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074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4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docx

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7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

“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

”上述计划

A.道出了德国对外扩张主要方向

B.反映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

C.说明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

D.必将导致英德矛盾尖锐激化

【答案】D

【解析】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德国的扩张计划必然会激化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故选D。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世界经济连成整体,排除BC。

材料没有说明德国对外扩张主要方向,排除A。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凸显,各方缔结了众多的双边协定,最终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下列双边协定,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法俄军事协定

②德奥“同盟条约”

③英俄协约

④英法协约

A.②①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

【答案】C

3.若为下图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A.克里米亚

B.凡尔登

C.来克星顿

D.萨拉热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战的理解。

从图片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所以选D。

4.有学者指出,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时,它绝对不是什么关于“殖民主义”的战争,而是“富裕国家的不公正的世界大家庭内部的一场内战”。

该学者意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有其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B.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

C.爆发之初仅有发达国家卷入

D.反映了列强瓜分世界的意愿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揭示一战是根源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由材料“富裕国家的不公正的世界大家庭内部的一场内战”,强调了一战的全球化背景,故选B;结合所学,一战爆发之初也有发展中国家,排除C;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5.1914年9月,在一场战役后,小毛奇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

“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按: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下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按: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可知该战役是马恩河战役,与图示②符合,B项正确。

①为索姆河战役,与题干无关,排除A。

③为凡尔登战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④为日德兰海战,与题干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6.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一年,都想给对方致命打击,赢得战争。

这一年,战争的重心重新回到西线。

一战中,反映了上述情况的重大战役主要包括

①马恩河战役

②凡尔登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俄军攻入东普鲁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注意时间和地点(西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不是发生在西线,排除含④,故排除CD。

马恩河战役发生在西线,但时间是1914年9月,时间不符,排除①,排除A。

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2月续到12月,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6月到11月,故选②③,故选B。

7.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

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这些行为意在

A.雪三国干涉还辽之耻

B.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英日同盟的利益

D.谋求世界霸权

【答案】B

【解析】材料的主旨在于揭示日本的种种对德参战的理由都是借口,都为了掩盖其参战的意图,即瓜分世界,争夺利益,故B正确;ACD是日本对德宣战的借口而已,均排除。

8.1917年3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其连任就职演说中说:

“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

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

上述演说发表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美国国会决定参战

B.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

C.美德关系日趋紧张

D.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连任”,“致命的骚乱”,“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等信息可知此时正在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演说中隐含着美德关系日趋紧张,美国不会袖手旁观,故选C;美国加入一战的时间是1917年4月,排除A;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11月,排除B;1918年9月29日,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排除D。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7年3月”。

而ABD时间均在1917年3月之后,不可能是威尔逊演讲的历史背景。

9.下表为《1913-1925年主要国家(地区)制造业指数(1913年为100)》。

下列对此表数据的分析,合理的是

1913

1920

1925

欧洲

100

77.3

103.5

俄国/苏俄/苏联

100

12.8

70.1

美国

100

122.2

148.0

世界其他地区

100

109.5

138.1

 

①一战严重破坏了各交战国经济

②新经济政策推动苏联制造业恢复

③美国制造业总和已经超过欧洲

④世界其他地区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西方除美国外,制造业指数在1913年到1920年是相对下降。

故排除①。

②正处于苏俄新经济政策期间,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推动苏联制造业恢复;③是二战后,排除。

④符合题意。

故选②④组合。

故排除ABC,选D。

10.1919年5月26日,某学者撰文称:

“英法意日各国使用强权拥护他们的伦敦密约,硬把中国的青岛送给日本人交换他们的利益,另外还有种种不讲公理的举动,不但我们心中不平,就是威尔逊总统也未免有些纳闷。

但是经了这番教训,我们应该觉悟公理不是能够自己发挥,是要强力拥护的。

……叫那少数的政府当局和国会议员都低下头来听多数平民的命令,无论内政、外交,政府、国会都不能违背平民团体的多数意见”。

该文旨在

A.告诫国人要看清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实质

B.揭露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主权的肆意破坏

C.引导国人将民族诉求与民主政治联系起来

D.说明外交领域只有强权,并无公理可言

【答案】C

【解析】由题干“1915年5月26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了国民的爱国情绪,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感和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

“无论内政外交政府国会,都不能违背平民团体的多数意思”是说政府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能违背多数平民的意志,体现出激进的民主主义,故选C。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没有体现,排除A。

材料的主旨不是揭露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主权的肆意破坏,排除B;由“威尔逊总统也未免有些纳闷”说明外交领域并非只有强权,排除D。

