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08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docx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1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

笔试大纲复习材料

一、基础知识部分的考试范围和内容3.1范围a.注册准则中2.3.1条款“个人素质”的要求;b.注册准则中2.4.1.2条款环境管理体系;c.注册准则中2.4.1.3条款法律法规;d.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通用和特定知识、技能(环境管理专业知识)。

a.注册准则中2.3.1条款“个人素质”的要求

2.3.1各级别审核员应具备下列个人素质:

a)有道德,即公正、可靠、忠诚、诚实和谨慎;

b)思想开明,即愿意考虑不同意见或观点;

c)善于交往,即灵活地与人交往;

d)善于观察,即主动地认识周围环境和活动;

e)有感知力,即能本能地了解和理解环境;

f)适应力强,即容易适应不同情况;

g)坚韧不拔,即对实现目的坚持不懈;

h)明断,即根据逻辑推理和分析及时得出结论;

i)自立,即在同其他人有效交往中独立工作并发挥作用。

道德思想总为先,

交往观察是两善,

感知适应能力强,

坚韧自立加明断。

b.注册准则中2.4.1.2条款环境管理体系

理解GB/T24001标准每项条款的内容和要求

理解GB/T24001标准中的术语

理解环境管理原则及其运用

理解环境管理体系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

认识引用文件之间的区别及优先顺序,及引用文件在不同审核情况下的应用

了解用于文件、数据和记录的授权、安全、发放、控制的信息系统和技术

了解环境科学技术的应用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环境介质(如:

空气、水、土壤);

——自然资源的管理(如:

矿物燃料、水、动植物种群);

——环境保护的一般方法;

了解环境管理工具的应用,如:

环境因素和(或)环境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环境表现评价等

评价组织环境管理体系识别出的重大环境影响和活动的风险

评价环境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c.注册准则中2.4.1.3条款法律法规

理解环境法律、法规的应用,以及其他与管理体系和审核活动有关的要求的应用

了解国家认证认可法规、规章要求

了解相关的国际条约和公约、合同和协议等

了解组织遵守的其他要求

了解CCAA审核员行为规范要求

d.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通用和特定知识、技能(环境管理专业知识)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应具备通用的知识和技能:

1.审核原则、程序和技术

2.管理体系和引用文件

3.组织状况

4.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领域的其他要求

应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

1.环境管理方法和技术

——环境术语;

——环境管理原则及其应用;

——环境管理工具(如:

环境因素和(或)环境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环境表现评价等)。

2.环境科学和技术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环境介质(如:

空气、水、土壤);

——自然资源的管理(如:

矿物燃料、水、动植物种群);

——环境保护的一般方法。

3.运作的技术和环境因素

——行业特定的术语;

——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

——评价环境因素重要性的方法;

——运作过程、产品和服务的关键特性;

——监视和测量技术:

——污染预防技术。

3.2内容3.2.1GB/T24001-2004标准3.2.1.1“引言”部分的理解重点理解:

标准的目的及特点,标准的运行模式和PDCA的含义。

3.2.1.2“范围”部分的理解重点理解:

标准的适用范围。

3.2.1.3术语和定义理解GB/T24001-2004标准中的所有术语和定义。

3.1

审核员auditor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

3.2

持续改进continualimprovement

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3.8)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3.16)的环境方针(3.11),实现对环境绩效(3.10)的改进。

注:

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3.3

纠正措施correctiveaction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3.15)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4

文件document

信息及其承载媒介。

注1:

媒介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的组合。

注2:

摘编自GB/T19000-2000,3.7.2。

3.5

环境environment

组织(3.16)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

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3.16)内延伸到全球系统。

3.6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aspect

一个组织(3.16)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3.5)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7

环境影响envioronmental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3.16)的环境因素(3.6)给环境(3.5)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8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EMS)

组织(3.16)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3.11),并管理其环境因素(3.6)。

注1:

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

注2:

