿堂,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是最耀眼的还是诗歌。

春风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鼎盛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这些大诗人名满天下,与日月同辉。

唐代崇尚诗歌,一部《全唐诗》收录的诗歌超过十万首,上至皇帝老儿、文武大臣、地方官吏,下至布衣学子、乡村野老、贩夫走卒,甚至牧牛孩童、歌伎婢女,均有名篇佳作留传后世。

 

翻开语文新教材,犹如走进了一片鲜美的芳草地,清香扑面。

大量文思飞扬、景美情幽的古典诗词精品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

师生们自可沉潜在诗歌的海洋中,含英咀华、寻幽探胜,在诗声朗朗中发思古之幽情;在心灵震颤的美感享受中,涵养心性、提升品位、构建人格。

那么我们通过教材诗歌文本的学习又有哪些新的了解和启示呢,我们能否也象名家们一样用我们的笔写出我心中的歌呢?

前人形象论诗歌,或曰“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或曰“诗是热情、欣喜、绝望和呼号”。

总之诗歌似乎天生就与沸腾的客观世界以及内心的真情实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知道,优秀的诗篇无不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迸发。

常言说:

没有激情,便没有诗歌。

这是因为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其感情的色彩更为强烈、更为鲜明。

  

既然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体,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原动力,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激活我们的诗情呢?

(见教材)

我们可以从社会寻找诗情。

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

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们点检一下近百年的新诗史,从郭沫若的《女神》,到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到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双桅船》……有的提倡个性解放,有的歌颂母亲土地,有的关心国家命运,有的体察下层百姓,有的盛赞不屈的抗争精神,有的推崇怀疑批判的思想……这些心忧天下、关注社会的作品,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人生寻找诗情。

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澜不惊,了无诗意。

但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那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

婴儿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偻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咛,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挥手,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

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

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人心的魅力。

举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悯、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

我们也可以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

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诗意。

不是吗?

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纤云飞星……哪一样不能触发我们无尽的情思、优美的情愫?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

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终究只为充实而美好的心灵存在。

列夫•托尔斯泰说:

“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让我们激活诗情,放歌青春!

【博客撷英】

为什么写诗

更多的时候,不是为什么写诗,而是不得不写诗。

万物都有诗性。

有时被别人忽略和贬低的事物的光芒击中,进入梦幻或迷醉的状态,就像被催眠了一样,和事物交换着精神,说出来的或回忆起来的就成了诗歌。

当然,形诸于语言的绝不是全部,也不可能是全部,只是一点点透明的雨水就能打湿灵魂。

有时,事物的细枝末节只有自己一个人懂得,它对你说话,只需合上双眼倾听,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是真正的诗歌,那些停留在纸上的,和春天的叶子有着同样的命运,秋风一来就会归于尘土,还原成事物本身。

诗歌毫无用处,无用也是大用。

不要不能也不忍深入事物太深,让不请自来的事物充满内心,已经是最幸福的事了。

事物把自己洗干净,词语只是等待被使用,诗歌之水只能把你一人淹没。

生活伸出宽广的羽翼,在黑夜里覆盖万物的影子,而诗歌更黑,它带你走遍世界。

过去像躺在书卷里的动词,它要徒步走到你这里来;现在像空气里的形容词,放到哪里都显得多余;未来像大海里的名词,连同你自己都要消失得无影无踪。

痛苦是血液,最好不让它从身体里流出来。

痛苦终究会慢慢隐去,言说,歌唱,赞颂,或是勉强照亮了自己,诗歌会自己进入身体里面。

诗歌会用与生俱来的眼睛探寻隐藏太久的火焰;诗歌会用温暖的嘴唇碰触盛满生命饮品的杯子;诗歌会用洞开的鼻子呼吸加糖的空气;诗歌会用耳朵的翅膀飞翔在音乐和歌声中间;诗歌会用柔软的双手抚摸闪耀的太阳和大地上的万物;诗歌也会迈动双脚踏上少有人走的大路。

