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0174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14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1页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1页
亲,该文档总共1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打印的古汉语词汇学Word文件下载.docx

5、古汉语词汇学和语法学

语法修辞是从训诂发展而来的。

字与语素的区分,语素与词的区分,复音词与词组的区分,词的构造方法,词性的确定,词缀的作用和性质,等等。

这些问题都具有双重性,语法学要讨论它们,词汇学也要讨论它们,只不过讨论的角度不同罢了。

例如语素问题,语法学是把它作为语法系统的基本符号来讨论的,研究它们的结合能力以及结合后的位置;

词汇学是把它作为词的构成要素来讨论的,研究它们的构成形式以及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

但不管角度怎么不同,把语素看成语言的一个最基本要素是共同的。

有些语法现象是经过词性的变化以后产生的,我们似乎也不能把它们排斥在词汇问题之外。

《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

“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指使死者复生;

“肉骨”,指使白骨长肉。

“肉”由名词转化成动词,包含有“使……长肉”的意思。

从语法方面说是使动用法,从词汇方面说是“肉”的意义的发展。

《韩非子·

五蠹》: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高”原是形容词,转化成了动词,包含“认为……高尚”的意思,是一种意动用法,但从词汇方面来说,则有推崇的意思。

类似这类问题,说它们属于词汇范畴也未尝不可。

6、古汉语词汇学和修辞学

修辞虽然是一种追求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但实际上也是词汇在运用上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某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能引起词义的变化。

例如“玉”的本义是玉石,人们常常拿它来形容某些美好或珍贵的事物,最初无非是一种比喻;

后来,美好、珍贵实际上成了“玉”这个词的新义:

“玉音”指美好的言词,“玉食”指珍贵的食品,“玉容”指美丽的容貌,等等。

如果仍坚持用比喻来解释,一律说成“象玉一样的”,反而不容易被人们接受。

“虎”可以指勇猛,如“虎劲”“虎将”;

“牛”可以指固执,如“牛劲”“牛脾气”。

这些新义的产生,都是运用比喻的结果。

又如“元宵”,本来是节日名称,指夏历正月十五日的夜晚。

古人习惯在元宵节吃汤圆,于是便用“元宵”作为汤圆的代称。

现在北方人单说“元宵”,就是汤圆,如果指节日,则须加一“节”字,说成“元宵节”,否则听的人便会产生误解。

“大夫”在古代是官名,因为宋代医官设有官阶,分为大夫、郎、医效、衹侯等,于是“大夫”便成了医生的代称。

作为官名的“大夫”已经死亡,而作为医生的“大夫”,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现代汉语中保存了下来,只不过读音变了,不念dà

fū而念dà

fu。

可见“元宵”“大夫”新义的产生,是运用借代这种修辞方式的结果。

古汉语词汇与修辞的关系,也表现在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上。

古汉语复音词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途径,而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这个问题在以后相关内容中还要谈到,这里就不详加论述了。

第二章字与词的关系

一、什么是词

1、词是社会约定的音义结合体

2、词是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

(1)夫子怃然。

(《论语·

微子》)

(2)天子先驱至。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3、词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

(1)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

(杨恽《报孙会宗书》)

(2)吾责已塞,死不恨矣。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今母殁矣,吾责塞矣。

(《韩诗外传》卷十)

(4)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

(欧阳修《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

二、词与字的关系

1.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有一定的读音,表达一定的意义,因此,从理论上说,字的作用可以等于词的作用。

2.古代训诂学家对于字的认识多受《说文》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字和词会有不同,他们说“字”的时候,就是指的“词”。

古代训诂学家也有用“词”或“辞”的时候,但他们所说的“词”或“辞”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词,而是专指虚词。

例如,《诗经·

周南·

歩没》:

“薄言采之。

”毛传:

“薄,辞也。

”又《郑风.大叔于田》:

“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忌,辞也。

”《说文。

八部》:

“曾’词之舒也。

”又《矢部》:

“矣,语已词也。

3、词与字的关系

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1)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就是词。

(2)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

(3)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4)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5)有些同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由此看来,在古汉语词汇中,字、语素、词这三种成分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同字异词

(一)字的本用和借用

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同或音近的乙、丙等词,于是几个不同的词便共用一字了。

1、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例如

[叔]叔1一一拾,拣。

《诗.豳风.七月》:

“九月叔苴。

(苴:

jū,麻子)。

叔2一一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

记录叔2是借用。

[夫]夫1一一成年男子。

《论语·

宪问》: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哉?

