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991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14学年教师培训文档格式.docx

八、我们的格言:

让每个孩子快乐和幸福是我最真挚的追求。

师以德为本,心以爱为源;

以真理教书,用真情育人。

爱是一种信任、尊重、鞭策、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懂得欣赏,石头也会放光彩;

不会赏识,金子也会被埋没。

让每个学生都自信,让每个学生都成功。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每个孩子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的。

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如何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一)

当前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

针对这些现状从宏观上谈三个概念:

一、教育

1.剩余理论:

诺贝尔奖奖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余的东西。

既然如此,我们该教什么,使忘却的最少呢?

(1)教师的人格和思想,魅力和责任。

(2)知识易忘,能力永存,所以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这也是新课改为什么强调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外墙上写着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3)自主学习的东西最难忘,所以要设法让被动学习更多地转化为主动学习。

结论:

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想学爱学并学会自主学习;

2.火把理论:

3000多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普多塔尔说:

“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

”目前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原因就在于此。

讲个小笑话。

联合国针对非洲粮食缺乏问题拟定了一个选题,让几个地区和国家的儿童回答---题目是:

请用自己的观点阐述一下如何解决非洲粮食缺乏问题。

但孩子们都没有答上来,其原因令人深思。

非洲儿童因为太穷所以不知道“粮食”是什么含义;

欧洲儿童因为什么都不缺所以不知道“缺乏”是什么含义;

美国儿童以为美国就是世界,而世界就是美国所以不知道“非洲”在哪里;

中国儿童什么都知道,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你们说,如果一个连观点都没有的人,如何谈创新?

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发表自已观点的机会,让他们能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3.自尊理论: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是注定要落伍的;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请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我们的教育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学习的幸福而快乐。

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却没有想到,更多的人在失败面前不是重新崛起而是彻底倒下,一粒种子顶着巨石钻出地面固然勇气可嘉,然而故意把巨石压在种子的上面看它扭曲着身子钻出石缝不也是一种很残酷的事情吗?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即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才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

我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新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简单的说就是使每一个学生赢得尊严,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如何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

二、文化

教育的另一个说法是:

教育就是传承文化,传递人类文明。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1)关于文化的几种定义:

1、一位捷克总统曾说:

文化在一般意义上说是通过教育达到的文明规则,在高层意义上讲则是一个社会或组织心照不宣的精神默契。

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

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人格的沉淀。

3、企业文化,当人们在一起工作时显现出的独特群体特性,有时是不一定能说出来的但大家心领神会的规矩。

4、校园文化。

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针发展的方向;

是领导作风师德师风素质的体现;

是人文关怀、凝聚人心、服务的意识。

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粘合剂。

有时我们常常将其说成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2) 

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

1、西方文明:

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英国的政治,基督教的精神。

宗教文明:

以善为本,彼此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西方国家基础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应来源于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血液中的这种宗教思想。

2、中国文化:

北京师大著名博士生导师肖川对传统的儒家文化说到:

就我个人认为儒家文化没有太多精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它重视教育,但它的目的是为了出人关头地,自己能够做官,其教育的目的已经喧宾夺主,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他读书的价值取向是出人头地,而不是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具备创造能力,成为一个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人。

所以它的教育虽然也讲树人但其目的或者说价值取向是错误的。

(3)因文化不同形成东西方不同的思维和行事方式。

1、价值取向,中国人以善为主,而西方人以真为本。

2、做事方式,中国人注重结果,而西方人注重过程,比如大家常说的一个小故事,说一个美国老太太遇到了一个中国老太太,两人聊天,中国老太太说:

我奋斗了一辈子终于攒够了买房子的钱,美国老太太说:

我奋斗了一生终于将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的贷款还清了。

3、好学生的标准,中国人认为老实听话就是好孩子,而西方人认为善于表现自己,能提出问题,有个性有号召力才是好孩子。

4、工作方式,中国人往往和为贵,依赖性强。

而西方人喜欢竞争,独立性强。

5、处事原则,中国人好面子,说话好转弯抹角,遇事时情感第一,法律第二。

而西方人说话坦诚直率,遇事法律第一,情感次之。

我们的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要努力培养一种和谐的学校文化,从而形成学习型团队。

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如何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三)

三、职责

(1)心态问题

小故事:

编蓝子。

二战时期,德国军队曾经把一批革命者抓起来,关在阴暗潮湿的小屋子里,每人一间,寂寞难熬。

更糟糕的是每天让他们干同样一件事情:

没多久,好多人精神忧郁,神情惶惚。

几年以后,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为什么?

原来他的至胜法宝是:

他非常喜欢编蓝子。

这就是心态,他告诉我们对一些不能改变的事,与其痛苦地接受它,不如愉快地拥抱它。

对待工作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项任务去完成,可能就觉得枯燥乏味;

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话,那肯定会觉得美好快乐。

(2)如何认识自己

希腊特尔斐岛上有一座阿波罗神庙,神殿里镌刻着一条“神谕”:

认识你自己。

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存,安全,交往,尊重,自我超越)的术语来说,社会上多数人认识不到自己的生存价值,这对社会和个人都是一种损失。

歌德说: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

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即知道你的价值。

可是你的职责是什么呢?

