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049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文档格式.docx

第一节项目建设期管理46

第二节建成后的运行管理47

第八章环境影响及保护48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50

第一节投资估算50

第二节资金来源与使用管理52

第十章财务评价54

第一节评价依据及范围的确定54

第二节主营业务收入、营业税金和附加估算55

第三节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55

第四节盈利能力分析56

第五节财务评价结论56

第十一章社会评价57

第一节社会效益57

第二节生态效益57

第十二章可行性研究结论59

附件60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建设性质

新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

四、法人代表

五、项目建设地点

六、项目建设期限

一年,2013年6月-2014年6月。

七、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建设规模

项目计划建设粮油仓储配送设施1处,年收购、储藏、配送油菜籽10000吨,实现销售收入5600万元。

(二)主要建设内容

1、主体工程:

新建隔热降水正负压通风小颗粒作物储存仓库十座及其配套实施;

2、辅助工程:

建设锅炉房、配电室、值班室240平方米,铺设道路地坪4000平方米,完成场地绿化1000平方米;

3、设备购置:

购置设备14台套,其中:

购置全自动卸车液压装置1套、全自动皮带输送系统1套、质检化验仪器设备11台、配送运输车辆1辆。

八、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项目估算总投资2050万元,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1820.92万元(土建投资704.00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798.1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1.48万元),占总投资87.82%,流动资金252.51万元,占总投资的12.18%。

(二)资金筹措

项目单位自筹1573.43万元,占总投资的75.88%,申请财政扶持资金5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4.12%。

九、主要经济指标

表1-1-1主要经济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基础数据

 

1.1

占地面积

17.00

2

项目总投资

万元

2073.43

2.1

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

1820.92

2.2

流动资金

252.51

3

财务效益

3.1

年销售收入

5600.00

第7年

3.2

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32.46

3.3

年总成本

5346.72

3.4

年利润总额

220.82

3.5

年所得税

37.54

3.6

税后利润

165.62

4

投资回收期

5.16

第二节研究报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原则:

(一)遵守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的程序、规定及规范标准;

(二)根据行业总体发展规划,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使近期与远期发展相适应,做到远近结合,量力而行,留有发展余地;

(三)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协作条件,节约工程投资;

(四)总平面布置应满足厂区的有关要求和符合安全、防火的有关规定,并应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置,既要求布置紧凑,力求节约建设用地,以利今后发展,同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设施和绿化用地;

(五)合理安排建设工期,做到工期合理有序,做到少投资,早见效益;

(六)认真贯彻《消防法》和劳动部《关于职业卫生监察规定》的通知精神,采取切实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建设项目。

二、编制依据

(一)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

(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意见》。

(三)《粮食仓库建设标准》(2002年修订本)

(四)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落实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青政[2007]47号文);

(五)项目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节综合评价与结论

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粮油等农产品仓储配送服务体系,提高了油菜籽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我省特色种植业产业化、商品化进程。

项目运行通过“公司+基地”模式,切实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提升了青海省农副产品安全流通和外销能力,加快了青海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

项目符合国家及我省扶持“三农”、扩大内需的政策,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民生项目。

项目建成后,企业可实现年售收入5600.00万元,年销售税金及附加32.46万元,利润总额220.82万元,所得税37.54万元,税后利润165.62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5.16年,项目主要财务指标符合立项要求,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建议早日建成投产。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建设背景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冷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耕地无工业污染,农作物生产环境质量洁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生产优势使青海省成为全国春油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春油菜作为我省农业的优势经济作物,以品质优良、高产量、高含油(达42%)、无公害无污染、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丰富而享誉省内外,用青海春油菜籽加工的菜籽油系列产品与省外同类产品相比,质味纯正,香味浓郁,口感好,烟点高,不起泡,价格低廉,深受省内外不同层次消费者喜爱。

春油菜成为青海农民增收的最重要的农作物和我省第一大优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245.9万亩以上,年产量达30.18万吨,商品率达80%以上,每年约有25万吨油菜籽可供应市场。

为进一步丰富地方产品,扩大市场供应,2007年以来,国务院和青海省委省政府连续下发和转发了《关于认真落实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7]1号),要求各地认真加大工作力度,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切实扶持好粮油等副食品生产,为本项目建设提供了最佳机遇。

