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766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浒传 阵法研究文档格式.docx

3.2阵法与《水浒传》战争场面描写的结构性7

3.3重构九宫八卦阵8

3.4实战功能的贫乏10

4结论12

5鸣谢13

6参考文献14

摘要

战争的本质能否从高度组织性和秩序去理解,还是受混沌逻辑所支配,可以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

战争是一种暴力的表现形式,本质上具有破坏秩序的特性。

然而战争除了无秩序的一面之外,它还是一种经过高度组织的暴力。

阵法作为高度划一化的战术部署,体现出战争的组织秩序。

本文通过对我国经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阵法研究,对我国古代的阵法概况,阵法布置,以及每种阵法运用的范围形势,预计取得的效果等逐一作了说明,同时,对古代阵法的实战性,以及局限性,都作必要的阐述,另外,对于古代阵法和现代战阵之间的迁徙性问题也作了探究。

关键词:

古代阵法;

abstract

Thenatureofthewarfromthehighlyorganizedandabletounderstandtheorder,ordominatedbythelogicofchaos,canbeavexedissue.Warisaviolentformofexpression,areinherentlydisruptivenature.However,inadditiontowarwithoutthesideorderofaddition,itisahighlyorganizedviolence.Matrixasthetacticaldeploymentofhighlyuniform,reflectingtheorganizationofwarorder.BasedonChina'

sclassicnovel"

OutlawsoftheMarsh"

inthematrixstudy,overviewofChina'

sancientmatrix,matrixlayout,andscopeofeachsituationusingmatrixmethod,isexpectedtoachievetheeffectsdescribedonebyone,atthesametime,matrixoftheancientcombat,aswellaslimitations,aredescribedasnecessary,inaddition,forthewarbetweentheancientandthemodernmatrixofmigrationissuesalsomadetoexplore

Keywords:

Ancientmatrix;

(专业,学号,姓名,宋体小四号,中间以逗号分隔)

指导教师:

(教师姓名,宋体小四号)

1前言

《水浒传》第七十六回〈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用整回来描写宋江抵御童贯时摆出的九宫八卦阵的阵容。

就《水浒传》而言,这样的安排是一个相当令人触目的例外。

作者详细逐一写出不同指挥岗位和兵种的将领,穿戴何种服饰及使用甚么装备,军容之壮,在整本书中无出其右。

后来在征辽的战役,宋江仍一再排出此阵。

当然,七十回后的作者和之前是否同一个人,及种种版本上的争辩,并非本文关注的重点。

本文关注的是尝试从现实观点来分析九宫八卦阵的兵力结构,并以此来突显《水浒传》整体对阵法描写的特色。

至于考据不同时代的作者在个别细部的描写有何出入,仍可以作为下一步才解决的问题。

2我国古代阵法概况

2.1古代阵法定义及简述

阵法,亦称阵形,通常用来描术古代军队于行动或作战时的布署方式,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战国时期《孙膑兵法》就提及“八阵”与“十阵”,又以八阵最为着名,为历代重要阵法。

历史上另外还有用以射击的“云阵”,围敌的“赢渭阵”,奇袭用的“阖燧阵”,备受推崇的诸葛亮改进过的“八阵图”以及“六花阵”等等,种类不下20种。

阵法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一种战斗队形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实战意义的。

在古代战争短兵接战的条件下,为着要求战场上统一的指挥和协同动作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很讲求阵法,代有传书。

按照我国对古代军阵进行钻研的军事学博士金玉国对“阵”的定义如下:

所谓“阵”,就是军队在投入战斗时,根据地形条件、敌我实力等具体情况而布置得战斗队形,从基础的一兵、一伍、一列开始,一直到全军,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

换句话说,阵就是各种战斗队形的排列和组合。

最早的阵应该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之中。

唐·

元稹《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

“宪宗皇帝语及阵法,曰:

‘卿何以知战?