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3.19)、过程和资源。

3.9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objective

组织(3.16)依据其环境方针(3.11)规定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

3.10

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组织(3.16)对其环境因素(3.6)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注:

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3.16)的环境方针(3.11)、环境目标(3.9)、环境指标(3.12)及其他环境绩效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

3.11

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 policy

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

注:

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3.9)和环境指标(3.12)提供了一个框架。

3.12

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 target

由环境目标(3.9)产生,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须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3.16)或其局部。

3.13

相关方interestedparty

关注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3.14

内部审核internalaudit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定组织(3.16)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满足程度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

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小型组织,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来体现。

3.15

不符合non-conformity

未满足要求。

注:

此术语在GB/T19000-2000中为“不合格(不符合)”。

3.16

组织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或其结合体,或上述单位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无论其是否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注:

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3.17

预防措施preventiveaction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3.15)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18

污染预防preventionofpollutio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3.7)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注:

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再生和处理。

3.19

程序procedure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注1:

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注2:

摘编自GB/T19000-2000中3.4.5

3.20

记录record

阐明已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从事活动的证据的文件(3.4)。

注:

摘编自GB/T19000-2000中3.7.6条改写。

3.2.1.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下面按标准条款号编排)4.1总要求a.对“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的理解;b.对“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的理解。

4.2环境方针a.组织的环境方针在组织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作用;b.标准中对环境方针内容的要求;c.标准中对环境方针的管理要求;d.对“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的理解。

4.3策划4.3.1环境因素a.程序的要求;b.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和需要考虑的因素;c.对“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理解;d.对“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理解;e.对“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理解;f.对“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要求中“这些信息”和“及时更新”的理解;g.对“组织应确保重要环境因素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加以考虑”的理解。

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a.程序的要求;b.法律法规、其他要求的概念;c.对“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的理解;d.对“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的理解;e.对“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加以考虑”的理解。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a.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方案之间的关系;b.建立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的因素;c.制定方案的目的和要求。

4.4实施与运行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a.资源配置的要求;b.组织最高管理者在组织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和职责;c.确定作用、职责和权限的目的,应如何考虑;d.环境管理者代表的要求。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a.程序的要求;b.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的理解;c.对“确定培训需求”的理解,对其他措施的理解;d.对环境意识的要求。

4.4.3信息交流a.程序的要求;b.对内部信息交流的要求及理解;c.对“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形成文件和回应”的理解;d.对“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将决定形成文件”的理解。

4.4.4文件a.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的内容;b.对“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查询途径的理解;c.对“组织为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的理解。

4.4.5文件控制a.程序的要求;b.对内部文件控制的要求;c.对外来文件管理的要求;d.理解文件和记录的区别。

4.4.6运行控制a.运行控制的目的;b.对“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的理解;c.对“规定的条件”的理解;d.对“形成文件的程序”的理解;e.运行准则的含义;f.对“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的理解和控制要求。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a.程序的要求;b.对“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的理解;c.对“预防或减少随之产生的有害环境影响”的理解;d.对“响应措施”的理解;e.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评审和修订的要求;f.可行时,组织应定期试验的要求。

4.5检查4.5.1监测和测量a.程序的要求;b.对“关键特性”的理解;c.对“环境绩效、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信息”的理解;d.对监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4.5.2合规性评价a.合规性评价的目的;b.程序的要求;c.标准中对其他要求评价的要求;d.对评价输入的理解;f.标准中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的要求。

4.5.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a.程序的要求;b.理解识别不符合的途径;c.理解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要求和不同点;d.对“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相符”的理解;e.对“文件进行必要的更改”的理解。

4.5.4记录控制a.记录的作用;b.程序的要求;c.对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的理解。

4.5.5内部审核a.内部审核的目的和安排要求;b.审核方案的要求;c.审核程序的要求。

4.6管理评审a.管理评审的目的和要求;b.环境管理体系管理评审输入要求;c.环境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输出要求。

