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046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L-1NaOH为0.1mol,1mol氯气与2molNaOH反应转移1mol电子,故转移的电子数小于0.1NA,B项错误;

C、n(NH3)=

,n(O2)=

,依据方程式:

4NH3+5O2

4NO+6H2O可知,该反应生成1molNO,同时过量0.25molO2,则生成的一氧化氮部分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所以最终生成一氧化氮分子数小于NA,C项错误;

D、n(混合气体)=2.24L÷

22.4L/mol=0.1mol,若全为CH4则含极性键为0.4mol,若全为C3H6则含极性键0.6mol,由于CH4和C3H6的比例未知,则含极性键数无法确定,D项错误;

答案选A。

3.根据下列实验及其现象,所得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A.AB.BC.CD.D

【详解】A、用pH试纸分别检验等浓度Na2CO3溶液和Na2SO3溶液,前者试纸变蓝比后者更深,说明Na2CO3溶液的碱性更强,根据越弱越水解,酸性H2CO3弱于H2SO3,但H2SO3不是S的最高价含氧酸,不能说明S和C非金属性强弱,A项不合理;

B、MgCl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生成难溶物使离子浓度减小,不是由于碱性强弱引起的,B项不合理;

C、向某钠盐中滴加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该钠盐可能为Na2SO3、NaHSO3、Na2S2O3等,C项不合理;

D、向有机物X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KMnO4溶液紫色褪去,该有机物可能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醛基、羟基等,也可能为苯的同系物,若该有机物为乙醇等则不能发生加成反应,D项合理;

4.据(ChemCommun)报导,Marcelmayor合成了桥连多环烃(

),拓展了人工合成自然产物的技术。

下列有关该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饱和环烃,不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

B.与氯气取代,可得到6种不同沸点的一氯代物

C.分子中含有3个六元环,4个五元环

D.与

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B

【详解】A、

属于饱和环烃,不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A项正确;

B、该有机物的结构中有5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因此可得到5种不同沸点的一氯代物,B项错误;

C、由结构简式可知该有机物为桥环结构,分子中含有4个五元环,3个六元环,C项正确;

D、由

的分子式为C11H16,故与

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正确;

故选B。

5.锌碘液流电池具有高电容量、对环境友好、不易燃等优点,可作为汽车的动力电源。

该电池采用无毒ZnI2水溶液作电解质溶液,放电时将电解液储罐中的电解质溶液泵入电池,其装置如右图所示。

A.M是阳离子交换膜

B.充电时,多孔石墨接外电源的正极

C.充电时,储罐中的电解液导电性不断增强

D.放电时,每消耗1molI3-,有1molZn2+生成

【答案】C

【详解】A、根据题知左侧金属锌作负极,放电时,Zn2+通过离子交换膜移向正极移动,故M是阳离子交换膜,故不符合题意;

B、充电时,多孔石墨做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才能使电池恢复原状,所以接外电源的正极,故不符合题意;

C、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为:

3I--2e-=I3-,阴极发生的反应为:

Zn2++2e-=Zn,故储罐中的电解液导电性不断减弱,故符合题意;

D、放电时,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I3-+2e-=3I-,故每消耗1molI3-,有1molZn2+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是组成有机物的必要元素.Y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W与X同主族,Z与Q最外层电子数相差6。

A.非金属性:

Q>

Y>

X>

Z

B.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W

C.Y与X、Z、Q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

D.Y、Z、Q组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分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是组成有机物的必要元素,则X为C元素;

元素Y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则Y含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含有6个电子,为O元素;

元素W与X同主族,则W为Si元素;

Z与Q最外层电子数相差6,Z的原子序数大于O,若为F元素,Q最外层电子数=7-6=1,为Na元素,不满足原子序数Q>

W;

结合Z、Q为主族元素可知Z为Na元素,Q为C1元素,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X为C元素,Y为O元素,Z为Na元素,W为Si元素,Q为Cl元素。

A、由X为C元素,Y为O元素,Z为Na元素,Q为Cl元素,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减弱,故非金属性:

Y>

Q>

Z,故不符合题意;

B、对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沸点升高,X<

W,故不符合题意;

C、Y氧元素与C、Na、Cl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例如CO、CO2、Na2O、Na2O2、Cl2O7、ClO2等,故符合题意;

D、Y、Z、Q分别为O、Na、Cl,NaClO的水溶液呈碱性,但NaClO3、NaClO4的水溶液呈中性,故不符合题意;