”贾谊《论积贮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夫”字本为此词而造,下面几个词本来没给它们造字,也借用“夫”字来记录。

夫2一一指示代词,等于说“这”或“那”。

成公十六年》:

“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

”《战国策·

齐策四》: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夫3一一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

子罕》:

“逝者如斯夫!

”另外还有个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

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

按现代读音,夫为阴平,夫2夫3夫4为阳平。

2.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

例如:

[蚤]蚤1一一跳蚤。

蚤2一一通“早”。

《史记·

项羽本纪》: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早晚的“早”本有其字。

宣公二年》:

“(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耐]耐1一一剃除颊须,古代一种轻刑。

《后汉书·

陈宠传》:

“今律令死刑六百二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

”耐2————通“能”。

《论衡·

率性》:

“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

”耐3一一通“奈”。

宋,陈达叟《菩萨蛮》:

“叵耐无情夫,一行书也无。

”耐4一一通“你”,方言。

《海上花列传》第一回:

“耐还有个令妹.”“耐”字从“而”(颊毛),从“寸”(表示法度的字多从“寸”),本来是记录耐1这个词的,记录耐2至耐4,都是本有其字(能、奈、你)的借用。

另外还有个耐5,意思是经得起、受得住,当为本无其字的借用。

贾思勰《齐民要术·

种椒》:

“此物性不耐寒。

(二)同形字

字形相同,但却是为不同的语词造的,这样的字叫同形字。

[怕]怕1(b6)一一恬淡,淡泊。

司马相如《子虚赋》:

“怕乎无为,憺乎自持。

”《说文》:

“怕,无为也。

”这个词后来用“泊’’字表示。

怕2(po)一一害怕,惧怕。

四讳》:

“孝者怕入刑辟。

”元稹《侠客行》:

“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椅]椅1(yī)一一木名,又称山桐子、水冬瓜。

《诗·

鄘风·

定之方中》: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

”宋玉《高唐赋》:

“双椅垂房,纠枝还会。

”椅2(yǐ)一一“椅柅”连用,联绵词,形容树木柔弱。

谢朓《芳树》:

“椅柅芳若斯,葳蕤纷可继。

”椅3(yǐ):

桌椅的“椅”,起初写作“倚”,因其有可倚之背而得名。

后来才把单人旁改成“木”旁。

(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

“今人用‘倚卓’字,多从木旁。

”(明)方以智《通雅·

杂器》:

“倚卓之名,见于唐宋。

……杨亿《谈苑》云:

‘咸平、景德中,主家造檀香倚卓。

’俗以为椅子、桌子。

(三)简化合用

书写形式本不相同的词,有的在实行简化字以后合用一个字了,从而造成一字多词。

简化合用有三种途径。

1.保留笔划少的那个字,简化笔划多的字,使之与前者同形。

谷:

谷/榖(山~/五~)

后:

后/後(君~/前~)

里:

里/裏(闾~;

~程/表~、~外)

几:

几/幾(~案/庶~、~乎;

~许、~多)

斗:

斗/鬥[閗鬬](~升/争~)

面:

面/麵(脸~/~粉)

蔑:

蔑/衊(~视/污~)

丑:

丑/醜(子~寅卯/美~)

叶:

叶/葉(~韵,xié

/枝~)

云:

云/雲(子曰诗~/~雨)

干:

干/榦/斡/乾(~戈、~求、~犯、天~地支/树~/才~/~燥)注意:

乾坤的“乾”(qiá

n,)没有简化。

2、先简化一个字,另外的字也以这个先简化了的字作为其简体。

弥:

弥/瀰(欲盖~彰/~漫)

汇:

匯/彙(百川~海/字~、词~)

签:

签/籤(~押/竹~、牙~)

发:

發/髮(~射/头~)

3、不同的字同时简化为一个字。

钟:

鐘/锺(~鼓(一种乐器)/~聚、~情)

复:

復/複(往~、恢~、报~/重~、繁~、~杂)