11.《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的不安全感非常强烈。

1923年1月,法国和比利时派军队占领德国重要的煤钢基地鲁尔,造成德国经济崩溃。

这一事件发生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①属于萨尔②属于莱茵区③阿尔萨斯—洛林属于④属于鲁尔。

排除ABC,选D。

12.在凡尔赛体系下,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

A.奥斯曼帝国解体

B.塞尔维亚独立

C.奥匈帝国瓦解

D.以色列建国

【答案】A

【解析】BC属于欧洲政治格局变化,排除;以色列建国于1948年,在二战后,排除D;在凡尔赛体系下,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在奥斯曼帝国解体,排除A。

点睛:

中东或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的地区,它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

13.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格局的进一步民主化。

上述“民主化”主要表现在

A.用集体缔约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B.建立集体安全保障维护世界和平

C.召开国际会议以协调国际争端

D.用集体威胁的方法遏制侵略行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用召开国际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间的矛盾反映了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民主化,是维也纳体系形成以来国际关系进步的重大表现,故排除ABD,选C。

14.“第十一条:

各缔约国保证不取得、不建造和不定造在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以外,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战斗舰。

”这一条约条款出自

A.《凡尔赛和约》

B.《五国条约》

C.《九国公约》

D.《四国条约》

【答案】B

【解析】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

各国都希望限制别国,壮大自己。

经过近三个月的争论,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

上述材料出自《五国公约》,故排除ACD,选B。

15.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的与会国签署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这一条约

A.主张维持袁世凯政府统治

B.使美国得以独霸中国市场

C.确认了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D.承认列强在华“机会均等”

【答案】D

【解析】据题干“1922年2月6日,在会议上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条约规定: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故排除B,选D;1916年袁世凯死去,排除A;巴黎和会山东权益由德国转移到日本,排除C。

16.国际联盟的存在并未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国联的许多裁军计划、反战决议等,事实上成为空谈。

上述情况的出现,缘于

①国际联盟为英法所控制

②德国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

③形成决议需要“全体一致”

④美国未曾加入国际联盟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国联盟约,国联大会的决议,除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这一规定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战争的可能性。

而且国际联盟被英法所操纵成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故选①③,选A;《洛迦诺公约》签订后,1926年9月,德国加入国联,并成为国联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国,排除②,美国未曾批准加入国际联盟,其常任理事国席位空缺,故排除④,故排除BCD。

17.有学者指出,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谓其“近代性质”的主要依据是

A.条约签订以中方军事胜利为前提

B.中方迫使俄方接受谈判达成条约

C.条约建立于中俄平等协商基础之上

D.这一时期的世界已经进入近代

【答案】C

【解析】条约签订以中方军事胜利为前提,但中方作出了让步,并非不平等条约,排除AB;中俄《尼布楚条约》建立于中俄平等协商基础之上,因而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故选C;1689年世界已经进入近代,但关键是条约内容,排除D。

18.唐太宗和与康熙帝都是古代中国的杰出政治家。

他们都

①崇儒尚孔,开科取士

②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③征战边疆,设置机构

④抵抗侵略,捍卫主权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唐太宗和与康熙帝都励精图治,崇儒尚孔,开科取士,故①项正确。

唐太宗时期对外交往采取开放政策,兼容并包,而清朝时却闭关锁国,限制与外国交往,故②项错误。

两位皇帝都十分重视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康熙帝设理藩院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故③项正确。

唐太宗时并未受到外国侵略,主权没有受到威胁,故④项错误。

故选①③组合,故排除ABD,选C。

19.论及道德,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亚里士多德则说: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孔子强调统治者有“德”则四夷宾服

B.对道德的不同理解孕育着东西文化的冲突

C.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基于个人价值

D.对道德的不同理解扎根于不同的社会土壤

【答案】D

【解析】材料对道德的理解并非是文化冲突,而是扎根于不同的社会土壤,故排除B,选D;孔子强调统治者有“德”则社会和谐,排除A;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基于社会价值,排除D。

20.有学者认为,威权主义往往不自觉地“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

下列各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③《航海条例》的颁布

④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从现代化的角度上说,欧洲中世纪是天主教会大一统的时代,维护神权统治的种种手段造成了欧洲的落后,专制王权的出现是近代社会的开端,其代表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强大的王朝政府能够为远洋航行这样需要庞大开销的活动提供集中的财源,正是基于这个事实,葡萄牙和西班牙才最早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故①正确;清政府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故②正确;英国王权政府颁布《航海条例》,促进了英国的发展,故③正确;工业革命不是现代化的开端而是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分水岭,故④错误。