7.常温下,用0.10mol·

L-1盐酸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mol·

L-1CH3COONa溶液和NaCN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A.①所示溶液中:

c(Cl-)>

c(HCN)>

c(CN-)>

c(OH-)

B.②所示溶液中:

c(Na+)>

c(Cl-)>c(CH3COO-)>

c(CH3COOH)

C.阳离子物质的量浓度之和:

②与③所示溶液中相等

D.④所示溶液中:

c(CH3COOH)+c(H+)-c(OH-)=0.05mol·

L-1

【详解】A、①为向0.1mol/L20.00mLNaCN溶液中加入0.1mol/L10.00mLHCl,反应后得到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HCN和NaCN的混合液,由于溶液呈碱性,c(OH-)>

c(H+),NaCN的水解程度大于HCN的电离程度,则溶液中c(HCN)>

c(Cl-)>

c(CN-)>

c(OH-),A项错误;

B、②为向0.1mol/L20.00mLCH3COONa溶液中加入0.1mol/LHCl且加入盐酸的体积小于10.00mL,所得溶液含等物质的量浓度CH3COOH和NaCl、以及CH3COONa且CH3COONa的浓度大于NaCl,溶液呈酸性,故c(CH3COO-)>

c(Cl-),B项错误;

C、②和③中c(H+)相等,但加入的盐酸体积不相等,溶液中c(Na+)不相等,②与③所示溶液中阳离子物质的量浓度之和不相等,C项错误;

D、④为向0.1mol/L20.00mLCH3COONa溶液中加入0.1mol/L20.00mLHCl,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05mol/L的CH3COOH和NaCl的混合液,溶液中电荷守恒为c(H+)+c(Na+)=c(OH-)+c(CH3COO-)+c(Cl-),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相等,结合物料守恒得c(CH3COOH)+c(CH3COO-)=0.05mol/L,两式整理得c(CH3COOH)+c(H+)-c(OH-)=0.05mol/L,D项正确;

【点睛】巧抓“四点”,突破“粒子”浓度关系:

(1)抓反应“一半”点,判断是什么溶质的等量混合;

(2)抓“恰好”反应点,生成什么溶质,溶液的酸碱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3)抓溶液“中性”点,生成什么溶质,哪种反应物过量或不足;

(4)抓反应“过量”点,溶质是什么,判断谁多、谁少还是等量。

三、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8.难溶物CuCl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印染等行业。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热分解CuCl2·

2H2O制备CuCl,并进行相关探究。

该小组用下图所示裝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①→______→_____→______→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②熄灭酒精灯,冷却;

③在“气体入口”处通干燥HCl;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

⑤停止通人HCl,然后通入N2。

(2)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B中物质由白色变为蓝色,C中试纸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

A中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反应结束后,CuC1产品中若含有少量CuCl2杂质,则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若含有少量CuO杂质,则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4)取agCuCl产品,先加入足量FeCl3溶液使其完全溶解,再稀释到100mL。

从中取出25.00mL,用cmol·

L-1Ce(SO4)2标准液滴定至终点[Ce(SO4)2被还原为Ce3+];

如此滴定三次,平均消耗标准液的体积为VmL。

请写出产品溶于FeCl3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

产品中CuC1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答案】

(1).③

(2).④(3).②(4).先变红,后褪色;

(5).2CuCl2·

2H2O

2CuCl+Cl2↑+4H2O;

(6).加热温度不够;

(7).没有在HCI气流中加热(或HCI气流不足);

(8).Fe3++CuCl=Fe2++Cu2++Cl-;

(9).

【详解】

(1)热分解CuCl2·

2H2O制备CuCl,为了抑制CuCl2的水解(提高CuCl的产率和纯度)以及防止CuCl被氧化,所以实验开始前需要从气体入口通入HCl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实验过程中通入HCl;

实验结束停止通入HCl,通入N2直至硬质玻璃管冷却;

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为①→③→④→②→⑤。

(2)B中物质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了H2O;

分解过程中Cu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降为+1价,即Cu元素被还原,则反应中还有Cl2生成,C处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A处发生的主要反应的方程式为2CuCl2·

2CuCl+Cl2↑+4H2O。

(3)反应结束后,CuCl产品中若含有少量CuCl2杂质,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加热温度不够,CuCl2·

2H2O失去结晶水;

若含有少量CuO杂质,则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在HCl气流中加热,CuCl2水解生成Cu(OH)2,加热时Cu(OH)2分解成CuO和H2O。

(4)根据题意CuCl被FeCl3氧化成CuCl2,Fe3+被还原成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Cl+Fe3+=Cu2++Cl-+Fe2+。