诗歌在身体里面满溢,它要从身体里面飞出去。

诗歌首先是一粒种子,是身体里面越来越小的孩子,吸取着黑暗与光明中的至美。

这颗种子在等待一个冲破罗网的时辰,它要发芽生根。

随着风和阳光的搅动,诗歌生出呼吸万物营养的叶子,成为超脱实用的梦,回到宇宙的坟前释放原始的灵魂。

灵魂充满热情绽放出花朵,这时,爱情、生命和死亡会失去界限的阻隔,吸取生命中的精髓,变得越来越大,挣脱束缚结出沉默的果实。

这就是诗歌生长的过程,也是生命生长的过程。

当诗歌长成参天大树,孕育诗歌的身体就成了诗人,诗人是被动的。

诗人是阳光下脆弱孤独的种子,他错投了人胎用命做诗,酒里泡满了花瓣、女人和泥土。

诗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诗人,他只顾和苍蝇在骨头里打架,和花朵在海里恋爱,在童话里像小丑一样活着。

诗人又身陷爱的泥潭,因为爱是欲望的造物,它是人苟活的动力,也是杀死人的那把刀子。

诗人又不得不去爱,不得不跪着忍受爱的口臭的亲吻,不得不通过诗歌的嘴唇说出爱。

诗人是自己的矛和盾。

当诗人遇到诗歌的时候,就像在做一场梦;当诗歌折磨他的时候,就像得了一场大病;当诗歌走了以后,他就像已经死过一次。

诗人不得不写诗,诗人不得不活,也不得不死。

每死一个诗人,世界便增添一捆柴,也失去一部分真情。

诗人没有空活人世,世界告诉他许多别人活了一生也无法知道的东西。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诗人是世界的儿子。

诗人的诗你别去细想,他是世界的嘴,亲吻,歌唱,唾骂,从世界的缝隙透出些生命的光亮。

诗人为什么写诗?

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也许并不是诗人在写诗,是诗歌一直在写

【深入探究】

上述内容告诉我们激活诗情的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又该怎样去深入地实践呢?

我们以“从大自然中寻找诗情”为例来加以感受。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大自然以他那绚丽多彩、变化莫测的美,给诗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也养育了诗人的诗心、诗情、诗性和诗魂。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诗人们从大自然中汲取甘美的精神营养,在大自然中寻找浓浓的诗意,又在大自然中放飞昂扬的诗情。

学习诗歌,只有成为自然之子,认真观察丽日蓝天、晴空鹤唳、云卷云舒的自然之景,用心体悟草长莺飞、柳絮轻飘、花开花落的自然之语,尽情欣赏大山之高峻、大江之奔涌、沃野之平旷的自然之美,才能找到真正的诗情画意。

诗歌教育也才能真正达到“修身、养性、化人、启智”的目的。

 一、读懂自然语言,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人创造了语言,但也容易迷失在自己的语言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大自然默默无语,她把自己的至善至德,用另一种语言形式传达出来,只有贴近自然的心灵才能倾听它,只有热爱自然的诗人才能破译它。

冰封雪冻的冬天降临了,天地间充满肃杀之气,万物凋零、草木枯萎。

春风吹来,小草却又顽强地钻了出来:

从岩石的缝隙里、在贫瘠的荒原上、在干硬的大道边。

在小草的生长声里,大诗人白居易听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竹子扎根岩石,咬定青山,郑板桥感受到了它的不畏艰险、毫不动摇:

“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松柏耐寒、挺拔屹立、不畏风雪。

陈毅借它来表现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诗人们还从梅花的玉骨冰肌、晶莹剔透,竹子的瘦劲孤高、傲霜干霄,荷花的亭亭玉立、洁身自好中听出了高风亮节、铁骨铮铮。

晋代王子猷租房居住,便让人种竹,家人问:

“暂居何须尔?

”子猷回答:

“何可一日无此君?

”方志敏的卧室对联是:

“心有三爱:

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

青松翠竹白梅兰。

”其中真意,岂是我们这些封闭在象牙书斋,死啃教科书的学子所能理解?