农业是基础,粮储是国家始终大力扶持的基础产业,原粮收储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通过国家对“三农”大力支持,我国农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农产品的供给由相对紧缺到相对平衡与富裕,传统农业结构调整与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的需求日渐显著。

在此背景下,“现代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成为中国地域农业发展第三次变革的起点”,其改变了传统农业低产低效粗放经营的特征,而是以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农业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高值化作为现代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

其次,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发展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逐步转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面临着国际农副产品的冲击。

现代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将成为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抓手。

其三,十七大报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一个阶段性的政策纲领,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必须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突破口。

随着土地、劳动力等天然禀赋资源作用的相对下降,和市场、信息、品牌、人才、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作用的与日俱增,仓储流通设施的建设,则以其示范性、高效性、优质性的特征成为新一轮农村经济启动的切入点。

在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中明确指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

其发展重点是引导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

引导优质农产品加工实现高效化和市场化;

引导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

本项目的建设,不仅是实现油菜、大麦和小麦风干、仓储的有效保证,而且是促进农业生产和流通服务等新型农业产业的嫁接,更是促进当地优质农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的有效保障。

目前在小颗粒粮食的存储上,主要采用储备仓,现有的储备仓大小颗粒的粮食均采用相同的储备仓来储存,它仅只有一层,或正压或负压进行通风,这种储备仓在使用中存在的缺点是,它储存的粮食高度有限,不能超过6米,它在使用中对大颗粒的粮食通风效果还可以,还能较长地有效地保存它不腐败变质,而对于小颗粒的粮食(如芝麻、亚麻籽、小米、稻谷、大米、麦子、油菜籽等),就不太实用,由于这类粮食颗粒小,里面的缝隙小,靠目前的这种简单的通风办法根本不能保障将它吹透,并把里面的热量和水汽及时地带出仓外,从而影响了这些小颗粒粮食的有效保存,它的有效保存时间仅为一年左右,时间长了粮食就会腐烂变质,这样就会大大地降低粮食的品质和质量,也会大大地提高粮食的保存费用,食用这样的腐烂变质的粮食对人们的健康也会带来极大的损害。

此外,它在使用中也很不方便,占地面积大,单位面积储存的小颗粒粮食很少。

本项目所建的隔热降水正负压通风小颗粒粮食仓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具有使用方便,占地面积小,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储存的小颗粒粮食,可有效延长这些小颗粒粮食的保存时间,将现有的储存仓的有效保存时间从一年提高到3-5年,而且所保存的小颗粒粮食品质优良,质量稳定可靠,不产生腐败变质的小颗粒粮食,它在使用中能很好的控制所要储存的小颗粒粮食储存质量,食用这样品质优良的粮食对人们的健康也不会带来损害,也不会带来粮食因腐烂变质被抛弃而带来的大量的粮食浪费,此外,它的单位面积储存的小颗粒粮食可显著提高1-3倍,积极推广隔热降水正负压通风小颗粒作物储存仓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今后发展方向,是国家大力扶持的重点产业项目。

本项目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建设的。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青海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依据青海省的实际情况,在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中,种植业调整应该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发展青海藏区经济社会的实施,面向市场需求,发挥特色农牧业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以特色农牧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牧业产品为核心,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特色农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经济持续增长。

目前青海省已形成了以东部优质油菜籽、东部高寒山区、海南州和海北州白菜型油菜籽生产基地,能够集中连片生产,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油菜籽商品率较高,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油菜籽生产规模和档次,为油菜籽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本项目依托我省油菜优势资源,提高油菜籽储存质量,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特色种植业的发展,促进油菜种植业的增产增效,同时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致富途径。

二、是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唯一途径。

本项目建设单位积极走农牧业产业化的道路,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带动当地农牧户共同发展,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

由于项目区油菜加工企业少,规模小,难以构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成油菜籽销售价格较低,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一度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油菜种植户除自食外,油菜籽全部向外出售,既不能就地增值,也不能综合利用饼粕,育肥牛羊、培育地力。

由于我省油菜籽的大量外销,不能做到产地加工增值,所以其销售价格除受国内外总体油料价格的影响外,基本控制在省外收购企业的手里,造成我省优质的油菜籽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直接影响了我省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油菜种植业的发展。