就是当前的现实要求。

”原来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履行时代赋予你的现实要求的过程,就是这么简单!

同时职责不同于职业,职业可以终身不变;

职责却是与时俱进的。

(3)如何履行职责

美国西点军校的一句精典名言:

noexcuse!

(没有任何借口)。

西点军校是美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别称,因其坐落在美国纽约东南部奥兰治县山区哈德逊河畔的西点镇而得名,200年来,西点为美国培养出了三位总统,五位五星级上将,3700名将军及无数的精英人才。

在西点有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就是遇到军官问话,只能有四种回答:

报告长官,是;

报告长官,不是;

报告长官,不知道;

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

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

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它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小学教研室 

张正荣

去年的4月份我对全区所有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专题培训讲座,题目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一共讲了三个概念:

教育、文化、职责。

在营子中心校讲完后,李长福老师当即送给了我六个字,也是他听后的内心感受:

明目、开心、增智。

我非常高兴,因为能为大家做一点有益的事,一直是我的人生哲学。

一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再次相聚,希望今天的讲座同样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3月份我到全区各学校听了一些课,总的感觉:

喜忧各半。

高兴的是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尽管环境一般、条件较差、待遇不高、任务繁重,但仍然能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无怨无悔。

担忧的是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不知不觉中由于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一件工作,而慢慢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淅淅缺乏了对学生的爱心,有的专业水平甚至开始下滑(故事1:

水煮青蛙 

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次著名的实验。

实验人员捉来一只健康的青蛙,冷不防把它丢进一个煮沸的开水锅里。

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说时迟那时快,用尽全力,跃出那势必让它葬身的水锅,安然逃生。

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往锅里放入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进锅里。

青蛙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接着实验人员在锅底偷偷地用炭火加热。

青蛙不知究底,自然悠悠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

慢慢地,锅里的水越来越热,青蛙觉得不妙了,但等到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令它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已经为时太晚,它欲跃乏力,全身发软,呆呆躺在水里,直到被煮死在锅里。

)因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

当然这当中不少教师不是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基于这种情况,我和刘局长、薛局长进行了沟通,经他们同意决定召开这次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场培训会。

下面我就接着去年的内容讲四个问题:

什么是好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学?

什么是好的学校?

什么是好的教师?

一:

好的教育

1不为分数、不为选拔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从宏观上知道教育的三个层面,否则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办教育。

教育:

一是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应该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成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

三是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不断创造的人。

现行教育最大的积弊就是一心为分数,一味看成绩。

教育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教会做人比教出成绩更难、更重要。

为了国家的未来我多么希望所有青少年的头脑都能被真善美填满。

故事2: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

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

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

“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

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

“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我们坐在旷野里。

”“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先开口了:

“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

“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

“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第四个弟子说:

“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

“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

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

2培养自信、培养能力

故事3:

船长到底几岁?

这是一件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事。

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

“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有几岁?

”专家断言,如果有学生做出答案,那说明学校把孩子给教笨了。

1998年,用这则笑话测验我国沿海某市的小学生与初中生,结果做出答案的竟高达90%,即使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还是有10%的学生得到75-32=43岁的答案。

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

当然,这10%的学生答对了,因为该题目只不过是一则欧洲笑话,不可能有答案。

这些做出答案的学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教师出的题总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教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话一分也没有。

”还有学生认为,如果用加法应当是107岁,这么大的年纪当船长不可能,因此只能是43岁。

  法国专家感叹:

中国学生很听教师的话,因为同一题目在法国小学做实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教师是“糊涂蛋”。

  这就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最大弊病,学生只会识记、领会。

而不会应用、分析,更谈不上综合、评价。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只是完成了布鲁纳教授提出的认知领域六级目标的前两步。

忽略了后四个目标恰恰失去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美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就很成功。

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以下特点:

(1) 

教学进度较慢

教材内容浅显但包罗万象

(3) 

课时少,校内活动丰富生动

(4) 

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想像的空间

(5) 

作业符合孩子心理,量少

(6) 

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7) 

发展孩子的个性

(8) 

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9) 

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

(10) 

教师工作量较小

尤其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上,美国教育相当成功。

在这方面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信念的合格学生。

比如在一次数学对抗赛中,有名学生与众不同从最后最难的题做起,并将最难的那道题做了出来,而此题事后连老师都没能做出来,尽管他交卷时只做了一部分题。

对他这种不管分数的做法,他的解释是:

我就是要在最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表现我的价值----我做出了别人没做出来的难题!