走进大自然,静观万物,仰视浮云,在欣赏中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有助于培养你的松柏气节和云水襟怀。

二、走进自然真实,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现在的学生作文常常充满大话、假话、套话和空话,远离了生活的真实和心灵的真实,主要原因是单调的学习生活限制了他们的视野,缺乏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获得独特感受的机会。

学习古诗,尽管有教参的言之凿凿,教师的精讲点拨,现代教育媒体的直观展示。

但学生获得的感受仍是间接的,在别人圈定范围内的。

须知年龄不同,气质不同,性情不同,心境不同,文化修养不同,每个人获得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同的。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去欣赏它、评价它所领悟到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也是各不相同的。

同样是写梅花,林和靖写道: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显得端庄典雅;高启写道:

“将疏尚密微轻语,似暗还明远在烟。

”显得飘逸清淡;陆游的咏梅词则写道:

“零落成泥辗做尘,只有香如故。

”显得孤傲清高;毛泽东的咏梅词则是: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显得热烈高昂。

同是咏荷,杨万里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充满欣赏赞美之情;李商隐则是: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似乎包含着难言的隐痛;陆龟蒙却是: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直叫人肝肠寸断。

桃花是美丽的,人们往往用它来形容女子容貌的明艳: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但也有人用桃花来形容女子的轻薄无情,丰舫写道:

“开时不记春有性,落时偏道风声恶。

东风吹树无休日,自是桃花太轻薄。

”学习诗歌,只有走进大自然“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徜徉其中,静观自得,才能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打开自己的视野,并由此而养成写真意,抒真情的表达习惯。

脱离自然,死背词句,把鲜活旺盛的,充满灵气和灵性的优美诗词当做僵死的文字符号来处理,是永远得不到独特体验的。

三、净化灵魂,超越自我。

   人的灵性往往为物欲所蒙蔽,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人的日常情感,往往带有狭隘的个体欲望和实用功利性。

很难进入诗歌的意境,获得审美的快感。

但在大自然中寻找诗情,就会不自觉的进入审美情景,无数次地感受、欣赏、体味美的信息,其日常情感就会纳入审美形式中,获得审美情感,净化人的灵魂。

当你走进大自然,那多姿多彩的自然美不仅使你心胸澄澈,超越了世俗的不幸和烦恼,而且使人在大自然那永恒的平静中找到了自己。

湖光山色的秀美令人心灵沉静深远,“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崇山峻岭的壮美让人意气恢弘,精神振奋,“山从平地起,云傍马头生”;那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更增添了人们一往无前的力量,“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自然美会使人在沉沦中奋起,在失败中前进。

当你遭遇人生不幸,失去生活的希望时,你可以站在大海之滨:

远处海天一色,近处波涌浪翻,涛声阵阵,海风吹来海的咸味……耳闻目睹海的辽阔博大,感受着大海的脉搏。

吟诵曹操的《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你会感受到宇宙的永恒和时空的无限博大,从而激起超越一切的勇气。

 四、领悟自然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南北风光迥异,呈现丰富多采的美姿。

在大自然中那耸立的山峰,潺潺的流水,绿茵茵的草原,姹紫嫣红的鲜花等,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古代的大诗人谢灵运、李白、杜甫等既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大文学家,也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大旅行家,足迹遍及天涯海角,使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沾染了浓浓的诗情。

杜甫有感于泰山之壮美,发出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浩叹;李白沉醉于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惊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形容西湖的绝世妩媚。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面对清丽的山光水色,吟赏名诗名句,不仅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受到艺术美的熏陶,也使人顿然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朱熹有诗写道: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春光正好,给点时间,给点空间。

让我们放下书本,到大自然中呼吸一下新鲜而自由的空气,让精神在自由的状态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插上想象的翅膀,向宇宙的四面八方辐射吧。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你会发现,另一扇大门,将在我们的面前打开。

 

 [实践探究](2008•高考四川卷)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解读]

以“坚强”为话题,考生首先会想到灾区人民的坚强,解放军战士的可敬,全世界仁爱之士的可佩。

汶川地震,我们看到了太多坚强。

一位10多岁的女孩子,自己用碎砖截去了压坏的下肢……这是一个孩子啊,切骨的痛是怎样忍受的?

这是怎样一种坚强!

这次大地震,许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了孤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啊!