’”《三国演义》第一一三回:

“维曰:

‘汝请吾鬭阵法,汝先布与吾看。

’”吴晗《灯下集·

阵图和宋辽战争》:

“所谓阵法,就是野战的战斗队形和宿营的防御部署。

关于武侯八阵

  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祢关成等六人与太宰府的大弐吉备真备等将在军中演练“武侯八阵”和孙子的“九地”,以后自源平合战始,在实战中普遍地使用。

“武侯八阵”经过历次战争的洗礼,结合日本的实际,发展成为鱼鳞、锋矢、鹤翼、偃月、方圆、雁行、长蛇、衡轭,编成这八阵的是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因此又称“武田八阵”。

下面作简单的介绍:

  鱼鳞阵: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

战术思想:

“中央突破”。

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

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

左右包抄。

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

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

  偃月阵:

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

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方圆阵:

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

密集防御。

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雁行阵:

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

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

个人认为,“骑铁”很适合使用。

  长蛇阵:

用于行军或追击的一路纵队,机动力强,战斗力弱。

  衡轭阵:

与长蛇相似,采用多路纵队并排的形式,战斗力较长蛇阵强。

“武田八阵”是很有代表性的阵形,另外还介绍一种车悬阵,车悬阵为日本战国名将上杉谦信所创。

车悬阵的与方圆阵相似,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设,不同之处在于,机动兵力在外,结成若干游阵,临战时向同一方向旋转,轮流攻击敌阵,形如一个转动的车轮。

其意义在于:

向敌军的一部不断地施加压力,使其因疲惫而崩溃,己方则因为轮流出击而得到补充和休整,恢复战力。

不容质疑,这种战术是很优秀的。

车悬阵受地形的制约大,要便于机动;

要求大将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应善于寻找战机和在军队的轮换中避免疏漏;

战力持久却不利速决。

  此外还有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不一一详解。

2.2古代阵法的实际运用与预期效果

在我国奴隶社会中所使用的阵,在今天已经大多数湮没在岁月的流逝之中,我们仅能通过古代典籍来对当时的阵进行模拟、研究。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些典型的或者机在比较详尽的阵法。

(1)战国时期《孙膑兵法》集先人之大成,将春秋以前的古阵总结为十阵。

这“十阵”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等。

水阵和火阵讲的是水战和火战的战法,不是单纯的战斗队形,所以孙膑十阵实际上只有八种基本的战斗队形。

方阵:

方阵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

大的方阵都由小的方阵组成,这就叫“阵中容阵”,孙膑认为方阵应该“薄中厚方”,就是说方阵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

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

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方阵是一种攻防比较平衡的阵型。

指挥等金鼓旗帜一般部署在方阵的后方

圆阵:

圆阵是为了进行环形防御的。

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没有明显的弱点。

疏阵:

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方阵圆阵等均可疏开为疏阵。

疏阵加大行列间距,通过多树旌旗、兵器、草人,夜间多点火把,以少数的兵力显示强大的实力。

数阵:

数阵就是密集的战斗队形,集中力量进行防御和进攻。

锥形阵:

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雁形阵:

所谓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但是后方的防御比较薄弱。

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

亚历山大在印度进行的会战就是近似于这样一种队形。

钩形阵:

钩形阵正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攻击后方指挥金鼓之所在。

玄襄阵:

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假阵,队列间距很大,多数旗帜,鼓声不绝,模拟兵车行进的声音,步卒声音嘈杂,好像军队数量巨大,使用各种办法欺骗敌人。

(2)三国时期诸葛亮入蜀主政平定南蛮之后之后,蜀军的主要作战对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骑兵联合部队,作战地域主要为山地,而蜀国缺乏马匹,于是诸葛亮排练“八阵图”。

八阵实际上是三国时代以前早已存在的阵法。

孙子有八阵,孙膑在《孙膑兵法》中也有《八阵》篇,到了东汉作战训练中普遍使用八阵。

诸葛亮从蜀国步兵为主力等实际出发,在原有的古八阵基础上创新真的阵法,绘制阵图,最终形成“八阵图”,用以训练蜀军。

所谓阵图,就是将阵法绘制成图形,画在锦上、纸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观的实物,这就是阵图。