3.2.2环境管理专业基础3.2.2.1环境术语应重点理解:

a.环境质量/排放标准中常见的污染物概念或术语:

COD、BOD5、SS、重金属、TSP、PM10、烟尘、颗粒物、SO2、氮氧化物;b.环境问题中常见的概念或术语: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体富营养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c.环境管理中常见的概念或术语: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命周期、可再生能源。

1.COD——即化学需氧量,指在规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1)。

COD值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重。

2.BOD5——即生物化学需氧量,指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记为BOD5。

3.SS——即悬浮物,是指水样通过孔径为0.45um的滤膜,截留在滤膜上并于103℃-105℃烘干至恒重的固体物质,是悬浮在水中的颗粒物质。

许多江河由于水土流失使水中ss大量增加,地面水中存在悬浮物,使水体浑浊,透明度降低,影响水生生物呼吸和代谢,甚至造成鱼类的窒息死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大量无机、有机悬浮物,易堵塞管道、污染环境,因此为必测指标。

4.重金属——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统称为重金属,如金、银、铜、铅、锌、镍、钴、镉、铬和汞等45种。

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钴、镍、锡等。

目前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汞、镉、铬等。

重金属随废水排出时,即使浓度很小,也可能造成危害。

由重金属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重金属污染。

5.TSP——即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不易沉降的所有的颗粒物,包括各种固体微粒,液体微粒等,直径通常在0.1-100微米之间.它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尘、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沙扬尘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复杂物理化学反应在空气中生成的相应的盐类颗粒。

总悬浮颗粒物的监测分析方法为重量法。

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采样效率接近100%滤膜上采集已知体积的颗粒物,恒温恒湿条件下,称量采样前后采样膜质量来确定采集到的颗粒物质量,再除以采样体积,得到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6.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是指长期飘浮在大气中,易进入人和动物的呼吸系统,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对人体组织造成伤害的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7.烟尘——是污染居民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

包括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灰尘、煤粒油滴以及高温裂解产物等。

烟尘主要来自火力发电厂、钢铁厂、金属冶炼厂、化工厂、水泥厂、工业和民用锅炉的排放。

       

8.颗粒物污染物——是指空气中分散的液态或固态污染物,其粒度在分子级,即直径在0.002-500微米之间,具体包括气溶胶、烟、尘、雾和炭烟等。

根据颗粒物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又可分为降尘和飘尘。

9.SO2——即二氧化硫又称亚硫酸酐,一种无色的反应性气体,低浓度时没有气味,浓度极高时(约1500微克/立方米)便会刺鼻。

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烧含硫燃料。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很大部分来自发电过程及工业生产。

吸入二氧化硫可使呼吸系统功能受损,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支气管炎)及心血管病。

对于容易受影响的人,除肺部功能改变外,还伴有一些明显症状如喘气、气促、咳嗽等。

二氧化硫亦会导致死亡率上升,尤其是同时在高悬浮粒子含量的情况下。

最易受二氧化硫影响的人士包括患有哮喘病、心血管病或慢性肺病(例如支气管炎或肺气肿)者,儿童及老年人。

10.氮氧化物——(NOx):

主要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硝酸雾,以二氧化氮为主。

一氧化氮是无色、无刺激气味的不活泼气体,可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棕红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

氮氧化物主要来自于车辆废气、火力发电站和其他工业的燃料燃烧以及硝酸、氮肥、炸药的工业生产过程。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较难抵抗感冒之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会较易受二氧化氮影响。

对儿童来说,氮氧化物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

研究指出长期吸入氮氧化物可能会导致肺部构造改变,但目前仍未可确定导致这种后果的氮氧化物含量及吸入气体时间。

11.酸雨——酸雨又酸性(降)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

因大气中CO2的存在,所以即使是清洁的雨雪等降水,也会因CO2溶于其中形成碳酸而呈弱酸性。

空气中CO2浓度平均在621mg/m3(316ppm)左右,此时含饱和CO2的的雨水中其pH为5.6,故定Ph<5.6为酸雨指标。

12.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现象。

这些微量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二氧化氮(N02)和氯氟化碳(氟利昂)等。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除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外,其他大部分到达地面,地表又以红外辐射的形式(热量)向外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水汽所吸收,从而阻止了地球热量向空间散发,使大气层增温,增大了热效应。