可他们脸上露出的仍是天真无邪的微笑。

因为他们选择了坚强,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擦干了他们泪水。

天地无情人有情!

人无法比地震更强悍,但却可以比地震更坚强。

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试着想像,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很多人先是一愣,然后会意一笑,为文时情到深处泪自流。

但,对这种熟悉透的作文,真还有种下笔容易写好难的尴尬。

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情感的抒发,诗歌体裁都是最佳选择。

但是由于我们平时对诗歌这种体裁训练得少,绝大多数考生不敢“造次”,少数有较好的诗歌写作功底、敢吃螃蟹者则收获颇丰。

[范文引路]

悲中行

戊子岁,四月初八。

川静其波,鸟罢其鸣。

一场无情的天灾袭来,举国恸哭。

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悲痛中,我们选择坚强 。

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

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

——序

 

汶水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

川蜀儿女多苦难,一片荒城尽眼底。

映现当年唐山景,尽是残垣与断壁。

秀丽河山浩劫后,昨日今朝各两异。

都道零八年岁好,为何灾难紧相逼。

江山如画景色美,怎奈苍天生妒忌。

北国刚受冰冻灾,天府又遭夷平地。

川静其波鸟罢鸣,齐哀满目皆疮痍。

江天五月渐阴沉,满腔悲痛灰色弥。

油绿麦田无人收,万千苍生宿路隅。

平生有泪不轻弹,今朝闻此泪如泥。

武候诸葛若有知,不堪目视亦掩泣。

彭祖寿延八百载,可知人命仅须臾。

州州郡郡华夏土,一砖一瓦似金玉。

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万事吉。

花儿凋谢来年开,来年风景更旖旎。

茂年男儿体健壮,安能袖手闻羌笛。

理会百姓疾与苦,血汗合流同舟济。

绵薄微力不足道,奇迹因爱八方聚。

竹丝管弦为君鸣,可敬可赞可歌泣。

卧薪含悲建家园,蜀山青青蜀水碧。

龙的传人谁可胜,只手亦有撑天力。

汉羌一家爱无疆,我齿你唇永相依。

旺兴岁月定轮回,红霞当空雄鸡啼。

红烛数盏列堂前,潜心默祈哀思寄。

白云苍狗命难料,生者奋进逝者息。

青史铭刻五一二,永记今朝万人罹。

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

惟见山河齐悲兮,黯然神伤。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

还看万众一心兮,不屈脊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展望悲中奋起兮。

多难兴邦,中华坚强!

[例文评析]

这首诗是当年四川的高考满分作文,四川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

该考生以歌行体和楚辞体写汶川地震,并且这是一首藏头诗,第一排下来分别是地震灾区的地名,可见其才华横溢!

要指出的是,这首诗成功的另一原因是作者有着饱满的诗情——对人类灾难的怜悯,对人类爱心的感激,对中华坚强的感奋。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

“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同题实训]

 从1949年到2009年,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了整整60个年轮。

新中国60年的历史是一部辉煌壮丽的画卷,新中国60年的征程是一首激昂壮丽的史诗。

60年的历史长河,我们经历了风雨,也沐浴了暖阳;60年的沧桑岁月,我们拥有了光荣,也拥有了梦想。

 请以“建国六十周年,我为中国放歌”为话题,写篇诗歌。

要求:

作品要围绕祖国60年来的伟大成就与沧桑变迁,以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作品,着力追求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力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要结合个人经历表现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祖国的真情实感,做到内容真实、角度新颖、生活感人、文学性强。

写作时,要选好抒发感情的载体——意象,恰当运用想象和联想,注意诗歌语言的精炼,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如比兴、夸张、拟人、象征、反复等。

还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注意分段、分行,做到大体整齐、押韵。

 

 

范文赏析:

我只是一棵平常的树木

我只是一棵平常的树木

爬过五千年的沟沟坎坎,

将一面鲜艳的旗帜交给你,

我亲爱的祖国。

从此,

我不再爬行,

从此,

我不再遭受奴役,

从此,

我的腰杆在新中国的丰碑下,

挺立成一棵笔直的树木。

树木,

我只是一棵平常的树木。

不能变成浪花将新中国的赞歌日夜高唱;