诸葛亮纪录阵法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八阵图在唐代就已经失传。

但是据说诸葛亮曾经垒石作八阵图,据说鱼腹江边的八八六十四堆垒石遗迹,就是诸葛亮所遗留的八阵图,结合关于诸葛亮八阵图的只言片语,进行合理模拟,现代兵家认为八阵是一种集团方阵,每个八阵都具有八个小阵分布在中央的中阵四周的八个方向上,八阵的中央是大将,金鼓旗帜,以及直属的兵马,这就是中阵。

每个小阵都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代号。

这就是《李唐问对》中的“阵数有九”的说法,所以宋代还有将八阵叫做九军阵。

而每个方向的阵编组为六小阵,中阵编组为十六小阵,整个大方阵共有六十四小阵,正好符合鱼腹江垒石遗迹的八八六十四堆垒石的数量。

大方阵之后可能还有游骑构成的二十四小阵,一共是八十八小阵。

这些小方阵可以是骑兵、步兵、车队,由几十到几百不等组成,前排为弓弩手、中间为长兵器手、后排为短兵器手(有时排列顺序也不同)八阵为了迟滞敌人进攻,发挥蜀军弩兵的威力,在防御时还设置冲车、鹿角、铁蒺藜等障碍。

诸葛八阵属于防御性阵型,好处是没有部署上的弱点,任何方向遭受攻击,整体大阵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一处遭到攻击,两翼相邻的阵可以自动变为两翼,保护支援遭受攻击之阵。

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就是,这样复杂的诸葛八阵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训练,而且机动性较差,为了保持阵型的完整,前进时不允许奔跑,后退时不能猛跑。

这就是《李唐问对》中的“以前为后,以后为前,前无速度,退无遽走”。

所以说八阵是一种防御性质的十分保守阵型。

无大败,取得大胜同样也很困难。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同样多次攻打魏国,无大败也无大胜,不能说和蜀军采用八阵进行作战毫无关系。

但是个人认为以上仅仅是诸葛八阵的基础或者原型,因为依靠这样一种僵化的阵型,以蜀国薄弱之力与曹魏抗衡几十年无大败,就仿佛并不可能,而与其传颂了千年的诸葛八阵地位也不相称,而且作战地域属于山地环境,而八阵更适合于步兵在平原作战。

所以个人认为,诸葛八阵应该有许多变化,当阵地上有沟坎,林木等限制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而且行军时,进攻时应该有各种变阵,不过由于资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究诸葛亮八阵相当的困难。

而且个人认为所谓诸葛八阵不仅仅是作战阵型,而是通过“八阵图”的训练,将蜀军作战指导思想、编制、训练等渗透给蜀军…… 

(4)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

中国明代军队抗击楼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

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后,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战斗队形难以适应作战需要。

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侨寇作战特点等情况,创立了此阵。

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戚继光与鸳鸯阵。

公元1557年,为对付入侵浙江沿海的倭寇,明嘉靖帝命时任山东登州卫都指挥金事的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充参将,负责抗倭斗争。

戚继光到达浙江后,看到明军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的状况,乃请求组建新的军队。

1559年,他亲自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3000新兵,教以击刺法。

将这支队伍训练成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戚家军”。

倭寇的活动范围多在浙闽沿海一带,惯用重箭、长枪和倭刀作战。

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

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鸳鸯阵”。

这种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

鸳鸯阵阵形以12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

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笑,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

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

最后一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

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

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

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

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

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

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

 

2.3古代阵法的局限性及其与现代战争的迁徙性关系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马镫的发明,使骑兵装具臻于完备,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出现了重甲骑兵(铁骑),这种骑兵具有较强的防护力和集团冲击力,在对没有装甲的轻骑或步兵作正面冲击时,具有极大的威力。

南方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利于骑兵作战,加上马匹资源缺乏,所以骑兵不占主导地位。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北伐南燕时,在如何对付南燕铁骑这一问题做了充分准备。