而且油料作物属经济作物,其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近十年来油菜籽价格波动在10%-45%之间,菜籽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本项目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油菜籽价格的过大波动,本项目实施后,进一步扩大企业加工规模,加大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升级,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本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带动油菜种植区1.5万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项目区的农户可通过订单方式,在保护价收购的基础上,以市场优惠价格销售油菜籽,可有效增加销售收入,每亩可增加纯收入300元左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有效实现订单农业,回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提高集约化生产程度,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培育壮大农业加工龙头企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的质量,为提高优质安全的菜籽油在市场的占有率,保障食品安全,确保群众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提高自身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加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能力,建立稳固的产业链条,加快当地特色农产品优势生产资源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推进了青海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油菜生产是走集约化之路,机械化程度高,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而我国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因而成本较高,成本高就导致价格无优势。

因此,我们组织人员对菜籽油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充分利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油菜籽资源和市场营销渠道等有利条件,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油菜籽的储存质量,形成产、加、销的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加快油菜产业化进程。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其产业化经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促进我省油菜产业化经营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提高省内特色优质油菜籽就地加工增值,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对农牧业生产水平、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对于发展、壮大我省农牧区的主导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青藏高原有着适宜油菜生长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虽然青海省农业区普遍存在干旱少雨,低温霜冻和无霜期短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生长不利,但青海高原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又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粮油作物单产普遍较高,柴达木盆地春小麦曾经3次创造了世界春小麦最高纪录;

在东部浅脑山地区种植的杂交春油菜最高单产也达300kg/亩以上,这些都充分展示了高原冷凉特色农业的发展潜力。

青海小油菜是我省有地方特色的大宗农产品,具有品质好、含油量高的特点,尤其是近几年来繁殖推广的浩油11号油菜,其产量指标均高于其它常规白菜型油菜品种15%以上。

以青海小油菜籽为原料加工生产的菜籽油,味道香醇,营养丰富,色泽金黄,具有菜籽油特有香气,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因此,依托青海省白菜型小油菜资源优势,建设稳定、规范、规模大、质量好的油菜籽储存基地,稳定青海油菜籽市场价格,发展以我省小油菜籽为原料的油料加工业,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提高小油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走高起点、高标准的精深加工之路,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企业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油菜产业效益的关键环节。

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单位具有较为完备的油菜籽原料收购网络及完善菜籽油生产加工系统,下属有大通县文泰专业合作社,可通过对油菜籽水分、含油率、杂质等方面的控制达到降低收购成本的效果。

项目单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立足自身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原则,利用现有的发展优势,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该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项目实施后,可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成熟可靠,并可为其他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综上所述,青海文泰粮油科技有限公司粮油仓储配送设施建设项目是我省调整种植业结构、带动扩大特色油料基地建设、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需要;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和树立品牌产品的需要;

是方便消费者选购和使用,保障菜籽油安全消费的需要;

是促进龙头企业带动,壮大地方经济和加快农民增收的需要,项目建设迫在眉睫,十分必要。

第三节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政策优势

近几年,青海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把扩大优势作物油菜种植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把发展油菜籽产业化作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在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品种培育生产、技术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对油菜的贮藏、加工、配送等产后服务各环节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免税政策,为全省油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为我省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内、外部政策环境对本项目建设十分有利。

二、资源优势

油菜是我省的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油料种植的98%左右。

小油菜生长期短,适应性强,喜高原冷凉气候,耐低温,抗灾性强,是高原地区趋利避害农作物,与我省自然生态环境吻合,是我省种植比例高,生长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优势农作物和数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

目前我省油菜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白菜型小油菜,二是甘蓝型油菜。

我省油菜具有含油率高(42~47%)、品质好的特点。

甘蓝型油菜主要以低芥酸、低硫甙的双低杂交油菜为主,优质双低杂交春油菜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左右。

我省冷凉的气候资源及高原无污染的优良生态环境,生产出的油菜籽品质十分优良,是加工绿色食用植物油最好的原料。

目前全省年油菜播种面积已占全省播种面积的33.41%,特别是环青海湖周边的海南、海北、海东及西宁地区三大油菜籽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而全省油料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仅为12万吨,实际加工量不足10万吨,仅占全省油菜籽总产量的29.69%。

青海文泰粮油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实行订单农业,对农户给予保护价扶持,为其提供优良种子,秋季以市场平均价收购油菜籽。