四、同词异字

有的词可用几个不同的字来记录,这就是同词异字。

同词异字也可以叫一词多字,就是几个不同的字可用来记录同一个词。

同词异字的产生,也有几种途径。

(一)异体字

鶏雞蚓螾睹覩嘆歎

驅敺泪淚凭憑

鵝鵞窗窓窻牎牕

(二)本字及其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字。

借字、本字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因而造成同词异字。

本字伸馈赐修飛氓措

通假字信歸錫脩蜚萌錯

(三)始用字与区别字,原字与累增字

词义引申远了,有的起初并没有为这远引申义另造新字,而是与根词共用一字,为了避免误解、混淆,后来才为这远引申义另外造了一个字,这就是区别字。

记录同样的一个词,起初用的是一个字,后来用的是区别字,于是造成同词异字。

始用字反竟取昏景解弟赴陈说知大

区别字返境娶婚影懈悌訃阵悦智太

本无其字的借用,后来为了区别,又为借用后表示的词另造的新字,也叫区别字。

始用字辟戚采罷

区别字避慼彩疲

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不是为引申义、假借义另造新字,而是另为本义(根词)另造新字,这些字叫累增字。

因为原来的那个字本来就是为本义或根词造的,新字还是为根词或本义造的,故称累增字。

原字益要暴監

累增字溢腰曝鑑

有的字后来只表示其假借义,人们又为其本义另外造了一个字,这也是累增字。

原字隊然孰莫縣匱

累增字墜燃熟暮慇櫃

第三章古代汉语的单音词

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

按音节来划分,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

以单音词为主,这是古汉语词汇的一个主要特点,尤其是在先秦时代,单音词占了优势。

试看下列统计材料:

词语数量

使用频率

材料来源

总量

单音词

复音词

总次数

《论语》

1588个

1121个(70.6‰)

467个(29.4‰)

14123次

12769次(90.5‰)

1345次(9.5‰)

杨伯峻《论语译注》

《孟子》

2394个

1579个(66‰)

815个(34‰)

31870次

28800次(90.4‰)

3070次(9.6‰)

杨伯峻《孟子译注》

注:

这里的复音词还包括常见的习语、词组。

如今,我们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要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

下面是《战国策·

狐假虎威》的今译: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老虎寻找群兽来吃它们抓到狐狸狐狸

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

说您不敢吃我的天帝派我统领群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如今您吃掉我这违背天帝命令(是)您

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

认为我是不诚实我给您前面走您

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

跟随我后面看看群兽(的)看见我却敢不

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

逃跑吗老虎认为对因此就跟它走野兽

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

看见它们都逃跑老虎不知道野兽害怕

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自己而逃跑(是)认为害怕狐狸(是)

这段古文中,除了个别词是双音词之外,绝大多数是单音词。

而这些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却大多要变成双音词。

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加上词头或词尾,构成双音词。

如:

虎→老虎。

第二种,换用一个双音词。

得→抓到,以→认为,走→逃跑,畏→害怕,信→诚实,先→前面,之→它们,长→统领,逆→违背。

第三种,以原来的单音词为词素,加上一个同义、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构成双音词。

狐→狐狸,命→命令,随→跟随,见→看见。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首先,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的方块汉字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而汉字又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这为单音词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其次,古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

二、古汉语单音词的主要特点

古汉语单音词的主要特点是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包含几个意义。

古汉语单音词的多义性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现的。

【族】

僖公五年》:

“宫之奇以其族行。

”这里“族”家族讲。

“毋妄言,族矣。

”这里“族”当灭族讲。

《淮南子·

穴真》:

“万物百族。

”这里“族”当种族讲。

【辞】

《战国策·

齐策》:

“因请相之,靖郭君辞。

”这里“辞”当辞谢讲。

僖公三十年》: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这里“辞”当推辞讲。

“今者出,未辞也。

”这里“辞”当辞别讲。

三、如何掌握单音词的众多意义

1、要理顺单音词各意义之间的关系

治、理、深

2、要注意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词语的关系

3、要注意词在句子中的词性

四、古汉语中单音词连用的一种特殊现象——古为单音词连用,今为复音词

[地·

方]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墨子·

公输》: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橫行天下;

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地”指土地,“方”,方圆,动词。

“方×

×

里”是古代面积的称法,指“纵×

里、横×

里”这样的面积单位。

天文训》:

“天圆地方。

”——“地方”是主谓词组,意指地是方的。

[城·

市]

北宋张俞《蚕妇》诗: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城”,城邑;

