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0795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格教案文档格式.doc

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

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

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

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

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自学下两个故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课后反思

18将相和(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课件

讲授法

一、复习导入

 

 一、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

(小黑板)

  1、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默读、思考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

(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

(出示小黑板)

  

(1)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赵王决定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汇报交流

  4、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

(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蔺相如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小组讨论

  4、逐问题讨论

  答

(1):

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

(2):

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

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

(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

(同心协力)

  6、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

(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

  7、思想教育:

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

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18、将和相

           

廉颇不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19草船借箭(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生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整体感知大意,了解故事梗概。

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

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

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

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

(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

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

草船、军士

  借箭的过程:

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

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

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

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两人一组讨论。

 (3)过渡:

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

“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

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

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19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剖析借箭成功的因素。

学习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讲授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

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

)指名回答。

师: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

(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

指名2人对读。

(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

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

齐读。

  板: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

指名读句: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2)齐读此句。

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

(出示小黑板:

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

“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

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

相符吗?

(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

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

知鲁肃人

  4.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

(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

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

(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

(三天前立军令状时。

)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

引读书中有关句子。

(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

(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

(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

(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

(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

”(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

口头完成填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

(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

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

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七、学习“晓地利”

  1.过渡:

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

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

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

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

(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

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

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

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

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十、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

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十一、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20景阳冈(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条理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

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

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

(板书:

景阳冈)

提问:

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

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指导学生理解:

‘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

为什么“三般”都抓不住武松?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指导学生理解:

“就势”是什么意思?

武松是“就”着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

五、复述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20景阳冈

武松打死猛虎

20景阳冈(第二课时)

说说课文各段大意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清事情前因后果

一、导入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大意

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

“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

”——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

”——不怕老虎。

   结果:

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

“——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

“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

(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读写例话《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进店(详)喝酒谈虎——神态

二、上冈(略)心理活动

老虎 扑 掀 剪 性格

三、过冈(详)武松 闪 闪 闪 豪放

劈 跳 掀 无畏

按 踢 打

四、下冈(略)

21、猴王出世

学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帮助学生感受孙悟空最初的形象,体会石猴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理解难懂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