也不能变成云朵装扮新中国的华美乐章。

我只是一棵平常的树木,

站在风沙来袭的地方,

与我的兄弟姐妹一道,

为我的祖国筑起一道绿色的屏障。

我只是一棵平常的树木,

站在波涛汹涌的岸边,

与我的兄弟姐妹一道,

为我的祖国增加海防的力量。

我只是一棵平常的树木,

站在冰雪满天的北国,

与我的兄弟姐妹一道,

为我的祖国雕塑英姿飒爽的形象。

我只是一棵平常的树木,

站在酷热难耐的南方,

与我的兄弟姐妹一道,

为我的祖国开辟一条阴凉的大道。

我只是一棵平常的树木,

即使我倒下,

也要让飞驰的列车,

带着年轻的中国,

冲破金融危机的迷雾,

直达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第2讲生成诗歌的意象

[训练目的]

以诗歌意象选择和生成为突破口进行诗歌创作

[复习指导]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诗歌创作总是从捕捉“意象”入手,围绕着“意象”的安排和经营完成创作全过程的。

诗人或因物生情,或移情于物,使得外在物象成为思想、情感的“凝结点”,从而诞生出诗歌的意象。

意象的生成,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继承传统意象和独创现代意象是较常用的两种手法。

生成诗歌意象,可以继承传统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华秋实、日月星辰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

这些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意象”。

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任何人都不可能白手起家,都必须对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进行继承、发展和突破,在“传统意象”这一点上同样也不例外。

从广义上说,许多“传统意象”都不会过时,重要的是我们能运用自己的诗心慧眼,在“传统意象”固有的“象征意蕴”上,灌注新鲜的时代气息,融入崭新的审美趣味,赋予我们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感情。

比如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是古典诗歌中寄寓愁心、抒写愁情的“传统意象”,唐代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

戴望舒《雨巷》借鉴并改造了这一“传统意象”,从丁香的愁心发展为“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赋予丁香新的社会心理内涵,给予丁香人的形象容颜,从而和“雨巷”、“我”等意象构成了《雨巷》美好而朦胧的意境。

生成诗歌意象,还可以独创现代意象。

可以这样说,衡量一个诗人对诗歌世界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掘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没有创造出独特的意象,他是否拥有独特的意象群。

王维的诗歌境界清新、洁净、恬淡、和谐,这一诗情、画境和禅意浑融无间的艺术境界,大多是由空山、明月、清泉、翠竹、莲花等一系列带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构成的。

李白的诗歌境界神光离合,伟岸超迈,和他的“明月肺腑”、“淋漓酒胆”是分不开的;明月、美酒、成为他“迷狂”状态下催生的诗歌的重要意象。

闻一多《发现》中“挂着悬崖”的“噩梦”、“呕出”的“一颗心”,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淤滩上的驳船”、“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食指《相信未来》中“蜘蛛网”、“灰烬的余烟”、“失望的灰烬”、“凝露的枯藤”、“温暖漂亮的笔杆”、“孩子的笔体”,等等,都是从客观世界中抽取出来的独特的象征性事物,饱含他们对这些事物的神圣情思,这些具有原创性的意象成为他们提供给现代诗歌的宝贵财富,诗人们这种惟新是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写诗歌,不妨在诗歌意象生成上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或者继承传统意象,或者独创现代意象,从而写出具有当代青年意气风发、昂扬进取的“少年精神”的诗篇来!

[典题探究]2005•高考四川卷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

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

甲说:

“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

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解读]

文题既平中见奇,又平中见深,有助于培养考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并善于随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懂得哪些该忘记,哪些该铭记,或进行生动地叙写,或进行深情地言说,或进行深刻地说理。

如写诗歌要注意意象的选择与生成,可以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也可以回眸历史事件,其中哪些事物铭刻在你的脑海中,永远不会忘却,激起你脑中想象,或继承传统意象,或创造现代意象,把自己的情感依附在所选择的意象上,做到景中见情,情景合一,写出自己飞扬的诗篇。

[范文引路]

永远的谭嗣同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

  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

  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

  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

  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疮痍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

  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

  祖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