当刘裕出征后,燕军即以9万之众抵御,其中就有“铁骑万余”。

刘裕闻讯后,即令诸军步行,以“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槊,又以轻骑为游军。

军令严肃,行伍齐整。

”当燕军铁骑来袭时,刘裕用此阵对抗,双方激战过午,未分胜败。

随后刘裕用计,奇袭后方重镇后方临朐(今山东省临朐县),大败燕军。

在这次交战中,刘裕在战术上采用步、骑、车3个兵种协同作战,有力地遏制了燕军铁骑的强大冲击。

因为刘裕的阵法以战车为主,所以它的防御能力还是比较强的,顶住了燕军铁骑的冲击,但是在攻击力方面却表现的明显不足,最后也是用“批亢捣虚”之计取得的胜利,而非“面对面”的击败对手。

但此次作战却为刘裕积累了对抗重甲骑兵的丰富经验,促使他着手日益完善自己的阵法,直到z最后演变成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却月阵”。

却月阵是由水军和步兵共同组成的,其中步兵又以战车为主。

"

却月阵”的局限性  

刘裕凭“却月阵”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军3万多骑兵,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现在的很多军事爱好者一谈及以步制骑的问题时,必言“却月阵”之妙。

但让人不解的是,“却月阵”就像昙花一现,虽然史书中记载详细,但此役过后,再无人使用此阵。

的确,却月阵对地形的要求非常的大,一旦有失误,就有被对方骑兵从侧翼穿插或者从后翼大举突进的危险。

如果北魏骑兵从后面包抄,刘裕的却月阵则难以奏效。

不过,当时拓跋嗣命令长孙嵩等人急救后秦,所以北魏骑兵不顾思索的就贸然进入,岂能有不败之理。

刘裕正是用敌人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得此阵恰当好处,正中下怀。

从而成就了刘裕的美名。

3对《水浒传》中的“阵法”研究

阵法富有实战意义,它是战争形态变化的标志。

阵势、阵法,和阵图都指军队的战术队形,但重点又各有不同。

阵势指一种在特定时空中客观的存在,具描述性,但并没有规范性。

阵法则已成为规范性的军事素,不论属于秘传或形于文字,都是可以依循及重复使用的。

当这种规范形于图象,就成为阵图。

因此阵势与阵法/阵图的关系相当于具体战术和军事素养的关系。

基本上,三者都是战术名词,但也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作战役层次上的论述。

在古代正式讨论阵法的著作中,笔者目前尚没有发现「九宫八卦阵」这名称,但它应该是将九军阵法进一步结合道教观念的产物。

以九宫方位来诠释八卦阵,是中唐以后到宋代研究古代阵法的一条思路。

这条思路传说是风后(传为黄帝时代的大臣,年代无考)所撰,实则是据在唐以后始日渐流传及增衍的《握机经》而展开,再受到李筌(八世纪后半)《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影响,以及传为李靖(571-649)口述,复很可能因加上宋人阮逸(1023-1053)所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附会方受重视。

这种日益详尽而繁复的理论将古代八阵理解为根据井田形状,以八个小方阵,按纵横四行来组合为一个更大的方形,加上当中的中军,共为九军。

此外,宋初许洞也自创八卦阵。

以上理论的整合产生北宋中叶推行九军阵法的热潮。

当熙宁九年(1076)宋和交趾的冲突升级,交趾攻陷邕州时,宋神宗便决意出兵。

无独有偶,这次远征军的编制恰好是九军之数,反映出宋廷正在急求实践形成的军事信念。

安南之役的相对成功激发对九军阵法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推动。

尽管宋军并未达到直捣交州的目标,而是役的死伤人数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纯粹从战役层次上而言,宋军仍算节节胜利。

这对于九军阵法的推行来说不失为正面的信息。

于是宋神宗下诏在若干重要的军区推行九军阵法。

因此可以说在《水浒传》故事素材所处的宋徽宗宣和年间,以九宫八卦方位排列的阵法,不论从观念的模塑还是实质的军队编制上,可说已经存在。

3.1《水浒传》中的阵法实例举证

太乙混天象阵,简称混天象阵。

在《水浒传》第八十八回“颜统军阵列混天象,宋公明梦授玄女法”中实战运用,辽国统军元帅兀颜光所摆布。

主将为十一曜、二十八星宿,雄兵二十万,这个阵是水浒传中最难打的一个阵势。

宋江最后“梦授玄女法”,得仙九天玄女指点,方才打破了混天象阵。

宋江军团需要动用玄女来指点来破敌,这在水浒传中是极为罕见的!