我不要分数,我是要在挑战中得到乐趣,体现自己的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的行为影响了学校的积分,反而颇为赞许的连连点头。

这种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创造力的保护,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他们的教学技巧也很多:

技巧1:

提问,很少问“为什么”而是问“是什么”,前者易导致学生消极应付,后者会鼓励学生在不必进行裁决的情况下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将注意力重点集中在学生回答的异同点上。

美术课上学生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回答前者是指“复印”得如何,回答后者却是指“创造”得如何。

技巧2:

对话,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真正地去倾听别人的讲话,并且会去思考如何以一种有益的方式来回应别人或提出一个能够加深讨论程度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去想轮到他们时应该怎么发言。

技巧3:

模拟,也即体验式教学,比如创设一个真实的“搜查柜子”的情境,从而进行强权和权利的教学。

技巧4:

表演,提供一个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从中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可以使其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此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关注教师、师生共进

简单介绍一下叶澜的新技术教育、国家的新课程改革、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

新技术教育实验,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一个研究,它有四个重要的观点,这四个观点是它的整个的灵魂,四句话:

第一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二句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的气息”;

第三句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第四句话是“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活泼的生机”。

它的重点是在课堂。

也就是新技术教育实验它关注的主要是课堂,直至想通过课堂让学生、老师的生命价值能得到实现,让课堂本身充满活力,这是它最具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新课程?

新课程准确地说是共和国历史上第八次课程改革。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

它起步于96年7月到97年底的教育部基础司的一次调查,通过这次调查以后,中央觉得基础教育非改不可了,出台了一个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然后在2001年的6月公布了这个纲要。

这个纲要确定了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学习方式,评价,管理六个具体的目标。

然后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

它有几个关键词——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校本课程。

这是整个新课程理念的一些关键词。

新教育实验是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搞的一项教育研究。

它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不仅关注学生,更要关注教师。

价值趋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有五个主要观点:

无限地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

强调个性的发展,注重特色的教育;

让师生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六大行动叫:

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 

聆听窗外声音、熟练应用双语、

建设数码社区、创设特色学校。

4播洒希望、享受快乐

当前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生活的很苦很累,大家普遍感到痛苦无奈。

尤其是初高中学生,没白天没黑夜的学,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仅有的课间10分钟有时也得被老师们搏夺,你说他能不恨学习、不恨老师吗?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还有不少教师仍然以分数论英雄、排座位,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

美国哈佛教授加德纳有一段话我非常欣赏,他说“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

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今天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个目标,我们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大学教授,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

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天赋加以培养。

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

”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反思一下了:

难道说教育只能这样搞吗?

我们就不能改变一下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那就是:

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快乐的人!

二:

好的教学

1师生平等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师生人际关系3要素,即真诚、接受、理解。

他把真诚作为人际关系的总原则,主张表里如一,反对虚伪。

他讲的接受是指教师要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的情感,不管是令人高兴的,还是让人不快的。

教师应该接受这些表露,并由衷地表示欢迎。

他说的理解是要求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罗杰斯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着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还是被强制的学习“囚徒”。

为了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三要素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澄清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2会教会学

北京石景山古城中学原来有一名地理教师----王能智,今年64岁。

他是我国青少年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先行者。

82年他40岁时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方法。

我国初中地理教材在编排上可以表述为“总----分-----总”,前一个“总”是对地理常识总的概述,中间的“分”是将中国地理分成八大区具体讲解,后一个“总”是总复习。

王能智老师在教学时,前一个“总”时间没有节省,因为这些基本常识是学生学好地理所必须使用的工具,但中间的八大区他就不讲了,他把八大章变成了八个大问题,让学生用前一个“总”里讲过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这八大题。

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设置问题,比如讲黄土高原,书上有的就不讲了,只给出一个问题:

黄土高原怎么改造?

并让学生自由结组,合作探究,最后评比方案。

没有想到课堂景象令人激动,教学效果不言而预。

他的教学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讲:

就是相办法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设计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但不是将学生套住(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他在独立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在此理论指导下,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完成的3项任务是

(1)评估

(2)学习活动的选择(3)提供教学支持以帮助学生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而是一个游戏式的快乐活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一个探讨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进入。

即:

问题------目标 

曲线代表学生的思维在积极探索,中间过程就需要教师去组织、去指导、去宽容、去激励。

坚持下去变化出现了,家庭、邻居、专家、公众、报刊、图书、环境、网络都成了教育者,学生渐渐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搜集信息,学会了整合信息,综合能力大大提升。

87年---93年王老师在没有给学生在课本知识方面上施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反而成绩更好,连续获得北京市高考六连冠。

启发:

一个优秀的的教师应当善于向学生的头脑里掺沙子,即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灌输一些能激发学生不甘平庸的信念。

也许有的教师说地理学科能用这种教学方法未必适应其他学科,高年级能用未必适应低年级。

我个人观点:

可以去大胆的尝试,年轻教师没有想法是悲哀的,如果有想法没去实践留下的一定是遗憾。

但记住:

学习别人,不等于重复别人。

此外,通过听课我也发现确实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能强调以下三点: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教练员。

运动员的目标是技术,而教练员的目标是人,再难的技术都能学会,但再简单的人都很难捉摸。

(2)研究教材不仅仅是研究知识。

如何研究教材呢?

要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

要研究知识的内部结构

要研究知识的外部联系

(3)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

如何研究学生呢?

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关于这个内容有关的其他东西学生知道了什么?

关于这个内容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是什么?

关于这个内容可以造成学生困难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