人们形象地把这种效应比作花房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的覆盖层那样,使射入温室内的阳光中的红外线不易穿透此覆盖层而反射出去,从而使室内产生增温和保湿的效应,故将温室气体的这种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

13.臭氧层破坏——臭氧层是指距地球表面10至50公里的大气层中由臭氧构成的气层。

臭氧是一种气体,其分子结构为三个氧原子,即O3。

臭氧层的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来自宇宙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万物免受紫外线幅射的危害,所以,臭氧层被称之为地球的保护伞。

但如今,臭氧层已被人类严重破坏,本世纪开始人类大量使用高度稳定的合成化合物,如空调器、冰箱工业、溶剂、航空航天用制冷剂、喷雾剂清洗剂中含氯氟烃化合的挥发出来,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而将其摧毁。

1984年科学家们首先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层空洞,最近在北极上空也发现了臭氧层空洞,臭氧层破坏的直接后果是使太阳辐射的紫外线长趋直入,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

14.水体富营养化——是指随着湖泊、海域等水体内营养成分的增加,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由于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某种藻类数量增加,如主要类型有绿藻、蓝藻、甲藻、硅藻等,水面往往呈现绿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出现在湖泊称为水华,在海湾中叫赤潮。

在自然状态下,封闭性水体如湖泊,也可由贫营养化向富营养化转化,这种自然现象的富营养化,是经过数千年乃至数百万年的地质年代而发生的现象,其速度是极为缓慢的。

所以,一般的富营养化现象,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致使含有高浓度氮、磷等营养物质污染的水体引起的富营养化。

15.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是指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16.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危害特性是指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反应性、污染性等。

17.清洁生产——是指使用更清洁的原料、采用更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更清洁的产品或提供更清洁的服务。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定义,清洁生产指“一种必须连续实施的、作用于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的有利于环境的战略,其目标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

18.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19.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能源,经开采冶炼,加工制造等生产过程形成最终产品,又经贮存、销售、使用、消费直至产品报废或处理、处置各阶段的全过程,即产品从“摇篮”到“坟墓”,进行物质转化的整个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表明,在比较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环境要求时,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20.可再生能源——泛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目前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能源。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延缓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和匮乏趋势,是能源利用的方向。

3.2.2.2环境科学和技术重点掌握以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识:

a.水体中常见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

金属毒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植物营养物、酸、碱、悬浮物;b.常见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颗粒物、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固体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常见的危险废物,如:

废药物、药品;废矿物油;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涂料废物及废有机溶剂等;d.噪声污染对环境的影响;e.理解资源、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3.2.2.3运作过程的环境因素及控制a.了解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b.了解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准则、方法;c.了解一些行业常见设施、场所(锅炉房、危险化学品仓库、污水处理站、食堂、机加工车间等)运行活动产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方法。

3.2.2.4环境治理技术⑴废水治理技术:

a.了解物理法处理的对象及常用的方法;b.了解化学法处理的对象及常用的方法;c.了解生物法(生化法)处理的对象及活性污泥处理的简单工艺流程;d.了解物理化学法常用的方法。

⑵废气治理技术:

a.了解颗粒污染物治理的对象和方法;b.了解常见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吸收、吸附、燃烧)。

⑶固体废物治理技术:

a.理解固体废物处置的“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b.了解固体废物处置常见方法:

物理处理的方法、化学处理的方法、固化处理的方法、生物处理的方法,以及焚烧、土地填埋处置的方法。

⑷噪声治理技术:

a.了解声源控制的基本要求;b.了解对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方法:

吸声、隔离、消声、减振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