可见,这个混天象阵作为辽国最后的杀手锏,果然是非常地厉害!

3.2阵法与《水浒传》战争场面描写的结构性

《水浒传》中的战争虽属虚构,但具有相当浓烈的现实政治,甚至强权政治的色彩。

从祝家庄到大聚义之间的多次战役,其中如祝家庄、曾头市、东平、东昌之役本来都可以避免,但梁山在精通权术的宋江影响之下,不但没有避免战争的意图,反而力图透过战争扩大影响力。

进行战争的对象,也辗转由庄园自卫武力、地方政府辖下的正规军、最后升级到中央政府的禁卫部队。

虽然由于作者对历史的认识有限,书中经常出现地理和官制上的错乱,造成拟真度的不足,但《水浒传》中的战争具有一个激烈度逐渐增加的结构内容。

  无可否认,书中的战争场面作为一种游戏文章,需要经常刻意转换旋律来加强娱乐成份。

这和现实世界有很大的不同。

在现实战争中,一支军队对于某个具有优势的军种和战技会重复而调整地使用,务求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效益最大化。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骑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装甲军团,都不断使用类似战术和战役法,并建构出整套军事素养。

相反,古典小说对于战争的描写和现实不相一致,一方面可能是作者欠缺背景认识,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它为读者提供多面向娱乐的特质所造成,因而智取、斗法、破阵,和斗将互相穿插,务求将类似的桥段错开,避免实时重现。

如果将《水浒传》中的战争看成真实的景况,那么以花荣之神箭及公孙胜之道术应不断重新使用,以冀战无不胜。

要是小说中每场战争都重复同样的指定动作的话,其娱乐性便会大为下降。

为了保持娱乐元素,不同场次的战役所使用的制胜策略必须有别,如一打祝家庄是埋伏和遭遇战,二打祝家庄以斗将为主,三打祝家庄则靠智取。

高唐州的战事围绕道术而展开,而连环马则是突出器用层次的特殊兵种。

到三山聚义,又是斗将;

闹华山,又是智取;

收樊瑞,又是道术,展开另一个循环。

此后三打大名府,二打曾头市,以及东平、东昌之役,都如此类推。

虽然每次重用这些桥段的次序不必一致,但不外乎智取、斗法、破阵,和斗将四种为主,另外再穿插一些较小的场面,如劫寨、埋伏,和水战。

有趣的是,刻意追求与《水浒传》构成对比的《荡寇志》也按照这种法子去写,如陈希真一打兖州城是埋伏和遭遇战,二打兖州城以斗将为主,三打兖州城则靠智取,完全和祝家庄事件相对应。

宋江取莱芜、新泰分别用水攻和火攻之计,官军收复二城亦同样运用了水攻和火攻,这些安排很明显不是为了追求拟真度,而是为了平衡娱乐元素,甚至可能是追求格律的工整。

  目前尚不能假定作者对阵图做过非常细致深入的探研和熟知阵法的运作。

事实上,作者在好几个地方暴露了其对阵法的所知有限,因而尽量回避直接描写阵势。

如连环马一役,梁山方面以秦明、林冲、花荣、扈三娘和孙立作五阵,迎战韩滔、呼延灼和彭圮的三阵,「将前面五阵一队队战罢,如纺车般转作后军」。

这本来可算是《水浒传》第一次以阵势为主体的战争场面,战斗的重心却显然放在斗将,遂出现扈三娘活捉彭圮的一幕。

那所谓如纺车般的五阵祇起得衬托声势的作用。

次日再交锋,官军连环马一出,梁山兵便大败。

此后重心转向为如何破解连环马的法门,引出了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