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9351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淮阴中学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5、简要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不超过39个字。

据《新闻晨报》报道,11月4日,由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气候变化绿皮书: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

“2013年1月至10月,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是有历史以来最多的一年,频繁雾霾天气导致部分地区空气质量下降,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绿皮书指出,我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

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

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原因,具体包括静稳天气、高温、混合层薄、降水日数减少等。

二、(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

熙性严重(尊重;

办事严肃认真)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

博览群书,尤明《三礼》;

善骑射,颇知音律。

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其父戒之曰:

“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

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

”熙自是稍加饭粥。

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

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

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

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

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在职数年,风教大洽。

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

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

“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

”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

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

“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于是相率归附。

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

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

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吐谷浑:

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②渠帅:

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③总管府:

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吐谷浑寇边 

寇:

敌人

B.寻授帅都督, 

转夏官府都上士 

寻:

不久

C.在职数年,风教大洽 

洽:

和谐

D.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 

杜:

禁止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体现令狐熙施行“良政”的一项是()(3分)

①其有滞狱,并决遣之 

②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以功进位上开府 

④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⑤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⑥为建城邑,开设学校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熙对朋友的选择极其严格,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而且还懂音律,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政通人和,广受拥戴。

开皇四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

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

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并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

令狐熙到任后,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

(2)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

(3分)

(3)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

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

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

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

▲▲▲

(2)全诗围绕“梅”来写作,请简要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杜牧《阿房宫赋》)

(2)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3)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4)▲,靡有朝矣。

(《诗经·

氓》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6)▲,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诸葛亮《出师表》)

(7)▲,良多趣味。

(《三峡》)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⑴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⑵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

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⑶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

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

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

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⑷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

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

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

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佐证。

⑸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

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⑹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⑺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

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

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⑻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

“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⑼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⑽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

“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

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⑾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⑿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⒀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⒁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⒂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⒃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

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2、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1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2)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4、第四、五两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已经失传,有何作用?

15、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

六、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论儒学的复兴

汤一介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

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

新的现代儒学必是“反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

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在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礼记•礼运》的“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

《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和谐”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

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

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

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的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

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

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

我们认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

16.新的现代儒学应该如何“返本开新”?

17.请简要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论述思路。

18.儒家思想可能为解决三大矛盾提供什么“智慧”?

请依据文本加以说明。

七、作文(70)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

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

“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

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

”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

“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要求:

①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800字。

淮阴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调研测试

语文II(附加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题,23题为选择题,其余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纸)上,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20.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陈子曰:

“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1)盂子曰;

“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

礼貌未衰,

(2)言弗行也,则去之。

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

礼貌衰,则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汉书·

董仲舒传》)

21、历史上,宋朝大儒▲ (姓名)曾将《论语》、《孟子》、《大学》、《▲》辑定为“四书”。

(2分)

22、上述材料中,孟子认为国君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臣子?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香菱学诗,共定三稿。

一稿,宝玉否定,黛玉给予部分肯定与鼓励;

二稿,黛玉、宝钗加以否定;

三稿,是香菱“精血诚聚”,梦中所得,众姐妹一致称赞。

B、阿Q欺软怕硬,却总能在精神上获胜。

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自己所受的委屈,调戏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

C、《边城》中,翠翠误会了傩送,拒绝了傩送让她去自己家里等爷爷来找她的邀请,并骂了傩送;

傩送非但没有因此生气,反而主动委托自家伙计送翠翠回渡口。

D、欧也妮是《欧也妮·

葛朗台》中最为善良、隐忍、慈爱、纯洁的一个人物,小说以她的悲剧人生为中心线索,其美德是在与周围夏尔、德·

蓬风、拿侬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的。

E、从艺术表现上看,《哈姆雷特》设置了紧张激烈的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从丹麦老国王的鬼魂开始,逐渐引出三条复仇线索,情节交错,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24、简答题。

(1)《红楼梦》中先后写了五次诗社,请对应写出诗社名称及其主要策划者。

(5分)

(2)《茶馆》中,丑类人物的职业有不少是父子相承的。

试列举出其中三组并简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5~27题。

(15分)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

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

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分工细致。

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

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

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

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

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25.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请简要回答。

(6分)

26.请具体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27.请写出《阿房宫赋》中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两处语句,结合语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别分析其体现出的理性精神。

语文试题答案

1.D(A.pì

xuē/xué

nɡfà

n/ɡuīB.nuè

/xuè

、qīn/qì

ng、qiāo/qiāo、shà

n/zhān;

Cjū、zhēnɡ/zhè

nɡ、ɡuō/tiá

n、zhuó

D.má

i/mé

ihuá

n/gè

nmú

/mó

nɡ/dò

nɡ)

2.答:

A(3分)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侧重于行动。

不谋而合: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按部就班:

多指做事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第六版)。

人云亦云:

形容只会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一以贯之:

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水到渠成:

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成功。

3.答案C

A.分析、研判和监测,语序不当,应该是:

监测、分析、研判B.由于……导致,句式杂糅。

D.公诸于众:

诸等于“之于”,和“于”重复。

4.媒体的炒作可以让一个人成名,(2分),但过火的新闻炒作,也会给人带来伤害。

5、今年前十个月全国雾霾天数创有历史记录以来同期之最,化石能源消费增多是主因。

(每句2分)6.A(寇:

侵犯)

7.D(良政:

有利于民,为百姓拥护的政策。

④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深受欢迎。

①侧面体现。

⑥直接体现。

⑤体现有才能。

②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并无良政可言。

③凭借功劳得到晋升,未必是良政。

)8.B(原文中令狐熙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

9.

(1)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

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

(安、嗣、毁顿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

(2)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

(3分,“祠”“次”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

(4分,句意1分,定语后置1分,“勒”“逐”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