“市”,动词,指做买卖、赶集的意思。

[都·

城]

郑伯克段于鄢》: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都邑;

“城”,城墙。

[疾·

病]

述而》:

“子疾病,子路请祷。

”《论语·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指组织治丧处)。

”——“疾”指一般的病;

“病’’则指严重的病,“疾病”指病得厉害,是词组。

[响·

应]

贾谊《过秦论》: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响”是回声,名词充当状语;

“应”是呼应,动词作谓语,合起来是“象回声一样相呼应”。

[睡·

觉]

白居易《长恨歌》: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五代史·

杂传》:

“对日:

‘陛下始睡觉矣。

’”王建《村居即事》诗:

“斜月照房新睡觉,两峰半夜鹤来声。

”程颢《秋日偶成》诗: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睡”,相当于现在的“睡觉”;

“觉”,觉醒、睡醒。

[故·

事]

苏洵《六国论》: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指过去发生的;

事,是事情。

[不·

过]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不过”不是副词,而是“状+谓”结构的词组,表示“不超过”的意思。

[其·

实]

有两个含义:

①《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它的果实。

②《论衡·

订鬼》:

“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后汉书·

黄琼传》载《李固与黄琼书》: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其”,指示代词,那;

“实”,实际情况。

[于·

是]

鸿门宴》: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这里的“于”是介词,在;

“是”是代词,这个时候。

又如:

1、《庄子·

外物》:

“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

”(“得意”指领会话中的旨趣,和现代汉语形容词“得意”不一样。

2、《孟子·

梁惠王上》: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指妻子儿女。

3、《孟子·

滕文公上》:

“滕君,则诚贤君也。

虽然,未闻道也。

”(“虽然”是虽然如此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连词“虽然”不一样。

4、《礼记·

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知道”是说对道的了解掌握,不是一个词。

练习:

1、《左传·

成公三年》:

“于是荀首佐申军矣,故楚人许之。

”(“于是”是在这个时候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不一样。

2、《战国策·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不是一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3、《晏子春秋·

內篇杂下》:

“橘生淮南則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是指树的果实,与现代汉语的“其实”不一样。

4、《孟子·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其实:

实际情况;

实际上,事实上。

5、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

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

”(于是:

如此。

6、宋司马光《琴水记闻》:

“时有县令籍民间强壮者,悉令自卫乡里,无得它适,于是邻村亦不能侵暴邻村,一境独安。

”(于是,承接连词。

7、《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议论之间,只见许多人牵羊担酒,持花捧币,尽是地方邻里亲戚,来与大郎作贺称庆。

”(地方:

本地,当地。

第四章复音词

(一)

上一章谈到,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这只是说“为主”,并不意味着“全是”单音词。

实际上,在先秦古籍以及后代仿古作品中,已经出现不少复音词,这值得我们注意。

试看些例子:

1.廉颇、蔺相如、西门豹、三峡、褒禅山、岳阳楼、《论语》、《三国志》、《梦溪笔谈》

2.聪明、朋友、驰驱、心腹、国家、左右、往来

3.诗人、轻视、摧折、枯死、执事、将军、政治、自杀

4.参差、踟躇、苍茫、匍匐、芙蓉、咖啡、葡萄、夭夭、灼灼

5.第一、老虎、晏然、女子

上述五组复音词,除了第一组是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书名等),不必细说,其他四组的构成有必要说明一下。

第二组是由同义(如“聪明”)、近义(如“心腹”)或反义(如“左右”)构成的,具有并列关系,称为并列复音词。

第三组具有偏正(如“元帅”)、述补(如“摧折”)、述宾(如“执事”)、主谓(如“政治”)等各种关系,可概括为主从关系,称为主从复音词。

第四组有的虽是由两个不同的字构成,但只表达一个单纯的意义(如“参差”),有的是叠音词(如“夭夭”),称为单纯复音词。

第五组是附加式合成词,前两词是前缀式,后两词是后缀式。

附: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构成

双声:

参差、踟躇

单纯词联绵词叠韵:

苍茫、匍匐

其他:

芙蓉单纯复音词

音译词:

咖啡、葡萄

叠音词:

菁菁、湿湿

重叠式:

迟迟、忡忡________重叠式复音词

复音词复合式联合式:

聪明、国家、往来并列复音词

偏正式:

元帅、夫人

述补式:

摧折、枯死主从复音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