题中发生的反应有CuCl+Fe3+=Cu2++Cl-+Fe2+、Ce4++Fe2+=Fe3++Ce3+,则CuCl~Ce4+,产品中n(CuCl)=

mol×

=

mol,产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99g/mol×

mol÷

ag=

9.铍铜是广泛应用于制造高级弹性元件的良好合金。

某科研小组从某废旧铍铜元件(主要含BeO、CuS,还含少量FeS和SiO2)中回收铍和铜两种金属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i.铍、铝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BeCl2熔融时能微弱电离。

ii.常温下:

Ksp[Cu(OH)2]=2.2×

10-20,Ksp[Fe(OH)3]=4.0×

10-38,Ksp[Mn(OH)2]=2.1×

10-13。

(1)滤液A的主要成分除NaOH外,还有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写出反应I中含铍化合物与过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

(2)滤液C中含NaCl、BeCl2和少量HCl,为得到较纯净的BeCl2溶液,选择下列实验操作最合理步骤的顺序是___________;

电解熔融BeCl2制备金属铍时,需要加入NaCl,其作用是___________。

①加入过量的NaOH:

②加入过量的氨水;

③加入适量的HCl;

④过滤;

⑤洗涤。

(3)反应Ⅱ中CuS的氧化产物为S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常温下,若滤液D中c(Cu2+)=2.2mol·

L-1、c(Fe3+)=0.008mol·

L-1、c(Mn2+)=0.21mol·

L-1,向其中逐滴加入稀氨水,生成沉淀F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为了尽可能多的回收铜,所得滤液G的pH最大值为___________。

【答案】

(1).Na2SiO3、Na2BeO2;

(2).BeO22-+4H+=Be2++2H2O;

(3).②④⑤③;

(4).增强熔融盐的导电性;

(5).MnO2+CuS+2H2SO4=S+MnSO4+CuSO4+2H2O;

(6).Fe(OH)3;

(7).8.0;

Be、Al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废旧铍铜元件中加入NaOH溶液,BeO、SiO2反应转化成Na2BeO2、Na2SiO3进入滤液A中,滤渣B中含CuS、FeS;

滤液A中加入过量HCl,Na2SiO3反应生成H2SiO3沉淀和NaCl,Na2BeO2与过量HCl反应生成NaCl、BeCl2和H2O,滤液C中含HCl、NaCl、BeCl2;

MnO2具有氧化性,滤渣B中加入MnO2和H2SO4,CuS、FeS反应生成CuSO4、Fe2(SO4)3、S,MnO2被还原为MnSO4;

滤液D中主要含CuSO4、Fe2(SO4)3、MnSO4,根据题给Cu(OH)2、Fe(OH)3、Mn(OH)2的溶度积,滤液D中加入氨水得到的沉淀F为Fe(OH)3;

滤液E中加入氨水调节pH使Cu2+与Mn2+分离。

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Be、Al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废旧铍铜元件中加入NaOH溶液,BeO、SiO2反应转化成Na2BeO2、Na2SiO3进入滤液A中,滤渣B中含CuS、FeS;

(1)废旧铍铜元件的成分BeO、CuS、FeS、SiO2,根据信息i,BeO属于两性氧化物,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方程式为BeO+2NaOH=Na2BeO2+H2O、SiO2+2NaOH=Na2SiO3+H2O,CuS、FeS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因此滤液A中主要成分是NaOH、Na2SiO3、Na2BeO2;

根据信息i,反应I中为Na2BeO2与过量盐酸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eO22-+4H+=Be2++2H2O;

(2)Be、铝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先向滤液C中先加入过量的氨水,生成Be(OH)2沉淀,然后过滤、洗涤,再加入适量的HCl,生成BeCl2,合理步骤是②④⑤③;

BeCl2熔融时能微弱电离,熔融BeCl2中离子浓度较小,电解熔融BeCl2制备金属铍时,需要加入NaCl,其作用是增大离子浓度,增强熔融盐的导电性;

(3)反应II中CuS中S转化为S单质,MnO2中Mn被还原为Mn2+,根据化合价升降法进行配平,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nO2+CuS+2H2SO4=S+MnSO4+CuSO4+2H2O;

(4),Cu2+开始沉淀时c(OH-)=

=1×

10-10mol/L;

Fe3+开始沉淀时c(OH-)=

10-12mol/L;