同时与西宁三县、海东六县以及海北州门源县、海西州乌兰县、海南州共和县等重点产区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建立了稳固的供需合作关系,企业生产原料具有较好保障。

三、市场优势

1、国内外市场:

按油脂的合理食用量每千克体重每日一克预算,年人均需要量约20公斤左右,目前全世界人均年消费植物油11.5公斤,美国从1999年起油菜籽的消费量已超过豆油,成为仅次于玉米油的第二大食用油。

近年来国内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菜籽油的消费量增长幅度较大,目前人均消费植物油约8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5公斤,低30%,人均年油脂消费量与发达国家年人均30公斤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100多种烹饪方法,其中80%以上的烹饪手段都离不开食用植物油。

菜籽油是食用植物油的主要品种之一,菜籽油口感好香味浓、产销量较大,从菜籽油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及省内市场看,近年来人均消费量和总消费量都在大幅度增长,从1980~2002年国内菜籽油消费量由约95万吨提高到约522万吨,增加了427万吨,增长了4.49倍,其中约100~120万吨是由进口油菜籽加工。

2、省内市场:

青海省2000年人均消费植物油9.02公斤,比1990年的6.88公斤增加了2.14公斤,增长31%,全省2000年消费植物油4.66万吨,比1990年的3.08万吨增加1.58万吨,增长51%。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三江源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的餐饮业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加,省内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和总消费量将会快速增长。

由于青海无公害农产品名气大,青海菜籽油加工品的无污染无公害优势和价格优势已在国内省内食用油市场产生品牌效应,本项目产品以其无公害无污染优势满足广大消费者和特殊人群需求,市场前景可观。

四、科技开发能力

五、群众基础

我省油菜籽产区主要为西宁市各县、海东地区各县、海南州共和县、海北州门源县、海西州乌兰县等,这些地区气候冷凉,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低。

近几年农民从发展油菜生产运销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非常欢迎油菜加工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发展食用油新品种新包装产品,以“订单生产交易”解决农民油菜籽“卖难”和“卖不上好价钱”的问题。

目前公司已与10县20万亩基地的2.5万户农户达成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并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订单,稳定了农户的销路。

总之,本项目充分发挥了我省高原春油菜种植的资源优势,通过“订单农业”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平等互利,风险共担,以合同契约、利润返还等形式,推进油菜籽生产加工规模化和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项目实施后能安置城镇和乡村闲散劳力50余人就业。

项目的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加快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项目选址

一、选址原则

1、符合规划原则。

项目选址选择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布局要求。

2、交通便利原则。

项目区与外界要交往,需频繁运进原料和运出产品,交通条件要便利。

3、满足要求原则。

项目区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必须满足土建施工的基本要求。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1、建设用地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厂房、设备建安要求,布局合理,力求节约用地。

2、制定远景规划,预留建设用地,满足企业中长期发展需求。

3、项目用地所处的位置,符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总体发展规划。

三、项目选址

项目场址位于西宁市生物科技产业园已征用土地(青海文泰粮油科技有限公司院内),场址满足该项目建设需要,符合该项目选址要求。

第二节建设条件

一、项目所在地经济发展情况

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

三、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西宁市生物科技产业园已征用土地,地形较平坦,总的趋势由北向南略有倾斜,勘探点相对高差约0.6m。

2、地基土岩性特征

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冲洪积物组成,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Q44ml):

杂色,稍湿—湿,松散,表层为耕土,其下粉土为主,含砾石,个别碎砖块等组成,分布厚度0.8—2.1m。

②粉土(Q42al-pl):

黄褐—黑褐色,以粉粒为主,土质不均,具孔性,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低,埋深0.8—2.1m,分布不连续,层厚0.4—2.0m,稍湿—湿,中密。

③圆砾(Q41al-pl):

青灰—杂色,稍密—中密,粒径﹥20mm,含量约占13.7—48.9%,2—20mm含量约占33.5—64.6%,其余为各类砂充填,磨圆度较好,多层亚圆形,成分以石英岩、花岗岩为主,埋深1.3—3.0m。

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腐蚀性评价

(1)场地赋存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位埋深3.2—3.6m,动态随季节性变化,年水位变幅约0.5m,水量较丰富,地下水对基础无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