21.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下图序号代表了独立战争中的重大军事行动,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①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777年9月,北美人民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②是1775年,在波士顿附近的莱克星敦,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声,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

③是1781年,北美英军主力退守南海沿岸的约克镇,在美法联军的猛烈攻击下,英军投降。

综上所述,正确顺序是②①③,排除ABC,所以选D。

22.东西方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或活动,有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下列各项,未能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具有一定“保守性”的包括

①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②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③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

④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是要恢复西周等级制度,故①保守;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包含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要求,故②进步;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反对君主专制,故③进步;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不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未能顺应时代潮流,故④保守。

故排除BCD,选A。

23.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B.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C.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答案】A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1912年3月,清帝宣告退位,清朝统治结束,故A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A;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含由民族主义,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孙中山是要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所以不采用传统年号纪年,而以国家为主体,公元纪年,BCD就不符合题意,排除。

24.下图所示历史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孙中山先生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部分活动。

按拍摄照片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黄埔军校诞生于1924年,二次革命开始于1913年4月,第一次护法运动卡始于1917年,护国运动是针对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故排除ACD,选B。

25.“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这段论述出自

A.《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无产阶级······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等语句表述,可知这段论述蕴含着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的主张,体现了革命性。

《共产党宣言》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

作者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他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运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分析这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集中体现在自己身上的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才能够自己解放自己,排除A;《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

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排除B;《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排除D。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论述中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性。

结合对《共产党宣言》知识,容易判定选C。

26.20世纪俄国政权名称几经变迁,其变迁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沙俄

②苏联

③苏俄

④俄罗斯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二月革命前是沙皇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1922年发展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联盟解散后的政权主要是俄罗斯。

所以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顺序错误。

27.目录是书籍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研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一书的目录(下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该著作

①发表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之后

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③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④丰富了马列主义关于殖民地革命的理论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书为1940年的著作,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时间不符合,故①错误。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因此②③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8.“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邓小平发表上述讲话的主要历史背景是当时我国

A.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开始显现

C.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D.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我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

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觉察,并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和讲话,提出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少走弯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时期政治上没有“官僚主义”问题凸显的现象,故A项错误。

材料集中反映了“官僚主义”,没有体现“腐败问题”,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所学可知,1982年我国修改宪法,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这段讲话发表在1982年之前。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我国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中的官僚主义问题逐渐凸显,故C项正确。

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涉及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时间——1982年宪法修订时予以废除。

29.詹天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下列近代铁路中,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是

①关东铁路

②京张铁路

③唐胥铁路

④川粤汉铁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詹天佑修建的是关东铁路工程中的难点滦河大桥,不符合“主持修建”的要求,故①错误;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故②正确;唐胥铁路是英国人修建的,故③错误;川粤汉铁路由詹天佑出任总工程师主持修建的,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30.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牛顿:

“其实在您的时代,阁下的思想和创造力已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即使在今天,您的诸多创见仍指引着物理学的发展。

虽然在我们的追根究底之下,这些观念必须以其他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来取代。

”对上述相关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牛顿的“思想和创造力”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②爱因斯坦对牛顿评价比较客观

③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力学体系

④相对论是“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故②表述错误,排除带有②的A、C、D三项,故选B。

31.爱因斯坦认为空间、时间、物体和物体运动四者是统一的,在运动中一切都会变化。

爱因斯坦对时空的研究

A.构成了广义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B.正确解释了光电效应问题

C.揭开了原子论的秘密

D.推动统一场论研究的深入

【答案】C

【解析】空间、时间、物体和物体运动四者是统一的,在运动中一切都会变化,这属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排除A;爱因斯坦是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问题,排除B;材料和统一场无关,排除D;材料有利于揭示物质与能量的关系,选C。

32.下图是欧洲某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式样,该建筑是

A.图拉真广场

B.大斗兽场

C.万神殿

D.伊瑞克提翁神庙

【答案】D

【解析】伊瑞克提翁神庙虽然也是雅典卫城的建筑,故选D;图拉真广场和大斗兽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排除AB。

万神殿是古罗马的文化遗产,风格不同,排除C。

点睛:

本题的关键是要对著名的文化遗产的独特的形制比较熟悉,从而得出答案。

33.古代地中海地区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帕特农神庙和图拉真广场都

①作为祭祀天神的场所

②围绕有巨大的柱廊

③层次分明,功能丰富

④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

图拉真广场建于公元107年,是为了纪念图拉真大帝远征罗马尼亚获胜,故排除①③,排除ACD。

帕特农神庙和图拉真广场都围绕有巨大的柱廊,就其艺术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