Mn2+开始沉淀时c(OH-)=

10-6mol/L,因此首先沉淀的是Fe3+,即生成的沉淀F为Fe(OH)3。

为了尽可能多的回收Cu,滤液E中加入氨水应使Cu2+尽可能完全沉淀,Mn2+不形成沉淀,Cu2+完全沉淀时c(OH-)=

10-8mol/L<

10-6mol/L,滤液G的c(OH-)最大为1×

10-6mol/L,c(H+)最小为1×

10-8mol/L,pH最大为8.0。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研究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对建设美丽家乡,打造宜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NO在空气中存在如下反应:

2NO(g)+O2(g)

2NO2(g)△H

上述反应分两步完成,如图所示。

(1)写出反应①的热化学方程式(△H用含物理量E的等式表示):

(2)反应①和反应②中,一个是快反应,会快速建立平衡状态,而另一个是慢反应。

决定2NO(g)+O2(g)

2NO2(g)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____(填“反应①”或“反应②”);

对该反应体系升高温度,发现总反应速率变慢,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反应未使用催化剂)。

(3)某温度下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2,测得N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上右图所示。

前5秒内O2的平均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

该温度下反应2NO+O2

2NO2的化学平衡常数K为___________。

(4)对于(3)中的反应体系达平衡后(压强为P1),若升高温度,再次达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若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其中充入一定量O2,再次达平衡后,测得压强为P2,c(O2)=0.09mol·

L-1,则P1︰P2=___________。

(5)水能部分吸收NO和NO2混合气体得到HNO2溶液。

若向20.00mL0.10mol·

L-1HNO2溶液中逐滴加入0.10mol·

L-1NaOH溶液,所得pH曲线如图所示,则A点对应的溶液中

=___________。

【答案】

(1).①2NO(g)

N2O2(g)ΔH=(E2-E3)kJ·

mol-1;

(2).反应②;

(3).决定总反应速率是反应②,温度升高后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造成N2O2浓度减小,温度升高对于反应②的影响弱于N2O2浓度减小的影响,N2O2浓度减小导致反应②速率变慢;

(4).0.001mol·

L-1·

s-1;

(5).100;

(6).减少;

(7).5:

13;

(8).103.70;

(1)根据图像反应①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

mol-1。

(2)根据图像反应①的活化能<

反应②的活化能,反应①为快反应,反应②为慢反应,决定2NO(g)+O2(g)

2NO2(g)反应速率的是慢反应②。

对该反应体系升高温度,发现总反应速率变慢,其原因可能是:

决定总反应速率是反应②,温度升高后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造成N2O2浓度减小,温度升高对于反应②的影响弱于N2O2浓度减小的影响,N2O2浓度减小导致反应②速率变慢。

(3)前5s内υ(NO2)=(0.04mol/L-0.03mol/L)÷

5s=0.002mol/(L·

s),则υ(O2)=0.001mol/(L·

s)。

用三段式:

2NO2

2NO+O2

c(始)0.0400

c(变)0.020.020.01

c(平)0.020.020.01

反应2NO2

2NO+O2的平衡常数为(0.022×

0.01)÷

0.022=0.01,则反应2NO+O2

2NO2的平衡常数K为1÷

0.01=100。

(4)根据图像反应2NO2

2NO+O2为吸热反应,对于(3)中的反应体系达平衡后(压强为P1),若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再次达平衡后,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物质的量增大,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再通入一定量O2,平衡逆向移动,设转化NO物质的量浓度为x,则平衡时NO2、NO、O2的浓度依次为(0.02+x)mol/L、(0.02-x)mol/L、0.09mol/L,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则[(0.02-x)2×

0.09]÷

(0.02+x)2=0.01,解得x=0.01mol/L,即平衡时NO2、NO、O2的浓度依次为0.03mol/L、0.01mol/L、0.09mol/L,在恒温恒容时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浓度之比,P1:

P2=(0.02+0.02+0.01):

(0.03+0.01+0.09)=5:

13。

(5)根据图像0.1mol/LHNO2溶液的pH=2.15,则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Ka=(1×

10-2.15)2÷

(0.1-1×

10-2.15);

A点溶液呈中性,c(H+)=c(OH-)=1×

10-7mol/L,溶液中电荷守恒为c(H+)+c(Na+)=c(OH-)+c(NO2-),则A点溶液中c(Na+)=c(NO2-),A点对应的溶液中

=Ka÷

c(H+)=[(1×

10-2.15)]÷

(1×

10-7)=103.70。

(二)选考题:

11.

铁和钴是两种重要的过渡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钴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其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

(2)FeCO3是菱铁矿的主要成分,其中C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

分子中的大π键可用符号Π

表示,其中m代表参与形成大π键的原子数,n代表参与形成大π键的电子数(如苯分子中的大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